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书法练习笔画时,是否需要提笔逆入?

叫我阿念

《逆锋入笔就一种起笔方法,切笔入纸依然可行》

书法作为一种平面视觉观赏艺术载体,要的是一种结果。书法笔画练习更是如此,只要用某种运笔方法能把笔画的形态写出来就算成功,并不强求某种具体的方法与措施。

一、逆锋入笔是一种有效起笔方法,但并不唯一;

逆锋入笔只是一种起笔的方法,可能因为使用的人很多,大家从中摸索出很多小窍门,可以交流的内容多起来,久而久之就成了一种教科书式的经典起笔教程。


但是,起笔的方笔至少多种,"顺锋切笔"入笔依然可以将笔画起笔形态写得干净利索、姿态完整。

二、逆锋入笔历史优久,学习并无坏处;

逆锋入笔流行使用,自然有其实用的优势。当然也有其缺点。"欲右先左"的技术口诀中,笔尖先从起笔点稍右的位置入纸,笔尖取向左短距离行笔,然后折转行笔向右运动,就完成了一次逆锋入笔。



图:历史上的笔画也有下逆锋入笔的

这种入笔方式有两个好处:

其一:笔尖入纸时,可能产生不规则形态,折转行笔时就覆盖了各种风险,一次大角度180度调锋,铺毫入纸已有一定深度,折转笔锋时可以配合各种小技巧,给起笔造成各种想要的"整齐厚重"的形态。

图:永字八法有逆锋入笔的写法,算一种工笔技巧

其二:逆锋入笔还可以带来笔势不同。

图:启功楷书田英章工楷都不主张逆锋入笔,也受大众欢迎

逆锋入笔,在微观上相当于给起笔增加了一个看不见的笔画。这种两次留墨书写的过程,相当于改变了起笔处的笔顺,笔势发生了必然变化。


创新炎黄

写楷书时,如此提笔逆入,害了不知多少人。

用这种方法写字的人,基本都挡在书法大门之外。写字,首先是写,不是画!何谓写,以汉字正常笔顺,用毛笔以最方便快捷的笔法书写。用毛笔写字在古代,应用是第一位的,流畅、快速、美观……是必须的标准。

以此论楷书笔法,横画起笔,为什么要提笔逆入?简单的问题不必复杂化。科学的方法是顺锋入纸、迅速扶正、正锋行笔。竖画起笔是顺锋横切打笔铺毫,同时下行。

逆入起笔,楷书中运用很少,篆隶中常用。由藏锋起笔到露锋起笔,这是书体演变的结果,露锋起笔是楷、行、草的突出特征,一个字为了快,快速书写,这是笔法的革命。

时下流行的唐楷笔法示意图,多有提笔逆入者。请初学者明鉴!


牧云轩聊书法

不同的书体或点画的起笔是不一样的,主要源于点画的造型有区别。如果是楷书的话,特别是初学者,按照楷书点画的起笔要求,一般来说,要逆锋入笔,也有一字之中逆锋和露锋入纸兼而有之的,但以逆锋入纸为主。



蔡邕在《九势》中说:藏锋,点画出入之际迹,欲左先右,至回左亦尔。藏头,圆笔属纸,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护尾,画点势尽,力收之。


这种逆锋入纸的练习,有助于控笔能力的锻炼,而不至于运笔一滑而过。虽然逆锋笔法比露锋笔法较难些。但经过一定时间的学习,掌握了,其作用要大的多。

再说,我们初学一般是颜真卿、欧阳询、柳公权、赵孟頫书体具多。也有临摹隶书或魏碑的,但其笔法是一样的,逆锋起笔是必须掌握的书法技法之一。刘小晴先生说:此逆入平出法,其法如写横画,先朝左尖锋入纸作一圆点状然后反折而行。有时一次不够,须往复二次。逆入之目的在于中锋铺毫。逆锋入纸笔法属于藏锋的技法,有利于笔锋达到“万豪齐力”,点画敦实、饱满、劲健。笔势或斩截或稳健;笔力遒劲峻拔;笔意含蓄蕴藉。

无论毛笔书法亦或硬笔书法都应学习或掌握这种笔法。


翰墨书道

1首先发表我的观点,每当看到讲书写时要逆笔入纸,我都要强调一点。提笔逆入固然是对的,但是它不适合于所有字体,包括楷书也不尽是逆入的。

2米芾曾经在他的书学论述中提到“欲上先下,欲左先右……无往不收,无垂不缩”。这句话说的不错,但是你要考虑到他的使用对象,如果说写颜柳的楷书,必须逆入藏锋,但是写欧体楷书,还有赵孟頫的楷书,难道也要藏锋吗?显然这是错误的!!!



3为什么说不适用于所有字体呢?我们平常书写行书或者草书的过程中,基本都是露锋入纸,最典型的就是“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里面所有点画基本都是露锋的,字与字之间,笔画之间游丝引带非常明显,一看就知道是露锋入笔。


4所以说不是所有字体或者楷书都要提笔逆入藏锋的,它是非常有局限性的!!!!!


清雅斋书法日讲

关于逆入,大家一定要明白,它有两种方式,一是有形之逆入,一是无形之逆入。

说下我的几个观点吧:

1、逆入是必须的,正如练武术,出拳时,先要将拳收回来,然后再打出去,这样才有力量。书法也是一样,逆入是为了蓄势,这样写出的笔画才有力道。

2、有形之逆,就是在笔画上所反映出的圆笔起笔和收笔,一方面是蓄势,一方面也起到调锋的作用。

3、无形之逆。有时我们看有些字是以尖笔起笔,似乎违背逆入的原理。要弄清这个问题,非得看书法家现场书法。

尖笔起笔有两种可能,一是空中逆入,书家熟练后,逆笔只是在空中完成了逆入蓄势这一过程,落到纸上就成了尖笔。二是因贯气的需要,把几个字组成的字组,当作一个字书写,字与字之间出现了尖笔。

4、作为书法训练,我们还是应该坚持有形之逆入,待功力深厚后再作无形之逆。

更多文章及作品点评,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千年兰亭

写笔画是否要“逆入”? 看是写什么书体、字体。一般情况下,楷书不需要这种动作。不妨以颜体为例,做个小小实验,立见分晓。

实验一,将笔锋逆向戳到纸面上,然后,调锋转势行进,结果会怎样呢?看下图:


△图为逆入起笔法

这种写法,似乎完全符合“欲右先左、欲下先上”,“逆势起笔”之说,但是,写出来的形状,却不是颜体楷书中,横画起首处的原形。

实验二,将笔锋斜向落在纸面上,然后,向右侧锋行进,看看是什么样,如图:


△图为颜体《多宝塔》中的横


△图为颜体《勤礼碑》中的横

显然,这种写法非常接近范本的形象。

其实,不单单颜体不需“逆入”,欧体、柳体、赵体,以及魏碑、晋楷、元楷等,也没有这种笔法。理由是: 古人不写大字。所以,在临帖的时候,尽量写原大,最好是练练小楷,这样的话,可能就不用为此纠结了。所谓“藏锋”、“逆入”,是现代人一种错觉!


潘茂生书法文化研究

这个问题须分别看待。

起笔又称发笔,它的优劣直接影响运笔的质量。

行书的发笔不外乎方、圆、藏、露。楷法入行者以方笔居多,篆法入行者以圆笔居多。圆笔藏锋采用逆入平出之法,此方法不露梭角锋芒,故合蓄凝重,适于榜书。在楷书、行书中这种方法很少见,即使号称带“篆籀气”的颜真卿也只是带有这种笔意而已。


方笔起笔又称点法起笔,也就是侧锋入笔方法。我们常说的横画须直落笔、直画须横落笔就是指这种便捷方法,王羲之行书也用此法。

笔者认为,行书与楷书的发笔无论藏锋或露锋,皆须以逆取势。露锋起笔其实乃无形之逆(意逆),也就是凌空取逆势;而藏锋取逆势,就是在纸上作有形之逆,即落笔方向正好与行笔方向相违逆。

书法,有其法则规定:欲右先左、欲下先上、欲行还留、欲顿还提、欲跃还蹲等等辩证的规律,在运用这些规律中,只存在生熟问题,不存在取舍问题。我们都知道赵孟頫能日书万字,而他为了追求速度难道就摒弃了这些法则吗?





书法之所以是“有形音律、束缚的舞蹈乃是与这些法则相统一的,一幅作品该疾则疾、该缓则缓,蕴疾含缓、寓快于慢、点画曼妙、笔笔三过才是给人以美的娱悦,不明此理,才会有今人之书浮滑单薄,浅陋粗鄙的“丑书”。



临池管窥

以我的看法,还是以"提笔逆入"为好 小时候学毛笔字,老师要求逆锋入笔,自己不理解:为啥要逆锋而不顺笔呢,这不是多此一举吗?后来见有的书家喜欢顺锋入笔,有些书家却强调逆锋入笔,我更加糊涂了。直到年龄大后看了一些书学理论,以及自己领悟能力的提高,才完全改变了我在这个问题上的错误认识。 书史上对笔法的论述不胜枚举。宋以前的蔡邕《九势》,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欧阳询《八诀》《三十六法》《用笔论》,张怀瓘《论用笔十法》,李世民《笔法诀》,李华《二字诀》,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等等,这些书论虽然没有直接说到逆锋回锋等笔法问题,但都强调了在落笔和收笔时笔锋的反方向运动的重要性,那就是要造"势"。 宋以后的书家,如蔡襄,苏轼,黄庭坚,米芾,董其昌,包世臣,康有为等的书论,在起笔和收笔上就明确地主张"欲右先左,欲左先右,欲下先上,欲上先下",以及"无往不缩,无垂不收" 等用笔之法。 最近读著名书家孙晓云的《书法有法》,才真正搞明白了"逆入回收"的道理:不外乎是讲转笔的"取势",具体是指在起笔时的转笔发力。只要基于转笔发力,其结果必然如此。譬如人要右转,全身之力必先迅速向左,才可发力;要向上抛物,必先向下使劲;要出拳,必先收拳。这是最简单的发力常识,只是总被忽视罢了。 吾深以为然。 当然,"逆锋起笔,回锋收笔"有"实笔""虚笔"之分,即"实到"和"意到"。在基本功打好,功力深厚之后,更多的是"意到笔不到"。所以我主张在初学阶段基本功薄弱的情况下,最好还是老老实实地遵循逆锋起笔的原则,否则养成了笔笔露锋的习惯,以后要纠正就为时已晚了。 我还建议书法爱好者在临帖的同时,最好学些书法史和书学理论知识,用书学理论来指导自己,提高和丰富自己在书学活动中的认识,这样在学习中产生的"瓶颈"和"误区"也会迎刃而解。






手机用户3215336045

提笔逆入,还是需要的。【后附我临写的习作

个人认为除楷、篆、隶外,行书和草书有很多也是逆入的,比如怀素狂草《自叙帖》、张旭狂草《心经》、王羲之《十七帖》,并不是每个字的起笔都是顺锋入纸。尤其初学者,对用笔不熟练,可以起到练习调锋之效。

不过,这里的逆入可分为实和虚两种:实逆,没有教材上那复杂,是很微小的动作。如横画,是先左后右的一摆后,瞬间落笔,触纸如笔头顿一下,立即提起调锋,调正笔尖锋毫,位居横画上下的中间,这两个动作都是一瞬而成,不能做太多停留。

然后再行笔,就能保证为中锋,期间或提或按,一为体现线条粗细和力度变化,同时也为调整行笔中保证笔尖锋毫在笔画中间。

另一种是虚逆,同样是横画,即提笔先向左,笔并不触纸,再折回落笔,比顺锋入纸多了一个空中的姿势,目的是让笔锋触纸时的毛顺势而入。

后面的动作则一样。这些动作都是很微小的,瞬间完成的,并不一定能看到这些动作。

包括回锋也一样,都是先提笔,下切,稍顿,再回锋,也有实回与虚回之分,目的都是为了调整笔锋,控制笔墨,为的是写下面一个字,确保锋正毛顺。

这些动作都很自然的,不像教材上那么扩张,像画笔画一样。

以下是我临写的习作,一是董其昌的行书《宋词》册页局部,二是怀素《自叙帖》局部,三是王羲之的。


陈洪标写字说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