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新山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

人文鹿境 红色新山

陈宝荣/文

题记:新山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聚合了红蓝绿古的资源特色。今天,秉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春风,新山村具备了天时、地利和政策的前提条件,宜赶上县城升级改造的辐射动力,联通汕尾及联安国际湿地的区位优势,尽快站立顶层设计,完善基础设施,汇集民力、智力和财力,盘活与整合鹿境慈孝文化和多元民俗文化,让新山变成山水秀丽、生态宜居的美丽家园。

红色新山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

鹿境新山村位于海丰县城南部,背靠红花山,面临丽江浦,是海丰县城通往汕尾港及长沙湾出海口的重要门户,历史悠久,风光旖旎,素有"鱼米之乡,人文秀区"之美称。

红色新山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

一、传奇神山,抗元基地

海丰丽江、大液、西溪三水悠悠流淌,在县南碾磨出蓄积多饶的原野。平地起金星,风物留沧溟,一座长五里、宽二里、高百米的小岛蜕化成小山。

山地得名,因形赋义。有说远古时代,一位大仙肩挑一对鸡笼行至海丰丽江浦,陶醉美景而失足将鸡笼丢落。仙石村岭尾山下有一塌陷颇深的石窝,是当年大仙失足踩下的脚印,名曰仙踏石。县南五十里之外的长沙海口有一座山峰曰:"大鸡笼山",鹿境耸立的小峰称:"小鸡笼山",即是当时"神仙遗下的一对鸡笼"也。

有说北宋年间,临海物丰,一名不愿臣服的巾帼英雄,领兵驻扎"小鸡笼山",对抗朝廷,杨文广征南之时才予降伏,她叫"金龙公主"。今天,山上遗营寨墙垣(莫非母系公社时代的传说穿越?)

宋末,元军横扫南方,陆秀夫、张世杰、江万载诸臣拥护宋端宗从福州撤至海丰,十万水师凿通东西溪,进丽江浦鸡笼山驻跸数月。当年,宋端宗认为"鸡笼山"不雅,开圣口易名"金龙山"。后人把山南那处圣上饮过泉水的石峡刻曰"圣井古迹",把长沙海口庆宴的水潭称"御宴潭"。或许,这是"金龙公主"与"少儿天子"留给鹿境美丽的想象空间。

明初,吕姓先祖青冈公带着女婿蔡道山徒涉海丰寻找风水宝地,行至丽江浦发现一座杜鹃花红艳繁盛的山岭,问询得名"红花山",遂认为大吉之壤,宜举家入居。开基之日,又目睹两鹿嬉戏山下,"鹿"乃"禄"也,视为未来生活祥瑞之兆象,即兴命名此地为"鹿境"。又说,小金龙山由东而西横亘六丘墩,状似卧鹿,故亦称"鹿境山"。另外,有人按闽南口音解读,"鹿"即"六"也,亦称"六仔山"。

一座小山因为奇崛,围绕神话与传说崩出了一串名字,怎么不引人入胜?劳动人民的智慧产品具有超现实性的幻想,但有关南宋君臣驻丽江浦的史实更值得挖掘。

1277年2月,宋端宗驻丽江浦,乃至4月西撤。次年2月,文天祥率部勤王亦进屯丽江浦,在海丰建立抗元大本营。未几,出击潮阳,数月后再退入海丰。12月20日午时,文天祥在海丰县城北五坡岭方饭之际被俘,后来押经广州湾伶仃洋,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铿锵诗篇,表达忠君报国的伟大气节。

红色新山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

二、人文秀区,民俗丽域

鹿境钟灵毓秀,人才辈出。先民从历史的光影中来,杂姓陈居,畲客俱有,屡经海患及天灾,到了清末民初仅留下吕、蔡、汪、谢、洪、利等几姓居民,今分衍五个行政村,32个自然村,曾踏出了蔡皇勷(明末地理学家)、吕铁槎(民国海丰民选县长)、吕心镜(民国平和县县长)、吕斗香(民国增城县县长)、吕以辇(现代数学家)、吕景南(越南爱国侨领)、吕禄(香港华人总探长)等一大批社会名流。

鹿境草木清华,灵动绮丽,拥有"一山一湖一胜景"( 红花山,大塘湖,丽江月色)。海丰南下三水在鹿境汇合后蜿蜒出海,每当潮汐涌动,鱼虾回流丽江,孕育丰富的蚝蚌。岁月馈赠,蚝蚌壳体在江汊河岸不断堆集。无数月明之夜,江面视野开阔,水波漫缓,水月互照反射壳体,泛发大片光华,周边笼罩一层柔和的色彩,美不胜收,是为"丽江月色"。

清乾隆《海丰县志》有载:"丽江月色,在兴贤都鹿境界。邑之八景,其得名不知何时,命之者不知何人。大约山川灵秀,自然结撰,以供唫眺耳。"邑人黄德燝题咏:"横波素练水晶乡,万户蟾光桂蕊香。何处兰舟吹短笛,孺歌月下咏沧浪。"

藉名丽江月色,先人请来"夜明之神"太阴娘娘,列入乡社重要祭典,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如期举办辰诞活动。

鹿境教化良好,民风纯朴。吕蔡两姓主流民系源于福建,延续古香古色民居,今依然洋洋大观。围绕吕氏宗祠,引丽江水开挖大塘湖,鱼虾为粮,纳凉消暑,寄寓财丁两旺,传扬慈孝文化。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设丽江义学;道光年间衙门以此为依托,设立丽江考棚,海丰士子考试不再受用跋涉惠州府城之苦。清末,又创庭兰书院,黄鼎臣(中国致公党第七、八届中央主席)和吕伟东(东南亚著名侨领)等名人少年时期曾在此受教。沿续学而优则仕的文化氛围,鹿境人才辈出。

鹿境古迹丰富,民俗独特。沧海桑田,飓风频仍,菩提古庙集结十二位神灵,播撒包容精神品性,寄望天地人平衡和谐的心灵追求,更有敦睦邻里的祭祀、庙会和社戏活动,乡愁满腔一水牵。吕氏文献堂、蔡氏济阳堂、古庙碑记、名人名联、迁海复界大臣牌位和老母庵的故事,积甸了大摞大摞的历史信息,传承着优秀传统文化,唤发群众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红色新山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

三、红色新山,花树灿烂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鹿境便捷的水陆交通优势和发达的渔耕文明,成为倭寇海贼登岸抢掠的首站,造就了闻警即动的集体触觉。同时,为民众流转与资讯传播提供了接收平台。

清末民初,社会动荡,鹿境赴港出洋的村民增多。同时,一批原来安分守己的读书人,在辛亥风潮的响动中觉悟起来,开始出外学医、从政或经商,谋求救国救难真理,足迹远达东南亚及美洲,有的成为支持辛亥革命或土地革命的著名侨领。

上世代二十年代,彭湃是一个天分颇高的传奇人物,一觉醒来便彻底地抛弃了自家地主阶级的衣冠,努力寻找农民翻身作主的途径。鹿境是彭湃大嫂吕玉云和结发夫人蔡素屏的家乡,农运初期他就把鹿境纳入践行革命理想的前沿阵地。1923年元旦,海丰总农会成立后,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波及邻县。在这之前,蔡素屏携郎君回到娘家点燃星星火种。接着,县农会执行委员、虎形拳名师万维新凭借曾在这里传道授业的人缘,带动农民锻造尚武精神。

榜样力量大,吕楚卿(曾任中共海陆紫特委妇女委员)、吕楚雄(曾任广东省农会卫生部长)、吕楚琛(曾任惠潮梅农工救党军卫生队长)、吕舜阶(海丰县临时人民政府委员)、吕柱汉(海丰龙山区区长,红色医生,黄鼎臣表弟)等鹿境俊彦纷纷投入革命洪流。受其影响,海丰中学校长吕焕标回乡挑起重任,在鹿境公共租馆义平社发起成立新山村(旧名大山脚村)农会,推举吕培其为农会长,拥有会员500多人。不久,成立村农民自卫军中队,拥有常备队员50多名,成为海丰农会中坚力量之一。

1927年5月,新山村农军参加海陆丰武装起义。不日,国民党胡谦部反攻海丰,新山村农军在义平社被敌包围,激战中当场数人牺牲,12人被俘杀,突围出来赶往新田汇合的10余人也在半途中全部壮烈牺牲。1928年3月,敌军重兵陷境,新山村农会干部转移到了山区继续战斗。后来发现的"一门七烈士"、"一门三烈士",叙说着当年新山人不怕牺牲的家国情怀,这正是红色海丰一个悲壮缩影!

低潮时期,新山村为水运秘密交通运输站,隐秘战线上的鹿境人在柯麟、吕楚琛等革命者的协助下,从香港及澳门输入药品枪弹,募集盐粮物资,以当地商店、诊所为掩护,分散存放老母庵、大渡头、輋港、后畔渡、田寮渡等秘密仓库。然后,由林招、吕木兴、吕粮孙等群众,从田寮冐险下水,用驳船运往朝面山、埔仔峒等根据地接济红军和赤卫队,甚至一些海盐还中转河源,运往江西中央苏区。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或在参与香港地下党的斗争过程中,新山籍革命志士,不忘初心,倍念笃定,演绎了一场场前赴后继、舍身取义的壮举。

如今,太阳照在丽江浦上,积聚历史公义的红色故址依然熠熠生辉。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广大干部群众迈步新时代,同心协力,振兴家园,鹿境新山必然绽放更加美丽的红花!

红色新山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

红色新山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

红色新山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

红色新山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

红色新山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

红色新山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

红色新山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

红色新山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