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网红教授”薛兆丰将从北大离职?做教授不如做网红?

林道锐

如果没有北大教授的头衔,我不知道薛兆丰老师的网络课程,还能不能像现在这样走红。


我不是说他沾了“北大教授”的光,而是说这个头衔本身,是对其能力、学识、身份的一种认可,决定了他的知名度、话语权以及“收入”。教授和网红是两种不同的身份,不是所有的教授都能成为网红,但是,“教授”这样一个标签,确实能增加网红的含金量。


我们常说,这是一个知识付费的年代,但不是所有的知识,都能对等地获得相应的收入。决定知识价格的,是需求,而不是知识本身。在知识付费的市场上,高尖深的专业知识和理论,通常不如通俗易懂的知识值钱。


在“得到”上,我花199元,是为了获得我想要知道,并且能听得懂的“知识”。这样的知识付费平台,是为大众开发的,并不出售“高尖端”的专业知识,因为这类知识的“买家”太少,卖家无法获利。


出于对学问和名人的崇拜,我会对霍金感兴趣,可当我发现根本听不明白他的理论之后,我会转而去看曹天元的量子物理普及读物。当年明月比任何一位历史学家都“网红”,《明朝那些事儿》的销量估计也超过了所有关于明朝的正经史书,所以,不能用市场的占有量或者粉丝数的多少,来衡量一个人学问的好坏。如果说“教授”是学问决定的(当然很多教授也徒有虚名),网红则是市场决定的,大众的多种多样的需求,制造了网红。


薛兆丰的成功,在于他让教授变成了网红,并不是所有教授都有此能耐。拥有这种双重身份的,他不是第一个,此前,易中天也是因“百家讲坛”而被大众所熟知。不得不说,在知识付费的市场上,“北大教授”推助了薛兆丰的成功,离开北大之后,他依然是“教授”,这其实是他超越其他网红的竞争力所在。


我觉得,告别北大编制的真正意义在于,一个人可以靠自己,而不是靠机构、编制、单位而存在,对于知识分子,或者所有人而言,这种“自由”都是难能可贵的。


女子兵法

开门见山,表明态度:支持薛教授!难道这不是张扬个性的时代吗?为什么那么多要才华没才华,要文化没文化,靠张整容脸或P图或哗众取宠从你们口袋里掏钱的网红,你们都能大方接受,网红界赚的钱还少嘛?来钱多容易,你们不清楚嘛?不少网红通过卖脸卖萌卖蠢,你们还乐呵呵买账,而一个教授不过靠自己所学成功变现,说句难听但却简单的道理,一样的性质,

不过是出卖自己的智慧,难道不比前者网红更高端?究竟是违法乱纪了,还是传播不良文化了?怎么就遭人眼红了?怎么就一下子上升高度遭质疑了? 不管怎样!知识付费的时代,力挺“网红教授”薛兆丰!


从薛教授角度来看


薛教授,请“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从薛教授个人角度来说,他的本职工作是北大的经济学教授。此外,还通过网络平台传播自己的“经济学”课程。我们可以推断的是,作为一名教授,他的本职工作是教学。

⊙其一:我们似乎没有在哪个渠道听说过薛教授消极怠工,没有完成本职工作。(就算听过,也没有被证实)所以我们不能胡乱猜测他到底更爱当教授还是更爱当网红。不过从经济角度来看,到底教授能赚还是网红能赚,大家都清楚。所以,是你,你怎么选择呢?所以,辞职也并不一定是坏事。

⊙其二:薛教授这个称谓来自于社会,来自于他的职业。教授是他职业的代名词。抛开这个职业身份,他还是一名普通公民,一个普通人,向我们大多数人一样有自己的事业追求,有自己对于生活的期望。我们是不是可以理解为,从古至今,每个人都向往“

财务自由”,所以才有了那句谚语“人为财死”。向所有人一样,大家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去赚钱,去追求自己向往的生活,那薛教授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自己创造财富,难道不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吗?只是在这个过程中,他一不小心成为人们口中的“网红薛教授”而已。抛开这些称谓,薛教授。他向我们一样,只是个人的行为而已!




从社会的角度来看:

总之!薛教授: 我不过是想让更多没有身在北大却想学习北大经济学的人可以学到而已。成为网红真是一不小心!个人认为教授和网红这两个角色并不冲突!为什么大家非要搞到以“辞职”做全职网红,去猜测当教授不如网红这样的问题。也许人家薛教授也不过只是个人爱好而已呢?那些质疑他喷他的人,不服气,你也可以开个直播课程来做网红啊~


以上谨代表个人观点,不喜勿喷哦!广大答友们,你们怎么看呢?一起来探讨啊~


叫我MissX

首先,薛兆丰其人是:经济学者,美国西北大学法学院(Northwestern UniversitySchool of Law)博士后研究员,北京大学"法律经济学研究中心"研究员,美国乔治·梅森大学(George MasonUniversity)经济学博士,曾是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北京大学法律经济学研究中心联席主任,2018年3月从北京大学国家发展院离职。


其次,网红教授的由来:2017年,蒋兆丰以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法律经济学教授的专业身份,在知识付费APP得到上开设专栏《薛兆丰的经济学课》后,他的知名度第迅速蹿升。收获了一大波粉丝,并且靠网络授课赚得盆满钵满。据了解,目前该专栏的订阅量达到25万,讲课收录达5000万元,他一度成为当前知识付费领域的标志。被大家称为网红教授,但随着知名度的增长和曝光量的增加,一部分人就开始对薛兆丰所售卖课程的权威性、含金量等提出了质疑,尤其是在经济学领域,大家都有各自的见解,想让大家盲目的相信蒋兆丰是绝对的权威是不可能的,社会公众开始质疑蒋兆丰北大教授的身份应该让他倍感压力,相信他从北大辞职经过他深思熟虑做出的符合他内心真实想法的决定。


近年来,只是付费逐渐成为一种新的发展趋势,我认为靠自己的专业知识挣一笔丰厚的报酬,这不应该称为大家争论的焦点,这种心态虽然是当今社会的常态,但确实是社会大众存在的一种病态心理,如果某位明星拍一部电影或一部电视剧的片酬是几千万大家认为习以为常,但我们扪心自问这个社会最应该挣钱的难道不应该是那些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孜孜不倦、笔耕不辍的学者、科学家们吗?


京师律师

也许是我孤陋寡闻,我一直都不知薛兆丰是谁,真心不知他真实的学术水平如何,个人发表一些对“内容创作类网红”的一些看法,姑且把“网红教授”也称为这一类吧!

学术水平高的人并不一定有能力成为网红

网络世界包罗万象,各色各样的人都在,有层次高的,也有层次低的,有理解能力强的,也有能力不强的,学术水平高意味着专业性强,经济学的很多专业概念很多人也确实理解不了,所以一个学术水平高的人输出的一些知识在网络上可能只有部分专业人士才懂得欣赏,但这部分人在广大的网络受众中占比实在太低,所以想成为网红实在是不容易。

成为网红的唯一关键是如何去迎合普通大众的口味创作内容,跟学术水平没有绝对关系

事实上目前的很多网红创作的内容是低层次的,没有太大的专业性,但是娱乐性很强,所以传播性很厉害,而且总是抛出一些稀奇古怪的观点以吸引众人的眼睛。本人在写文章时也有一些感受,一些正经的专业性的文章很少有人过问,但是一些稀奇古怪的、好玩的一些内容,阅读量却非常的多,所以如何去迎合网友的口味、思想去创作内容是能否成为网红的关键。

意思就是说,想成为网红是需要有制作有趣的内容的能力,而并不一定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因为受众的认知也并没有那么专业。

没有真才实学的网红成不了“网络大家”

有趣的内容会迅速走红,但是没有真实价值的内容也会很快没落,将来唯有能将两者合二为一的人才有可能真正成为“大家”。

我认为的大家应该是一个能用非常有趣的方式来给普通人传授深奥的专业知识的人。

保道,乃保险之正道也!我愿为中国保险业正名而努力!

保道手记

薛兆丰老师的离开让我想到了十几年前突然走红的“百家讲坛”以及其后几个人的遭遇。

阎崇年老师可以说是百家讲坛的第一功臣,他的“正说清朝十二帝”和当时热播的“康熙王朝”“雍正王朝”“孝庄秘史”等电视剧相得益彰,极大的丰富了相对苦涩贫乏的学术演讲届,也带来了收视的极大成功。

此后阎崇年老师居然在一次签名售书的时候被人掌掴,可以说是当时的大新闻了。

易中天老师自“品三国”以来一直引领了历史学界在学术和通俗的交汇,现在他从厦门大学退休,专心写“易中天中国史”。他当年可是被称为“学术超男”的,影响力不输当年超女三强李宇春、周笔畅、张靓颖,成为学界一段佳话。

易中天师兄是文史哲出身,早年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恢复高考后考到武汉大学做研究生。为了留住他,武汉大学老校长刘道玉用5个本科生才把他换过来留在了武汉大学。对“文心雕龙”以及美学都有很好的研究,但误打误撞,用大家最熟悉的三国话题引爆了当时整个学术界,更让很多人意识到知识真的可以转化成金钱。现在的易中天仍然很火,希望他身体健康,能够完成他的中国史。

于丹的“论语心得”算是为构建和谐社会出了自己很大的一份力。当然也被人批评是“满书都是无比正确的废话”。可见当代社会大家对于这样的鸡汤书就像对春晚一样,都不再感冒。

现在大家提到于丹,也只是说她曾经的辉煌,她的书早已不再大卖,也很少有人再去看她的书。

以上三位算是人文科学界在百家讲坛最火的三个代表,但单论一年的收益,相信他们都与薛兆丰难以相提并论。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个才是最根本的原因,对人对己都是如此。


美国国际咨询公司

99随便语:北大教授的知识变现,看好短期效益,不看好长期。

事件:北大教授薛兆丰被确认离职,彻底变身名副其实经济学家网红

(1)《新京报》《中国青年报》等多家媒体报道,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法律经济学教授,北京大学法律经济学研究中心联席主任薛兆丰,近日向北大国发院提交辞职报告,并获得批准。

(2)薛兆丰,1968年出生,曾有留学美国经历。

2017年11月,薛兆丰在知识服务APP“得到”上的专栏《薛兆丰的北大经济学课》订阅用户数突破20万大关,被称为知识服务的里程碑,薛兆丰也成为了一名“网红教授”。

据悉,最近两年薛兆丰曾在网络平台卖课赚2000万元。

对于薛兆丰此前身份,有消息人士表示,北大教授有属于事业编制的教授,也有院聘教授等,“薛兆丰不是正式的事业编制教授,是院聘教授。

99随便观点:

第一,薛教授的学术水平高吗?

应当很高。

我们不能否认,能以不足50岁的年龄,担任北大法律经济学研究中心联席主任,又是以登台授课为主的一位教授,他的学术水平当然是很高的。

哪怕这个问题,在学术界有争议,也很正常。

都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薛教授是文人,本身存在争议,恰恰说明他是个人才。

公开质疑薛教授学术水平的,比如同为北大国发院教授的唐方方,曾在2017年底指出,薛兆丰利用北大品牌进行背书,属于误导用户,并指出其不是北大事业编制教授的事实。

第二,短短两年里,薛兆丰网络授课赚2000万,依靠的是什么?

笔者不是从事经济学类工作,故没有听过薛教授的网络课,但愿意尝试分析一二。

其一,薛教授当然是有水平的,他的讲课应当也很生动,能够引起听课者的共鸣,这是毋庸置疑的一点,也是所有以讲课见长者的共同点。

其二,唐方方教授讲的也很有道理,薛兆丰利用了“北大品牌的背书”!

作为中国人,我们很明白北大在国内的地位。

坦率地说,假如有人挂着“北大教授”的名头,哪怕他讲课实际上并不好,但他只要愿意在网络上公开授课,他的收入就不会低!

这里讲个小笑话,就是咱们今日头条的事儿。

前段时间,群里的朋友热衷于讨论微头条的阅读数,很多人觉得,想要在微头条取得不错的阅读数,非常难,必须写得精彩,而且有吸引力之类。

突然有人呵呵笑,然后发了一张图。

什么图呢?是一张微头条的截图,有人发了三个字的微头条,内容为“呵呵哦”(记不清了,大约是类似的三个字),然后,这条微头条的阅读数,轻松突破百万!

再看这个人的用户名,那是一位全国红得发紫的大明星。

这就很明白了吧?

在网络世界中,分为两种人,一种是凭借个人实力,一步一个坑,从草根爬起来的普通人;还有一种是现实世界里的名人,等同于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人,天然比其他人更“高贵”。

简言之,身为北大教授的薛兆丰,就相当于那位发了“呵呵哦”三字的大明星。

他所取得的那2000万网络授课收入,其中很大一部分,归功于北大!

北大的金字招牌!

第三,薛教授由北大教授,彻底变身经济学家网红,他能成功吗?

笔者认为能成功。

(1)具有前北大教授的名头,薛教授相比于其他人,依然属于含着金钥匙的那一类人,更甚至于,由于他的辞职,将会让他戴上另一层光环。

(2)薛教授在学术上的成就,当然是他继续成功的基础,他是有真才实学的。

(3)短期内,薛教授一定会取得成功,甚至不输于他身为真正的北大教授的时候,这种结果完全可以预期,至少在诸多网络平台看来,他绝对有这样的价值。

(4)但如果从长期看,笔者并不看好薛教授在网络世界里发展,道理是这样的,网络世界里的成功,其实竞争远比现实残酷,当薛教授头顶的光环渐渐散尽,那份失落,不是普通人能够承受,到了那时,他需要像一个普通人一般,重新挣扎前行,他能做到吗?

结束语:这个世界现实而且残酷,我们必须懂得一个道理,有能力的人千千万万,但有能力,仅仅只是成功的一个必要条件而已,如果以为有能力就会红,最终的结果,就是陨落。


99随便


网红教授上薛兆丰将从北大辞职?做教授不如做网红?

首先薛兆丰何许人也?至少他不是网红,我拫本不知北大有这么一个薛教授,或者说曾经在网上见过他发表过的观点,但也没能记住他的名。

从公开资料显示,薛兆丰1991年毕业于深圳大学。2003年到2008年在美国乔治-梅森大学(George Mason University)经济系学习,获经济学博士学位。2010年进入北京大学国发院至今。

据网上报道薛兆丰已从北京大学国家发展院离职,目前正在办理相关手续。薛兆丰本人也向经济学家圈确认要离开北大。

薛兆丰最近两年因为在网络直播卖课,和平台方整体售卖超过4000万元,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学家网红,让人们意识到了知识付费的威力。但随着曝光量和售卖的飞速高涨,薛兆丰受到了质疑也越来越大。



薛兆丰1991年毕业于深圳大学,通过自学张五常经济学,对经济学有了一定的了解,并利用学到的知识在网络和报刊发文,可以说是薛兆丰是中国最早一批的网民,并且对舆论工作相当掌握,少年意气和网民泼辣的性格集聚一身,一时间在早起网络引起了众多口水战。

做为一个人经济学家(网上与其持不同观点的人,认为他不是),如果辞职,肯定有他自己的通盘考虑,人往高处走,经济学家和教授辞职和我们普通人辞职一样,只要你不违反职业道德(有没有保密协议等),辞职是个人的选择。



俗话说,人红是非多,我们某些总是站在所谓的道德高点,习惯的指责他人的人,为什么他未出名发表的观点你不去指责,当别人的知识获得社会乃至市场的认可(卖课几干万)后,就出来指手划脚。

其实,各行各业都有高点和低点,网络平台的主播一样有拿着微薄工资,之所以可以成为网红,肯定有许多人对他播出的内容感兴趣,否则,无人认可,怎么成网红?

所以说,不是网红就一定强过教授,而是自己适合做那行,那个行业才能发挥自己最大的优势。



酒肉和尚论文文字

先看看薛兆丰的履历。


乔治·梅森大学的经济学博士,2003年到2008年,35岁到40岁之间,在乔治·梅森大学读了5年,然后又在美国西北大学做博士后研究。

这说明,他并不像有些人所说的是什么民科。

他能到北大当教授,也符合北大的条件,比如,国外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等,而不是靠投机取巧或者网络影响力。

薛兆丰。(东方IC 图)


他被冠以“网红经济学家”。这个词组很有意思。网红和经济学家,这两个词单独看都是正面的,但是结合在一起却很荒诞。“网红”,足以否定“经济学家”。所以,汪丁丁说,

付费购买的永远是三流知识,而一流知识永远是免费的。这句话翻译成大白话,就是能让一般人明白的“知识”,能高明到哪里去?潜台词是这样的,真正高明的东西,必然是曲高和寡,像爱因斯坦刚刚提出相对论一样,全球搞得懂的也没有几个。

薛兆丰从北大辞职,是一个积极事件。很有可能,在得到上专栏的收入,给了他脱离体制的勇气。不管怎样,他以后靠自己也能养活自己了,而且也几乎实现了所谓财务自由。

2013年9月22日,北京。 薛兆丰(左)对话国内顶尖经济学家周其仁。(东方IC 图)

很少有人能读懂维特根斯坦,卡尔·波普尔也搞不懂,但这并不影响后者成为二战后最伟大的思想家。更关键的问题是,像维特根斯坦那样的著作,在当今中国,也绝没有在学术刊物上发表的可能。

本质上说,维特根斯坦的言说,恰恰是对现行“学术体制”的反抗和推翻。真正的“知识”,应该来自于个人对未知世界探索的兴趣,它一定不是为了发论文而发论文,它是纯个体的,而不是被体制化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薛兆丰辞职,也许是很正确的一步。这让人想起80年代改革开放刚开始时那些个体户,他们掌握自己的命运,辛苦万分而又让人嫉妒。

现在的网络技术,为知识个体户提供了生存的可能。当然,专栏卖几千万不见得“有知识”,像咪蒙那样做一个成功的公号,也不见得是什么高明的“媒体”。但是,这种个人化的操作,仍然是难能可贵的。如果我们承认有一个“知识市场”的存在,那么,个体户的价值就是显而易见的,他至少能为这个市场带来思想的活力。



下载“微刊”APP,更多有深度的精彩内容在等你喔~

都看到这里了,就顺便再点个关注嘛~


Vista看天下政商智库

薛兆丰的课程到底怎么样?

看到这个问题,我打开许久不用的得到APP,结果意外的发现,

一年前,我竟然还订阅了薛兆丰的付费专栏......

这说明什么?

一方面说明我本人神经比较大条,订了的课程都忘记了~

另一方面也说明,薛老师的课程并不是我的刚需,或许很多人都跟我有相同的感受。

同时还说明,薛老师的课程的确非常火,罗振宇得到APP的营销也非常成功。

进入他的专栏之后,出现一张莫名其妙的《通行证》,内容如下:

“你已经学到了地道的经济学概念和应用”。拜托,我一次课都没听过好吗?
“以此傍身,你可以向任何细分的经济领域进军了”。意思是说,我已经具备了深厚的内功,可以修行各种绝世武学了!
最后还不忘了印上“薛兆丰”的手写签名。

这段话,透出了浓浓的“罗振宇得到APP高逼格语调”;

它会让你觉得你比90%的人还要优秀,让你打心底油然而生一种优越感,

虽然在专业人士看来,你依旧是个对经济学一无所知的门外汉。


首先,对于“将经济学知识通俗化”的做法,我是非常赞同的,我本身就是这方面的受益者。

经济学的本质是一门科学,系统化的、按部就班的学习这门知识,的确可以打牢自己的经济学基础,但是对于已经工作的大多数人来说,没那个精力,也没那个条件,所以我们需要通过最直白的解释,了解最基础的经济学。

那么,薛兆丰的专栏课程是给经济学一窍不通的小白看的吗?

No。小白用户才不是得到的菜呢,得到的用户也不会承认自己是小白。

那是给经济学老鸟看的吗?

更不是了。君不见某乎上一票经济学爱好者对薛的口诛笔伐,指出其多处错谬。

那薛的专栏是给谁看的呢?

恐怕连他自己也不知道吧。

专栏的内容跳跃性太大、知识点非常散乱,可能上一篇还是偏小白一些,下一篇立马变得艰深。

赚得多 = 好商人 ≠ 好水平

目前,《薛兆丰的经济学课》已经有了25万的订阅,按199元/人计算,收入已达5000万元,是得到订阅量第一的专栏课程。第二位是炒比特币的李笑来。

这种收入,当然是教授身份无法比拟的。

这种情况下,大部分人都会辞去教授,专心做付费专栏吧!

在这个凡事讲求包装、宣传,媒体、大V造势的年代,您赚得多,只能代表您是个好商人。

但是,能卖钱的教授,专业水平未必有那么高,二者不成正比。

目前,国内商业变现能力最强的,或许就是薛兆丰老师了,但谁敢水他的学术能力也是最强的?

至少在我看来,抨击他的唐方方教授,纯学术水平就比薛要高,更别说同样抨击薛兆丰的汪丁丁教授了。

(图为北大汪丁丁教授)

举个例子:

德云社除了郭德纲,商演最卖钱的是烧饼、曹鹤阳的组合,以及郭德纲的儿子郭麒麟。走的基本都是打打闹闹的路线。

这几个年轻的演员,在观众中拥有极高的人气,热度可以说仅次于郭德纲。

但是从相声业务本身来讲,高峰、栾云平组合的专业水平,无人能敌,这是业界公认的。但是高栾组合的人气就是没有烧饼高,商演也没人家卖的多。

对此,老郭是这么评价的:

高峰、栾云平是“看家的”角儿,烧饼是卖钱的演员。不论社团里有没有卖钱的演员,看家的角儿必须得有,这是德云社的招牌。

放在经济学行业也一样。

有人说传统经济学理论无用,薛这样能把经济学融入生活的人才有用。

短视至极。

薛兆丰是能卖钱的人,是可以将经济学发扬光大、普吉大众的人;

但吴敬琏、厉以宁、林毅夫、张维迎这样的“角儿”,才是将经济学理论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的“角儿”。

“角儿”们经过深思熟路的一条建言,能撬动万亿社会财富;

卖钱的人,最多也就是娱乐大众吧。


金投手

两害相权取其轻,无奈之下的选择罢了。从古至今,这种事不是太过常见?

薛兆丰做着自己的合同制教授,本来暗暗就比正编低了一头,却不安于室,整日折腾。折腾得难看也就罢了,还能换来众贤达的一声安慰;可他非要折腾得世人皆知,还金银满箱,这就有点……出格了吧。

.

.

身在一个集体,最重要的是“融入其间”,你我不分彼此互相照应,你争我赶但互相超越不多,这样,相互见面之时,彼此内心骂娘但脸上还能露出可爱的笑容。

一旦有人想要脱出藩篱,那这个集体就不再适合他,因为,他破坏了组织的“潜规则”,任性地刺破了集体的墙壁,给集体带来了损失,已经是集体的罪人。

.

.

再说“院聘”

薛兆丰同事、北大国发院教授唐方方公开质疑薛的学术水平,并且严重指出薛兆丰不是北大教授,指责薛是“冒北大教授之名,实为院聘的无编制人员”,看来,学校聘请的、没赶上事业编制的,都是假玩意。

却为何早不举报,任由其长期“荼毒”北大众学子?北大院儿里其他众多没事业编的却头顶“教授”之名的,是否应一齐举报?

事业编是学术水平的分界线?当然不是。“出头鸟”,才是刺痛众人神经的那个坏人。

.

.

“木秀于林,风必催之”,薛兆丰当然知道这句话,只不过他也许心存侥幸,对自己的能力和社会关系过于自信,不懂得激流勇退的古训,还想在损坏集体的墙之后继续留在集体,这就有点不太光鲜了,怪不得引来墙内人的口诛笔伐。

试问,这世上谁能做到完美无缺,谁在放大镜下还通体无暇?不知发出“正义之声”的众贤达,能否经得住放大镜的分辨!

.

.

不过, 对此事的反应,显出了信息时代下身为公众人物的智慧。

面对质疑,薛兆丰没有回骂,没有解释,而是顺应墙内众贤的期望,速速挂冠而去。

面对质疑,最好的回应就是置之不理,即使这质疑存在着水分,存在着以己之矛攻己之盾的可能......

...

在文明时代,面对质疑,作出”合适“的回应,才是作为“文明人”的明智做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