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1941年進攻蘇聯是二戰失敗的主因?不,是必須

基本上大家都認為,希特勒進攻蘇聯是一大敗筆,但是在我看來,如果想要打贏蘇聯,那就只有在1941年進攻了。

德國1941年進攻蘇聯是二戰失敗的主因?不,是必須

從1940年開始,羅斯福連任,當時美國的軍事實力一點都不強,弱爆了(這點從美軍坦克奇葩的設計上可以看出來,當然除了海軍),開始大規模擴軍,根據情報,希特勒判定美國最早到1943年就有足夠實力阻止自己的行動,事實證明,他判斷沒錯。

德國1941年進攻蘇聯是二戰失敗的主因?不,是必須

而且美國的敵意不斷增加,對英國的支持越來越刻骨,爐邊談話,大西洋憲章等等。使得美國的站隊越發明顯,希特勒知道美國這個大秤砣的重量是押那邊邊那邊贏。他必須趕在美國行動之前結束戰爭。

英國丘吉爾拒不投降,談判無效,其實希特勒的計劃是打敗法軍英國就投降了,而且他英國開出的條件相當優厚,這源自於他年輕時在一戰戰場和英國有交過手,他很佩服英國人。但是英國並不買賬,而由於除了潛艇以外,德國海軍薄弱,而法國海軍被英國擊沉(弩炮計劃),短時間建立海軍是不可能的,德國因此缺乏登陸手段,希特勒判定光憑轟炸很難讓英國屈服,即使不犯那個錯誤,就是繼續轟炸機場和雷達站,打垮皇家空軍。戰爭也最多讓德國取得小勝,不過是虛耗時間而已。

德國1941年進攻蘇聯是二戰失敗的主因?不,是必須

蘇聯的擴軍,當時蘇聯正處在第三個五年計劃,加班加點優先發展軍工業重工業。蘇軍從1939年50個師,40年90個,41年就達到400多萬,擴軍速度極快,如果到了1942年,蘇聯第三個五年計劃完成(斯大林把戰爭時間判斷就是在1942年,就是為了等第三個五年計劃完成,武器換裝完畢),面對憑依這新的,堅固的防線,裝備著海量T-34,KV,米格-3等先進武器的蘇聯,德國勝算不大,甚至還要提放著對方進攻。畢竟誰都知道蘇德必有一戰。《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只是雙方緩兵之計而已。

等到美國準備充分,參戰,英美聯合下,斯大林擴軍充分的情況下,很難說會繼續維持與德國友好。

同時,德國戰前資源儲備已經接近枯竭,必須尋找新的能源,羅馬尼亞的石油在蘇聯轟炸機範圍內,很不穩定,糧食也偏緊。高加索的油田,烏克蘭的小麥都是德國所需要的。而1941年德軍無論軍隊人數,訓練,士氣,實戰經驗,理念都處於最頂峰。

希特勒對蘇開戰是深思熟慮的,他本人是個梟雄,並非很多人認為那種侵略狂,對蘇作戰儘管被後人詬病,但卻絕非錯誤選擇,當希特勒突然發動進攻時,事實上取得大量戰果。

所有人都同意,這個時間抓的相當好,蘇軍正在大規模換裝,新舊交替,很多技術裝備,尤其是飛機都集中在幾個地方,使得德國的襲擊摧毀了大量裝備。

陸軍參謀部剛開始制定的策略是平推,以佔領莫斯科為目的,但希特勒否決了這個計劃,主張消滅蘇聯有生力量,這才有了巴巴羅莎計劃的幾大包圍戰。併為德軍後續作戰提供基礎。不像拿破崙進攻俄國,沒能殲滅俄軍,導致迅速崩潰。(這是希特勒針對拿破崙失敗的教訓提出的改良。)

毛*主*席說過:“存人失地,人地皆活,存地失人,人地皆亡”,打掉一個莫斯科蘇聯就會投降?誰都不信。只有殲滅對方有生力量才是正確的,蘇聯後期也確實缺血了,連囚犯都上了。

另外1941年冬季的冬裝並非某些人天真的認為沒有制訂足夠的冬裝,德國的冬裝和潤滑油都是隱秘的分散製備的,甚至躲過了蘇聯的情報機關。而是因為物流問題無法運到前線,缺乏足夠的馬匹和運輸工具,而且新佔領的火車軌道不符合,再加上10月份連綿大雨導致的。當時囤積在波蘭的冬裝都發黴了,就是運不出去。

關於北非,有人提議希特勒拿下西班牙用以進入直布羅陀,但希特勒認為西班牙多山,難以纏鬥,拿波倫的“西班牙膿瘡”歷歷在目,所以否決了部下入侵西班牙拿下直布羅陀的想法,他不想如拿破崙那樣為了一點榮耀拋棄一個準盟國而換來一個戰場。

任何一個瞭解當時形勢的人,都判定進攻蘇聯時正確的,不能因為結果的失敗而否定進攻的錯誤 。

希特勒的問題就在於過於低估蘇聯,情報不足,民族政策巨大失誤,後勤,不分鉅細的越級指揮和動員太晚了。(1943年才開始三班倒,之前還都是八小時工作制),德國在烏克蘭簡直是化友為敵 在佔領區用懷柔政策 游擊隊估計就少了 集體化時期烏克蘭對斯大林很有意見。

希特勒的民族政策……真是服了,本來完全可以全面動員佔領區人力物力非要搞屠殺 流動殺人車就跟在軍隊後面 打蘇聯的最佳時機不難判斷,畢竟美國蘇聯兵一爆出來徹底準備好希特勒連三分天下都不行了。只能先解決一個。強推蘇聯初期也很順利,這做法本身沒錯。但是一個成熟的政治家會那麼看重人種問題?不惜犧牲戰爭利益?真無力吐槽。

跑題了……這主要是希特勒太高估自己實力了,不然他不會這麼犯二的,在很多佔領區,他並不是一味實行恐怖政策。只是到了9月份,普遍認為戰爭勝利,所以才下了暴虐的壓迫政策 。

事實上,希特勒有些作繭自束,人種區分是他的凝聚民心的重要武器 但是這把武器太難駕馭 以至於元首最後是被這把武器捆綁了 ,之前把雅利安人最高喊得那麼響,民族問題上自然缺乏迴旋餘地……

希特勒並非像後來人所說的那樣沒有戰略眼光,而是很多戰術上的失誤引發的多諾米骨牌效應導致政體局勢的潰敗。最簡單的就是,1941年沒錯,錯在不能在六月這麼晚。當然客觀上是意大利在希臘和南斯拉夫事件拖了後腿。

德國41年離勝利只差一步。只要他在早幾個月,歷史就會向不同的方向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