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監利縣轄區內旅遊景點簡介

監利縣位於湖北省中南部,江漢平原南端、洞庭湖北面,是長江中游的港口城市。南臨長江,北襟襄水,東跨洪湖, 西接江陵、石首。與湖南嶽陽市隔江相望。縣府駐容城鎮,監利縣總面積3508平方公里,人口155萬(2012年),規模居荊州各市縣區之首。漢族佔99% 以上,少數民族有回族、壯族、滿族、土家族、蒙古族等13個民族,共700多人,以回族居多。因東吳"令官督辦"、"監收魚鹽之利"而得名。

三國時,吳析華容置監利縣,梁承聖三年(554)設監利郡,1276年,復設監利縣。民國初監利縣屬荊宜道,後屬第四行政督察區。1949年後監利縣初屬沔陽專署,1951年改屬荊州專署,1994年屬荊州市。

監利是國家商品糧基地和農副產品基地,1990年位居全國產糧第8位。監利境內河網密佈,湖泊星羅,土壤肥沃,素有魚米之鄉和芙蓉之國的美稱。

代表歷史人物有:戰國(伍子胥、申包胥),東漢(胡廣),清代(同治太傅王柏心)。

荊州市監利縣處長江中下游,在江漢平原南端,南接岳陽,東望武漢,西連江陵,北挽仙桃,是荊州市人口最多的縣市。監利縣南北長74公里,東西寬60公里,總面積為3508 平方公里,跨東經112.35-113.19,北緯29.26-30.12。

西與江陵縣,石首市傍江接壤、北與潛江、仙桃(沔陽縣)夾河相鄰,東與洪湖連壤交界,南與湖南的華容、臨湘、岳陽隔江相望。

行政區劃

截至2005年12月31日,監利縣轄18個鎮、3個鄉及1個開發區管委會。共有65個居委會、767個村委會。

名稱人口面積
容城鎮15萬人85平方千米
朱河鎮11萬人124平方千米
新溝鎮10萬人150平方千米
尺八鎮8.6萬人152平方千米
白螺鎮5.26萬人
157平方千米
上車灣鎮4.2萬人120平方千米
汴河鎮7.02萬人221平方千米
周老嘴鎮6.87萬人155平方千米
龔場鎮19235人115平方千米
分鹽鎮54696人172平方千米
毛市鎮
5.99萬人138平方千米
福田寺鎮42254人104平方千米
黃歇口鎮61075人175平方千米
網市鎮52984人114平方千米
汪橋鎮7.8萬人145平方千米
程集鎮58458人146平方千米
三洲鎮4.2萬人193平方千米
橋市鎮6.03萬人150平方千米
紅城鄉13萬人254平方千米
棋盤鄉4.5萬人124.5平方千米
柘木鄉49802人202平方千米
大垸農場40920人146平方千米
荒湖農場2.3萬人58平方千米
開發區管委會8平方千米

旅遊

摺疊三閭寺

又名三閭廟,為祭祀屈原之所。位於紅城鄉三閭寺村。唐封屈原為昭靈侯,宋封屈原忠潔侯,元封清烈公,明稱之為三閭大夫之神命。每年夏曆五月五日,鄉人多在此祭祀屈原。唐代詩人崔塗、載叔倫等曾尋訪三閭寺,留有詩作。現寺已廢,僅存遺址。

摺疊報國寺

故址在今新溝鄉報國村白湖垸。相傳引地系楚國重臣申包胥故里。公元前522年,楚國被吳兵所破,申包胥不顧年邁,親赴秦國搬兵救楚。當初秦王不允,申包胥於秦廷,抱柱哭泣七日七夜,終於感動了秦哀公,發兵解救楚國,楚國得以得國。後人於明朝在其故里建“報國寺”祭祀之,其址附近有擂鼓臺,揚旗嶺。如今報國寺已成廢墟。

摺疊漢壽祠

位於縣東南20公里、長江之濱的王家巷,古地名為蘆花市。相傳關羽鎮守荊州時,有一年江水暴漲,江堤潰口,關晝夜巡視大堤,率士民奮力堵口,終於擋住激流,轉危為安。鄉民為彰其治水之功,立祠紀念。宋代宰相王十朋,初任夔州(治所今四川奉節)知府時,曾泊王家巷,訪王氏同宗,謁漢壽祠,觀賞江洲十里蘆花,並寫有“宿處問名同住處,梅花不見見蘆花”的詩句。漢壽祠址歷受江水沖刷,多次修茸,明崇禎(1620-1641)年間,以遼州(治所今山西左權縣)同知、邑人載羲為首,鳩工荷畚,大興土木修復漢壽祠。戴羲撰有《修復漢壽祠記》,載入舊《監利縣誌》。現漢壽祠已毀,惟有遺址尚存。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之初,縣人民政府在這裡興建境內第一座長江引水閘──王家巷閘,灌溉監南數十萬畝農田,發揮效益已達40餘年。

摺疊章華臺

公元前534年,楚靈王調集楚國的能工巧匠,耗費國庫的大量珍寶,在古容城建造了一座豪華離宮──章華臺。章華臺以構築宏傳,富麗堂皇而聞名天下。其“臺高10太,基廣15太”,曲欄拾級而上,中途得休自三次考能到達頂點,故又稱“三休臺”,又因楚王好細腰女子,招募數千名休態優美的青年女子在宮中設舞宴,通宵達旦,尋歡作樂,故亦稱“細腰宮”。《左傳》;昭公七年,“楚子成章華之臺,願與諸侯落之。”章華臺何年傾圮,不見史載。晉杜預注:“臺在今華容城內”。宋沈括雲:“華容即今之監利,非嶽州之華容也,至今有章華故臺在縣郭中。”明清《監利縣誌》俱載章華臺在縣西北。“章臺曉霽”被列為“容城八景”之一。據縣文物部門考察,周老嘴西3裡天竺村有數平方公里的古城址,散有大量秦漢以前的磚塊瓦礫,其地望與古籍章華臺遺址大致相符,實證則尚待發掘。1986年,潛江龍灣挖掘出一地下遺址,有學者認為其即章華臺遺址,亦多有學者置疑。

摺疊荊臺

又名景夷臺,春秋時為楚王所建。故址在今程集姚集街附近,漢邊讓《章華賦》載:“楚靈王既遊雲夢之澤,憩於荊臺之上前方淮之水,左洞庭之波,右顧彭蠡之奧,南眺巫山之阿,延目廣望,聘觀終日。顧謂左史倚相曰:‘盛哉斯樂,可以遺老而忘死也!’於是遂建章華之臺。”後荊臺頃廢。唐開成年間(836-840)建荊臺觀於荊臺舊址。唐羅隱遊憩荊臺,寫有五言絕句:“道院迎仙客,書堂隱相儒,庭栽棲鳳竹,池養化龍魚”。後梁開平年間(907-911),邛州(今四川邛來)依政梁震過荊州時,武信王高季興識其才,挽留為官。梁以己為唐進士,不願事二主。武信王感其了,留為幕賓,並重修荊臺觀,讓梁震披鶴閒居荊臺。梁震自稱“荊臺處士”,寫有“桑田一變賦歸來,爵祿焉能浼我哉?黃犢依然而花竹外,清風萬古凜荊臺”詩句。現臺、觀俱廢,僅存遺址。

摺疊濯纓臺

故址在大興鎮古井村。古時,古井一帶屬湖澤,稱離湖。戰國時期,楚國大夫屈原受奸佞讒陷,被楚王放農。屈原至離湖,“至於江濱,行興亡澤畔”,遇漁父,屈子假設問答以寄意,錄漁父歌早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滄浪,古夏水,即今內荊河。故此後人謂這裡為”濯纓臺“。濯纓臺被錄入清同治《監利縣誌》。

摺疊其他景點

軒轅井

柳關、福田大溪文化遺址

獅子山龍山文化遺址

章華臺、荊臺、伍子胥故里

華容古道歷史名勝

賀龍、周逸群開創湘鄂西革命根據地遺址

中國工農紅軍中央軍事學校第二分校遺址

湘鄂西省第三次工農兵貧農代表大會會場遺址

湘鄂西省農民銀行遺址

柳直荀烈士紀念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