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晉史話:“劉恆治代”與“文景之治”

漢文帝劉恆,漢高祖劉邦第四子,母薄姬,漢惠帝劉盈之弟,西漢第五位皇帝。公元前196年,漢高祖鎮壓了陳豨叛亂後,封劉恆為代王,其為人寬容平和,在政治上保持低調。漢高祖死後,呂后專權,諸呂掌握朝廷軍政大權。公元前180年,呂后一死,太尉周勃、丞相陳平等大臣把諸呂一網打盡,迎立代王劉恆入京為帝,是為漢文帝。

"劉恆治代"

公元前196年,劉邦在親征平定代地陳豨的叛亂後,就立八歲的劉恆為代王,都於晉陽。劉恆從7歲到23歲即位,在民風淳樸的晉陽共生活了16年,史稱"劉恆治代"。在晉陽期間,劉恆實行輕徭薄賦、與民同息的政策,以德化民,以農為先,把晉陽治理得民富國強,成為阻擋匈奴南下的屏障。

據史料記載和民間傳說,劉恆在晉陽期間,經常到清徐馬峪一代牧馬,與民敘談。原晉源一帶流傳,漢文帝在晉陽"龍潛"十六年。二月初二這一天,是他離晉返回長安當皇帝的日子。當時老百姓紀念"二月二",是為了慶賀劉恆登基。民間還流傳著漢文帝"侍母孝道"的故事。"二十四孝"中,有"文帝嘗藥"一篇,在古代民間家喻戶曉。

登基為帝

呂后去世,劉邦的舊臣丞相陳平和太尉周勃、朱虛侯劉章攜手誅滅了呂氏勢力,然後商議由誰來繼承皇位,因為他們認為當時呂后立的小皇帝劉弘不是漢惠帝的後代,不符合皇位繼承的法統。最後,他們相中了寬厚仁慈名聲較好的代王劉恆。於是派出使者去接劉恆到長安繼承皇位。

劉恆見到使者,開始並不是很高興,相反這使他起了疑心,他的屬臣們也意見不同:劉恆的郎中令張武等認為有詐,提議以有病不能前往進行推辭,以觀察情況的變化;而中尉宋昌認為劉氏江山穩固,不必有所顧慮。劉恆決定用占卜來決定吉凶。結果達到一個“大橫”的占卜結果,這個結果表明:大橫所裂的紋路很是正當,卜卦人不久要即位做天王,將家族的偉業光大發揚,就像啟延續禹那樣。卦師向他解釋天王即是做天子,比一般的王要高一級。於是劉恆決定入京即位。

但為了以防萬一,劉恆在向長安進發的過程中一步步小心從事,深怕中了計,喪命黃泉。一是派舅舅薄昭先到長安探聽虛實,二是到離長安城五十里的時候,又派屬下宋昌先進城探路。宋昌到達渭橋,丞相以下的官員都來迎接。宋昌到高陵回報劉恆,於是劉恆行進到達渭橋,群臣以臣禮拜見劉恆,劉恆亦謙遜回拜。太尉周勃進言說:“要求賜片刻時間秘密稟陳。”宋昌說:“要是太尉所陳的是公事,就請當著眾臣的面奏;要是所陳的是私事,王者是無私的。”太尉周勃就跪著送上天子玉璽。劉恆辭謝說“:請到京都館舍再議。”最後,小心的劉恆終於在陳平等眾大臣的擁戴下平安地住進了未央宮,繼承了皇位,是為漢文帝。

"文景之治"

西漢初年,經濟蕭條,民不聊生。漢高祖及文、景幾任帝王吸取秦亡的教訓,輕徭薄賦,以德化民,社會比較安定,經濟得到恢復與發展。經過文景二帝41年的治理,形成了西漢前期的太平盛世,史稱"文景之治"。從漢高祖即位到漢景帝后元三年的62年間,農民的負擔是最輕的。尤其從文帝十三年(前167)起,又連續免除全國田賦長達11年。這在封建社會是絕無僅有的。由此,國家經濟發展,財政充實,與漢朝初定之時相比,有天壤之別。如文景時,"太倉有不食之粟,都內有朽貫之錢"。國家財政再上一個新臺階。相應的是人民富足,社會安定,人人自愛,仁義長興。

漢初休養生息的政策使中國出現了第一個治世,為漢武帝更進一步拓展大一統局面創造了政治和物質條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