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的文官阶层是怎样的?

熊石1982

明朝末年,不只文官武将,还有社会上形形色色的各个社会阶级的人,都出现了大面积的塌方式的腐败和堕落。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局面,大约与国之将亡,必有衰败之相有关吧。而造成这样一场社会性的国殇,其始作俑者,竟然是明朝中期以来盛行一时的阳明心学。

日本海军大将东乡平八郎,曾经说过一句话:一生伏首拜阳明。王阳明的心血思想,在明朝中期以来,形成了社会思潮,心学门人遍布全国,形成了庞大的思想界和政经界的门派势力,一时间,蔚为大观,成为了明朝社会及政府的指导思想学说。

王阳明一生未尝一败,他的事功精神是勿庸置疑的,致良知也堪为实用主义的圭臬。然而,在王阳明之后的心学思想,却逐渐走向了虚无主义,人人崇尚清谈,讲究顿悟,不尚实务。发展到极致时,竟然有了天地万物皆备于我这样的狂妄之语,虽也有人认为这是儒门自信之谈,却于顿悟中寻得开释,已陷入了僧侣主义的泥潭。

儒学本是积极入世的学说,发展到明朝晚期,已经形成了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思想观与世界观。既然本性无善恶,且都易得,就不必再费尽心力去经营事物。读书为明心见性,治生营业竟为末端,大家竞相"束书而从事于游谈" ,"士占一经,耻握从衡之算;才高七步,不娴律度之宗。无论河渠历象,显忒其方,寻 思吏治民生,阴受其敝"。

于是,天下官吏唯求心理,不通实务,"天下无一办事之官,廊庙无一可恃之臣" 。迂腐、愚昧、空虚,是这个时代士大夫阶层的共同品格。

这个时期,是明朝社会矛盾积聚最多的时期,农民起义、市民运动、奴仆叛主、矿徒暴动、土兵哗变,与此同时,蒙古族鞑靼部对内地不断骚扰,女真族后金发动了长期的大规模的反明战争。此时的明王朝,急需懂实务的官长挽救危局,然而,庙堂之上,文官各个空谈义理,无一应对良方,反映在朝野内外,形成了持久的、激烈的党争。

由于士大夫阶层只关注内心的明心见性,缺少正能量和价值观引导,空虚的思想躯壳,在明朝晚期形成了严重的个人主义思潮泛滥的局面。天下为公的理念成了众矢之的,明哲保身,蝇营狗苟大行其道。明朝晚期在前线战场一再出现坑友军的恶劣事件,就是这一思想的体现。

为国抗战时,江南士绅带头抗捐,不顾国家艰危。在生活上纵情声色,放浪形骸,衰败腐朽至极,先秦儒学的浩然正气,早已被莺歌燕舞的犬儒主义代替。这样的玩世不恭,及时行乐的思想状态,对于社会的秩序的打击是全方位的,明朝社会已经成了冷漠、残酷的名利场,现在社会上盛行的各种骗术,在明朝都有原版。

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的盛行,对社会的风气的影响体现在明朝社会空心化,强权政府一旦倒台,社会上没有中坚士大夫力量维持道统,而是呼啦啦一片山崩地裂的推倒重来,虽然有众多的民族英雄奋起抗争,但是多数人麻木到“水太凉”,真是名重当时,唯欠一死。真正与明朝伴随始终的,竟然是当初的农军将领李定国。多数明朝廷臣,转而效忠新主,更有孙之廨之流,屈膝媚敌还没完,竟数典忘祖,推动剃发易服,江南陷入腥风血雨,此人罪过最大!可见仗义每多屠狗辈,古人诚不我欺哉!

崇祯临死前,看透了士大夫的荒唐颓败,蝇营狗苟,说:诸臣误我,文官各个可杀!清朝初年的思想家,对明朝末年的社会离乱的现象做出了沉痛的反思,总结了八个字,字字带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可见,思想文化领域对一个国家气质的养成,是多么重要的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如今社会的种种乱象,未尝不是对之前的矫枉过正,但是拜金主义、物欲横流的当代社会,真的就是我们期望的那样吗?


而知而行

虽说以工作能力论,明朝亡国之君崇祯帝,堪称严重不靠谱。但他临终前那句恨言“诸臣误我”,却是十分靠谱——明末文官的整体素质,就是这么坑!

比如下面几件崇祯年间发生的事,桩桩见证了明末文官的坑国程度。

一:当官先借债

明朝大太监魏忠贤当政时,卖官鬻爵的风气十分严重。待到崇祯帝铲除了魏忠贤,提拔一批“清流”当政,明朝卖官鬻爵的“技术含量”,却是更上一层楼。

以《寒夜录》里的形容说,魏忠贤当家时,买官还只是用白银。崇祯上台后,却是白银都没用,必须用黄金珍珠开路。由于价码飙升,北京城还衍生高利贷行业“京债”。官员们要跑官,就得先靠借“京债”凑钱,待到如愿拿下肥缺后,上任就要连本带利还钱,利息常是本金数倍。如此巨款,这帮贪官们自然不会自己买单,必然搜刮当地百姓。于是一通狠刮,刮得举国民乱四起!

这严重后果,崇祯六年时,崇祯帝在诏书里都怒骂:“这样怎的有好官?肯爱百姓?”但直到多年后崇祯帝悲戚戚上吊,京城的“京债”生意依然火爆,巨额的“京债”财富,全被打进北京的李自成连打带搜刮,轻松装进农民军腰包。

二:科举不靠谱

古代中国的科举,向来被看做“净土”,但到崇祯年间,每年的科考,竟都“污”到没尺度。

《复社纪略》里就写得十分形象:明朝的青年学子怎样金榜题名?关键是跟对老师。比如著名清流团体“复社”,其领袖张溥就号称“奖进门弟子就不遣余力”。每次科考时都各种打招呼,只要是“复社”门下的“干将”,成绩再烂都能轻松高中,几乎“及榜发十不失一”。如此百分百升学率,自然引得各路青年来投,“逐臭慕膻之徒”更是扎堆。科考国家名器,成了明末“精英”们争权的玩具。

同样由文官把持的武科考试,场面却是更坑:崇祯年间战事惨烈,武将也是稀缺。但崇祯七年的武选会试上,各级考官依然放手吃拿卡要,把各种水货考生选入考场,本以为可以糊弄走过场,熟料现场突刮大风,这群勇士们竟就连箭都射不出去。甚至有些考生,干脆让仆人直接把箭插靶子上糊弄。如此穿帮景象,叫主考官都无地自容,只好捂着脸放低考试标准:能射中一箭就算合格。

明末那些征战沙场的军官,好些都是这样“考”出来的,战场上稀里哗啦的熊样,看看考试成绩就可以想。

三:言官秀下限

崇祯五年,已把陕西搅得天翻地覆的农民军,被三边总督洪承畴追着屁股打进山西。包括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干将,全在这支农民军里。如此军情火烧眉毛的时刻,两个言官却跳出来辣眼睛。先是山西巡按御史罗世锦开炮,大骂陕西官员玩忽职守,把农民军轰到了山西境内。接着朝中的山西籍给事中裴君锡又发雷语:先请陕西官员把农民军轰回山西,再来讨论前线剿抚政策。

十万火急的前线战事,就被这两个张嘴乱骂的言官,搅成了山西陕西两地官员的骂战。前线各级官员更是互相踢皮球。结果逃入山西的农民军,迅速把当地折腾得大乱。如此严重后果,正是两位言官的“神助攻”。

在崇祯年间里,号称刚正敢言的明朝言官们,破坏力就是这么强大。

四:妓女上门服务

明朝开国一条铁律,就是禁止官员招妓,甚至明宣宗时,还为此重办一批官员。但发展到明末时,这事却是“下有对策”。不让去妓院?那就把妓女请家里。官员家里饮宴请妓女作陪,早成了高官界的通行风气。以明末军事家茅元仪的哀叹说,官员们说起国家大事,基本是满嘴糊弄,讨论起妓女来,却是一个赛一个来精神。还喜欢给心仪的妓女起爱称,聊天时一张嘴就流口水。

大明官员的精神头全在这儿,国事又怎能不糟?

五:家家夫婿是东林

明末最豪华的色情场所,当属秦淮河畔,灯红酒绿的秦淮花船旧院里,也常见明末风流人物出入。要论其中最惹眼的,当属东林复社的才子们。这些在晚明政坛颇有声望的才俊们,各个在秦淮名妓间有相好,逛青楼比串门还轻车熟路。以至于多年后清朝诗人秦际虞的诗句里都有生动描述:福慧几生修得到,家家夫婿是东林!

这些“东林夫婿”为何热衷风月场?一个直接目标,就是刷声望,特别是青年才子们,只要青楼里写一首好诗,得名妓们几声好评,声望立刻就爆红,比给朝廷做多少贡献都有用。另外也为“工作”,明末党争频繁,“东林夫婿”们为了掩人耳目,也常在青楼里串联密谋,

多少把明末折腾得鸡飞狗跳的党争大事,都是先在这青楼里折腾出来的。

也正是凭这类折腾,好些秦淮河畔崭露头角的“东林夫婿”们,很快名满天下。但晚明山河变色,这群人也是迅速鸟兽散。比如钱谦益侯朝宗等其中风云人物,更是做出变节叛变的丑事——青楼里刷出的“才俊”形象,到底不靠谱。


我们爱历史

如果要问来形容明末的文官阶层,我会用两个词来形容,那就是假道学和伪君子。

明朝末年的文官阶层完全是给知识分子抹黑,他们没有了知识分子的傲骨铮铮,更没有了知识分子的爱国情怀,有的只是投机取巧,蝇营狗苟的小人行径。

而偏偏他们还掌握着著书立传的舆论宣传权力,明明一肚子的男盗女娼,还把自己标榜为不同流合污的清流君子,实在是让人恶心和呕吐。

这其中,最为显著的,便是明朝末年的东林党人。


党争国祸

明朝末年最著名的党争,那边是阉党和东林党的争斗了。传统史学家都认为阉党是祸害明朝政治的根本因素,而东林党都是正人君子,都是为国为民的的好官。然而,事实上真的如此吗?倒也不尽然。虽然说阉党称不上是好人,但也没有东林党人说的那么坏。


首先,阉党是尊重皇权,维护皇权,因为太监的权力来自于皇帝,皇帝的大权一旦旁落,阉党也不会有好下场。因此,阉党就算再怎么祸乱朝政,他们也不敢对皇帝怎么样,皇帝随时可以干掉他们。其次,虽然阉党做了很多坏事,但是也做了很多维护大明王朝的事。

而东林党却不一样,表面上说是为大明王朝,实际上都是为自己集团的利益,而不惜出卖国家利益,老百姓的利益。魏忠贤倒台后,阉党失势,东林党掌权,这个时候东林党就开始排除异己,一手遮天了,甚至直接威胁到了皇权,使得崇祯皇帝无官可用,最终落得个身死国灭的下场。之后的南明弘光小朝廷,也是在东林党人的党争之下灭亡的。


卖国汉奸

当崇祯死了之后,大明朝灭亡,李自成攻占了北京城,大批的东林党马上就投降了李自成,他们对自己以前的明朝主子没有一点愧疚感。李自成是汉人,投降他还不算太无耻,但是山海关之战后,李自成战败,多尔衮带清军入关,这一大批东林党人又马上见风使舵,投降了满清,当上了走狗,成为了千古汉奸。

在东林党的汉奸当中,最为著名的便是钱谦益和侯方域了。这两个假道学,伪君子,在明朝还在的时候,比谁装得都好,说自己是坚贞不屈,不同流合污的清流之士。可是一旦明朝灭亡,清军的铁骑踏破都城之时,他们摇身一变又成了清朝的功勋之臣。想当年,钱谦益的“水太凉”让多少人为之恶心,侯方域的掘黄河毒计让多少人老百姓流离失所。


我的结语

明朝末年的文官阶层(少数真心为国的除外)就是一群伪君子和假道学,他们是明朝灭亡的大罪人,是应该被历史耻笑和鄙视的一群人。

各位亲爱的网友,你们觉得呢?


老魏聊历史

“衣冠禽兽”这个梗就是从明朝开始的。

大家都知道朱元璋是个劳模皇帝。制定了很多制度。其中关于官服的样式做了详细的规定。

具体的我就不说了,反正你知道文官服绣飞禽,武官服绣走兽就行了。

其实明初乃至于明中期,衣冠禽兽不是骂人的话,反而是称赞当官的。

但是到了明末,因为当时官场极其腐败,文官爱钱,武将怕死。对内欺压百姓无恶不作,声名狼藉。

衣冠禽兽才变成了一个贬义词,泛指外表衣帽整齐,行为却如禽兽的人。


飞鹰走马大谁何

明朝文官集团在明初已相当庞大,在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后,加强了皇权,打击了文官集团,只不过在太祖和成祖时他们能够牢牢控制文官集团。而之后的皇帝都身居皇宫之中,在没有继位之前是没有机会接近政权的,所以他们只有靠文官中的元老,从而依赖广大的文官集团。

在永乐皇帝去世后,后继皇帝要靠文官集团来治理国家,所以内阁学士地位提高,而首席大学士实际上具备了丞相的职能,而没有丞相的名义而已。经过了历代皇帝的文官集团发展的越来越大,其权利也越来越大,如果没有一个强势的皇帝,根本无法控制住那些文官势力。



而此后,皇帝和文官集团的矛盾冲突不断爆发,几乎每个皇帝都和大臣之间有过争斗,像嘉靖时期的大礼仪之争,万历时期,在张居正、申时行两位首辅周旋于皇帝与群臣之中后,因万历对张居正去世后的抄家清算,来树立自己的威信,而没有一个愿意负责的实干性政客,遇事都互相推诿,之后与群臣不断作对,典型的是立太子之事,还有了二十多年的不上朝,不理政之事,这时的君臣抗衡的结果是明朝走向灭亡的矛盾也在这时期形成。



明朝崇祯皇帝时期,文官集团形成了各个党派,有了东林党、浙党与宦党之争,各个党派都以自己集团利益为主,从而胡作非为,无论政治问题还是军事问题都争论不休,严重的削弱了明朝的国力,使国家不断走向灭亡。


博识达人

第一,阻碍国家正常税收!多次鼓动地方对抗中央工作组对地方上的矿产行业收税,并且为其充当保护伞及政治代言人!造成国家财力匮乏,只得向农民收税!既无力抵抗异族入侵,又造成农民被逼造反!

第二,投降异族入侵者,充当汉奸走狗!为其维持秩序,造成华夏沦陷被殖民统治三百年之久!

第三,篡改历史记录,丑化国家领导人,颠倒黑白混淆视听,美化歌颂侵略者,掩盖异族的血性屠杀真相!

第四,灭绝中华文明,毁坏千年华夏衣冠传统,使全民族沦为肉体精神双重奴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