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產養殖高密度養殖如何保證池塘的溶解氧充足?

陌小亮

1. 光合作用:白天陽光充足時,水中浮游藻類和水生植物強烈的光合作用產生大量的氧氣,這是養殖水體溶氧的主要來源。在水溫較高的晴天,溶氧甚至可達到20mg/L以上,形成過飽和狀態。

2. 人為機械增氧作用:增氧機的機械增氧作用、加註溶氧高的新水、潑灑增氧劑是養殖水體溶氧的另一主要來源。

二、空氣中氧氣的溶解作用:養殖水體溶氧未飽和時,特別是在夜間和清晨表層水溶解氧含量較低時,空氣中的氧擴散到水中可以增加地表水中溶解氧的含量。

養殖水體溶氧不足的原因

1. 養殖密度過大時,魚、蝦等水生生物的呼吸增加,耗氧量也增加,容易造成水體中溶解氧的缺乏。

2. 當養殖水體過肥時,水中的浮游生物很豐富。在晚上,,浮游藻類的呼吸強度很強,耗氧量很高,容易造成水體中溶解氧不足。

3. 池塘有機物增多,它會導致大量的細菌繁殖,細菌的大量繁殖也會消耗大量的溶解氧,它會導致池塘水中溶解氧的下降,導致魚蝦缺氧。

4. 水中氧的溶解度隨溫度的升高而降低,同時,提高了水生動物和其他生物代謝的水平,耗氧量也增加,容易造成水體中溶解氧不足。

5. 水中的還原性物質如硫化氫、氨、亞硝酸鹽等較多時,它的氧化也消耗大量的氧氣。

四、養殖水體溶氧要求及魚蝦缺氧時的表現

養殖水體中的溶解氧一般應保持5~8mg/L,它至少應保持在4mg/L。 魚和蝦在輕度缺氧時不安,呼吸加快,主要集中在地表水,個別浮頭。 重度缺氧時,大量魚蝦會浮頭,大量的空氣被吞嚥,游泳是虛弱的,甚至窒息死亡。 氧過飽和一般無危害,但有時會引起魚類氣泡病。

水中保持有足夠的溶解氧,抑制有毒物質形成的化學反應受到抑制,減少有毒物質(如氨、亞硝酸鹽、硫化氫等)的含量。在有足夠溶解氧的情況下,在水中有機物腐爛後,會產生對魚類和蝦類有害的氨和硫化氫,通過微生物好氧分解,氨會轉化成亞硝酸鹽,它被轉化成硝酸鹽,硫化氫轉化為硫酸鹽。硝酸鹽和硫酸鹽對魚和蝦有毒。相反,當水中溶解氧不足時,氨和硫化氫很難分解轉化,因此,這些有毒物質很容易積聚,危害魚蝦健康。 六、養殖水體的溶氧管理

1. 制訂合理的放養密度,避免片面追求不合理的高密度。

2. 新放水的池塘,“氨基酸肥料精華”、“肽肥”,促進浮游藻類在池塘中的有益繁殖,並在3~4天的時間內,形成脂肪、活、嫩、淡水,不僅為魚、蝦、蟹提供優良的生物餌料,此外,大量有益藻類通過光合作用為水體提供充足的溶解氧。

3. 使用池塘水質保護劑“硝氨淨”,它能降解魚塘中的亞硝酸鹽和氨,提高水透明度,穩定水質,促進有益藻類的大量繁殖,從而增加池塘水體溶氧含量。

4. 魚蝦飼料中定期添加保護護膽、促長劑“解毒護肝散”,可以增強機體對蛋白和脂肪的代謝能力,提高飼料利用率,減少糞便排洩量,從而減少水體耗氧因素,為動物創造良好環境。


畜牧掌上通

一共有6大方法,分別是:

1、定期加註新水

  在高密度養殖情況下,魚塘中殘餌、汙物較多,厭氧發酵產生氨氮、硫化氫等有害物質,使水體惡化,尤其是高溫季節,水質變壞更快,因此定期注水是調節水質最常用的也是最經濟適用的方法之一。
  一般每7~10天加註新水1次,每次加水15~20釐米深。在池水惡化比較嚴重時,宜採用換水措施,保持良好的水質條件。以養鰱、鱅魚為主的池塘,水色應保持草綠色或茶褐色,透明度為20~30釐米水深;以養草、鯉魚為主的池塘,水色較鰱、鱅魚池塘水色淡些,每7~10天應灌新水1次,每次宜提高水位15~20釐米。夏季魚池應儘量保持最高水位。
2、定期攪動底泥
  攪動底泥可促進底質不斷分解,間接控制水質變化。一般每10~15天攪動1次,每次攪動面積不少於水體面積的1/3,且以晴天中午攪動效果最好,但悶熱、氣壓低的天氣時勿攪動。
  使用增氧機增氧精養池塘應配備專門的增氧機,其中以葉輪式最好,開機增氧可使水體對流,增加水中溶氧量和散發有毒氣體。
3、適當追施化肥
  可以使浮游植物保持適當的密度和旺盛的生活狀態,供魚食用,同時浮游植物可以吸收水體的營養鹽,並通過光合作用產生氧,從而改良水質。高溫季節魚池施肥應以化肥為主,少施有機肥,一般在水質清瘦的池塘中,每畝每次施尿素2.5公斤,過磷酸鈣5公斤,每隔5~7天施1次,若要施有機肥,必須充分發酵後,採用少量多次的辦法。
4、使用藥物改良
  一些養魚密度大,又不能經常換水的池塘,應定期施生石灰調節水質,減少硫化氫等有毒氣體的毒害。每次每畝池塘可用生石灰15公斤,加水後全池潑灑,每隔20天左右進行1次。光合細菌具有淨化水質、增加水體溶氧量的優點,還可以作為濾食性魚類的飼料,每20天全池潑灑1次。
  魚池中浮游動物過多,可用敵百蟲殺滅,每立方米水體用藥0.3~0.5毫升。藍藻過多,可用硫酸銅抑制,每立方米水體用藥0.7亳升。在魚發生浮頭時,亦可選用增氧劑等相關藥物予以增氧。
5、移植水生植物改良
  水生植物作為水體初級生產力,可以控制魚池藻類等的生長,起到很好的淨水作用。養殖者可根據魚池實際情況,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在水體中合理引進移植輪葉黑藻、魚腥草、水葫蘆、浮萍等水生植物,調節水體水質,改善溶氧水平。
6、套養水生動物調控
  水生動物是水體中的“消費者”,適當套養可促進水體生態系統平衡,達到調節水質的作用。如套養鯉魚、鯽魚可充分利用水體中殘餘的有機物,大大減少水體底部有機物的腐化分解,減少汙染髮生的概率;套養青魚可以抑制水體中的螺螄等生物對水體各營養物質和氧氣的消耗;
  套養鰱魚可以充分利用水體中的浮游生物等天然餌料資源,控制水體肥度;套養鱅魚可以抑制水體中的輪蟲;套養草、鯿、魴魚可以保證水體溶氧充足,淨化養殖環境;套養鱖魚、烏鱧、鱸魚等可以有效控制水體中野雜魚蝦的生長繁殖,減少與主養魚爭食爭氧的競爭壓力。

中國水產頻道

溶氧是水體中的動植物、微生物維持生命活動及非生命物質相互間反應的重要物質基礎。特別是對於水產養殖動物來說,水體溶氧含量的充分與否,直接影響到養殖生產。

養殖水體增氧途徑主要有以下4種:

第一,加註新水

這是最基本和簡單的增氧措施。定期換水,既能提高水體溶氧量,又能改善水質。

第二,肥水

肥水的作用是培育浮游植物。水體中的溶氧有大部分是來自浮游植物進行光合作用釋放出的氧氣,根據水體透明度大小,及時肥水或控制藻類密度,是很好的增氧途徑。

第三,機械增氧

這是水產養殖上應用最普遍的增氧方式。如,底部氣管增氧、增氧機增氧、抽水沖水式增氧等。增氧機增氧方便快捷,效果也好,還能攪動底質,促進有害物質分解。

第四,增氧劑

增氧劑屬於化學藥品,具有快速、便捷、應急的特點。所以,如果出現浮頭,或池塘底部缺氧,用增氧劑能快速應急。

其實,為避免魚類或其他水產養殖動物浮頭,還是以控制密度為好。太高的養殖密度不利於生長髮育,也更容易導致水質惡化。

以上內容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作參考使用,歡迎留言指正和分享經驗。


大美自然

我結合我自己多年的養魚和養蝦的經驗說一下

池塘中溶解氧的大部分來自於藻類的光合作用,這是大家共識的,所以在養殖過程中保持藻類始終處理旺盛階段是前提,也是重中之重!

那麼如何讓藻類始終保持旺盛狀態不老化呢?

我是這樣做的,首先你要了解藻類的生長週期,我結合自己的經驗,一般都是十天到半個月處理一下藻類,使用氯製劑處理一下,之後重新肥水然後補充一些有益菌,比如光合細菌等。這樣藻類始終保持旺盛,水不容易變。

以上是大家都會做的,但是隨著養殖密度的增大,傳統靠藻類光合作用產氧已經無法滿足現在的養殖模式了。

現在集約化養殖,我們都採用增氧機增氧,增氧機包括葉輪增氧機,水車增氧機,鼓風機納米管增氧等,通過加大設備的投入來提高增氧力度。但不管你設備投入多少,還有一個重要的前提,那就是你的電力一定要充足,否則一切都是零!

最後一定就是不管你養魚還是養蝦,隨著投餌量的增多,必然導致水底出現大量的代謝物,消耗池塘底部的氧氣,這個時候我們就需要經常性的給池塘底部進行處理,比如冬閒的時候清淤,養殖過程中的經常性改底。


蝦聊蝦說瞎扯淡

水產高密度養殖技術已成熟,但風險更大,時刻注意池塘容氧量,pH和水質病毒。定期測量,時刻撐握水質。

如何保證水溶氧量充足?

1,加增氧機,保證增氧機正常運轉,水深1.2米,100平方一個增氧機,攪動水流增氧。

2,底面鋪管供氧,外部壓縮機壓縮空氣直供池底管道。從底部冒出氣泡,氧氣溶於水中。


3,現在一般不換水,保持循環水,有的大水循環,一個可以使水產運動量增加,提高水產質量,二個可以沖走糞便,餘食等汙物,沉澱池沉澱,消毒,淨化後,再循環使用,保持水質乾淨,增氧快。
4,定期測量pH,時候撐握酸鹼度,保持6一7。

只要撐握好水質,溫度不低於8度,不高於30度,不管大柵池養,露天,水箱養殖,都可以正常生長。


新時代的菜鳥

勤開增氧機,防止缺氧,藥物改底,防止氨氮亞硝酸鹽偏高引起魚兒中毒,抓大留小,控制魚體密度。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