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鐵騎固然野蠻,但其鑄造的東西方和平交往空間令全世界仰望

從太平洋到地中海,蒙古人的鐵騎濺起了每一條江河每一個湖泊的水花。

蒙古帝國與元朝的出現,於蒙古人勢力大傘下,自然撤廢國界的地域範圍,較大唐帝國尤為廣大,東西交通無論陸上或海上,於中國史上,因之也到達空前的極盛期。大規模東西文化交流、人物相互往來,以及西方諸宗教、諸文化廣泛向東亞傳入,十三、四世紀間蔚為時潮,亦堪譽為蒙古民族對世界歷史的不朽功績

蒙古帝國或元朝廣大領土內健全完備的驛傳制度展布,蒙古遠至地中海世界與北歐、東歐的當時全世界各地直接攜手。同一時期與西方間海上交通,至於唐宋的發達基礎上,異常繁榮的景象尤超過陸上交通,西洋人著作提供資料的豐富而精確,也與陸上相埒

蒙古鐵騎固然野蠻,但其鑄造的東西方和平交往空間令全世界仰望

13世紀中葉的蒙古帝國

十三世紀蒙古勃興,威名懾西歐,一方面隨其西征而敞開東西交通坦途另一方面西歐正值累次十字軍出征回教徒勞而無功,蒙古人震盪下愈興恐懼心理,而對之強烈萌生憑藉基督徒信仰疏解黃禍的希望。所以,現代以前連結東西方的記錄以此時期最為豐富與翔實。第一,這些親身旅行見聞錄以中國出發西行的中國人為前導,第二,逆方向西洋人熱衷東來的浪潮,又由傳教士官方使節帶動

耶律楚材以成吉思汗十三年(1218年)扈從西征,系十三世紀之際,可考訂最早的西方國家風土民情與地理形勢資料

收集,只是其《西遊錄》一書國內原本已佚,僅若干著作中殘留引文或據以輯集的節本,反而在日本尚存有完本

全真教主長春真人丘處機奉成吉思汗懇召,率弟子十八人,自山東省登州從事萬里山河之旅,與西征期的偉大世界性徵服者會見記,乃膾炙人口故事。

蒙古鐵騎固然野蠻,但其鑄造的東西方和平交往空間令全世界仰望

蒙古帝國的三次西征

真人成吉思汗十五年(1220年)首途,經燕京(以後的大都)北行入外蒙古,沿陸局河南岸抵和林,沿途受外蒙古留守者成吉思汗末弟斡赤斤歡待, 護送循天山之北, 經別失八里、阿力麻裡渡伊犁河,西南至塔什干,續渡錫爾河達目的地撒馬爾罕時,已係翌年。

時成吉思汗正追擊花剌子模殘勢至印度河方面,又翌年,遣使迎真人至大雪山(興都庫什山)南行在所,展開已七十四歲高齡而精神矍鑠的神仙中人,與五十五歲的大征服者同歡晤,說成吉思汗以敬天愛民為本,清心寡慾乃是長生久視之道的一幕。

戰爭續興,又翌年,再度暢談於阿姆河南方的巴里黑後,先成吉思汗一步東歸。歸程由吹河之南渡伊犁河,東過阿爾泰山而自科布多轉向東南行,經內蒙古歸化城,過燕京返山東,前後往返四年,歷數十國

蒙古鐵騎固然野蠻,但其鑄造的東西方和平交往空間令全世界仰望

丘處機與成吉思汗雪山論道

成吉思汗二十二年( 1227年)真人羽化之年或翌年,隨行弟子之一李志常(浩然)以萬里經歷撰成《長春真人西遊記》二卷,詳記西域道里風俗,今日已係聞名世界學界,明瞭十三世紀初東西交涉的貴重文獻。

尤堪重視系書中所記漢人之事,謂西遼國“漢民工匠,絡繹來迎,悉皆歡呼歸禮”;撒馬爾罕城“漢人工匠,雜處城中”;高昌之西葡萄園邊“侏儒伎樂,皆中州人士”,又是漢族的域外殖民史上好資料。

待亞洲大半與歐洲一部分立於世界史上空前的大蒙古帝國支配之下,拔都大軍且已攻入波蘭、匈牙利後,以逃亡的匈牙利王於蒙古軍撤回時歸國,呼籲羅馬教皇援助防衛蒙古軍再度侵入為契機,歐洲立場的東西接觸、交涉乃行展開。

蒙古鐵騎固然野蠻,但其鑄造的東西方和平交往空間令全世界仰望

蒙古人西征攻城圖

歐洲的蒙古恐怖症瀰漫聲中,1245年,教皇四世在里昂召集宗教會議,決議由教皇派遣正式使節東行,求謁蒙古大汗,試探勸導改宗基督教的可能性,並窺測究竟有無再侵歐洲跡象的實情。此一重大使命落於主持西班牙教區意大利籍的Carpini(與另一教士)身上,Carpini因之也是蒙古帝國時代最早到達和林的歐洲人

他滯留在和林四個月,獲貴由汗復教皇書,勸說改宗目的失敗,1247年6月返抵里昂,全程費時三年餘。Carpini 曾留有《東方旅行記》 ,內一條專敘 “契丹”(指中國),特為貴重的資料,系其報導與俄羅斯諸侯交往與會見基輔的蒙古軍駐屯部隊

拜謁拔都等當時欽察汗國的內部狀態也據而瞭解。

和林,由仕於大汗朝廷俄羅斯人、匈牙利人翻譯拉丁語與法語,貴由汗復書,則作成分別使用蒙古語、拉丁語、薩拉遜語(波斯語)的三份。三份國書中,前兩份今已行方不明,僅波斯文於公元1920年在梵蒂岡的檔案庫中發現。

東西雙方人士旅行記、見聞錄的豐富資料相互參照,十三、四世紀間,連結當時世界全域的陸上、海上交通動脈固據以明瞭,蒙古世界大帝國威容,東半球各地區人類接觸與文化交流經緯,也都因而充實,由歷史界加以整理,昔時面貌重現於今日人眼前。

蒙古鐵騎固然野蠻,但其鑄造的東西方和平交往空間令全世界仰望

蒙元帝國前中期統治者

公元1246年Carpini抵達和林期間,親睹隆重而莊嚴的大集會推選定宗貴由大汗一幕,蒞會者諸王、將,漢地、中亞、波斯諸長官之外,史家筆下遠地而來參與盛會的藩王

題名便是:

以後為Rum王的Rokn a1-Din Kilij Arslan四世、斡羅思大公Yaroslaw、谷兒只(Ceorgie)的兩位David王、小 亞 美 尼 亞 王 Hethum之弟Sempad,以及巴格達哈里發的代表、Alamout的Ismailiyen 派(《元史》木剌夷)教主代表與波斯諸侯們的代表,夾在這些煊赫華貴人物中的僅有樸素人士,便是此位羅馬教皇使節與其同行修士Benoit。

公元1254年,法王聖路易使節Rubrouch自和林西歸,再謁拔都汗帳時,也正值小亞美尼亞王Hethum一世入朝蒙哥汗憲宗在途。

成吉思汗拔都兩度西征,歐洲人蒙古恐懼症的極端,轉變為幻想蒙古人也是基督教徒,侵略波斯

與大事殺戮回教徒正與十字軍期望符合。傳自回教洪流中的亞洲基督教徒,謂蒙古基督教國王大維德(David,指成吉思汗)準備援助十字軍討伐敘利亞、埃及突厥人的謠言,且在西歐不脛而走。聖路易兩次遣使東來動機,便建立於此假想之上。

蒙古鐵騎固然野蠻,但其鑄造的東西方和平交往空間令全世界仰望

蒙古西征軍與歐洲騎士之戰

Rubrouck曾記蒙哥汗與皇族,對基督教(景教)、回教、佛教任何典禮,不分厚薄,一概參加諸宗教僧侶與教士也平等受優遇,理由則蒙哥汗告 Rubrouck:這些宗教猶如一手之五指

如此同等待遇,無所偏袒的宗教信仰或宗教政策,自成吉思汗時代已然,至元朝世祖一貫蹈襲馬可波羅記載世祖忽必烈之言是:“基督教徒謂其天主是耶穌基督,回教徒謂是默罕默德,猶太教徒謂是摩西,偶像教(指佛教)徒謂其第一神是釋迦牟尼。我對於茲四人,皆致敬禮。”

蒙古—元朝征服領土的主要內涵,西面是回教世界,東面是中國世界,此兩不同形態的文明地域,便以元朝

統一支配與東西交通距離的縮短,而密接關聯。

回教文化本質,其獨自的教義、思想基調上,思辨形式、理論構成等,原已係蒙受外來文化的結果,廣域文化圈成立與展開,尤其是綜合攝取伊朗、希臘、印度諸學問後繼發展與改良的意味,簡言之,總括的代表了西方文化全體

蒙古鐵騎固然野蠻,但其鑄造的東西方和平交往空間令全世界仰望

蒙古軍西征

所以,元朝幾乎統一歐亞大陸,意義也代表了東方文明世界與西方文明世界全面展開交涉, 以及展開交涉的最盛大期,而相互刺激彼此文明的再發展也達最高潮。

站於中國立場的瞭解,此時期西方軍人、學者、技術家,甚或職工的前來中國,性質所觸及的面既廣,人數又多,時間尤為持續,從《元史》諸傳記,記載所謂西域出身,自中亞、波斯、阿拉伯方面來仕元朝的知名人士份量之廣,為可顯見。西方科學技術以及建築術、工藝等傳來中國的線索,因之也以此時期為明晰,相對,中國文明結晶的科學技術與發明傳往西方,同樣以此時代為高潮期。

元朝為中心的前後時代,上達宋朝,下及明朝,乃是歐亞大陸東西科學技術,抑且日常用品豐富交流的偉大時代,播下了蒙受東方文明刺激後,未來西洋文明的發達種子。中國人於其間的貢獻,以及

蒙古西征的歷史評估,19世紀法國學者阿貝爾·雷米薩如下之言,雖非完全正確,也已可供為結論:

蒙古鐵騎固然野蠻,但其鑄造的東西方和平交往空間令全世界仰望

蒙古西征歐洲

其結果如何重大,觀於哥倫布

為欲至馬可波羅所言之大汗國,不期而得美洲新世界者,即可知矣。中國人發明之航海羅盤針,亦由蒙古人而輸入歐洲。中國人及印度人用火藥由來已久,而歐洲人則於蒙古西征後,始得知之。其為蒙古人輸入,毫無疑義。鈔幣亦為中國人之發明,由蒙古人而輸入波斯。

……戲賭紙牌,中國人於1120年(宋徽宗宣和二年)時已發明之。最初皆以木版印成。歐洲人最初所玩之紙牌,其形狀、圖式、大小及數目,皆與中國人所用者相同,或亦為蒙古人輸入歐洲者也。活字版印刷術,同時亦由遠東而輸入歐洲。中國人之算盤,亦由蒙古輸入歐洲東部,至今俄國及波蘭兩地不識字之婦女,尚用以計算錢財帳目也。

東西兩文明策源地之思想製造,由韃靼人互相交換,至為有益。中世紀滿天黑雲,使人不得望見天日。至是乃因蒙古遠征而重現光明。當時戰爭殺人,盈野盈城,似為人間慘禍,而不知實如空天霹靂,將幾百年之酣睡懶病(指歐洲黑暗時代),自夢中驚醒。二十帝國之滅亡,乃上帝自歐洲所取之代價, 為今世人享受燦爛文明之福也。

蒙古鐵騎固然野蠻,但其鑄造的東西方和平交往空間令全世界仰望

姚著中國史 姚大中 著 華夏出版社

中國歷史是偉大的,但沒落的世家子而盡緬懷昔日榮華,表示的惟是懦弱。知恥庶近乎勇。忘懷歷史的民族註定滅亡,顧影自憐或自怨自艾,又或只會自打嘴巴,同樣為沒出息”。——姚大中

姚著中國史(全五卷)

第一卷·黃河文明之光(漢以前)

第二卷·古代北西中國

第三卷·南方的奮起(魏晉南北朝)

第四卷·中國世界的全盛(隋唐)

第五卷·近代中國的成立(宋以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