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倫春族飲食和狩獵文化有什麼特色?

m稚初

鄂倫春族是我國東北地區典型的狩獵民族,在漫長的歷史中逐漸形成了以肉食為主的飲食習慣,常見的如手扒肉、曬肉條、燒肉片、煮肉湯等。歷史上的鄂倫春族曾經一日兩餐,用餐時間卻是不固定的,冬天的時候太陽沒出來就已經吃完飯然後出去狩獵了,夏天卻是截然相反,先狩獵,狩獵歸來之後再吃飯,當然有的時候人們也會在獵區過夜。

吃“手把肉”在北方狩獵、畜牧民族中較為普遍。鄂倫春族的吃法是,把狍子、野豬、犴或鹿肉切成大塊、放到鍋裡,掌握火候到鮮嫩可口時撈出,每人用刀割著食用。吃肉時蘸上用鹽、野韭菜花和野蔥調製的肉湯,味道更加可口。至今,每逢盛大的民族聯歡會或有貴客臨門時,大家都要圍坐在一起,互相獻上“手把肉”。此外,在野外架起篝火燒烤肉片、用柳蒿芽和老山芹等野菜煮食獸肉湯,都是鄂倫春人喜歡的肉食品。

鄂倫春族居住的地區地廣人稀、江河密佈,魚類資源也很豐富,人們幾乎不會擔心沒有食物來源。魚的食用方法也很簡單。一般都是用水清燉,東北人也稱之為“熬”,當地有俗語:“魚要好吃,還是家常熬”,還有“千燉豆腐萬燉魚”的說法。鄂倫春人也會採用晾曬、醃漬、燻烤等將魚加工之後再貯存。

鄂倫春族是我國曆史悠久、勤勞勇敢智慧的典型狩獵民族,也是人口最少、定居最晚的民族之一。鄂倫春人的狩獵方法有很多種,對每種動物都有一套獵取方法,如跟蹤追隨法、獵犬圍圈法、蹲鹼場法、堵洞法或掏洞法,還有誘叫法和窖鹿法,也有人稱之為窖趟子捉鹿法。


大食代

我的父輩曾經在黑龍江齊齊哈兒工作過,那裡是丹頂鶴故鄉,當然也就從他們的口中聽到過對鄂倫春這個民族的一些議論和趣聞。

大概是由於鄂倫春族人過去的生產方式主要以獵狩為主,他們的飲食也就野生的動植物具有不可分割的緊密聯繫。



從前他們主要食用的是從深山老林裡撲獲的各種獸類的肉,也從江湖裡撲魚,所以他們過去主要以各類動物的肉食為主。

他們能撲獲的動物簡直太多了,過去深山密林裡的狍子,麋鹿,野豬,甚至現在已經非常名貴的熊和飛龍(俗語天上飛的就是指這個東西,學名叫松雞。)

他們吃肉時都是把帶骨的肉直接扔到大鐵鍋裡煮,大概有五六成熟的時候就撈出來,用小刀喇成小塊蘸著鹽水吃,這跟蒙古族人的吃法其實一樣,但是他們吃的大都是山珍海味,他們認為這樣吃才鮮嫩可口,而且能補充他們的體力和視力。

他們儲存這些事物的方法,大都是風乾,尤其夏天的的時候,在這些食物下面還燒炭,等通於南方的臘肉的製法。

他們的成年男子好喝酒,一種是用馬奶和小米和粟子米混在一起先發酵後蒸餾的酒,大概跟現在內蒙古的馬奶酒一個製法吧,還有就是跟從外面來以貨換貨的老毛子,或者林子外面的皮貨商換來的高度白酒。

當然,他們的飲食上也有很多忌諱,比如在吃熊肉的時候要學烏鴉大叫一陣,可能是想告訴山裡的熊是烏鴉在吃他同類的肉吧。還有很多類似和讓人不解的禁忌。



在鄂倫春族的飲食和獵狩文化中,本身他們就是獵狩的民族,而鄂倫春這個民族稱謂,就是”使用訓鹿的人們“。他們的祖先就是深林人,元朝時被稱作,“林中百姓”,明朝被稱為“山中野人”。清朝還被稱為“樹中人”。可見他們從古至今都是生活在深山老林的民族。



當然現在的鄂倫春族早已脫離了深山老林,大多數主要是以農業生產和林業為主。但是也有少數人積習難改,在政府宣佈禁獵多年以來,照樣靠打獵謀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