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國運動給當時的中國社會帶來了什麼?

呂益磊


竹山的清溪澗



為什麼這麼說?

因為他的發生起到了傳統農民起義的一半作用 就是警醒了當時的老百姓及統治階級,現在是需要改變的時代了,而恰此東西方碰撞因此間接促進了洋務運動的發生及獲得晚清迴光返照的"同治中興"結果,洋務運動使中國開始出現工人階級,讓孫中山的資本主義革命有了階級基礎(當然這個基礎太薄弱導致最終失敗不在這裡說,因為最終的革命還是需要工人階級思維引導更多的農民階級才能完成)。

那麼有人質疑了,洋務運動跟太平天國運動有什麼關係?應該說主導中國自救當時有兩大因素,一個是國外的首先侵略打破中華上國高傲自大的朝貢體系,一個是國內反抗趁勢而上,而基於封建傳統的改朝換代循環經驗實際上統治階級更怕國內的農民起義。所以洋務運動的主因其實是太平天國運動。

那麼時間上是否對的上呢?

我們看太平天國的發生時間大概是晚清的咸豐元年到同治三年(1851年-1864年間),而洋務運動的時間大概是1861年至1895年。所以從時間先後順序是對的上的,這次的農民運動深刻表達了對現有統治階級極度不滿的情緒,雖然是用億萬生命殘忍換來統治階級改變,但仍然是促進洋務運動開始的重要積極因素之一。



其實我們發現歷史上每一次封建時代的改革換代基本上有一個不變的定律,就是一個王朝興盛到人口大發展,而統治階級又不斷兼併土地壟斷收益,最後無法承載這麼多人口發展生存,導致反抗起義,人口銳減,重新利益分配,再來一遍。而太平天國農民起義直接導致人口大量銳減(據記載,人口從4億基本銳減至2.5億,當然,洋務運動因各行業以及工業大發展後又有所回升),這對於傳統單一土地依賴的社會來說,雖然沒帶來利益重新分配,但人口的銳減使得負擔降低,暫時獲得一定社會矛盾緩解,同時因統治者開始改革,各行業尤其是工業引進發展,一定程度打破了傳統封建自給自足的農耕系統,中國社會人口又得以發展超過四億,而其中出現了少部分徹底的工人階級。

這是中國第一次擁有了第三個正式的階級,傳統的社會構造系統完全被顛覆,中國從此走上了近代化革命歷程。


牛牛的事兒

我以為,太平天國運動帶來三大危害:混亂,死亡,倒退。

1.混亂。

太平天國運動持續13年,橫掃大半個中國,尤其是江南地區成為重災區,江南地區是中國的富庶之地,破壞尤其嚴重。

太平天國每到一地,必然裹挾大量民眾。太平天國的裹挾辦法簡單粗暴,與土匪無異。比如讓被裹挾的民眾殺人納投名狀,讓他們燒掉別人的房子,同時也燒掉自己的房子,這導致地方經濟被嚴重破壞。

另一方面,這種納投名狀的方式,也破壞了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敗壞社會風氣,到了最後,被裹挾的人必須去毀壞他人財產乃至殺人才會獲得心理上平衡。最終結果是,太平天國靠裹挾的方法集合起來的軍隊,只要遇到敗仗就迅速潰散,這些敗兵與土匪沒有任何區別,燒殺搶掠無惡不作。

同時,連年戰爭也讓中國無法集中精力搞建設,在世界競爭落入劣勢。

2.死亡。

太平天國運動造成中國大量人口死亡,史學家簡又文的看法是:“以破壞性及毀滅力而論,太平天國運動僅亞於現今日本侵略之一役耳,其前無匹也。”

造成人口大量死亡的原因,既有太平天國攻下城市後大屠殺的緣故,也有湘軍攻下城市後大屠殺的緣故,雙方都拼命殺人。太平天國在江南地區盛行“打先鋒”,江南地區的富庶人家幾乎都被洗劫一空。經過太平天國的折騰,江南地區可謂十室九空。

據學者統計,太平天國造成的人口損失至少在千萬以上,親歷太平天國運動的美國傳教士哈巴安德認為,太平天國至少造成5000萬人死亡,代人口史學者曹樹基,則研究估計約有7330萬。

不論是哪種統計口徑,太平天國運動無疑造成了巨大的人口損失。

3.倒退。

哲學家馮友蘭曾說,“假如太平天國統一了中國,那麼中國的歷史將倒退到黑暗時期。”

即便太平天國沒有獲得成功,但依然導致中國歷史大幅度倒退,這體現在太平天國的愚民本質上。

首先,太平天國的統治者從來不認為太平天國是“天國”,他們奉行的是以道愚人,上帝也好,天父天兄也罷,都不過是太平天國領導人愚弄民眾的把戲罷了。

其次,太平天國將民眾控制在極度貧困線上,民眾在經濟上沒有任何權力,不能擁有財產、糧食,相反,統治階層則佔有大量物質財務。結果是民眾極容易被控制。

最後,太平天國也沒有任何平等可言,天王吃肉,士卒喝粥;天王八十多個老婆,士卒夫妻同房就要殺頭。

無論從何種意義上而言,太平天國都是嚴重的倒退。


司徒伯雷

太平天國殺清妖拒絕出賣中華民族利益給西方列強,是中華民族英烈,受英烈法保護。

給那時被異族殖民的中國社會帶來了希望,帶來了反抗意識,帶來了後來人擺脫滿清部族殖民奴役,帶來了不屈精神。

雖然因為太平天國統治者因為自身侷限性,犯了一些錯誤,可是這並不能抹去太平天國具有正確性。

功過不能相抵。






炎黃守衛軍副軍長

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中國近代史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的簽訂,徹底改變了幾千年封建社會而進一步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帝的社會,由原來閉關自守發展到主權喪失,進一步加重勞苦大眾的負擔,民不聊生。1851到1864年太平天國革命暴發雖然最終由於農民階級先天侷限性,分散性,守舊性,特別是眼光短淺最終失敗。但是徹底動搖了幾千年封建制度,《天朝田畝綱領》主張人人平等,男女平等具有推翻封建土地制度革命精神,但帶有濃厚的絕對平均主義的空想。第一:土地分配問題原則‘’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第二產品分配問題:實行聖庫制度。是愚昧落後神論,不可取。第三政治制度:確認君主政體,規定了中央和地方的政權組識體制,目光短淺具體表現。第四婚姻制度:宣佈廢除封建買賣婚姻,主張婚姻自主,開創男女同考的科舉制度。
第一個女狀元經層層選拔誕生。太平天國曆時14年由於種種原因以失敗告終,說明農民階級不可以成為歷史舞臺的主角,只是最可靠的階級。太平天國運動拉開了中華民族前撲後繼反帝反封建的序幕。



一路向上向善

多謝相邀,我嘗試回答一下。

太平天國運動,是一次失敗的農民起義,所有的暴力運動都是平民的浩劫。

首先是大量人口的死亡。雖然戰爭雙方的兵力消耗是避免不了的,但是當時的人口從4.3億減少到2.3億,人口直接減少2億。這裡面難以說盡的,是普通人的死亡。南方本來就是文興之地,但起義中首先被殺的就是讀書人。

其次是破壞。太平天國的活動區域,從廣西一路到湖南、湖北,沿長江而下,直到上海;而後定都南京,往南到廣東,往北到河北。所過之處,都是一片廢墟。他們不會是建設者,只是破壞者。只舉一個例子,南京大報恩寺是明成祖朱棣興建用來紀念母親的,其中有一座著名的建築,就是大報恩寺塔。塔體遍身鑲貼瓷器,很多部位都是按照瓷器的工法燒製的,所以也被稱為瓷塔。在太平天國進入南京後,寺院整體被毀。如今,一個從瓦礫堆中保存下來的一個瓷塔上的小號拱門,是南京博物院的鎮館之寶。

起義讓西方列強更加認清了中國虛弱的現實,加緊了侵略中國的步伐。沙俄,英法等國在戰爭期間攫取了大量的利益。

起義中,湘軍、淮軍崛起,曾國藩、李鴻章一系進入政治權力中心,後來成了洋務運動的核心。

客觀上,摧毀了清朝統治的基礎,加速了它的滅亡。


青語人言

太平軍早期只精準的殺滿人旗人,從來無差別地屠過城,即使到晚期,也很少聽說大規模無差別屠城。倒是曾剃頭李鴻章屠盡南京蘇州等大城市。

拿時代最近的保皇黨維新派的譚嗣同(湖南人,其父曾任湖廣總督)在《仁學》中說到:湘軍以戮民為義,城邑‘一經湘軍之所謂克復,借搜緝捕匪為名,無良秀皆膏之於鋒刃,乘勢淫擄焚掠,無所不至,卷東南數省之精髓,悉數入於湘軍,或至逾三四十年,無能恢復其元氣,若金陵其尤凋慘者也”。事實上湘軍攻破一城,就是屠滅一城,也就是洗劫一城,所謂’城破時,百物同歸於盡,就是全城生命財物,頓時化為烏有。

還有拿洪秀全娶了88個老婆來證明他多麼腐敗,太可笑了。滿清靼子頭,哪一個不是後宮佳麗三千人都不止?咸豐同治不就是酒色過度染病死的?洪秀全後期確實比較保守甚至有些庸碌,但不能證明滿清不是腐敗透頂民不聊生,已經沒有生路了,才官逼民反的。除了太平軍,當時還有天理教白蓮教捻軍天地會都在陸續起義反對滿清。


黃為翡

太平天國運動的歷史意義,第一,削弱滿清國力,甚至削弱統治核心實,依據是親王僧格林沁被殺。第二,漢族政治力量因此掘起,第三,滿清殘忍虐殺太平軍俘虜,在國際上樹立一個邪惡野蠻政權形象。第四,滿清因太平天國運動,忌憚仇恨基督教和西方文化,為1900年大規模殘殺基督徒反基督教反西方埋下伏筆。第五,通過太平天國運動,使中國人認清滿清的殘暴,也認清脫離國際的反抗運動的侷限性。此後有同盟會吸取太平天國教訓,以日本和西方為基地,不斷在國內發起起義並最終成功推翻滿清。這就是太平天國運動帶來影響,可以說,太平軍用自己的血肉,成就漢人在滿清統治下重新掌權,為推翻滿清墊定基礎。


感恩唯一的主

太平天國運動給當時的中國社會帶來了什麼?

一、人口的銳減,太平天國戰爭是人類歷史傷亡最大的戰爭,其次才是一戰和二戰,其傷亡人數超過第二次世界大戰全球傷亡人數總和,使當時中國人口由4億銳減到2.4億。

二、經濟崩潰,造成經濟巨大的損失,在太平天國運動前國民生產總值佔世界29%,是世界上經濟最強大的國家,持續十四年的太平天國戰爭讓中國從一個經濟大國變為經濟極貧弱的國家。

三、沉重打擊和動搖了滿清統治階級根基,促進洋務運動的爆發,加速了滿清滿清王朝的滅亡。

四、促進地方武裝的發展,特別是以曾國藩為代表的湘軍漢人武裝的發展,為日後推翻滿清封建統治積累了力量與勢力。


大風起兮雲飛揚y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