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的俗体“竜”的由来是什么,该字为何未被列入简化字?

杨寿强

大结论:

一、从字源角度来看,「竜」是「龍」的「异构字」:同一个字的不同构造,如「綫、線」,是异体字的一种。

二、但是,在使用的时候,「竜」是「龍」它们的职能是不尽相同的。用文字学的话说是「部分异体字」。

三、没有选择「竜」作为「龍」的简化字,是因为「竜」太冷僻,所以,选择更为常见的「龍」的草书「龙」,保持汉字稳定连续性,减少学习成本。

「竜」这个字形非常之古老,我们来看「龍」的古文字就一目了然,這个字形差不多就是「龍」的古文字的隶定:

所以,「竜」可以说是古文字「龍」的另一条演化路径:

我们来分析一下「龍」的初文本字的构成:

「龍」的初文上面是「辛」部,右边是「张大口的龙」之形,古文字「龙、凤」都从「辛」:

「辛」部跟「龙、凤」的读音无关,字义也很难联系,为什么会从「辛」,学界有三种解释

  1. 声符:「辛」的古音表音,或者说「辛」是声符「童」的省形。声符是「童」。但是「凤」从「辛」又如何解释呢?

  2. 羡符:装饰笔画,表示龙凤的角、冠。
  3. 意符:「辛」是一种古代刑具,引申有「主宰治事」之义,那么,「龙、凤」中的「辛」表示先民对神鸟神兽敬畏,认为它们是主宰者。

以上诸说见:《古文字诂林》9 冊,第 417页

我觉得第三者说法比较可信,总之「龙」从辛,右边为「巨口长身」的象形符号。从「辛」的字上部经常讹写为「立」,比如:「妾、竟」上面都是「辛」。

那也就是说:

演化路径一,初文独体象形字,演变成左右结构的「龍」字,上面的「立」是「辛」,下面的「月」是龙的「巨口」,右边的字符是「龙身」。

如下图所示:1——立(辛)。2、月——(龙口) 3、龙身

这是汉字从象形独体到合体的演变。

演化路径二,就是保持古象形初文的上下结构,省去了表示「口」的部件,「龙身」加上笔画写成古「电(申)」字,加强表意:

「电(申)」古本一字。

如下图所示:

所以,题主问「竜」是怎么来的,通过以上的论证分析,我可以下结论:

「竜」是象形初文演化而来的字形,从辛从电,会意字。

但是,「竜」在使用的时候,不完全等同于「龙」,见下面的文献例句,这一点一定要搞清楚:

汉语大字典,第二版,页2897

最后一个问题,简化字为什么没有选择「竜」作为「龍」的简化字:

其实,「龙」也不是新造字,「龙」还有一个「三撇的龙」都是来自草书楷化的古代俗字:


宋元以来的古代的白话小说等中,三种简体「竜」、「龙」、「三撇的龙」都有用过:

刘复. (1957). 宋元以来俗字谱. 文字改革出版社.,页115

「龍」的异体字很多,如下图:

一般人会不会知道「竜」是「龍」的异体字?

我相信知道的人很少。

但是「龍」的草书体「龙」就非常常见了。识字的人基本都会知道。

文字改革中,汉字简化最核心的原则是「述而不作,约定俗成」。

「竜」不是新造字,形体也较简单,符合「述而不作」,但是太过于冷僻,不符「约定俗成」,所以没有选择「竜」。而是选择了比较常见的「龍」的「草书楷化」俗字「龙」。

这样就「述而不作,约定俗成」都符合了,保持汉字的稳定连续,不至于过于跳跃,而增加学习成本。


小汉字见大历史

按《正字通.立部》云:竜,俗作龍字。《同文舉要》龍部作按《六書統》古文龍象角爪身蜿蜒形,作

,非從立作。

竜,按龍字古文篆體作,隸定作

又變作或訛作隸定作
又變作從立作“竜”。“竜者,又
字之訛變也。

初步数了一下,龙的异体字大约51个。

至于为何不用“竜”作简化字而用“龙”,我想文字简化委员会肯定也会争论、抉择,有一些什么具体的考虑就不得而知了。也许“龙”笔画较少,易于书写是主要原因。


浊世清风

“龙”、“马”二字简化得非常妙,尤其是“马”字。然而另外有些简体字也存在胡乱制造的感觉,缺乏美感和历史延续性。“鬱”(yù)字的简体字用“蔚”表示,大概会比“郁”好。“郁”本身意项全是褒义,如芳香;而“蔚”字在古时候已经用来表达等同“鬱”字的意思——烦闷。总体而言,“鬱”和“郁”八竿子打不到一起。“华”字的简体亦失去平衡感。“漢”字作为民族名称,要是不简化该多好。总之,因为简体字并非完美,所以繁体字不能丢。繁简并用比较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