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的戲劇你還熟悉嗎?

江蘇防火門業

你看我的名字就知道對家鄉戲熟不熟了,哈哈哈。


我們家鄉戲是泗州戲,就是古泗州轄內,拉魂腔系列的一個流派,也叫拉魂腔。

別看它只是拉魂腔的一個流派,在安徽省可是四大優秀劇種之一,其他三種是黃梅戲、徽劇、廬劇。

顧名思義,就是能把你的魂兒給拉走的聲腔,你說好不好聽?



我從小時候就開始接觸泗州戲了,大概是小學二三年級左右吧,那時我爺爺天天放著泗縣電視臺3頻道,那個頻道就是戲曲頻道,一天到晚就是唱戲。

由於唱的說的都是方言,我也能看懂,那時候最喜歡看的就是《楊八郎探母》和《穆桂英搬兵》。

以前我還好奇,這都是在哪拍的,實際上到現在我也沒搞明白,這都是在哪拍的,因為我在泗縣生活那麼多年,一次現場的泗州戲演出也沒看過。



當然,實際上泗縣電視臺3頻道早就取消了,大概在有線電視出來那會兒,0809年吧,大家都換成了彩電,都用了天線,都把頻道升級成了各個省份的頻道。

我也就再也沒在電視上看到泗州戲了。

泗州戲已經有三百多年的歷史了,據說剛興起那會兒,有一些唱泗州戲的角兒,在趕集會的路上,從村裡走的時候,邊走邊唱,於是村裡的家家戶戶都出來聽,跟著他們走,最後人越聚越多,走到泗州城的時候,居然已經聚了百十來人。可見這泗州戲真的是名不虛傳的拉魂腔。



我們泗州戲有不少名人,李寶琴、霍桂霞、李寶鳳、周鳳雲、王寶蓮五位名伶,在1957年拂曉報(解放軍報)上評價“李寶琴的浪、霍桂霞的唱、李寶鳳的棒、周鳳雲的像、王寶蓮的樣”,來概括五大名伶的特色。

其中,李寶琴大師還受過毛主席的接待,被譽為“泗州戲皇后”,毛主席將李寶琴、嚴鳳英(黃梅戲)、丁玉蘭(廬劇)這三人親切的稱為“安徽戲劇三枝花”。

雖然泗州戲和眾多戲曲一樣,不可避免的走向衰落,各地的劇團也沒有動靜了。



但是從2013年起,宿州學院音樂學院開始設立泗州戲專業,這兩年也開始將畢業生輸送到各地的劇團,儘管和從小就開始學習的戲曲演員們有差距,但好歹也算是正在努力傳承泗州戲文化了。

好了,我的家鄉戲就說到這裡吧,你們家鄉戲是什麼呢?剛好我對各地的地方戲也有些瞭解,說不定就很瞭解你的家鄉戲呢。歡迎在評論區留上你的家鄉戲!


戲曲說

改革開放以後,村裡百姓又自發開始學戲,唱戲。每年的冬月就開始排練,一般是找一間大而空閒的房子,每晚都是鑼鼓一敲,弦子一拉,京腔京韻就在山村的夜空徘徊迴響。


排練的節目當然以京劇為主,也會排演幾塊傳統呂劇,被稱為“小呂劇”的傳統呂劇如《王漢喜借年》、《王定保借當》、《姊妹易嫁》等。

偶爾也會演一出現代呂劇《李二嫂改嫁》等。

排練的這段時間,就是我們這些八九歲十幾歲孩子的節日。每晚吃完晚飯,碗筷一推,就跑沒影了。幹啥去了呢,都跑去欣賞觀摩大戲排練了。當時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大傢伙家裡都很窮,這個活動雖說是自發的,卻是深入人心。村裡老少爺們兒無不鼎力支持並參與在其中。為了請老師來把關,都是自己湊錢出勞務費給老師,還每天派飯請老師到家裡吃飯,甚至大傢伙湊錢一點點置辦演出服裝和化妝用品。

現在想起來,那時候的村民村風真是淳樸。大家一無所圖,如果有所圖,就是圖個樂呵,還是為了大家夥兒樂呵。


等過完大年,從大年初二開始,“大戲”演出正式拉開帷幕。通常是演三天三晚。這個時候,才是周圍村鎮鄉親們大喜的日子。相距二三十里地的村民,有的騎了自行車載著女朋友,有的開著拖拉機擠滿了大閨女小媳婦兒前來,常常是一家子,一個家族,一個村的相約前來。

演出場所裡,臺上演員賣力演唱武打,臺下觀眾也會隨著劇情入戲,鑼鼓聲絲絃聲梆子聲演唱聲喝彩聲不絕於耳,聲聲入耳,響徹天宇。臺下觀眾裡三層外三層,有的孩子上了房頂,有的爬上了樹,有的立在崖頭上,伸長了脖子觀……


柳斯2

我家鄉的戲曲是二人臺。

《二人轉與二人臺,一字之差,區別很大!》

《一本二人臺傳統劇目集成 可謂集二人臺傳統劇目之大成》

《什麼是民間歌舞》(悟空問答)

《戲曲音樂與曲藝音樂的區別》(悟空問答)

——

如果唱的話,我稍微也可以唱幾句。但是,唱得基本不在調上。

二人臺因為是方言演唱,現在受眾面越來越窄。而且演員的培養方面也是青黃不接。


小黑豆

我們家鄉的戲劇是吉劇,很有情調,小曲小帽拉場戲,二人轉,秧歌伴舞扭得賊拉歡快,小曲兒小調唱起來賊拉開心,手絹轉起來,扇子舞起來,來到了東三省,最不能放過的就是看吉劇,看二人轉,聽小曲兒小帽兒,我們這有著名的二人轉之鄉,梨樹。扭起來,動起來,樂起來,人們在開心快樂之餘,養生保健,鍛鍊身體。村村都有文化廣場,幾乎人人都會唱上兩句,二人轉檯詞爽口順口,田間地頭,場院自家小院,都能唱幾句,走進了百姓生活,豐富了人們的精神生活,文化修養。吉劇,真的挺好,通俗易懂,老少皆宜。


薄物濃耘


銅陵城山旅遊區

我家鄉的戲曲秦腔,是中國漢族最古老的戲曲之一,又稱亂彈,源於陝西古代的民間歌舞,關中地區被稱為秦,秦腔由此而得名。在整個西北地區都很流行。秦腔的的表演樸實,粗礦,豪放,富有誇張性。“秦腔吼起來”被稱為陝西八大怪之一。可是現在年輕一代人對秦腔不怎麼熱衷,中老年人對秦腔卻還是情有獨鍾!民間有什麼交流會,古會,都會請大型秦腔劇團來演唱,農村人家裡有紅白喜事也會請一些小型秦腔劇團來演唱。2006年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作家賈平凹還寫了一本名為《秦腔》的長篇小說。


思雨m紫靈兒

我是河南沁陽的,我們這的的主打戲劇就是老懷邦,我外公就是其中一員!我記得小時候特別喜歡聽他唱戲,之前雖然聽不懂,但是覺得強調好聽,從小聽到大了,外公已經去世了,希望懷梆文化要流傳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