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看到從古墓裡挖出來玉蟬,玉蟬在古代是做什麼用的?

小美樁

古人對待死亡有著“視死如視生”的看法。死後的世界雖然是未知的,但是生人們帶著對死者無盡的祝福與希冀儘可能為其打造與生前世界一樣的死後世界。陪葬品最是能體現這一思想的遺存。陪葬品的多寡與墓主人的身份有著直接的聯繫。自古以來皇親貴戚的陪葬品數量龐大、製作精良,是一個時代經濟發展、手工業發展的直接表現。

史前的玉蟬

早在新石器時代就發現了玉蟬,北方的紅山文化,南方的良渚文化,長江中游的石家河文化等都有於玉蟬的蹤影。像石家河文化的玉蟬就有三種形式:一:雕刻精細,與真蟬無異;二:雕刻較粗略,但頭、眼、翅等部位尚可分辨出;三:雕刻簡單,僅有形態特徵。雖然雕刻的程度不一,但是石家河的玉蟬的眼睛都被著重刻畫,推斷古人對蟬的眼睛有著特別的崇拜。

其他時期的玉蟬

商周時期的玉器主要發現於中原墓葬,比如殷墟的大多數墓葬都發現了玉蟬。商周時期的玉蟬大多雕刻精細,能夠準確地刻畫出眼、鼻、嘴、身、尾、翅等細小的部位,形象靈動。

秦漢時期的玉蟬發現的更為普遍。漢代特別流行一種俗稱“漢八刀”的雕刻技法。此法雕出的玉蟬身形簡潔,雖只寥寥數刀,卻刻出了蟬的精髓。


玉蟬的功用

早期玉蟬上一般會有穿孔,這種玉蟬應該是縫在衣服上作為衣飾,所以在墓主人生前玉蟬為實用器,死後則其陪葬品。秦漢時期,玉蟬作為玉琀放在墓主人口中是十分普遍的事情。古人認為石之美者為玉,蟬居高處且飲露,以玉比德,以蟬喻高士,所以用玉蟬作為陪葬品象徵墓主人高潔的品行。兩漢時人們認為蟬褪殼而獲新生,能夠死而復生。所以古人便雕刻玉蟬,希望死者也能夠如蟬一般死而復生。(歡迎使用“豆包酷訊”閱讀資訊)



北京民俗

文物小奇談:古墓中的玉蟬,寓意死者得永生,在漢代最流行

看到大家回答不少,但講的有點遠,動輒追溯到舊石器時代,其實僅講最為典型的漢代玉蟬即可。

為什麼是蟬而不是別的地方動物?

因為,蟬的生長需要經過蛻變,有羽化登仙的含義;再者,蟬一生僅憑飲用清潔的露水為食,代表著道家的至純至真,清淨純粹,將玉蟬含在口中,死者就能順利“尸解”,羽化登仙,真相就這麼簡單。

漢代中期,社會積累了大量的財富,又趕上當時崇鬼好巫特流行,於是迷信食用玉石、死後口中含有玉器便能千年不朽,靈魂早登仙界,因此漢代古墓中出土的玉器最多,這在當時是社會隨葬的風尚,東漢之後,國力不足,慢慢就改為陶俑等陪葬,玉器大量減少。

考古記載中,漢代玉蟬幾乎遍佈全國,河北滿城中山漢墓、山西咸陽馬泉鎮漢墓、青海大通縣孫家寨漢墓、湖北隨州東漢墓、廣西合浦西漢墓、山東馬莊漢墓都有玉蟬出土。

漢代玉蟬多為新疆和田玉,質地堅硬,晶瑩剔透,便於保存,且刀工簡練有力,具有極高的收藏價值。

亦文亦物,行程數萬,撰文百萬字,一分鐘簡單幹脆,解讀古建築的精彩


亦文亦物

玉蟬在古代的時候,一開始就是一個裝飾用品,到了西周的時候,一些貴族喜歡在自己死後嘴裡含一個玉蟬。歷史上古人過世,家人一定要在其口中放東西,一般人家都是銅錢,富貴人家則不一定了。

蟬形狀的玉器,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了,商代到戰國時期的墓葬中經常出土的,只不過這些年代玉蟬全部都是作為裝飾品。含在口中的玉蟬,最早發現時一個西周早期的古墓。其實玉蟬在古代還是很常見的,只不過玉器是隻有王公貴族可以用。

在古人看來蟬是清高聲遠,潔身自好的象徵,因此古人喜歡生以為佩,死以為琀。西周之後人們認為如果在死者口中防止一塊玉的話,可以保證屍身不腐,因此人們都喜歡在逝者的口中放置一個小件的玉器。

尤其是漢代人們非常喜歡給死者嘴裡放玉器,他們最喜歡的則是玉蟬,那麼這是為什麼呢?古人早就有這個觀念,蟬的羽化可以理解為人的重生,這是古代人民的一種美好的嚮往,他們希望死者可以像蟬一樣,有朝一日破土而出,獲得重生。

尤其是古代的帝王嘴裡含玉蟬是很常見的,普通人尚且想著重生,更何況掌控天下的帝王呢。比如乾隆皇帝死後就在嘴裡含著玉蟬,這就是他的一種美好向往,除此之外還要提一點,古人死後是要封七竅的,玉蟬可不一定會含著嘴裡。

最後要提一點,古人可不是誰都有資格用玉的,能用玉的地位都不低,並且古代盜墓賊,在墓中見到玉器都不敢拿,原因很簡單,怕惹麻煩。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 喜歡歷史的讀者們不妨關注歷史雜貨鋪,如果有不對的地方歡迎指出,請多包涵。


歷史雜貨鋪

你好,玉蟬在中國玉文化中有一席之地,主要在於它在中國喪葬文化中特殊地位。蟬從商代就開始受到人們的重視,在青銅器上不斷出現的蟬紋我們可以清晰的感受得到先秦時期的人們對於這種能破土而出,餐風飲露的神蟲的敬畏。


玉蟬在唐代之前的功能最主要是作為口晗存在的,目前我們出土的玉蟬多為口晗,所謂口晗,也就是所謂九竅塞之一,再加上在漢代盛行的玉握,成為貴族喪葬的標準用器之一。但是玉蟬的使用歷史比九竅塞和玉握歷史更悠久,九竅塞和玉握在漢代才開始盛行。

玉蟬之所以會被人們放在死者口中,那是人們相信玉蟬會帶著死者的靈魂死而復生,破土而出。當然玉蟬不僅僅是用於口晗使用,陪葬品中也有用於佩戴的工藝較為精美的玉蟬,兩者的區別在於口晗工藝簡單,以漢代漢八刀為典型代表;而用於佩戴的玉蟬,製作精美而且有穿繩的孔以方便佩戴。



玉蟬作為口晗從先秦時期開始,到漢代達到頂峰,到南北朝時期漸漸退出歷史舞臺,而用於佩戴的玉蟬在唐代以後得到保留,到了清代又大量出現,並且賦予了一鳴驚人的含義,直到今天我們仍然喜歡用蟬作為題材進行玉雕創作。


風雲說收藏

玉蟬分為三種,冠蟬、含蟬、佩蟬。冠蟬是用於帽飾上,表示人品高潔;含蟬則是人死後用來含在嘴裡壓舌所用;佩蟬,就是身體佩戴所用,有腰纏萬貫和一鳴驚人之意。



蟬,在古代寓意重生,在古人心目中地位崇高,所以從古墓中挖出來的玉蟬一般都是這個寓意,希望用玉蟬壓舌,讓人的精神不死,起死回生。



玉蟬的雕刻以漢八刀最為有名,線條簡練,卻讓玉蟬栩栩如生,這也是漢代玉蟬真品的來歷。


晏海青

玉蟬在漢墓中比較多見,古人對轉世很看重,蟬有脫胎換骨的含義,所以,古人對自己的來世也有種種期盼。漢八刀技法也多見於蟬上。

蟬根據用途也有幾種,一種是坑貨,屬於祭祀用的隨葬品,蟬的頭部沒有穿孔,不能進行佩戴。由於祭祀,很少人去盤玩,所以它的包漿不是很明顯,我們看到的多是有沁色的玉蟬,玉質一般不是很好,而且大部分是地方玉。

而另一種則是有穿孔多見於漢後,上面有穿孔,主要用於佩戴,尤其是宋代,清代的玉器,用途已經由祭祀轉為民俗,上面有明顯的包漿,玉質一般很好,很少隨葬,所以沁色很少。

這裡不排除有些生坑,經過世代的把玩,變成熟坑,而包漿也變得很厚。這裡只是說的一般情況。


xlmlovell

古人認為,蟬以清潔的露水為食,潔身自好。古人化玉為蟬,佩帶,以喻為官清廉,品格高潔,僅此而已。

說蟬羽化,喻昇仙,喻重生……。所以古人喜蟬。此說不確。蒼蠅、蚊子、毛毛蟲、屎克郎……均能羽化,古人為何不取而為喻?可見,只有蟬飲露、高潔,才可引以為喻。

我記得從春秋戰國一直到漢,流行有《薤露歌》,《薤露歌》是用來悼亡的,在不同時期,針對不同對相,其內容是不同的。其中就有一首《薤露歌》,就是以露的高潔隱喻人的高潔的。原文記不得了,大意是這樣的:“人生好比早上的露,晶瑩又潔白,寧可隨著陽光去,絕不掉在糞土裡”。蟬飲露,露潔淨,古人佩蟬,喻清廉高潔,道理就在這裡。


王寶山10

對這個問題有一知半解希望能幫到你。

玉蟬是古代的陪葬品,一般是作為口含來陪葬的。

為什麼古代人不選擇別的動物和昆蟲呢?

這就要從蟬說起了。

蟬的一生,先是蛹從土裡誕生的,然後破蛹,爬出地面,上樹破殼變蟬,羽化出翅膀可以飛翔。

縱觀蟬的一生,就能看出來為什麼選擇蟬了,寄託了古人對逝去的家人可以入土為安,早日輪迴飛昇的美好願望。

到現在出土了很多玉蟬,也有很多收藏家去收藏它,玉蟬又賦予了文化價值。

現在的人佩戴的意義就是一鳴驚人。


鹿白媽媽

謝謝。

對不起,我對考古沒有研究。玉蟬是什麼我也不知道。

我現在只研究今日頭條,悟空問答幹嘛的,我知道。

不好意思,這次沒能幫到你。

希望下次,再給您排憂解難。


忘不掉的是過去一

玉蟬在漢代最為流行屬於冥器隨葬品置於死者口部也叫玉唅,握在手裡的叫玉握一般都是豬的形象,這跟漢代的厚葬制度有很大關係,其中最有名的是河北保定滿城漢墓出土的中山靖王劉勝的金縷玉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