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学和经学的区别是什么?

634812056

这个问题问的挺好。

一、先说些基本的

从概念上说,子学就是诸子之学。中国古代没有哲学,也没有哲学的概念,而“诸子学”往往就用来指称一家一派的学术思想,和“哲学”有一些近似(只是近似,不能等同)的地方。在先秦时期,道术为天下裂,谁都可以提出一整套解释时代、解决问题的思想学说,这些都可以被纳入子学,所以在这一时期,儒学也是子学的一种。

而经学是从另一种意义上来说的。在先秦,许多子学的著作都可以称为经,但这个经是“经典”的意思,与经学的“经”不同。经学的“经”,具有一种普世的、自然法的含义,是指当一种思想被从政治上定为一尊,从意识形态上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并且成为上至贵族下至百姓们普遍遵循的行为规则后,就成为了经学。

因此,一般意义上说,经学是从汉武帝听从董仲舒开始将儒家定为一尊,到清朝覆灭这一时期的儒学。

这里我们要强调的是,即使在诸如唐朝这种把道教、佛教提高到极高地位的时期,经学仍然是儒学。这是因为,

作为经学的儒学,并不只是在庙堂上高高在上的一些死板的学说,而是用来规定朝廷礼乐制度,规定老百姓的风俗生活的一整套行为规范,作为经学的儒学,在历史中已经深深嵌入了个体的行为和生活中。这是儒学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学的根本要义,并不仅仅是因为被官方指定了,或是成为科举考试的标准了才成为经学的。

换言之,经学,可以看作是古代的“宪法学”,因为在西汉,的确存在着“春秋决狱,三百篇为谏书”的现象,甚至到了清代后期,常州学派的刘逢禄还曾经在朝廷上引用经学,成功的解决了越南提出的外交难题。

因此,子学,就是思想家提出的自己的学说,而经学是国家运行的根本依据。两者具有天壤之别。

你可以联想一下欧洲的“神学”,当然经学并非神学,但神学对欧洲中世纪各基督王国的意义,其实和经学是相似的。

那么,经学和儒学是什么关系呢?

作为经学的儒学,两者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即使在西汉,一些后来被当做经学典籍的儒学著作,比如《论语》《孟子》,在《汉书艺文志》里是子书。当然,随着经学典籍逐渐拓展到十三经,

我们也可以说,在古代,经学就是儒学,但儒学并不总是经学。

二、再说点展开的

楼主提到了冯友兰的那句话,大意是,董仲舒向汉武帝献策之后,中国从此进入了经学时代,子学时代结束了。

这句话是冯友兰的个人观点,在学界也并不是绝对被认同的。因为关于经学的开端和结束,关于当代中国是否还有经学,这都是一些有趣但聚讼纷纭的问题。

就此问题,我也谈谈自己的观点,只是个人观点,请大家批评指正。

我个人是不赞同把经学的开端划在汉武帝时期的,因为,经学其实是一种“大经大法”,是普适性的人类行为的法度。那么,在古代,这种法度的基础来自于周公(六经皆史),而这种法度的创立显然是创立于孔子之手。孔子制作春秋的意义,就在于他首先建立了这种法度。孔子活着的时候,他本人就是活着的“经学”。

那么,孔子死后呢?孔子死后,他的法度存在于儒家经典中,也就是说,经学是通过儒家经典来界定的。所以,我认为经学的起点不是汉武帝时期,而是“孔子之后”。

概括来说,所谓“经学”,就是“孔子之后”。

如若不然,在清朝灭亡之后,中国是否还存在经学?如果存在,是什么?如果仅仅把朝廷的推崇、指认来作为经学的标准的话,那么,在民国时期的经学是“三民主义’,而建国之后的经学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而如果不把政治因素作为唯一的条件,那么,透过今天仍然广泛存在的比如孝、比如礼等,那么今天的经学仍然是儒学。

以上的后半部分,仅仅是个人观点,请知悉。


danyboy

经学和子学的区别,与冯友兰哲学史里面经学时代和子学时代的区别,这是两个问题。

冯友兰所谓子学时代,是指经学尚未定于一尊,思想界中仍然存在多种学派和学说共同竞争的状态。这种情况下,每个思想家都可以独立提出自己的一套学说,并不需要跟儒家的五经发生什么关系。

而经学时代则是经学与汉政权挂钩,成为一门一家独大的统治性思想,此后的思想家一定要或多或少借助经义,才能提出自己的想法。当然,子学时代中并非没有经学,而经学时代中仍然也存在子学,只不过形态、影响以及人们的接受度上都各有差别罢了。

如果只说经学与子学的区别,简单来讲,经学一定是儒家的,而子学则并不一定是儒家的。但是这里存在一个基本问题,就是子学里面的儒家,跟经学有什么不同。具体来说,如果问名学或墨学跟经学有什么不同,这是很清楚的,想必大家都能回答。但是如果问孟、荀为何称子,以及理学或朱子学与经学有什么不同,这就是个需要思考一下的问题了。

当然,随着时代学术风气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中国哲学研究者也喜欢强调自己研究的是经学,但实际上在我看来,他们研究的都是子学,至少是一种子学化的经学,这里先不多说。

为什么孟、荀称子,以及孟学、荀学在后世均为视为子学,而不会被视为经学,这在传统学术中间是个不言自明的问题,因为四部分类里面经史子集的划分就是用来解决这个问题的。

四部分类里面,经部大部分都是事关经学的著作,这个就不用多说了。而子部同样设有儒家类,在文本内容上跟经部关联不大的,就放在子里面。

换句话说,所谓经学,它必定是由经而发,或者归之于经的。子学就不一定了,思想脉络上与经有联系,但是可能不限于经。

举个例子来说,《近思录》这部书是理学经典读物,但是四部分类上习惯归入子部儒家类,因为跟经在文本上的关系并不紧密。

朱熹



可是朱熹这个人他既有这类的子学著作,同时也有《诗集传》、《仪礼经传通解》这样的经学著作,所以他的身份就比较复杂。所以哲学系背景的研究者,多数会习惯将朱熹称为朱子,这是因为后世学者高扬朱熹地位,将他拟于孔子。但是在我听来,就总会觉得朱子这个称呼,有点类似于在经学的时代里面,将朱熹矮化为子的意思。

曾经有朋友聊天的时候问我,郑玄注能不能也算成是一种子学。我说如果从现在的教科书定义出发,这么说没错,但是放在传统旧学的语境下,这当然是不可能的。经学子学应当如何划分,至少在古人看来,并不会有太大的争议。


pku小动物

这句话你要是理解了“经”的含义,也就不难理解了。

什么是“经”?本意是南北向为经,东西向为纬。在这个语境下,含义其实等于宗教的“经”。宗教的经建立在信仰基础上,其本身有神圣性,是神授信徒的,凡人可以解释,不能修改。

显然,冯友兰这里的意思是,从此以后,儒学上了神坛,成了信仰,而不再是和诸子百家平起平坐的诸多学说中的一种了。所以有“董仲舒之主张行,而子学时代终;董仲舒之学说立,而经学时代始”,也就是从此以后诸子百家都要丢一边,一起拜儒学。之前的儒生是钻研学问,从今往后的儒生是类似祭祀的角色,传达的是神圣性,而不是普通的学问。


寻常味

为什么会称孔子、老子、荀子、曾子等呢?子的含义可以写成一篇文章,这不是主要,主要的是人们的智力太低下,不能接受子的含义。例如:子是雨水,逐渐汇成是江河之水,最终到达大海。一滴水要到大海中才能得到永生,因此,水将大海视为天堂,水是天下最聪明的一种物质,它会走上通往大海的正确道路,……,”上善若水“ ,”譬道之在天下,犹小溪之于江海也。” 子就是水,圣人就象水一样,所以,……。


手机用户9022690001

简单的说:

经学是已经被验证过了的,适合于在大一统时期,用来长久统治国家,稳固政治,平衡人心的理论学说。

子学是已经被验证过了的,适用于各个单独环境下的,对治效果非常强的治国理论。

如法家适合于国家奋斗期,有强敌环侧的情况下使用。

道家适合于国家新成立,一穷二白的环境下使用。

墨家理论适合于和平环境,大家衣食无忧的情况下使用。

兵家适合于诸国混战时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