突破性別設限,收穫精彩無限

回顧婦女解放走過的路,正如國家主席習近平2015年9月27日在聯合國全球婦女峰會上的講話指出,“追求男女平等的事業是偉大的。縱觀歷史,沒有婦女解放和進步,就沒有人類解放和進步。為實現男女平等的崇高理想,人類走過了不平坦、不平凡的歷程。”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婦女走上了平等和發展的道路。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進一步重申要“堅持男女平等基本國策”,護佑新時代新女性的成長與跨越。然而,踐行男女平等依然在路上,仍有深藏於集體潛意識中的性別刻板印象,隱性影響著人們的觀念和我們的內心,侷限著我們求索的腳步。通過對幾位女科學家、青年女性的採訪,一項對“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獲得者的調查,以及性別研究專家的研究,我們發現,面對偏見,越來越多女性敢於用行動打破形形色色的刻板印象,走向成才,獲得成功,持續地成長……新時代給女性提供了更大的舞臺更多的機遇。讓我們汲取榜樣的力量,勇敢突破有形無形的性別偏見,和男性並肩擔當責任,不負時代,不負己心,貢獻社會,出彩人生。

突破性别设限,收获精彩无限

成功,暢享高峰體驗 樂享人生精彩

文/王曉豔 蘇容

不久前,浙江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社會學系教授馮鋼的一條微博躥紅網絡,一時引發討論。馮教授在面試免考推薦研究生時發現“性別比例失調”,居然五個女生一個男生,而且前三名都是女生。於是,馮教授發微博感慨,大意是說女生佔這麼多讀研名額可惜了,她們大多數是“混個文憑準備就業”。

馮教授說女生讀完研究生卻較少走上科研道路。在與網友爭辯中,他甚至說“歷史證明學術界不是女生的地盤。”

無獨有偶,在第五屆“北大培文杯”全國青少年創意寫作大賽啟動儀式上,作為新語文教材的總主編,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溫儒敏說,新的語文教材更具有思辨性,擴展性更強,對“女生特別不利!”溫教授假設女生閱讀面窄,假設女生閱讀的都是小清新小勵志。這樣的言論,表面上是為女生擔憂,而實際上卻是對女性群體的一種否定。於是網上出現了“我是女生,我在讀……”的接龍,顯示出當今女中學生、大學生閱讀面的廣泛、深入,毫不遜色於男生。

高等教育中的性別比例是怎樣的現狀?本該具備先進性別意識的教授為何對女性有如此偏見?

據教育部官方網站統計顯示,我國高等教育中女性在校生佔比已遠超人口性別比。以2016年為例,普通本專科在校生中,女性佔52.53%;研究生在校生中,女性佔50.64%,其中碩士生中女性佔53.14%,博士生中女性佔38.63%,博士生中女生所佔比例較低,主要原因是這一年齡段正值女性最重要婚育年齡,報考人數相對較少。

由此可見,在性別比例上女生毫不遜色,但難道真如馮教授們所言,女生只為混文憑,而未來不適合在學術、科研領域一展風采嗎?

科研攀登,她們盡享登頂喜悅

日前,一項針對“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獲獎者的調查表明,在科學研究這一女性最容易被性別偏見框住而止步不前的領域中,一批年輕女科學家不以性別設限,在科研攀登中盡享登頂喜悅,在奮鬥中收穫人生出彩。

2018年1月12日,由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和歐萊雅中國共同主辦的第十四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揭曉。頒獎典禮上,獲獎的10位青年女科學家淡妝禮服,光彩照人。這樣的時尚麗人,卻在科學研究領域大展異彩,徹底顛覆傳統觀念中對科研女性的刻板印象。

“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是目前中國唯一旨在鼓勵和支持女性投身科學事業的國家級獎項,為女性在科研領域的貢獻和奮鬥精神提供了一個全景式的展示平臺,已經連續評選14屆,先後124位青年女科學家獲此殊榮,湧現出謝毅、于吉紅、曹曉風和黃如等傑出女院士,于吉紅院士還當選黨的十九大代表。在2017年當選的三名中國科學院女院士中,陳化蘭、王小云院士都是該獎獲獎者,還有六位獲得了被稱為“女性諾貝爾獎”的“世界傑出女科學家成就獎”。她們在科技創新中的突出成績,引起了全社會的廣泛矚目,成為我國三千六百多萬女科技工作者的傑出代表,給予廣大青年女科技工作者和女性學子們以努力奮進的信心和勇氣。

對這百位“中國青年女科學獎”獲得者的調查,勾勒了一幅中國當代女科學家的畫像: 62%的被訪者因為“熱愛科學”投身科研,成為成就女科學家的動力和個性特徵。80%被訪者對目前的科研成績比較滿意和非常滿意,大大超過中國科協2013年進行的第三屆全國科技工作者調查中科技工作者工作的總體滿意率54.9%。

被訪者認為獲“中國青年女科學獎”使得她們增強個人自信(85%)、獲得更高的社會評價(77%)、獲得廣泛的同行認可(71%)、獲得更多社會空間(51%)。30%的獲獎者取得了職務上的晉升,78%獲得了更多的學術獎勵和科研資源,平均每位獲獎者在獲獎後獲得了8.4次學術獎勵或榮譽。在個人職業發展上進入了快行道。

獲獎後,被訪者積極參與激勵青年女性投身科學的工作。77%的被訪者對女學生和團隊中的青年女科技工作者給予了特別關注和鼓勵。47%的被訪者參與過女科技工作者組織開展的相關活動。

突破性别设限,收获精彩无限

周樹雲認為選擇工作應取決於志趣而非性別

樂享人生,美妙風采改變刻板形象

這些獲獎女科學家不僅集中向社會展示了科技強國中女性的崛起與卓越能力,也讓人感受到科研的美妙和生活的美好。

被訪者的生活幸福感大大高於全國科技工作者的平均水平。98%感覺自己比較幸福或非常幸福。而第三屆全國科技工作者調查顯示,感覺生活很幸福或比較幸福的科技工作者佔37.5%。

勇攀科學高峰之餘,她們也相夫教子樂享人生。“自信”(45%),“熱愛生活”(41%),“樂觀”(14%),“興趣廣泛”(14%),“開朗”(9%),“執著”(9%)。通過這些自我描述的詞語,可以看到這一群體自信達觀的精神面貌,獨立、開放、執著等性格特點。她們科研中勤奮敬業,生活中豐富精彩,品格上謙虛友善。她們大多家庭幸福,82%的被訪者已婚,82.6%有子女;她們是成功的科學家,也是幸福的妻子、母親,更有辣妹、科研媽媽等自我角色認同。

她們在積極投入工作(平均每天工作11小時)的同時,業餘愛好多姿多彩。被訪獲獎女科學家共提及了51種休閒方式,既有看電影、追劇、健身、閱讀、旅行、逛街等常見的休閒方式,也有潛水、天文攝影和認植物等個性愛好。其中運動、閱讀、音樂、旅行和做家務,是提及最多的放鬆方式。

她們是魅力女人,快樂科研,人生出彩,全然不是刻板印象中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埋頭實驗室的科學怪咖。

突破性别设限,收获精彩无限

做一名科學家,並不妨礙張妍擁有豐富多彩的生活

不迴避女人天職 不放棄科學追求

群體特徵,源自一個個個體。她們是被訪的百名“中國青年女科學獎”獲獎者中的一員。她們的故事就是“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的真實寫照。

第十三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獲得者、清華大學物理系副教授周樹雲,主導一個有十多位博士生的實驗室。她覺得,做科研選專業取決於志趣,而非性別。

2002年從清華物理系畢業,她去美國加州伯克利大學攻讀博士學位,並在伯克利國家實驗室以項目科學家身份工作了五年。其間,她在物理學界率先發現並研究了“石墨烯”這個二維材料中的“明星”,由於該物質有很高的電子遷移率,被認為有望替代硅作為新一代電子元件。周樹雲也因此成為國際物理學界冉冉上升的新星。

在中組部“青年千人計劃”的召喚下,周樹雲2012年回到母校清華大學,並很快晉升為副教授,成為中國物理學界最年輕的女科學家之一。

在清華大學讀本科時,周樹雲班上的男女生比例是8︰1,作為女生她在物理系絕對“珍稀”。臨近畢業她想讀博,朋友驚惶地勸她,“別啊,那不成了非男非女的‘女博士’了!”社會輿論隱約地在給女性劃定著各種邊界。

後來申請到了更具挑戰性的機會——去美國伯克利大學讀博士,周樹雲發現,在那裡,根本沒人在意她的性別。有的研討會幾十位嘉賓只有她一位女性,一樣不覺得有什麼“異樣”。她的導師就是一位自信滿滿、成績斐然又生活愜意的女性,給了她很棒的參考。“一個人選擇的工作道路跟性別有什麼關係呢?不是應取決於性格和志趣麼?”如果大家有更多的機會看到奮鬥在科研一線的女性,“自然就習以為常,可能會消除女性在工作選擇上的顧慮。”

張研, 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第十四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獲得者。“我覺得這個世界一定會因我而不同。每一個科學家向前推進一小步,成千上萬的科研工作者日積月累,就會產生改變世界的力量。”正是渴望成為一名改變世界的科學家的夢想,讓張研走上了科研之路。

本科畢業於北大心理學系後,張研遠赴加拿大,先後取得神經科學碩士和神經生物學博士,並選擇回到母校工作,帶回了阿爾茨海默氏症相關的研究課題,自己籌建實驗室,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頒獎典禮上,張研的丈夫和女兒就坐在臺下,他們為她驕傲,為她鼓掌。

身為一名科學家,張研同時也是兩個孩子的母親,女兒7歲,兒子一歲半。她坦言在家庭的投入很多,“我覺得作為妻子和母親,家庭的責任是不可以推卸的。”女兒的學習基本都是她負責,“比如輔導功課,接送孩子上學、上輔導班。”雖然孩子還小,但這位科學家媽媽認為,孩子在低年級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會為以後的學習乃至整個人生打下很好的基礎。

做一位稱職的母親,不意味著一定會影響工作。張研做事效率很高,拒絕拖延,喜歡在第一時間把事情完成。在實驗室,她會關掉手機上所有的信息提醒,讓自己完全不受干擾,精力高度集中地面對工作。

性別,從來沒有成為張研工作中的障礙,她感受更多的是人們對女性科研工作者的包容與善意。對於有些人對女科學家的刻板印象,她認為“不值得在意”,“人們對不同的事物都會有不同的刻板印象,我知道的大多數科學家,無論男女,都是家庭與事業兼顧得很好的人。我並非特例。”

平等發展,機遇與挑戰並存

中國科協調研發現,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科技的發展,男女科研工作者在工作上的體力和心智差異已經基本消除,女性的性別特徵在科技工作中的優勢越來越明顯。正如71%被訪獲獎者認為男女兩性具有同等的智力和科研能力,45%認同與過去相比,學術環境越來越有利於女性投身科學。

但是,她們也感到女性仍然面臨基於性別的困難和障礙。83%被訪者認為在科學領域,女性仍然要比男性付出更多努力和堅持;社會對女科技工作者過於強調她們的性別角色而非科學貢獻和職業精神(61%);特別是在高層次科學家、科技領軍人才隊伍中仍存在“高位缺席”現象,越往象牙塔的頂端,女性越少。

因此,如何針對女性科技工作者的生命週期與科研週期,以更有力的舉措,提供切實可行的、有針對性的政策和服務,需要更多更深入的探討。

讓男女平等基本國策深入人心,內化於心外化於行,求索的腳步永遠不能停歇。

成長,不讓“遭遇”逼停進取的步履

文/冰雪 楊華

在男女平等早已成為我國基本國策的今天,公開的性別歧視言論已經沒有了市場。然而,根深蒂固的性別偏見和刻板印象仍會在集體無意識中,或多或少影響著我們的思想、心理和行為。且不說在從小培養上,父母給女兒買芭比,而給兒子買樂高……其實在成長過程中,也有一些司空見慣的隱性不平等。幾位年輕女性坦言了她們在求學、求職中,遇到過的偏見以及她們的看法和應對。

求學路上遭遇“不適合”

“對於女生思辨能力,我覺得和男生沒什麼不同。男女生的屬性定義是基於一些刻板印象。而通過日常接觸,我感覺個人差異比男女差異更大。男生理性的有,感性的也有。反而我在大學裡遇到了很多在學業、工作上非常具有理性思維,生活上有趣而感性的女生。在我高中、大學、碩士研究生期間,男女生比例基本都是1︰1。”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專業在讀博士王冰玉如是說。從小她就比較喜歡閱讀偵探推理小說之類比較燒腦的讀物,對所謂女孩閱讀面窄,缺乏思辨能力等說法嗤之以鼻。但在求學路上有一件事讓王冰玉感受到了性別偏見,她讀本科時,有一位老師明確說女生不適合讀博士,理由是讀博累,時間長,耽誤了嫁人。王冰玉很慶幸從自己的博士導師張研教授身上看到對這種偏見的有力反駁。張研教授以對阿爾茨海默症的卓越研究,成為第十四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獲得者,同時她也是一位熱愛生活、家庭幸福的女性。

在河北省讀大學的楊曉從小就十分熱愛體育運動,游泳、排球、羽毛球樣樣精通。剛進大學,楊曉就報名競選班裡的體育委員,當時班裡有三名同學參加競選,其中兩名是男生。經過投票,楊曉與其中一名男生並列第一,但後來體育老師卻把楊曉刷了下去。為此她去找老師討說法,老師卻說:“體育是個力氣活兒,女生細胳膊細腿不適合幹體委。”楊曉心裡表示很不服氣,於是每堂體育課她都表現突出成績優異,最終大二時被同學們一致推選為班級體委。

“女孩子比較感性,不擅長理性思維”“理工科不適合女生”……很多人在高考選擇專業時,都從家人、師長或者朋友那裡聽到過這些話。他們會告訴你這個適合你,那個不適合你,這些建議的理由僅僅因為你是女生。

高烽娟是江西九江人,理科生。她回憶高三畢業填志願時,班裡的女同學讓老師給些建議,男班主任回答:“你們女生嘛,也就只適合當老師,或者當醫生、護士。”就因為班主任的這一句“建議”,當時班裡很多女同學都選了醫藥或者師範專業,她當時也很動搖,差點盲目“跟風”,但最終還是選擇了自己喜歡的會計專業。

求職遭遇“男士優先”

無論男女,求職中都會遇到種種的問題或困難。然而女性,不但需要具備與男求職者同樣的條件,還有可能面臨針對她們設置的限制。

高烽娟畢業後進了天津某資產管理公司,工作半年多就做到了市場研發部經理的職位。然而在之前的求職中,她卻遭遇過一些用人單位所強加的“絆腳石”。大四時她參加了學校組織的校園招聘會,她對某大型國企的招聘很感興趣,去投簡歷時卻被對方告知:他們優先招男生。她感到很無奈。幸運的是,她後來考進了天津這家唯才是舉的公司,並以實力證明了自己。

王冰玉也曾“領教”過這樣的不平等。她曾陪朋友去一個單位參加面試,卻看到這家用人單位淘汰掉了所有當天來應試的女生。“當今社會都在反性別歧視,有些公司為了避免被聲討,不會在招聘中明確表示不要女性,但會在後續的面試中找各種理由刷掉女性。這樣的現狀的確令人擔憂,意味著女生在社會上需要做得比男性更好才可能得到相同的機會。”

這幾位接受採訪的女生雖然感受過偏見,遭遇過歧視,卻都不被刻板印象所囿,敢於聽從自己內心,做自己想做的事,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

成就自我,永不被性別設限

突破性别设限,收获精彩无限

馬冬玲 全國婦聯婦女研究所副研究員,北京大學博士,主要研究領域為性別理論、性別與就業、婚姻家庭。

雖然來自社會和自身對女性的刻板印象,依然導致她們中的一些人低估自己的能力,自我設限,降低對事業成功的抱負。但同時也有越來越多的女性敢於向前一步,不斷戰勝內在和外在的壓力,不斷刷新人生的維度和高度。

用多樣化刷新刻板印象

女性成長過程中,面臨比男性更多體制的、文化的障礙,其中最普遍、最深刻但最不易為人察覺的便是性別刻板印象。性別刻板印象是指人們對男性和女性在行為、個性特徵等方面予以的歸納、概括和總結。其特點是往往不以直接經驗為依據,不以事實材料為基礎,也不考慮個體的差異,是存在於人們頭腦中的一些固定的看法,但卻會直接影響到男性和女性的知覺、歸因、動機、行為以及不同職業的選擇。

具體來說,對女性成長的性別刻板印象諸如:“女性智力不如男性,或者某些方面的能力不如男性。”2010年,在我參與的推進女性高層次人才成長規律研究的過程中,就有某教育部門的女領導認為,女性本身智力上就不適合學習理工科,甚至要求課題組就女性與男性的智力差異問題進行調研。這表明,即便是在應該有教無類的教育領域中,即便在女性中,也存在這種對女性智力的偏見。

在2015年男女平等價值觀課題田野調查中,仍有部分年紀較大、文化水平較低的男性,堅持認為男強女弱是常態,男弱女強是局部;還有不少人甚至女性認為女孩子學不好理科、女孩子小時候學習成績好但長大了後勁不足。

“女性不必追求事業成功,至少不應該比丈夫成功。”這種想法也存在於不少人頭腦中。一項調查發現,女大學生對自己在大學校園內的成功持認可態度,但恐懼自己未來在政治和經濟領域(通常被人們視為男性領域)的成功。2015年男女平等價值觀調查發現,女大學生的事業抱負會隨著年齡增長而受挑戰,甚至有個別女研究生因為擔心年紀大、學歷高不好找男朋友而放棄進一步深造的機會。

這些偏見在社會上、工作場所仍然存在。一方面“男強女弱”的社會文化使得不少女性存在“成功恐懼症”,即面對成功,女性較男性更為焦慮,擔心成功會伴隨一些消極負面的後果。同時,“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角色分工模式和觀念的存在,大眾媒體對作為消費者和家庭主婦的女性形象的讚美,對學業事業成功女性多樣化的、豐富的形象呈現不足,也不可避免地影響著女性對未來職業和生活的期望。

敢於向前一步,才能收穫全面成長

越來越多的女性打破偏見、挑戰自我、追求卓越,並在各行各業成長起來。

越來越多的女性相信自己的能力。近一個世紀的性別差異研究一再表明,在應變能力、創造能力、認知能力等方面,不存在性別差異,對兩性空間能力方面的差異研究也沒有一致看法。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女性的受教育程度和技能水平不斷提高,女性對自己的能力越來越自信,越來越少受到男強女弱的觀念束縛。2010年第三期中國婦女社會地位調查(每10年一次)發現,女性被訪者中,對自己能力有信心和認為女人的能力不比男人差的分別為86.6%和84.7%,其中學歷為大專及以上者的數據更是分別高達96.0%和90.0%。

越來越多的女性追求經濟獨立,渴望事業成功,要求實現人生價值。第三期婦女社會地位調查表明,絕大多數女性認為自己有獨立性,接近九成的高校學生有較高的職業發展抱負,表示“我希望在事業上能有所作為”和“我願意為了成就一番事業,付出艱辛的努力”。2015年男女平等價值觀課題發現,絕大多數女性認為工作帶來自我價值感,同時與社會的接觸能夠促進女性成長與生活充實,對女性家庭地位的提高、對家庭對抗風險等也有重要意義。

越來越多的女性有較強的成就動機,形成了非傳統女性角色和創造性的個性。二十多年來對女幹部和女科技人員的多項調研發現,強烈的成就動機和事業心是推動她們追求理想、追求成功、不斷成長的基礎。她們的這種成就動機和事業心有的是從小得到家庭培養的,也有的是走上工作崗位後在自我反思和外界刺激中不斷形成的。由於她們沒有被灌輸傳統的女性角色觀念,而是被培養出兩性平等,女性也應該承擔社會責任、追求卓越和個人成就、實現個人價值的意識,她們能夠把工作當作崇高的事業和內心的追求來尊重,“工作的非常幸福、非常快樂。”

越來越多的女性具有承受衝突、克服障礙的足夠勇氣。與男性相比,職場女性往往面臨更多社會輿論的壓力、工作環境中的不信任和家庭的不理解,這都需要她們具有或者培養出較強的心理素質和挑戰自我的勇氣,能夠突破自我設限的瓶頸。例如,一項女幹部調查中,有一女幹部原本缺乏擔任領導的意識,但當在全地區招聘縣級領導幹部時,報道稱全地區幾乎所有的優秀青年都參加了,她為了證明自己是優秀青年,“挑戰自我去試試。”結果成功當選。

越來越多的女性具有終身學習的觀念。一些職場女性中年容易後勁乏力,而那些能夠在職業上順利地發展、做出成績的人,主要是因為有持續不斷的追求。有的女性強調,當遇到職業瓶頸時,要注意把握機會,及時進行知識更新,使自己始終站在職業發展的前沿。因為知識更新帶給女性的,不僅是單純的知識積累,也是一種閱歷的積累和視野的開闊,對她們日後的職業發展非常重要。

越來越多的女性相信她們可以在工作和家庭間取得平衡,創造自己想要的生活。工作和家庭責任的平衡是每個職業女性都必須面對的問題,特別是在公共服務相對較弱的情況下,挑戰更多。一些女性認為完全可以既成為職場領袖,也成為賢妻良母,於是進行自我能力建設,提高統籌安排工作與家庭生活效率的能力,發動家庭全員特別是丈夫共同分擔家務勞動,或者充分信任市場提供的家務社會化服務。事實上,很多人發現,工作和家庭也可以相互促進。

有些人選擇在生命的不同週期,動態調整二者的優先性,在沒有子女的階段,全身心投入事業發展和自我增值,而在孩子最需要自己的時候,減少或者暫停事業方面的進擊狀態,用更多心力做好媽媽。有些人則在充分認識到兩者相撞的情況下,接受並且享受這種失重狀態,努力在盡家庭責任和追求事業夢想之間尋求動態平衡。

而要獲得這樣的成長,首先是要突破性別刻板印象的堅冰,正如謝麗爾·桑德伯格在《向前一步》中所說,不以性別設限,敢於追尋夢想。世上沒有完美的女人,只有不斷戰勝內在和外在的壓力而成長的女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