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毀滅了華沙 1944年華沙起義中的政治博弈

誰毀滅了華沙 1944年華沙起義中的政治博弈

引子

1944年8月1日,華沙大區總督路德維希·費舍爾醒得很早,草草吃過早飯後便開始工作。恰逢多事之秋,蘇聯人的鐵甲洪流自東而來,兵鋒直抵維斯瓦河;英美盟軍在法國開闢了第二戰場;7月20日在狼穴發生了蓄謀刺殺元首的爆炸事件;第三帝國已是風雨飄搖。費舍爾管理著一座擁有150萬人口的大城市,但手下僅有55名德國官員維持日常行政工作,更讓他頭疼的是,在7月間華沙衛戍部隊的兩個黨衛軍團被抽調到前線,華沙正如一座搖搖欲墜的危房正被抽走最後一根樑柱。想到這裡,費舍爾不禁感到心悸,他怔怔地望著窗外,已經被德國佔領近五年的華沙平靜如故,市民們用過早餐後紛紛出門工作。費舍爾斷然不會想到,在此後兩個月內華沙的名字會反覆出現在最高統帥部的通告中,被世界所關注。

誰毀滅了華沙 1944年華沙起義中的政治博弈

■ 德國駐波蘭總督漢斯·弗蘭克(中)與手下高官們的合影,右起第二人就是華沙總督路德維希·費舍爾。

8月1日15時,華沙街頭開始出現騷動,隨後如同聽到號令一般,商店紛紛關門,行人匆匆回家,整座城市頃刻間陷入詭異的死寂。16時50分,槍聲打破了華沙的沉默,僅僅10分鐘後槍聲已經響徹全城!華沙起義爆發了!20時15分,華沙德國駐軍司令斯泰爾中將的通告以波德雙語通過廣播向全城播放:“我宣佈華沙從即刻起進入戰爭狀態,平民不許上街,否則格殺勿論,一切有人向德國人射擊的建築將被夷為平地!”

分裂的起義者

1944年華沙起義的爆發既有歷史因素,也有現實因素。歷史因素在於自從近代以來波蘭人始終保持著強烈的愛國心。波蘭地處東歐腹地,強敵環伺,歷史上曾三度遭到瓜分,亡國達百年之久,歷代波蘭愛國者都進行了激烈的抗爭,從未放棄。費舍爾後來評論說:“華沙起義的準備從1939年城破之時就開始了。”現實因素在於戰局的發展使得起義時機看似成熟。1944年6月的白俄羅斯戰役令德軍元氣大傷,中央集團軍群近乎覆滅,德軍對波蘭佔領區的控制力減弱;蘇軍大舉推進,已經逼近華沙;英美盟軍登陸法國,使德軍腹背受敵;7.20刺殺事件更在德軍內部引起混亂。基於上述形勢,在倫敦的波蘭流亡政府判斷正是舉事良機,而其下屬的抵抗力量國家軍也相應制定了代號“風暴”的起義方案。

誰毀滅了華沙 1944年華沙起義中的政治博弈

■ 這幅繪畫表現了1944年6月,蘇軍發起白俄羅斯戰役,在解放的城鎮中受到民眾歡迎的場面。

波蘭流亡政府是1939年後被西方承認的波蘭政權的合法繼承者,其內部結構非常鬆散,由國民黨、勞動黨、農民黨和社會黨組成,根據對蘇聯的態度又分為溫和派和強硬派。由流亡政府領導的武裝力量有兩部分,一部分是1939年從波蘭逃離和1942年從蘇聯返回的波蘭軍人,他們加入盟國軍隊;一部分是留在國內的抵抗組織國家軍,成立於1942年2月,主要從事地下破壞和游擊戰,至1944年已經發展到25~35萬人,遍及佔領區。國家軍聽命於倫敦流亡政府,以復國為目標,在政治上親近西方,反對蘇聯,與戰前波蘭政府的立場一脈相承。國家軍是華沙起義的主力,指揮官是塔德烏什·科莫羅夫斯基少將,化名布爾。

誰毀滅了華沙 1944年華沙起義中的政治博弈

■ 華沙起義的實際指揮者,國家軍總司令塔德烏什·科莫羅夫斯基少將。

除國家軍外,也有親蘇政治力量的武裝參加了華沙起義,其中最主要的是由波蘭工人黨(前波蘭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組建於1942年3月。人民軍雖然在力量上不及國家軍,但是吸納了部分農民營及其他左翼力量,接受1944年7月22日建立的波蘭民族解放委員會的領導,該委員會是蘇聯扶持的親蘇政權,因此人民軍得到蘇聯的支持,並在7月間與蘇聯軍隊中的波蘭第1、2集團軍共同組建為波蘭軍。國家軍與人民軍在政治上嚴重對立,素來不和,甚至爆發武裝衝突。據估計,參加華沙起義的國家軍約10000人,人民軍約5000人。

誰毀滅了華沙 1944年華沙起義中的政治博弈

■ 華沙起義中國家軍使用的旗幟,在波蘭國旗上添加由鐵錨和字母P構成的標誌。

起初,人民軍並無起義計劃,國家軍也沒有與之溝通,直到起義爆發後人民軍才在民族解放委員會的命令下支援國家軍。但是,在大部分地區,國家軍和人民軍並無默契配合,依然彼此懷疑和敵視,各自為戰,甚至國家軍一度否認人民軍參加了戰鬥。在接受盟軍和蘇軍的補給時,國家軍也拒絕與人民軍分享,並奚落道:“這些完好的物資是英國支援我們的,至於你們去找那些摔壞的蘇聯補給吧!”國家軍還禁止人民軍與蘇軍聯繫,讓人民軍接替國家軍防守危險地段,借德軍之手消滅異己,還直接以武力威脅力量相對弱小的人民軍。當戰鬥進行到9月10日,城內物資消耗殆盡,戰局日趨不利,國家軍才轉變態度,同意與人民軍進行純軍事層面的合作,並共享補給物資。但是,當流亡政府與民族解放委員會在莫斯科的談判破裂後,國家軍再次與人民軍對立,稱其為“莫斯科的奸細”,國家軍始終堅持反蘇立場。

誰毀滅了華沙 1944年華沙起義中的政治博弈

■ 參加起義的國家軍成員,右臂佩戴帶紅白袖章。

盲動的代價

誰毀滅了華沙 1944年華沙起義中的政治博弈

■ 1944年8月初,華沙城區被起義者控制的地區,都位於維斯瓦河西岸的主城區,而河流東岸的城區仍在德軍的控制下。

衛戍華沙的德軍儘管被起義者打了個措手不及,丟失了部分城區,但很快就恢復了鎮定,迅速轉入防守,以有限的兵力固守待援,甚至在起義爆發三天後就開始組織有計劃的反擊。德國佔領當局一直對於波蘭抵抗力量的武裝暴動保持警惕,並做了充分的應變準備,實際上在1944年夏季之前,德軍一直有效控制著華沙的局勢,高效而無情地壓制著波蘭的反抗運動。在頂住了起義者最初的攻擊後,德軍展開了瘋狂的反撲,希特勒親自指示由黨衛軍部隊實施鎮壓,希姆萊聲稱“要將華沙夷平”。僅在8月的第一週德軍就集結了1.2萬人的部隊,沿著起義者留下的橋樑和公路發起攻擊,此外還動用了包括“卡爾”、“突擊虎”等重型武器,有條不紊地推進對華沙城的毀滅行動。

誰毀滅了華沙 1944年華沙起義中的政治博弈

■ 參與鎮壓華沙起義的黨衛軍警察營,由阿塞拜疆人組成,他們比普通的德軍部隊更為兇殘。

相比裝備精良、人數眾多、窮兇極惡的德軍,起義者無論在兵力上,戰鬥技能上,還是在武器裝備上都相差甚遠。參加起義的人員年齡從15歲到50歲不等,而且大多數沒有接受過必要的軍事訓練。街道上倉促修建的街壘既不專業,也不牢固,也沒有挖掘反坦克壕,起義軍各部之間也缺乏聯絡和協同,基本上是一盤散沙。除了人員素質參差不齊外,國家軍還嚴重缺乏武器,普遍裝備衝鋒槍和步槍,更多的時候僅有手槍和手榴彈,在起義初期幾乎沒有機槍和反坦克武器,雖然從空投支援中獲得了機槍和輕型火炮,但火力上始終劣於德軍。在德軍開始反擊後,起義軍就轉入消極防禦,被德軍分割包圍,甚至為了避免引起德軍的攻擊而嚴禁主動開火!

誰毀滅了華沙 1944年華沙起義中的政治博弈

■ 一位起義者依託簡陋的街壘與德軍交戰。國家軍成員大多是缺乏軍事訓練的平民。

除了對敵我形勢和力量對比的嚴重誤判外,國家軍也沒有儘可能地發動民眾進行支援。值得注意的是,德國在1939年吞併部分波蘭領土後將數以百萬的波蘭人驅逐到波蘭總督區,其中很多人進入華沙,猶太人也被集中聚居於華沙,因此德國佔領下的華沙人口不降反增,一度達到150萬之巨。最初,華沙市民對於起義持歡迎態度,為其提供食宿,協助修建防禦工事。隨著形勢趨於惡化,市民們意識到起義者無法戰勝德軍,為了避免報復,市民開始轉向中立,甚至轉而向德軍尋求合作,主動攻擊起義者。

誰毀滅了華沙 1944年華沙起義中的政治博弈

■ 在廢墟中戰鬥的國家軍成員,他們僅裝備手槍和衝鋒槍,極度缺乏重型武器。

國家軍在發動起義後沒有建立起有效的物資管理和供給體系,隨著原有的市政體系陷入癱瘓,城內的食品儲備迅速耗盡,一位跳傘進入華沙的蘇軍聯絡官在報告中提到:“整座城市都在捱餓……投機現象十分猖獗,黑市盛行……隸屬於流亡政府的市政當局沒有做出任何解決措施,每天都有幾百人死於飢餓和疾病。”

總之,國家軍在發動華沙起義前,在各方面都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對敵情和戰局都發生了嚴重的誤判,可以說華沙起義完全是一場基於不純政治動機而進行的軍事盲動,其代價將是整座城市和數十萬條生命的毀滅。

誰毀滅了華沙 1944年華沙起義中的政治博弈

■ 華沙起義者憑藉簡陋的武器與德軍進行了兩個月的英勇搏鬥。由於缺乏準備,其失敗難以避免。

天邊畫餅

無論是1939年的波蘭政府,還是1944年的倫敦流亡政府,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寄希望於西方的支持與德國或蘇聯進行對抗。1939年的亡國慘劇並沒有讓流亡政府清醒過來,依然將英美當作自己的“堅強後盾”,幻想著在西方的支援下回歸故土。那麼,英美在華沙起義中又扮演了怎樣的角色呢?

在1944年英美的政略佈局中,波蘭流亡政府實際上是西方與蘇聯進行政治交易的籌碼,而且其價值還在不斷降低。早在1943年,東線戰局的發展讓英美感到,蘇聯遲早會解放全部國土,並向德國本土進軍,這也意味著蘇聯將在戰後重新安排東歐政治版圖時佔據先機。英美當然不甘心這種局面的出現,因此希望波蘭流亡政府能夠作為西方的代表歸國,給莫斯科製造點阻力。正是出於這種目的,從1943年底開始,英美就努力促使流亡政府修復因卡廷事件曝光而破裂的蘇波關係。但是,英美明確表示不會為波蘭的利益而開罪蘇聯。

誰毀滅了華沙 1944年華沙起義中的政治博弈

■ 1943年12月的德黑蘭會議上,蘇美英三巨頭的合影,在這次會議上三國首腦已經就戰後波蘭的政治安排達成初步妥協。

在1943年底的德黑蘭會議上,丘吉爾接受了斯大林提出的戰後波蘭領土安排:以寇松線為波蘇國界,同時以德國東部領土補償波蘭。丘吉爾希望流亡政府接受這一條件,從而實現與莫斯科的政治合作,然而流亡政府不僅要求得到德國領土補償,還堅持收回1939年被蘇聯佔有的土地!這種絕不妥協的態度被英國方面評價為“缺乏政治頭腦”、“高傲而愚蠢”。另一方面,莫斯科已經有意培植波蘭的親蘇政治力量,根本不指望與流亡政府恢復關係。換而言之,波蘭人過度的民族自尊心已經使其在西方與蘇聯的政治博弈中陷入了孤立。在這種背景下,英美對於華沙起義表現得消極冷淡,即使在起義開始後所提供的支援也非常有限。

誰毀滅了華沙 1944年華沙起義中的政治博弈

■ 1941年2月,英國首相丘吉爾(中)與波蘭流亡政府總理西科爾斯基(左二)和自由法國領導人戴高樂(右二)合影。

當東線戰場的形勢向有利於蘇聯的方向發展之際,波蘭流亡政府就開始擬定在國內展開軍事行動的計劃,為迴歸政權創造條件,其中包括對國家軍進行總動員,並在波蘭全境發動起義。流亡政府將其計劃告知英國,但正忙於準備開闢第二戰場的英國只是心不在焉地回應“全面起義的時機尚不成熟”。在華沙起義一週前的7月22日,流亡政府再度請求英國給予支援,比如將駐英國的波蘭傘兵空投到華沙,空投物資和武器,轟炸德國駐軍等等,但是無一得到滿足。英方聲稱華沙深處敵後,難以保證傘兵和空投物資準確落地,同時起義者與德軍的控制地區相距太近,容易誤炸,而且“抽調如此眾多運輸機進行這場長距離、高風險、高損耗的行動是毫無必要的”,從純軍事角度考慮近在咫尺的蘇聯空軍更適合給予支援,並提議流亡政府應積極謀求蘇聯的配合。

誰毀滅了華沙 1944年華沙起義中的政治博弈

■ 1944年9月18日,前往華沙執行空投任務的美軍B-17轟炸機飛越維斯瓦河。

在起義爆發後,在流亡政府請求下,英美盟軍對華沙起義者進行了幾次空投支援。8月13日晚,28架盟軍飛機從意大利南部的巴里起飛,向華沙空投物資,此後又有數次零星空投。9月18日下午,有80~100架B-17轟炸機在4000米高度向華沙投放了上千份物資,但其中僅有19具降落傘落入起義軍控制區,21具降落傘落入蘇軍陣地,餘下的物資全部被德軍獲得。英美盟軍的空投物資實在是杯水車薪,對於國家軍而言更多的是精神鼓舞而已。

隔岸觀火

蘇聯在華沙起義中的角色是最耐人尋味、也是最受爭議的。戰後長期流行這樣一種觀點,已經兵臨華沙城下的蘇軍有意見死不救,隔岸觀火,坐視與其政見不同的國家軍被德軍消滅,為戰後波蘭的政權重建掃清障礙。考慮到蘇聯與波蘭的歷史宿怨和政治對立,這種觀點不能說完全錯誤,但指責蘇聯沒有援助華沙起義也與事實不符,實際上蘇聯方面對於起義者的支援較英美更為有力。

從當時的戰況看,西方針對蘇聯故意在華沙城外停止進攻的指責是站不住腳的,實際上蘇軍在7月下旬的進攻計劃正是打算在行進間奪取華沙。然而,自白俄羅斯戰役打響以來,蘇軍已經激戰一月有餘,推進了數百公里,補給線大大延長,前線部隊損耗嚴重卻得不到足夠的補充,至7月底雖然蘇軍先頭部隊進至華沙東郊,已是強弩之末。與之相對,德軍從其他戰線抽調援兵,加強了華沙方向的防禦,就在華沙起義爆發當天向蘇軍發起反擊,迫使蘇軍轉入防禦並進而退卻。8月8日,在前線指揮作戰的朱可夫和羅科索夫斯基聯名向莫斯科提交了新的作戰計劃,建議從兩翼進攻威脅華沙,並且遲至8月25日才繼續進攻,間接承認了之前奪取華沙的戰役企圖已經落空。可以說,國家軍起義之時恰好是蘇軍兵敗華沙之際。

誰毀滅了華沙 1944年華沙起義中的政治博弈

■ 1944年8月初在華沙前線作戰的德軍“黑豹”坦克,隸屬於第19裝甲師。

雖然蘇軍沒有故意拖延解放華沙的步伐,但在華沙起義之初莫斯科沒有給予積極援助倒是事實,聯繫到蘇聯與波蘭流亡政府之間的緊張關係,這種反應其實並不奇怪。自從1943年波蘇關係因為卡廷事件破裂後,蘇聯政府已經對流亡政府失去興趣,並著手扶持以波蘭工人黨為主的親蘇派政治力量。在7月31日,波蘭流亡政府總理米科拉伊奇克前往莫斯科與蘇聯外長莫洛托夫會談,表示國家軍可以協助蘇軍作戰,並希望蘇聯承認流亡政府的合法性,而蘇聯的態度是請流亡政府與民族解放委員會商談。8月9日,米科拉伊奇克向斯大林請求援助華沙起義時,後者批評起義是“不現實的”,蘇軍前沿正承受著德軍壓力,無法派兵援助,但同意空投武器。

誰毀滅了華沙 1944年華沙起義中的政治博弈

■ 波蘭流亡政府總理米科拉伊奇克,他於1943年7月接替因空難去世的西科爾斯基擔任總理。

在華沙起義爆發後,莫斯科首先要搞清楚起義者的政治立場和對蘇聯的態度,這個問題通過英國和人民軍提供的信息很容易得到答案:主導起義的國家軍聽命於流亡政府,並對蘇聯保持敵視。到8月中旬,蘇聯方面正式表明了對華沙起義的立場,斯大林在8月16日致丘吉爾的信中表示華沙起義是“駭人的冒險舉動”,蘇聯對此不承擔任何責任。同時,蘇聯也拒絕為英美向華沙空投的飛機提供機場降落,蘇聯人的潛臺詞是沒有必要去支援反對自己的起義者。

誰毀滅了華沙 1944年華沙起義中的政治博弈

■ 1944年9月在華沙城內鎮壓起義的德軍部隊,同時,蘇軍也再次推進到華沙東部。

不過,蘇聯拒絕支援華沙起義的態度在9月初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蘇軍於9月10日在華沙正面恢復了進攻,並著手向城內的起義者提供援助,其原因是蘇軍偵察發現部署在華沙以東的德軍主力已經調往他處,防備空虛,故而重啟攻勢,可見蘇聯對於華沙起義的態度首先取決於軍事行動的需要。9月13日,蘇軍突入維斯瓦河東岸的華沙東區,並於次日完全控制了該地區,與起義者所在的西區隔河相望。此時,起義者的處境已經極為困難,儘管如此國家軍起初仍不願意與蘇方聯繫,直到9月15日才同意與蘇聯接通無線電通信,同時接受蘇軍的空投援助。

誰毀滅了華沙 1944年華沙起義中的政治博弈

■ 與英美盟軍的空投不同,蘇軍多使用波-2一類的小型飛機進行夜間空投。

從9月13日開始,蘇軍飛機向起義者空投物資,這一行動進行了13個夜晚,直到10月2日起義宣佈失敗。蘇軍出動飛機2243架次,投送了45毫米火炮1門、衝鋒槍1378支、50毫米迫擊炮156門、反坦克槍505支、莫辛納甘步槍170支、卡賓槍522支、毛瑟步槍350支,此外還有300萬發槍炮彈和3.6萬枚手榴彈和各類通信器材,還空投了515公斤藥品和126噸食品。除了空投物資外,蘇軍還以炮火支援起義者戰鬥,並派兵強渡維斯瓦河直接參與城內作戰。出於政治上的考慮,蘇軍將這項任務交給波蘭第1集團軍。9月15日,在蘇軍的強大炮火掩護下,波軍成功渡河,在西岸建立了橋頭堡陣地。在此後一週內,波軍第3步兵師的第6、8、9團先後投入6個營約2200餘人渡河參戰。

誰毀滅了華沙 1944年華沙起義中的政治博弈

■ 蘇聯軍隊中的波蘭官兵。在華沙起義後期,波蘭第3步兵師一部曾渡河支援起義者。

令人心寒的是,在得到蘇方實質性援助後,國家軍仍然頑固地堅持反蘇立場,變本加厲地進行反蘇宣傳,宣稱“德國壓迫者走了,新的壓迫者來了”,提出“阻止俄國人進入華沙”的口號。國家軍對增援的波軍部隊也很不友善,經常不予通知就擅自撤離陣地,甚至從背後打黑槍。國家軍的不合作態度使過河的波軍部隊處境艱難,在優勢德軍的圍攻下傷亡慘重,被迫在9月24日撤退,僅有400餘人回到東岸。

尾聲

出於對蘇聯的怨恨和敵視,國家軍領導層寧肯與德軍談判投降,也不願求助於蘇軍。9月28日,國家軍開始與德軍談判,在聽信了德國有關戰俘待遇的保證後,布爾於10月2日代表國家軍向德軍投降。10月3日,德國最高統帥部宣佈:“華沙起義已被鎮壓。經過幾乎完全毀掉城市的數週戰鬥,孤立無援的起義者殘餘力量停止抵抗並投降了。”歷時63天的華沙起義就此慘淡收場。

誰毀滅了華沙 1944年華沙起義中的政治博弈

■ 1944年10月初,向德軍投降的國家軍成員,德軍保證給予他們戰俘待遇。

在歷史教科書上,華沙起義往往被描述成波蘭愛國者為反抗德國佔領、爭取解放而進行的英勇抗爭。可是,在這個光鮮的表象背後,混雜著波蘭和蘇聯之間的歷史積怨、政治分歧和意識形態衝突,以及大國之間陰暗的政治交易。縱觀華沙起義的前後過程,不難發現這次起義實質上是波蘭流亡政府和國家軍為實現其政治目的而倉促發動的,他們對戰局的嚴重誤判,對西方援助的天真幻想,對蘇聯的極度敵視,都導致了起義失敗的悲慘結局,而為他們的錯誤買單的是化為廢墟的華沙城和多達20萬人的生命。華沙起義的最大獲利者是蘇聯,在起義初期不予援助,借德軍的力量削弱了波蘭未來政權潛在的反對者,在起義後期又通過有限的援助削弱了英美盟國在波蘭人心中的影響力,同時提高了自身的影響力,從而更有利於戰後對波蘭的政治安排。

誰毀滅了華沙 1944年華沙起義中的政治博弈

■ 經歷了起義風暴後的華沙城已經完全變成了一座大瓦礫堆,到處都是殘垣斷壁。

誰毀滅了華沙 1944年華沙起義中的政治博弈

■ 這幅畫作表現了黨衛軍部隊在華沙城內搜捕、屠殺平民的暴行。至少有20萬人在華沙起義中被殺。

華沙起義失敗後,這座城市又在戰火中煎熬了兩個多月。1945年1月17日,蘇軍白俄羅斯第1方面下屬的第47、61集團軍和波蘭第1集團軍在華沙-波茲南戰役中最終解放了華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