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分文理科後會對中國的教育產生什麼影響?

澕殤璃莘

分享個人的感受,我是典型的理科生。當然在20多年前讀高中時文理分科,自己更傾向於讀文科,父母要求讀理科,因為在那個時候,父母認為文科是學習成績不好的孩子躲避學習壓力的港灣,文科沒有好的專業,文科大學畢業也找不到好的工作。

但從大學畢業的很多年之後在反思自己走過的文理科混雜在一起的教育模式是我發現,雖然自己內心對文學歷史,藝術很感興趣,但迫於現實的高考壓力和找工作的壓力在學習物理化學和生物。這兩者混雜在一起,對我的生活其實有很大的影響,學習理科紮實的基本功,對我的邏輯思維很有幫助,但對文學藝術和歷史的興趣卻讓我更具備發散性思維。

從一個孩子成長的角度來說,只有文科和理科兼顧,從而真正的實現跨學科的能力儲備,這才是最理想的狀態。但是落實到具體的行動中時,又會變成對應試知識點的學習。

個人認為,未來的教育一定會跨越單純的文科和理科的劃分,會從孩子成長的角度,會從孩子個體和世界和平共處的角度,從基礎的學科教育到實現通識教育之間,一定還有很多年的路要走。

其實我個人認知理性的思維真的很重要,邏輯思考判斷,與此同時感性的是思維,讓我們能夠感受這個世界美好的存在。

和我同齡的同一屆的很多好朋友都是因為父母的要求學習理科,但當我們聚會時我們依然會感謝父母當年的堅持,我的很多朋友即使學了理科,大學畢業之後依然從事和他們興趣相關的工作,但理科生的學習經驗,讓他們在職場走得更快。

所以我覺得不再文理分科,對孩子的教育來說是好事,但對整個教育系統,對孩子的父母來說會面臨更為巨大的挑戰。我個人比較支持,不再文理分科。


九鬥學生心理

影響極大。2014年我就說過,這次高考改革是1978年以來教育制度最大的一項改革,牽動從小學到大學整個教育體制。由於現在高等教育和基礎教育是斷裂的,通過高考來銜接,未來,高等教育和基礎教育會進行不斷的滲透。

高考錄取不分文理,不僅對大學的招生方式產生影響,對大學的未來教學模式都會產生衝擊。高考志願填報不是現在的專業了,而是專業類。高考錄取取消文理,自選選考科目,大學專業類設置選考科目。高考取消文理的影響,是一個很複雜的話題,非三言兩語能說完 。

高考錄取消文理,但大學的專業是分文理的。在錄取中就面臨一個很大問題,不同考生報考某個專業類,選考科目不同,如何設置錄取標準?比如大學某一個專業類的某個專業從全國各地招進來,可能選考科目都不同,需要在大學進行通識教育,通識教育和現在大學通識教育不同。大學整個教學計劃都得調整。

高考錄取不分文理,自選選考科目。未來中考和高考模式相同,科目選考。最大的問題是在小學,意味,小升初之後,面臨科目選考,選擇大學和大學的專業,這太殘酷,違背了教育規律,一個初中生如何來確定自己的專業興趣和學科興趣?小學階段到底提供什麼樣的教育才能和中高考改革接軌? 高考錄取不分文理頂層設計很好,但如何實踐,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大問題,涉及到未來人才培養的模式。


大智若

高中取消文理分科後會對中國的教育產生什麼影響,我不敢說,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高中取消文理分科,會某些學生帶來福利,但同時也勢必帶來了很多不良影響,甚至是與初衷背道而馳。

取消文理分科,有利於考生髮揮特長,揚長避短

取消文理分科,加大考生選擇的自由度,讓考生可以根據個人特長和興趣選擇擅長科目,有利於考生揚長避短,發揮優勢,這給很多學生帶來福音的同時,也可以避免造成不必要的課業負擔。



高考多年來都在實行文理分科“3+3”政策,文理分科雖然可以使考生文理分工更加明確,大學選擇專業方向性明確,但同時也帶來一定問題。文理分工明確,大學選擇專業方向明確,也代表其侷限性很強,很難再有“棄筆從戎”的可能性,這是對我國高校人才資源的一種束縛和浪費。

同時文理分科必然使得文科生的物理、化學、生物方面的知識相對匱乏,理科生的政治、歷史、地理方面的知識相對薄弱,這與我國高校宗旨培養複合型人才存在出入。

加劇中國學生“重長輕短”的現象

取消文理分科,雖然有利於考生髮展,但同時也加劇了考生在不擅長領域知識的匱乏現象。

文理分科,之前文科理科都實行“3+3”政策這就意味著,只擅長其中兩科甚至一科的考生不得不加強對不擅長學科的學習,這就使得考生的文科或理科知識相對更加完備。但取消文理分科以後,考生只選擇自己擅長的3科,雖然有利於考生髮揮自己優勢,看似更加綜合全面的發展,但同時也使得考生的文科或理科知識不夠完備。

取消分科,雖然使考生報考志願的選擇面更大,但也相對增加了考生對所選專業存在錯誤認識的風險。


高考是否取消分科有利有弊,但始終只是一個方式方法,最終目的還是要培養綜合性人才,


掉掉小碩

中國真的不應該分文理科,這樣的體制既能保證高考選拔人才的公平性和科學性,又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還能照顧個人的特長和愛好。

我高中時是理科生,但我的文科比理科學得還好,那我是怎麼學文科的呢?我是把文科的地理、歷史當做課外讀物來讀,覺得非常有意思。當我學習累了的時候,就開始看地圖,經常看,百看不厭。最有意思的是看歷史,經常對歷史書中的名人著迷,非常尊重這些人,希望以後成為他們這樣的人。歷史和地理結合起來看更有意思,把歷史事件中的地圖和中國地圖對照來看,把古代地名和現代地名對照看,就能找到歷史的變遷,有時候就感嘆,真是滄海桑田、斗轉星移啊!

歷史和語文結合起來就更有意思了,把歷史事件、名人故事和語文中相關篇章結合起來看,尤其是古文,更能深該理解古文的意境,瞭解作者當時的環境和相關事件和文章創作意圖,加深理解和記憶,比只是單純背誦好理解多了。在寫作文時,對歷史事件的把握和名言的恰當運用更加準確並運用自如,作文水平和高度不是一般中學生能比得了的。

學好地理和歷史,可以“上下五千年、縱橫幾萬裡”,視野是多麼地開闊,思路是多麼地寬廣啊!當你做題做累了的時候,捧起一本歷史和地理書讀一讀,既放鬆了心情又緩和了緊張的情緒,真是一舉多得啊!

實際上地理算文科有點牽強,地理不是隻看地名和方位。季節變化、地理板塊、季風、洋流、等高線等,都是真正的科學知識,和數學、物理等關係密切。理科不好的人學不好地理。所以只學文科怎麼行呢?歷史中的考古等更需要現代科學知識為依託,得用放射線測量,那是特理儀器,不懂物理學不行。

所以通識教育很重要,什麼都應懂一點,為將來術業專攻打下基礎。說明再通俗一點:學點科學知識,家裡小事不求人,比如家裡的電器壞了,簡單的可以自己修理,不用到處求人了。

高考改革,不分文理科,符合時代潮流,為大勢所趨,關鍵是政策上應增強指導,別讓好事走偏了。


征途2157

想當初,我那一屆也是需要文理分科的,具體就是開學大家先文理都試讀兩個月,兩個月之後,再根據你的需求選擇班級,文科班或者理科班。中國高考幾十年的思路,大家覺得沒有什麼。可事實不然,高中教育也還算基礎教育的一部分,但是基礎教育一分科就不基礎了,我攻文科,你攻理科,基礎教育都不好,整體起點不高,高中分科就直接影響到國民的整體素質了,造成了大量人才殘缺不全。

上高中,不僅僅要學到知識點,更重要的是對一個人思路的開發和素質的提升。我們高中就分科,我選擇理科,而文科的知識基本上就學不到什麼,而學不到的又恰恰是一個人必備的基礎知識,一個人的常識,所以,高中分科,理科之外的東西我們基本一無所知。

青少年時期的思維是要多維度去開發的,人的年齡越大,你的思維活躍度就越小,年齡越大,思維多維度開發就越困難,所以說,高中分科就導致了思維多維度開發不完整,不成熟的思維定型了,日後怎麼去開發潛能?

文科生和理科生分科就具有了差異化,文科生浪,理科生呆,這個大家不反對吧!尤其大學。我這樣一說,又是整體素質差了,文科生典型不踏實、不實在、浮誇,說的一套做的一套,什麼是理論,什麼是實際都不能結合,思維幼稚。理科生呆呢就是死呆、鑽牛角尖、僵硬。我們的高中分科教育就培養了這樣極端差異化的人才。

我相信同學們是拒絕分科的,世界不應該這樣,世界上的很多國家也不會在高中階段進行文理分科吧!

現在中國也會逐漸取消文理分科的,因為弊端太大了。應該從實際出發,培養全面、和諧發展的人才。

中國古代這麼強大,還是倒閉了,為什麼?就因為“文以治國”!


哐當哐當

高中階段不再分文理科,從本意上來說,對青年人的知識結構進行完整塑造,應該是好事。將來學文的,也具有比較好的邏輯思維和一定的科學知識和意識。將來學理的,也多了些較好的形象思維和一定的人文知識和思想。應該說,執行的好,對於人格和能力的完整塑造和教育應該有益,對社會的整體發展和文明進步也具有良好的促進作用。 但是,現行的高考3+3模式這個指揮棒,似乎使這一良好願望正在走偏。突出的問題就是在偏文的地理、歷史、政治科目中,學生拋棄較難學的歷史;在偏理的化學、物理、生物科目中,學生拋棄更難學的物理。然而,歷史是人文科學之源;物理是自然科學之母。這樣兩門極其重要的準基礎課程,在高中階段,被“聰明”的國人,以“田忌賽馬”的方式慘遭淘汰。須知,對現代人來說:知歷史才可以明未來;懂物理才可以識科學。人為地抽掉這樣兩根重要的肋骨,對未來意味著什麼?

歷史是曾經的存在,是固化的人文。不懂歷史,就無以談經驗和教訓,就無以談文化、文明和道德,就無以找到正確的未來。歷史可以使人,用有限的生命在時間上延伸無限的認知。對個人,不懂歷史就像孫悟空,滋生自私自利、無法無天、膽大妄為;對社會、對民族、對國家有百害而無一利。歷史是對生命和知識的延展,無論學文學理,做人都需要。 再說物理,雖然難學,但它是自然科學之母。對學生個人來說,如果 繼續接受理工科高等教育,高中階段欠下的物理課債,你必須在大學補上,因為大學普通物理是必修課。老師和學生都承認,2017級沒有選考物理的學生入學時基本只有初中物理水平,哪怕大學老師關心、同學幫助、自己努力也難以彌補巨大的學力差距。如果結束高中教育參加工作,從事技術類工作,沒有高中階段的基礎物理科學知識,將來恐怕做一個合格的高級工人都難以勝任。往大了說,對國家而言,群體缺乏科學知識和科學意識的社會和民族,能有光明的未來嗎? 因此,充分發揮高考內容的指揮棒效應,促進高中文理合一後教學科目內容的均衡開展是教改後的核心問題。
文理不分科後,應該在必考語文、數學、外語的基礎上;再增加物理、歷史兩門必修必考課,分數權重可以低一點;在其餘四科地理、政治、化學、生物科目中選修選考一門。這樣的體制既能保證高考選拔人才的公平性和科學性,又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還能照顧個人的特長和愛好。


雜家論談

分不分都沒什麼,我反正不太看好現在的教育形式。

所謂的減壓就是作業越來越多,不喜越來越多,為了高考,簡直了, 為何不能換一種教育形式?一定要像這種批量產的形式?考了好大學不一定有好工作,考不好大學,也不一定沒有好工作。

一切主要看事在人為。

我認為現在教育如果你要培養孩子思維就得用另外一種方式,現在弄的在學校爭鋒的多了卻了。

為何不弄一個全國統考?呵呵。為何要弄這種形式?讀個高三幾乎沒有體育課,這就不說了,現在的孩子身體素質普遍不好,贏弱不堪。感覺一戳就倒,現在的教育環境真的是一點都不好,老師也有很多變質了,教育業也很腐敗,雖是傳道受業解惑,卻是背後收錢盈利,課上有些不交,讓私下去補習等等。呵呵。有必要,我們補習過嗎?沒有,雖然最後考的成績不是太好,但是我並不後悔,我的過去我的童年要比現在的孩子慶幸太多。

不分文理,那就是九科都要學,這我倒是不介意,多點學的無所謂,若果真的是傳授知識,我認了,一節課45分鐘,最多也就15分鐘的只是其餘全是廢話或者全是作業,做題,本來很簡單就能講明白的,卻要將一節課,課後作業也頗多。中國的教育是刷題刷出來的,從來不講究太多思維,真搞不懂,短時間刷出來的成績,用完就忘了,也就沒有必要啊。

我認為從小學到高中應該徹底改革一番,真的童年是孩子的童年,而不是全是作業補習的童年,學知識的年紀,真的教授給孩子知識以及思維,這才是最主要的,那些死知識可以通過講授傳授給孩子們啊,自學也行,最主要的是方法和思維。學習方法以及想問題的思維。

除過死知識之外,我覺得最應該考的是孩子的思維,看待問題的思維。比如對一些問題的想法看法,相信這些問題的答案會給我們帶來很多財富,很多收入,那些由全國孩子的思維想法,或許會創造一個新的時代,基於我們新的啟發。

【跑偏了,抱歉】


發扶風

不分文理是好事。

不硬性畫圈規定文理的考試科目,可以根據自己的特長進行選擇。是件好事情。

1.更有利於孩子特長的發揮。

有原來學理科的孩子特別不擅長生物和化學,因為選擇了理科,不學也得學。現在好了,除了語文數學英語,剩下的x可以自由選擇,自由搭配。這樣更有利於發揮孩子的特長科目的優勢。

2.對於沒有規劃的孩子來說,更迷茫了。

由於所選擇的科目,跟將來考大學的專業相關。這就要求學生必須提前進行職業規劃,要提前瞭解大學專業以及專業所看中的高中科目。這對有的孩子來說,特別迷茫。

這就更考驗家長的格局和見識了。

3.相關的職業規劃和升學指導機構會更火了。

由於家長和孩子的迷茫,學校指導又沒有針對性,所以就會求助於相關的專業機構。這樣專門進行職業規劃和升學指導的機構,生意會十分的紅火。

會有越來越多的就學生提前進行職業潛能測試,以便科學的認知自己。

我是“禾頁老師”,感謝您的關注,一起交流教育話題。

歡迎您的關注和評論,留言我會一一回復。


禾頁老師

不分文理確實是是好事,至少在高中階段真的不需要分,現在各地高考改革進行得火熱,3+3的模式到底會帶來怎樣的影響,答主們可以各自想象,結果只能交給時間去告訴我們。

下面說說感受過分文理的過來人的看法:

選理的我至今再也不需要...

作為一個分文理中選了理科的本科選了工科的過來人,不得不承認一個事實是:

我至今再也不需要配平一個化學方程式也忘了怎麼配,

至今再也不需要計算染色體遺傳中子女遺傳到紅綠色盲這種問題,

至今再也不需要去用左手定則右手定則去思考一個磁場運動問題。

是的我軟件專業的確實不需要做這些事情,但是不得不承認:

化學方程式配平的化合價的奇妙是文科生永遠感受不到的,

生物的交叉遺傳和x與y染色體是文科生永遠無法理解的,

物理的牛頓三定律和愛因斯坦相對論的神奇是文科生永遠無法想象的。

這段拙劣的排比見笑了,我只是想說理科學科可能我們以後確實用不上,但是帶來的思維方式和知識殘留會給我們的三觀帶來深遠的影響。



不分文理會帶來的影響

前面廢話太多有些跑題了,不分文理會帶來什麼遊戲?我們只能來憧憬一下,沒有人能明確給出答案:

積極影響:

高中生的學科選擇自由度大大提升,不需要強迫一個愛好歷史的學生去學生物,不用去強迫愛好化學的人去學政治。

高中生學習難度略降低,不用強迫一個理科愛好者一定要去計算物理的天體運動問題,不用強迫一個文科愛好者去判斷地理的亞熱帶氣候還是地中海氣候。

可能有的消極影響:

高中生學的文不文理不理的,跑去大學學個工科專業,大學物理掛科一片,比如前陣子答過一題中說復旦大學滬浙高中生大物掛科率百分之三十。這意味著大學課程的開設和高考改革應該調和。

高中生壓力不降反增,你不要以為不選物理就萬事大吉了,大家都選生物,但是隻有那些排名top30的才有競爭力,基數一旦大,那你進top30可就不容易了。



宇文哥哥的寄語

高考改革是好事,不分文理是好事,但是高考的目的是上大學,上大學的目的是學好專業,高考課程和大學課程應該調和對接,才能讓教育事業蓬勃發展。

這篇問答走心了,無論閱讀量怎麼樣,給“熱心哥哥宇文笑”點個關注好不好?

熱心哥哥宇文笑

傳統的文理分科的學習,讓許多學生接受的知識不全面,比如文科生對物理,化學,生物知識很單調,而理科生對歷史,政治,地理顯得很無知。這樣培養出的人才,知識層面明顯不夠寬廣。

不再分文理科,這當然有利於學生擴大知識接受層面。但是,如果新的規定還是停留在原有的層面上的話,那麼新規還是不行。什麼意思呢?也就是講,如果在新規的要求下,學校換湯不換藥,只是重抓學生高考要考的科目,對於其它的科目只是讓學生應付學業水平考試的話,那麼分科與不分科有什麼不同?

以前,分科的時候,我們重抓自己高考要考的科目,而對學業水平只是應付,這就是文理分科帶來的不好的後果。現在,不分科了,學生,學校還是以往的做法的話,那麼中國教育還是停留在原有的階段。

所以,中國教育到最後是否有所變化,關鍵在於新規實施過程中是否能培養出全面的人才,而不是過去那種單一的人才。從一些教育的實例上來看,全面的教育更有利於學生的發展。很明顯,國家的一系列規定也是向這個方向發展,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國的教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