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故事」嬸孃

在我的記憶中,嬸孃辦事雷厲風行,持家全心全意,育子有張有弛,工作任勞任怨。嬸孃年輕的時候美麗大方,心地善良,在當時也算是村裡的大美女。

嬸孃不僅外表美麗,而且聰明伶俐,心靈手巧。考上師範後,畢業就分到鄉村的一所中學當數學老師兼班主任,並在工作中結識了一表人才的叔。叔在學校教化學,後又從事領導工作。可以說,兩人是一見鍾情,情投意合。就這樣在一起風風雨雨,患難與共幾十年,養育了四個兒女。

嬸孃是裡裡外外一把手,在學校是個好老師,在家裡是位好妻子、好母親。而且能燒一口好飯菜。

記得有一年,我和妹還小,回老家看望爺爺、奶奶。也想去探望叔嬸。嬸孃知道我們要來,高興不得了,忙著給我和妹做好吃的。我記得,那頓飯特別香,雖然不是山珍海味,不是大魚大肉。但吃起來醇香可口。其實就是很普通的農家飯。高粱米小豆飯和水豆腐外加小黃瓜鹹菜。高粱米飯柔軟香噴噴,水豆腐口感滑潤潤,我和妹吃得飽飽的。嬸孃見我們吃得很開心,說下次來還要給我們做農家玉米水面大餅。

那次到嬸孃家,讓我對她有了更深的情感,也就從那時起,我在默默地關注嬸孃一家的幸福快樂,興旺發達。特別是注重嬸孃在教育子女上的點點滴滴和風霜雪雨。

都說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還說當老師的十個有九個能管好別人家的孩子,管不好自己的孩子。“自己刀削不了自己鈀”。可在我看來,嬸孃既能管好學生又能管好自己的子女。在教育兒女的問題上,叔不咋操心,有時候只是提一些小小的建議。而嬸孃在教育子女方面能言傳身教,因勢利導,嚴中有寬,寬中有嚴,嚴中有愛。她常提醒兒女們說,知識是求生存的唯一出路,本事是創造生活唯一途徑,靠天靠地,靠山靠水,靠父靠母,不如靠自己。

記得,嬸孃家住農村的時候,星星還在月下眨眼,公雞還未報曉,嬸孃便早早起床,備好一家人的早飯,帶孩子去上學。下班後又忙著做家務,縫縫補補。晚飯過後還要輔導孩子學習。老大小時候有點兒貪玩,如果作業不寫完,就會受到嬸孃的嚴厲批評,嬸孃的原則是,在完成各項作業的前提下,做什麼都行,好的習慣養成也很不容易。嬸孃常說,學習要有學習樣,玩也要有玩樣。所以在嬸孃的訓導下,兒女們都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

嬸孃的四個子女(兩男兩女)。都很有才氣,大兒子當時是學校保送到大連師範學院就讀,畢業後分配到機關工作,後又經過出國留學,現任縣委宣傳部副部長。大女兒學習最為突出,有一股“釘子精神”。對學習看書到了痴迷的程度,晚上打著電筒在被窩裡看書;停電了,藉著燭光孜孜以求;而且英語學科是她的偏愛,家裡的每面牆上都寫滿她鍾愛的英語單詞。功夫不負有心人,在嬸孃全家進城的那年那月,在一家人的關愛和自己的拼搏下,大女兒如願以償,考上了大連外國語學院,畢業後參加工作。一邊工作一邊學習,先是考取研究生,後又獲取清大的博士學位,現在南方一所重點大學任教授。

面對孩子們成長和進步,嬸孃從來都把笑容和喜悅藏在心裡。總是鼓勵孩子前面的路還很長,要時刻提醒自己不要驕傲,要再接再厲。山外有山,樓外有樓。社會競爭如此激烈,不能沾沾自喜,停滯不前。在子女看來,很多時候,都把嬸孃當做既嚴格又慈祥的老師。

四個兒女中,多少費點兒的心是屬老兒子,他的聰明指數比哥哥更為突出,可就是不往學習上用!在老兒子考大學那年,嬸孃是寸步不離守在他學習的桌前,困了洗把臉,渴了喝口水。老兒子看到母親這樣辛苦,下保證一定努力考上大學,不讓母親失望。可嬸孃就是不放心。最終,老兒子也不負嬸孃的一片苦心,考取了上海一所重點大學,畢業後分配到上海就業,現又到一家大型外企工作,一名高級藍領。

對於嬸孃來說,七十幾歲的老人了!身體也不算太好。可嬸孃從來都是樂觀和客觀面對。她常說,父母身體好了,子女才不會分心,好好過自己的小日子,他(她)們都過的舒坦,當老人心裡也高興。其實,嬸孃今年高興事兒可謂雙喜臨門。一個是準備喬遷,再就是嬸孃得來了老兒子送來一個大胖孫子。嬸孃這個高興啊,每天都合不攏嘴。

是啊,嬸孃這輩子把青春一半交給教育事業,可謂桃李滿天下,一半交給那些自己可愛的兒女和這個溫馨和諧的家庭。兒女們也可謂家庭事業雙豐收,叔嬸可謂兒孫滿堂,高枕無憂,共享天倫之樂。兒孫自有兒孫福。可嬸孃的心思放心不下叔。因為叔的脈管炎病有20多年了!上樓實在不方便,所以買一套帶電梯的高層。前天,嬸孃給我打電話,說新樓正在裝修。我說嬸為什麼買高層啊?嬸說不是為了你叔嗎!上樓方便。我聽後心裡很感動。所以,才靜下心來,寫寫我的嬸孃。

一個含辛茹苦的嬸孃,一個為人師表的嬸孃,一個教子有方的嬸孃,一個充滿愛心的嬸孃,一個樂觀向上的嬸孃……在我的心裡,更是一個值得愛戴和尊敬的嬸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