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兵種合成部隊中純兵種部隊最大編制是多少比較合適?

蘇小傻

每日點兵為您解答:

對於閣下所提出的這一系列問題,小兵兵是這麼想的。首先是,冷戰時期蘇軍美軍哪個合成化程度高(集團軍至方面軍級)?

首先要說明的是,美軍的建制級別中沒有方面軍一說,在這一級中與蘇軍相對應的是集團軍群。美蘇兩軍在這兩級建制中,合成化程度來看,蘇軍的方面軍編制相對比較固定,且對作戰地域的針對性也比較強。而美軍則完全不同,美軍的集團軍群就很具有彈性了,因為美軍自二戰時起,就一直奉行著“積木組合法”的部隊編組模式,在冷戰中,美軍小到特遣分隊/戰鬥群或是作戰營,大到集團軍或集團軍群級,都一直是隨時根據任務需求或作戰地域的變化來及時調整部隊編制。所以,這個問題並不完全存在哪一方合成化程度更高的情況,而是隻存在根據不同作戰需求與作戰環境的合成重點究竟是什麼的因素。

第二是美蘇在集團軍或方面軍一級中,哪一方戰鬥力更強?哪一方的編制與作戰理論更先進?

這兩個問題小兵兵就合二為一為您解答。就以集團軍級為例,蘇軍在這一建制級別中,戰役突防能力更強,且蘇軍一直以來的老傳統就是擅長強攻式的攻堅戰役。但是蘇軍也只是在戰役突防這一點強而已,在達成戰線突防後的縱深發展及圍殲敵裝甲預備隊的時候,就有些力不從心了。這是因為,蘇軍在剛剛進行的強攻對手主防線時,勢必會對其造成一定的戰鬥損失,而蘇軍編制體制的最大弱點也就暴露無遺了,即:禁受不起損失。

因為蘇軍部隊中人員相對於武器裝備來說比例過小。當時西方軍事分析家指出,蘇聯陸軍看上去似乎火力強大,實際上經不起傷亡。裝備過多,導致一旦有人員傷亡,就會出現車組或炮班人手缺乏,不得不丟棄裝備。而裝備中的彈藥、燃料、通信器材就將成為累贅,要麼毀掉,要麼轉移,這都是耗費人員和時間的工作。人員的傷亡有不確定性,傷亡哪類專業兵員是隨機的,人員裝備比例過小,調整傷亡後的人員重新分配也是困難的。在作戰中,人員分散在各處,很難及時調配齊全車組,而且這類任務歷來就是很困難的。所以,蘇軍在編制上雖然顯得比較細膩,集成化也較高,但抗打擊性差。

然而美國陸軍則完全不同,美軍集團軍的在戰鬥力方面基本上是屬於攻防兼備型的,在進攻戰役中,美軍戰役突防能力較強,且非常善於圍殲戰,任務彈性也更強。此外在作戰理論上,美軍的空地一體戰,要求從機械化條件下的“速度—火力”,轉變為信息化條件下的“結構—效能”,用系統的觀點來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打破條條框框的束縛,進行空地一體化聯合作戰理論的創新。這就與蘇軍常年以來所奉行的“大縱深戰役理論”完全不同了,蘇軍的大縱深戰役理論,最早起源於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畢竟在圖哈切夫斯基元帥創建這一理論時,軍事科技還並沒有那麼發達,因此蘇軍更多的則是考慮歐洲的地形地貌特徵,與自身國力來制定。

所以,對於美蘇兩國的作戰理論誰更先進這一問題,小兵兵的結論就是:美國方面有著後發優勢,其作戰理論的制定是對新時代的新興軍事科技,與作戰經驗逐步整合並創建出來。而蘇軍的“大縱深戰役理論”則是在機械化作戰的萌芽階段時,蘇聯根據歐洲的特點,為歐洲戰場量身打造的,兩者之間不僅存在著很大的代差,而且對交戰形態的預判也完全不同。

第三,哪一個編制方式對軍官要求高?哪一個編制對後勤要求高?哪一國軍官素質更高更能適應自己國家作戰理論對自己的要求?

對於這三個問題,小兵兵也一併解答,實際上編制方面對軍官的要求並不是很高,在編制方面,軍官需要做到在一個龐大的部隊建制中,如何做到有效運行維持一支機械化部隊即可。這裡所說的運行維持能力不止是,和平時期做到部隊能拉得出,能演練,還能人不掉皮車不掉漆的回營地就行了,而是需要做到戰時部隊的裝備完備率與兵員的滿員率兼備才行。

而那一國編制對後勤的要求嘛?其實就完全是半斤對八兩了,對後勤的要求主要有:部隊自身裝備規模的大小、戰役中物資損耗的多少,以及戰線推進的程度三方面來說。這三方面對於美蘇兩國來說,要求都很高,沒有孰輕孰重之分。

至於,哪一國軍官素質更高更能適應自己國家作戰理論對自己的要求?對此,小兵兵的看法是,美蘇兩國軍官無論是在作戰思想還是任職機制上,都不同。所以就先不存在素質誰更高這一說了。蘇軍軍官更多的是在本兵種的專業領域中,頗有造詣,因為蘇軍的軍官只要選擇了某一兵種就很難再調換專業了。但美軍軍官就不同了,美軍的軍官任職上有輪換機制,以及美軍的作戰中更加強調了聯合作戰與協同作戰,所以不同兵種之間的軍官在專業領域中會有很多交叉。而小兵兵對於哪一國的軍官,更能適應本國作戰理論對自己的要求上,結論為:雙方都能適應各自的作戰理論,只是兩國作戰思路對軍官的要求不同罷了。

第四,冷戰巔峰時的蘇軍和現代美軍遇上了,哪個強?以及評價冷戰蘇軍與現代美軍分別在自己擅長領域的擅長程度,與在自己不擅長領域的適應能力方面上。小兵兵是這樣想的,冷戰巔峰時的蘇軍,在大兵團常規作戰中確實有點優勢,但不明顯。因為現代美軍的戰場態勢感知能力所取得的巨大優勢,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抵消蘇軍的優勢,這也就是信息化比機械化領先一代的結果。而反過來蘇軍在面臨現代化的反恐作戰中,也會力不從心,這一點在蘇聯入侵阿富汗的作戰行動中就可以看出。因為在蘇聯的軍事學說中,根本就沒有反恐這一說,所以,蘇軍只能在反恐這個其不擅長的領域中陷入泥潭。


每日點兵

這方面沒有研究過,但我也有點不成熟的思考跟大家分享一下吧。

最近看過許多穿越王霸小說,裡面都提到多兵種戰鬥以及通訊問題,這個是限制混合兵種編制的最大障礙。大家不要小看通訊問題,古代通訊跟網絡上的段子說的基本一樣:通訊基本靠吼。白天作戰可以看旗號、聽號鼓,夜晚看燈火和號鼓,但在兩兵相接時主要還是靠的基本作戰單位的隊長指揮,比如古羅馬的百夫長就是非常好的例子,靠吼聲和幾種口哨聲來指揮自己的隊伍,非常有效,在對戰一眾蠻族可以說以一敵十,羅馬帝國覆滅後直到瑞典國王古斯塔夫改革軍制,西方軍隊才慢慢達到並超過這個公元前的古羅馬軍隊。但古羅馬軍隊講究一兵多用而不是諸兵種混合編制,這個跟歐洲的地形和長期與蠻族交戰時的經驗有關,比如羅馬軍團的主力兵種是重步兵,跟希臘系重步兵不同的是羅馬系可攻可守,有一定遠距攻擊能力(標槍),組成龜甲陣能抵禦遠距離攻擊,靠近工事或接近敵軍,被敵軍分割時個人混戰也不會落下風,可以說是很靈活的一種兵種,非常適合人數不是太多的古歐洲戰場。但缺點也十分明顯,缺乏有效的遠程打擊能力(弓箭不沒華夏的先進,所以地位不高)和戰術機動能力(騎兵太少,也不強悍,農耕民族通病),這在克拉蘇遠征安息(帕提亞)之戰就看出來了,勞師遠征、步兵在空曠的戰場與人數不少於自己的鐵甲騎兵作戰,簡直就是噩夢(克拉蘇是成功的商人、精明的政客,但他不是一個軍事家,打敗斯巴達克斯的戰績說穿了,換成任何一個有點軍事素養的羅馬執政官都行,而且他是靠類似曾國藩打太平天國的方法,靠挖壕溝把敵人圍困在一個小區域內不斷消耗,直到一擊就可以打倒時決戰,這很笨)。

到了近代火器使用後,歐洲軍隊實行了很大的改革,比如槍矛混編、騎兵牆式突擊、排隊槍斃戰術、空心陣、火炮延伸射擊等等,但混合兵種也只是在單兵火器不夠犀利時代流行過,再後來就是淘汰了大部分傳統兵種,只留下了步兵、騎兵和炮兵。

腦子也就只有這些了,展開說的話可能可以寫出一篇論文來,不過也沒必要了。總結一下,百人左右的混合兵種是最適合古代作戰的,超過這一個數字,指揮官就無法有效指揮了。


有恥混蛋

對於冷戰時期的美軍和蘇軍的實力對比,從冷戰結束到現在一直爭論到現在,說哪方實力更強的都有。

對於對於雙方來說,如果在雙方預定的中歐戰場來說,對於雙方來說只能說是勢均力敵。雙方的裝備水平是一個水平線,海灣戰爭的確是美軍大勝,但是相對於蘇軍,伊拉克軍隊的反擊手段遠遠少於蘇軍,作為反擊的唯一手段,飛毛腿一直是一發一發的發射,而美國可以用愛國者兩發攔截一發。如果是蘇軍,完全可以用飛毛腿這種東西把美軍的機場先清洗一遍,這樣美軍就不可能先用飛機把伊軍陸軍削弱到數量上比美軍少的地步。

應該說,美軍和蘇軍的編制和戰術都是最適應自己的,美國的國力遠超過蘇聯,可以在同一級的部隊中合成更多的兵種,而蘇軍也是沒有這樣的力量,這裡指的主要是陸航部隊,美軍每個師都有一個戰鬥航空旅,各種直升機100架左右,蘇軍每個師只有一個陸航大隊18架左右,而且美軍的陸航直升機數量上萬,蘇軍只有美軍的一半,這樣來看蘇軍的師一級的合成水平不如美軍。

合成水平高意味著對於後勤的要求也高,這一點美軍的後勤壓力一向大於蘇軍,美軍所需要的東西大部分都需要越過大西洋運來,蘇軍則是要好一些。

對於美蘇軍隊來說,如果交火肯定就會使用核武器,使用核武器的條件下,雙方的結果只有一個同歸於盡,尤其是雙方的核武器都可以把對方毀滅不止一次的條件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