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新山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留得住鄉愁

人文鹿境 紅色新山

陳寶榮/文

題記:新山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留得住鄉愁,聚合了紅藍綠古的資源特色。今天,秉承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春風,新山村具備了天時、地利和政策的前提條件,宜趕上縣城升級改造的輻射動力,聯通汕尾及聯安國際溼地的區位優勢,儘快站立頂層設計,完善基礎設施,彙集民力、智力和財力,盤活與整合鹿境慈孝文化和多元民俗文化,讓新山變成山水秀麗、生態宜居的美麗家園。

紅色新山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留得住鄉愁

鹿境新山村位於海豐縣城南部,背靠紅花山,面臨麗江浦,是海豐縣城通往汕尾港及長沙灣出海口的重要門戶,歷史悠久,風光旖旎,素有"魚米之鄉,人文秀區"之美稱。

紅色新山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留得住鄉愁

一、傳奇神山,抗元基地

海豐麗江、大液、西溪三水悠悠流淌,在縣南碾磨出蓄積多饒的原野。平地起金星,風物留滄溟,一座長五里、寬二里、高百米的小島蛻化成小山。

山地得名,因形賦義。有說遠古時代,一位大仙肩挑一對雞籠行至海豐麗江浦,陶醉美景而失足將雞籠丟落。仙石村嶺尾山下有一塌陷頗深的石窩,是當年大仙失足踩下的腳印,名曰仙踏石。縣南五十里之外的長沙海口有一座山峰曰:"大雞籠山",鹿境聳立的小峰稱:"小雞籠山",即是當時"神仙遺下的一對雞籠"也。

有說北宋年間,臨海物豐,一名不願臣服的巾幗英雄,領兵駐紮"小雞籠山",對抗朝廷,楊文廣徵南之時才予降伏,她叫"金龍公主"。今天,山上遺營寨牆垣(莫非母系公社時代的傳說穿越?)

宋末,元軍橫掃南方,陸秀夫、張世傑、江萬載諸臣擁護宋端宗從福州撤至海豐,十萬水師鑿通東西溪,進麗江浦雞籠山駐蹕數月。當年,宋端宗認為"雞籠山"不雅,開聖口易名"金龍山"。後人把山南那處聖上飲過泉水的石峽刻曰"聖井古蹟",把長沙海口慶宴的水潭稱"御宴潭"。或許,這是"金龍公主"與"少兒天子"留給鹿境美麗的想象空間。

明初,呂姓先祖青岡公帶著女婿蔡道山徒涉海豐尋找風水寶地,行至麗江浦發現一座杜鵑花紅豔繁盛的山嶺,問詢得名"紅花山",遂認為大吉之壤,宜舉家入居。開基之日,又目睹兩鹿嬉戲山下,"鹿"乃"祿"也,視為未來生活祥瑞之兆象,即興命名此地為"鹿境"。又說,小金龍山由東而西橫亙六丘墩,狀似臥鹿,故亦稱"鹿境山"。另外,有人按閩南口音解讀,"鹿"即"六"也,亦稱"六仔山"。

一座小山因為奇崛,圍繞神話與傳說崩出了一串名字,怎麼不引人入勝?勞動人民的智慧產品具有超現實性的幻想,但有關南宋君臣駐麗江浦的史實更值得挖掘。

1277年2月,宋端宗駐麗江浦,乃至4月西撤。次年2月,文天祥率部勤王亦進屯麗江浦,在海豐建立抗元大本營。未幾,出擊潮陽,數月後再退入海豐。12月20日午時,文天祥在海豐縣城北五坡嶺方飯之際被俘,後來押經廣州灣伶仃洋,寫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鏗鏘詩篇,表達忠君報國的偉大氣節。

紅色新山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留得住鄉愁

二、人文秀區,民俗麗域

鹿境鍾靈毓秀,人才輩出。先民從歷史的光影中來,雜姓陳居,畲客俱有,屢經海患及天災,到了清末民初僅留下呂、蔡、汪、謝、洪、利等幾姓居民,今分衍五個行政村,32個自然村,曾踏出了蔡皇勷(明末地理學家)、呂鐵槎(民國海豐民選縣長)、呂心鏡(民國平和縣縣長)、呂斗香(民國增城縣縣長)、呂以輦(現代數學家)、呂景南(越南愛國僑領)、呂祿(香港華人總探長)等一大批社會名流。

鹿境草木清華,靈動綺麗,擁有"一山一湖一勝景"( 紅花山,大塘湖,麗江月色)。海豐南下三水在鹿境匯合後蜿蜒出海,每當潮汐湧動,魚蝦迴流麗江,孕育豐富的蠔蚌。歲月饋贈,蠔蚌殼體在江汊河岸不斷堆集。無數月明之夜,江面視野開闊,水波漫緩,水月互照反射殼體,泛發大片光華,周邊籠罩一層柔和的色彩,美不勝收,是為"麗江月色"。

清乾隆《海豐縣志》有載:"麗江月色,在興賢都鹿境界。邑之八景,其得名不知何時,命之者不知何人。大約山川靈秀,自然結撰,以供唫眺耳。"邑人黃德燝題詠:"橫波素練水晶鄉,萬戶蟾光桂蕊香。何處蘭舟吹短笛,孺歌月下詠滄浪。"

藉名麗江月色,先人請來"夜明之神"太陰娘娘,列入鄉社重要祭典,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日如期舉辦辰誕活動。

鹿境教化良好,民風純樸。呂蔡兩姓主流民系源於福建,延續古香古色民居,今依然洋洋大觀。圍繞呂氏宗祠,引麗江水開挖大塘湖,魚蝦為糧,納涼消暑,寄寓財丁兩旺,傳揚慈孝文化。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設麗江義學;道光年間衙門以此為依託,設立麗江考棚,海豐士子考試不再受用跋涉惠州府城之苦。清末,又創庭蘭書院,黃鼎臣(中國致公黨第七、八屆中央主席)和呂偉東(東南亞著名僑領)等名人少年時期曾在此受教。沿續學而優則仕的文化氛圍,鹿境人才輩出。

鹿境古蹟豐富,民俗獨特。滄海桑田,颶風頻仍,菩提古廟集結十二位神靈,播撒包容精神品性,寄望天地人平衡和諧的心靈追求,更有敦睦鄰里的祭祀、廟會和社戲活動,鄉愁滿腔一水牽。呂氏文獻堂、蔡氏濟陽堂、古廟碑記、名人名聯、遷海復界大臣牌位和老母庵的故事,積甸了大摞大摞的歷史信息,傳承著優秀傳統文化,喚發群眾文化自覺,堅定文化自信。

紅色新山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留得住鄉愁

三、紅色新山,花樹燦爛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鹿境便捷的水陸交通優勢和發達的漁耕文明,成為倭寇海賊登岸搶掠的首站,造就了聞警即動的集體觸覺。同時,為民眾流轉與資訊傳播提供了接收平臺。

清末民初,社會動盪,鹿境赴港出洋的村民增多。同時,一批原來安分守己的讀書人,在辛亥風潮的響動中覺悟起來,開始出外學醫、從政或經商,謀求救國救難真理,足跡遠達東南亞及美洲,有的成為支持辛亥革命或土地革命的著名僑領。

上世代二十年代,彭湃是一個天分頗高的傳奇人物,一覺醒來便徹底地拋棄了自家地主階級的衣冠,努力尋找農民翻身作主的途徑。鹿境是彭湃大嫂呂玉雲和結髮夫人蔡素屏的家鄉,農運初期他就把鹿境納入踐行革命理想的前沿陣地。1923年元旦,海豐總農會成立後,轟轟烈烈的農民運動波及鄰縣。在這之前,蔡素屏攜郎君回到孃家點燃星星火種。接著,縣農會執行委員、虎形拳名師萬維新憑藉曾在這裡傳道授業的人緣,帶動農民鍛造尚武精神。

榜樣力量大,呂楚卿(曾任中共海陸紫特委婦女委員)、呂楚雄(曾任廣東省農會衛生部長)、呂楚琛(曾任惠潮梅農工救黨軍衛生隊長)、呂舜階(海豐縣臨時人民政府委員)、呂柱漢(海豐龍山區區長,紅色醫生,黃鼎臣表弟)等鹿境俊彥紛紛投入革命洪流。受其影響,海豐中學校長呂煥標回鄉挑起重任,在鹿境公共租館義平社發起成立新山村(舊名大山腳村)農會,推舉呂培其為農會長,擁有會員500多人。不久,成立村農民自衛軍中隊,擁有常備隊員50多名,成為海豐農會中堅力量之一。

1927年5月,新山村農軍參加海陸豐武裝起義。不日,國民黨胡謙部反攻海豐,新山村農軍在義平社被敵包圍,激戰中當場數人犧牲,12人被俘殺,突圍出來趕往新田匯合的10餘人也在半途中全部壯烈犧牲。1928年3月,敵軍重兵陷境,新山村農會幹部轉移到了山區繼續戰鬥。後來發現的"一門七烈士"、"一門三烈士",敘說著當年新山人不怕犧牲的家國情懷,這正是紅色海豐一個悲壯縮影!

低潮時期,新山村為水運秘密交通運輸站,隱秘戰線上的鹿境人在柯麟、呂楚琛等革命者的協助下,從香港及澳門輸入藥品槍彈,募集鹽糧物資,以當地商店、診所為掩護,分散存放老母庵、大渡頭、輋港、後畔渡、田寮渡等秘密倉庫。然後,由林招、呂木興、呂糧孫等群眾,從田寮冐險下水,用駁船運往朝面山、埔仔峒等根據地接濟紅軍和赤衛隊,甚至一些海鹽還中轉河源,運往江西中央蘇區。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或在參與香港地下黨的鬥爭過程中,新山籍革命志士,不忘初心,倍念篤定,演繹了一場場前赴後繼、捨身取義的壯舉。

如今,太陽照在麗江浦上,積聚歷史公義的紅色故址依然熠熠生輝。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廣大幹部群眾邁步新時代,同心協力,振興家園,鹿境新山必然綻放更加美麗的紅花!

紅色新山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留得住鄉愁

紅色新山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留得住鄉愁

紅色新山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留得住鄉愁

紅色新山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留得住鄉愁

紅色新山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留得住鄉愁

紅色新山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留得住鄉愁

紅色新山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留得住鄉愁

紅色新山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留得住鄉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