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高密度养殖如何保证池塘的溶解氧充足?

陌小亮

1. 光合作用:白天阳光充足时,水中浮游藻类和水生植物强烈的光合作用产生大量的氧气,这是养殖水体溶氧的主要来源。在水温较高的晴天,溶氧甚至可达到20mg/L以上,形成过饱和状态。

2. 人为机械增氧作用:增氧机的机械增氧作用、加注溶氧高的新水、泼洒增氧剂是养殖水体溶氧的另一主要来源。

二、空气中氧气的溶解作用:养殖水体溶氧未饱和时,特别是在夜间和清晨表层水溶解氧含量较低时,空气中的氧扩散到水中可以增加地表水中溶解氧的含量。

养殖水体溶氧不足的原因

1. 养殖密度过大时,鱼、虾等水生生物的呼吸增加,耗氧量也增加,容易造成水体中溶解氧的缺乏。

2. 当养殖水体过肥时,水中的浮游生物很丰富。在晚上,,浮游藻类的呼吸强度很强,耗氧量很高,容易造成水体中溶解氧不足。

3. 池塘有机物增多,它会导致大量的细菌繁殖,细菌的大量繁殖也会消耗大量的溶解氧,它会导致池塘水中溶解氧的下降,导致鱼虾缺氧。

4. 水中氧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同时,提高了水生动物和其他生物代谢的水平,耗氧量也增加,容易造成水体中溶解氧不足。

5. 水中的还原性物质如硫化氢、氨、亚硝酸盐等较多时,它的氧化也消耗大量的氧气。

四、养殖水体溶氧要求及鱼虾缺氧时的表现

养殖水体中的溶解氧一般应保持5~8mg/L,它至少应保持在4mg/L。 鱼和虾在轻度缺氧时不安,呼吸加快,主要集中在地表水,个别浮头。 重度缺氧时,大量鱼虾会浮头,大量的空气被吞咽,游泳是虚弱的,甚至窒息死亡。 氧过饱和一般无危害,但有时会引起鱼类气泡病。

水中保持有足够的溶解氧,抑制有毒物质形成的化学反应受到抑制,减少有毒物质(如氨、亚硝酸盐、硫化氢等)的含量。在有足够溶解氧的情况下,在水中有机物腐烂后,会产生对鱼类和虾类有害的氨和硫化氢,通过微生物好氧分解,氨会转化成亚硝酸盐,它被转化成硝酸盐,硫化氢转化为硫酸盐。硝酸盐和硫酸盐对鱼和虾有毒。相反,当水中溶解氧不足时,氨和硫化氢很难分解转化,因此,这些有毒物质很容易积聚,危害鱼虾健康。 六、养殖水体的溶氧管理

1. 制订合理的放养密度,避免片面追求不合理的高密度。

2. 新放水的池塘,“氨基酸肥料精华”、“肽肥”,促进浮游藻类在池塘中的有益繁殖,并在3~4天的时间内,形成脂肪、活、嫩、淡水,不仅为鱼、虾、蟹提供优良的生物饵料,此外,大量有益藻类通过光合作用为水体提供充足的溶解氧。

3. 使用池塘水质保护剂“硝氨净”,它能降解鱼塘中的亚硝酸盐和氨,提高水透明度,稳定水质,促进有益藻类的大量繁殖,从而增加池塘水体溶氧含量。

4. 鱼虾饲料中定期添加保护护胆、促长剂“解毒护肝散”,可以增强机体对蛋白和脂肪的代谢能力,提高饲料利用率,减少粪便排泄量,从而减少水体耗氧因素,为动物创造良好环境。


畜牧掌上通

一共有6大方法,分别是:

1、定期加注新水

  在高密度养殖情况下,鱼塘中残饵、污物较多,厌氧发酵产生氨氮、硫化氢等有害物质,使水体恶化,尤其是高温季节,水质变坏更快,因此定期注水是调节水质最常用的也是最经济适用的方法之一。
  一般每7~10天加注新水1次,每次加水15~20厘米深。在池水恶化比较严重时,宜采用换水措施,保持良好的水质条件。以养鲢、鳙鱼为主的池塘,水色应保持草绿色或茶褐色,透明度为20~30厘米水深;以养草、鲤鱼为主的池塘,水色较鲢、鳙鱼池塘水色淡些,每7~10天应灌新水1次,每次宜提高水位15~20厘米。夏季鱼池应尽量保持最高水位。
2、定期搅动底泥
  搅动底泥可促进底质不断分解,间接控制水质变化。一般每10~15天搅动1次,每次搅动面积不少于水体面积的1/3,且以晴天中午搅动效果最好,但闷热、气压低的天气时勿搅动。
  使用增氧机增氧精养池塘应配备专门的增氧机,其中以叶轮式最好,开机增氧可使水体对流,增加水中溶氧量和散发有毒气体。
3、适当追施化肥
  可以使浮游植物保持适当的密度和旺盛的生活状态,供鱼食用,同时浮游植物可以吸收水体的营养盐,并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氧,从而改良水质。高温季节鱼池施肥应以化肥为主,少施有机肥,一般在水质清瘦的池塘中,每亩每次施尿素2.5公斤,过磷酸钙5公斤,每隔5~7天施1次,若要施有机肥,必须充分发酵后,采用少量多次的办法。
4、使用药物改良
  一些养鱼密度大,又不能经常换水的池塘,应定期施生石灰调节水质,减少硫化氢等有毒气体的毒害。每次每亩池塘可用生石灰15公斤,加水后全池泼洒,每隔20天左右进行1次。光合细菌具有净化水质、增加水体溶氧量的优点,还可以作为滤食性鱼类的饲料,每20天全池泼洒1次。
  鱼池中浮游动物过多,可用敌百虫杀灭,每立方米水体用药0.3~0.5毫升。蓝藻过多,可用硫酸铜抑制,每立方米水体用药0.7亳升。在鱼发生浮头时,亦可选用增氧剂等相关药物予以增氧。
5、移植水生植物改良
  水生植物作为水体初级生产力,可以控制鱼池藻类等的生长,起到很好的净水作用。养殖者可根据鱼池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在水体中合理引进移植轮叶黑藻、鱼腥草、水葫芦、浮萍等水生植物,调节水体水质,改善溶氧水平。
6、套养水生动物调控
  水生动物是水体中的“消费者”,适当套养可促进水体生态系统平衡,达到调节水质的作用。如套养鲤鱼、鲫鱼可充分利用水体中残余的有机物,大大减少水体底部有机物的腐化分解,减少污染发生的概率;套养青鱼可以抑制水体中的螺蛳等生物对水体各营养物质和氧气的消耗;
  套养鲢鱼可以充分利用水体中的浮游生物等天然饵料资源,控制水体肥度;套养鳙鱼可以抑制水体中的轮虫;套养草、鳊、鲂鱼可以保证水体溶氧充足,净化养殖环境;套养鳜鱼、乌鳢、鲈鱼等可以有效控制水体中野杂鱼虾的生长繁殖,减少与主养鱼争食争氧的竞争压力。

中国水产频道

溶氧是水体中的动植物、微生物维持生命活动及非生命物质相互间反应的重要物质基础。特别是对于水产养殖动物来说,水体溶氧含量的充分与否,直接影响到养殖生产。

养殖水体增氧途径主要有以下4种:

第一,加注新水

这是最基本和简单的增氧措施。定期换水,既能提高水体溶氧量,又能改善水质。

第二,肥水

肥水的作用是培育浮游植物。水体中的溶氧有大部分是来自浮游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释放出的氧气,根据水体透明度大小,及时肥水或控制藻类密度,是很好的增氧途径。

第三,机械增氧

这是水产养殖上应用最普遍的增氧方式。如,底部气管增氧、增氧机增氧、抽水冲水式增氧等。增氧机增氧方便快捷,效果也好,还能搅动底质,促进有害物质分解。

第四,增氧剂

增氧剂属于化学药品,具有快速、便捷、应急的特点。所以,如果出现浮头,或池塘底部缺氧,用增氧剂能快速应急。

其实,为避免鱼类或其他水产养殖动物浮头,还是以控制密度为好。太高的养殖密度不利于生长发育,也更容易导致水质恶化。

以上内容仅代表个人观点,仅作参考使用,欢迎留言指正和分享经验。


大美自然

我结合我自己多年的养鱼和养虾的经验说一下

池塘中溶解氧的大部分来自于藻类的光合作用,这是大家共识的,所以在养殖过程中保持藻类始终处理旺盛阶段是前提,也是重中之重!

那么如何让藻类始终保持旺盛状态不老化呢?

我是这样做的,首先你要了解藻类的生长周期,我结合自己的经验,一般都是十天到半个月处理一下藻类,使用氯制剂处理一下,之后重新肥水然后补充一些有益菌,比如光合细菌等。这样藻类始终保持旺盛,水不容易变。

以上是大家都会做的,但是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大,传统靠藻类光合作用产氧已经无法满足现在的养殖模式了。

现在集约化养殖,我们都采用增氧机增氧,增氧机包括叶轮增氧机,水车增氧机,鼓风机纳米管增氧等,通过加大设备的投入来提高增氧力度。但不管你设备投入多少,还有一个重要的前提,那就是你的电力一定要充足,否则一切都是零!

最后一定就是不管你养鱼还是养虾,随着投饵量的增多,必然导致水底出现大量的代谢物,消耗池塘底部的氧气,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经常性的给池塘底部进行处理,比如冬闲的时候清淤,养殖过程中的经常性改底。


虾聊虾说瞎扯淡

水产高密度养殖技术已成熟,但风险更大,时刻注意池塘容氧量,pH和水质病毒。定期测量,时刻撑握水质。

如何保证水溶氧量充足?

1,加增氧机,保证增氧机正常运转,水深1.2米,100平方一个增氧机,搅动水流增氧。

2,底面铺管供氧,外部压缩机压缩空气直供池底管道。从底部冒出气泡,氧气溶于水中。


3,现在一般不换水,保持循环水,有的大水循环,一个可以使水产运动量增加,提高水产质量,二个可以冲走粪便,余食等污物,沉淀池沉淀,消毒,净化后,再循环使用,保持水质干净,增氧快。
4,定期测量pH,时候撑握酸碱度,保持6一7。

只要撑握好水质,温度不低于8度,不高于30度,不管大栅池养,露天,水箱养殖,都可以正常生长。


新時代的菜鳥

勤开增氧机,防止缺氧,药物改底,防止氨氮亚硝酸盐偏高引起鱼儿中毒,抓大留小,控制鱼体密度。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