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越調戲劇發源於何時何地?分幾個主要流派?代表人物各是誰?

杜留振


越調發源於何地?

根據現存的資料考察,清朝乾隆年間越調已經在南陽一帶地方廣泛流行開來。但是其具體起源於何處已不可考證!但其極有可能脫胎於“南陽梆子”!也就是發源地在南陽!

歷史

其歷史文獻缺乏資料,生於譽清末民初的南陽人張嘉謀在校注《南陽府志》時,引用吳梅村《綏寇紀略》中的一段話,“兵未起時,中州諸王府造絃索,漸流江南,其音繁促悽緊,聽之哀傷,士大夫雅尚之。”張嘉謀批註道,蓋今所傳越調、南陽調者,亦起於是時雲。明崇禎十五年(164)傅一臣所作《蘇門嘯》雜劇集卷二《賣情扎囤》第三折《阻約》中,有:我你總是越調,不比崑腔。可見明代確有越調在,但這個越調是不是現今的越調,還無法確知。

流派代表人物

越調自誕生地四外流傳時,“音隨地改”,形成了“上路”“下路”“南邊”等地域流派。

申鳳梅(申派)

申鳳梅,女,河南越調生角。祖籍河南省臨穎縣人。藝名大梅。漢族。出生:1927年,農曆丁卯年,逝世:1995年7月20日,農曆乙亥年六月廿三日,曾歷任中國戲劇家協會理事,中國戲劇家協會河南省分會副主席、主席;河南省越調劇團團長、名譽團長等職。

陳靜(陳派)

出生於1944年8月,漢族,河南省商丘縣人,1956年參加工作,國家一級演員,主攻刀馬、青衣、花彩旦行、兼演小生、官生行,曾任河南省戲劇家協會理事,省劇協副主席。

袁秀蓮(袁派)

1941年生,1957年考入襄城縣越調劇團。1960年隨團調入許昌地區越調劇團,曾任副團長、團長。系河南省戲劇家協會會員,河南省戲曲協會越調研究會常委。

何全志(何派)

河南商水縣人,1936年5月15日生。著名越調錶演藝術家,國家一級演員,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河南省文聯理事。自幼跟隨越調名藝人何金堂學戲,後拜李金山為師學銅錘花臉,又改學生行及其他行當,為以後適應塑造各類藝術形象打下了基礎。


戲韻


1.河南越調戲劇發源於清朝乾隆年間(1736-1795)南陽一帶。當地民歌小曲“四股弦”專門採用越調來進行演唱,之後慢慢演變為專門的戲曲,越調實際是由南陽梆子的一種變體演化而來。

2.越調流派有毛派,陳派,何派,袁派,申派。毛派代表人物毛愛蓮,陳派代表人物陳靜,何派代表人物何全志,袁派代表人物袁秀蓮,申派代表人物申鳳梅。








跳跳1608


目錄

詳情

越調

越調,河南省、湖北省地方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1]

越調除戲曲形式外還有曲藝和木偶兩支分支。1942年河南發生大旱,期間許多越調藝人(如張桂蘭)等都曾轉入過地攤說唱,等災荒過後,再重新回到舞臺來演唱戲曲。木偶的越調分支在南陽一帶十分盛行,其中有些民間職業木偶藝人至今仍十分活躍。越調的主奏樂器早期是象鼻四弦,後來一般用墜胡。[1]越調自誕生地四外流傳時,“音隨地改”,形成了“上路”、“下路”、“南邊”等地域流派。生路越調以南陽為中心,是越調的母調。唱腔質樸、婉轉、細膩、典雅而又不失豪放、粗獷、大氣,間有秦腔的元素。下路越調以許昌、漯河、周口為中心,又稱“小越調”。唱腔具有火爆、明快、高亢、豪放的特點。南邊越調以襄陽為中心向十堰等地擴散,與上路越調比較相似。


登封市朝陽溝文化


  1. 越劇的發源地是浙江嵊縣,發祥於上海;

2.越劇流派有十三個:

有袁雪芬派、範瑞娟派、尹桂芳派、傅全香派、徐玉蘭派、戚雅仙派、王文娟派、陸錦花派、畢春芳派、張雲霞派、呂瑞英派等


3. 老一輩:尹桂芳、範瑞娟、徐文娟、王文娟、袁雪芬當紅演員:王君安、吳鳳花、錢慧麗、單仰萍、方亞芬


從頭開始


發源於何地真需要專家考證,流派目前公認的有毛派和申派。毛派創始人毛愛蓮和申派創始人申鳳梅,兩位大師級人物


戲劇文藝


越調,發源於清乾隆年間,河南南陽一帶。越調分申派和毛派,申派代表人物為申鳳梅,被稱為“一代宗師”;毛派代表人物為毛愛蓮,被稱為“越調皇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