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馬鈴薯種植面積相對往年減少了嗎?

李海林177

這幾天,從甘肅定西再到寧夏固原到內蒙古,每家澱粉企業門前都排著賣土豆的車隊,本該賣8毛一塊的商品薯含淚以超低價——不到2毛錢賣給了澱粉廠,甚至往年賣2元的種薯也以2毛錢的價格揮淚送進了澱粉廠。

2017年秋天大量存貨的薯農都是欲哭無淚,不要說開展現在的春播,銀行貸款和地租已經壓的很多種植者喘不過氣來。很多人的選擇是“淚別土豆”,不是不想種,而是沒錢種!

甘肅定西,合作社及種植大戶馬鈴薯種植減少10%;內蒙古農場主種植面積減少30%;東北地區減少30以上;山東河南種植面積減少20;西南混作區種植面積略有增長。

馬鈴薯行情如此低迷,今年要不要繼續種?該如何種?

筆者梳理了幾位行業大咖的意見,現梳理如下,供大家參考:第一,改變粗放經營模式,控制規模,精耕細作,並不是種植的越多越掙錢;第二,果斷放棄產量低、質量差的地塊或種植區域,向高產優質地區轉移;第三,要適當縮小種植面積,增加倉儲、包裝的投入;第四,不要賭一個品種,兩三個品種搭配種植,也就是經濟學中常說的不要把雞蛋放到一個籃子裡;第五,種植者一定要改變思路,把自己從單純的種植者向經營者轉變,從以高產為導向向以盈利為導向轉變,因為賣出去才是王道。



薯界風雲

馬鈴薯目前的市場價格持續走低,部分地方已經創下了五年的新低,讓不少種植戶直呼虧不起。回想起2016年2月國家相關部門公佈了推進馬鈴薯產業化發展的指導意見,馬鈴薯的地位得到了提升,作為主糧來發展,

計劃到2020年馬鈴薯的種植面積要擴大到1億畝,平均畝產要提高到1300公斤。



馬鈴薯作為扶貧項目依然在力推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農村是扶貧的重點,很多地方為了讓當地農民儘快脫貧致富,紛紛引入相關產業,馬鈴薯在很多地方都可以種植,特別是水資源比較緊缺的地方比種其他的作物產量高。以至於不少地方把馬鈴薯作為扶貧項目,引導農民種植,

比如貴州省荔波縣全縣馬鈴薯種植面積超2萬畝,其中小七孔鎮的種植面積就超過1萬畝;雲南省尋甸縣六哨鄉,全鄉耕地面積有12萬畝,馬鈴薯的種植面積就達到10萬畝,當地對馬鈴薯的熱衷程度真是難以想象。

部分地方已減少馬鈴薯種植面積

據有關報道,山東省安丘市今年馬鈴薯種植面積整體減少3成左右,泗水縣地膜馬鈴薯種植面積縮減約3成;河南省夏邑縣、通許縣、鄧州市等馬鈴薯種植規模均有所減少,減少幅度2-5成不等;湖北省襄陽市、雲夢縣也縮減1成左右的種植面積。在低價難銷的形勢下,很多種植戶也是不敢貿然行動,特別是種植大戶,種的多可能虧的多,基本上也縮減了馬鈴薯的種植面積。



馬鈴薯產出與消費市場不匹配

雖然國家把馬鈴薯的地位提高了,馬鈴薯的產量也很大,種植面積更是躍居世界首位,但是馬鈴薯的消費市場卻沒跟著上漲,產業深加工拓展緩慢,鮮食馬鈴薯的消費市場在減小。在菜市場或者超市,可以觀察看看買馬鈴薯的有多少,相比之前消費者已經少了很多,原來生活條件不好,買馬鈴薯的比較多,現在生活條件好了,有了更多的替代品。



馬鈴薯產業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個人認為不要只顧種植面積,更要考慮消費市場,如果農民種出來了賣不掉,脫貧致富更指望不上。


微塵微視界

肯定要減少,當然這是理性迴歸,不代表這個產業的興衰,除商品薯和種薯價格低迷外,其他方面總體還是向好的!

現在的問題說明市場在倒逼產業升級,已經呈現品種越來越重要,倒逼種薯質量必須提高,科學種植、規模化種植降低成本越來越重視,從單純追求高產在向高品質、專用化轉變,但特別重要的是改變傳統消費觀念需要創新,需要時間,需要過程,因此在下游加工消費沒有充分打開市場的前提下,一定不要再拿主糧消費和扶貧說事,否則盲目擴產後帶來的就是過剩的災難!

農業的風險在於不僅僅是一產的問題,而是一二三產融合的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