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昆:新聞學院院長的四大要務



張昆:新聞學院院長的四大要務
有傳媒的地方,就有《新聞與寫作》!


张昆:新闻学院院长的四大要务

張昆

華中科技大學領軍學者特聘教授、

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教授

《新聞與寫作》特聘專欄“師者心語”作者

教育是培養人才、傳承文化的偉業。新聞教育作為教育偉業的一部分,更是關係到社會的和諧與穩定,影響到國家和人類的命運。作為新聞教育的實際運作者,新聞學院院長責任重大。面對信息時代複雜的社會萬象,和對於新聞傳播人才的殷切需求,新聞學院院長常常處在內外交困、天人交戰之中。外界所供者寡,而所需者眾;學校要求日嚴,而支持不增;師生期待正殷,學院卻舉步維艱。院務工作的推展千頭萬緒,複雜變幻,其犖犖大端者,當為如下四大要務。

1

師資建設是根本

學校教育的根本在於教師。沒有教師,就無法匯聚學生,學校也會成為一個空殼。一流的學校首先是因為擁有一流的教師。教師隊伍的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到諸多環節。首要環節便是結構問題。一支隊伍,總是由眾多個體或分子組成,是多樣性的統一。在年齡上,有老年、壯年、中年、青年不同年齡段,不同的年齡意味著資歷、積累、待遇、體力、精力的差異。各個年齡段的教師如果能夠呈現合理的梯次結構,則有利於學院的穩定和持續性發展。如果年齡結構失衡,頭、身、尾比例失調,在延續性上可能會出現問題。學院結構同樣重要,學院教師可能來自四面八方,不同的專業、學科、學校,學院越是多樣,越是容易形成良好的學術生態,促成交叉融合以催生新的學科增長點。上世紀末,不少高校過分強調專業對口,以致學院的師資集中於單一的學科背景,制約了學科成長的空間。新聞傳播學科屬於應用型文科,對應著一個龐大的傳媒文化行業。其學生成才標準涉及到知識和能力兩個層面。相應地,其師資隊伍也由學術型、職業技能型兩部分組成。如果只有學術型師資,都有博士學位,能夠寫論文,而不會新聞實務操作,由他們培養出來的學生可能只會紙上談兵,眼高手低。華中科技大學的前校長朱九思就明確要求,沒有完整新聞實踐經歷的人,不能擔任新聞實務課程的教師①。反之,如果教師全是職業技能型的,都來自業界或具有豐富的業界經驗,而沒有經歷嚴格的學術訓練,其培養的學生可能上手快、業務強,但發展的後勁不一定足,其思想的高度與視野的寬度可能會受到侷限。所以,國內外知名的新聞院系,其師資包容了學術型、職業技能型,而以學術型為主,這種結構比較合理。

結構問題必然涉及到教師的補充或人才的引進。要維持師資的活力,在補充師資時,應該秉持多樣化的原則,保持師資補充的節奏感。所謂多樣化,就是在教授、副教授、講師等不同層級,在學術型、職業技能型不同類別,在國內、國外不同地域,在本學科專業及其他學科專業,多樣化補充。避免師資來源過於單一。而節奏感,則是引進補充師資要常態化,長流水不斷線。不要想起來時大規模引進,忘記時幾年都不補充。堅持多樣化和節奏感,有利於維持師資隊伍的動態平衡,有利於教學科研秩序的穩定,同時在師資隊伍中保持適度的競爭與活力。

教師是學院的根本,而教師隊伍的未來,在於其中的青年才俊。學院基礎再好,學科帶頭人、學術骨幹再優秀,如果沒有一定數量的青年才俊作為後備力量,很難有光明的前途。學院的可持續發展,取決於老中青三代的合理結構,後浪推前浪的潛力。學院發展的戰略思維,應該以培植卓越青年才俊作為重點。富有遠見的院長,常常把青年學者的培養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在資源配置上,為青年才俊的成長,營造氛圍,創造條件,鼓勵青年出頭。在課程開設、研究生指導、職稱晉升、工資晉級方面,在同等條件下,應該多考慮青年學者。須知青年時期,也正是他們人生最艱困的階段,上有老下有小,能夠安靜下來致力於學術已屬不易。如果青年才俊能夠脫穎而出,不僅會增強學院的生氣,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方面也會釋放巨大的能量。

在當前媒介與社會結構雙重轉型的背景下,無論是學術型教師,還是來自業界的職業技能型教師,無論是資深教師,還是中青年教師,都面臨著知識更新的問題。現在的社會萬象、傳媒生態、自然環境,瞬息萬變。來自其他學科專業的教師需要補充知識,出身於新聞學科的專家也要更新知識;學術型教授需要更新知識,來自業界的專家也需要更新和補充新知;資深的老教授需要更新知識,剛入職的青年學者也未必能夠跟上時代的步伐。教師傳道授業解惑的使命,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如果不能與時俱進,就難以滿足學生對新知的渴求,無法回應社會對於高層次傳媒人才的期待。

馬克思說過:“人們奮鬥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②”學院教師也是人,自然有基於人性的利益需求。師資建設事關學院的生存和發展,而要維持師資隊伍的活力,必須有一個良好的激勵機制。這種機制說到底就是利益分配,通過利益分配、資源配置來調動人的積極性。其核心就是薪酬制度。目前各學院的薪酬制度多取決於學校,而學校在設計薪酬制度時往往是“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③。這一制度的問題在於它過於重視年資、平均,縮小分配差距,不利於青年才俊脫穎而出。也有一些高校,薪酬制度主要在學院層面設計和執行,學院有較大的主動權。薪酬制度的設計應該調整思路,在重視公平時,也要兼顧效益。在工資、崗位津貼部分,可以公平為主,而在獎勵津貼部分,則應以效益優先,鼓勵多勞多得,調動教師的積極性。此外,還可考慮利用社會資源,設置冠名教授席位,以彌補現有薪酬制度的不足。在這方面,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做了有益的嘗試④。

學生培養是中心

在現代大學教育中,學生不僅是學校的產品,更是促進教師成長、學術繁榮的積極因素。教師與學生都是教學過程的主體,教學相長是一個基本規律。古人云:“雖有佳餚,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⑤”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僅在老師的引導下成長,而且其求知的衝動和好奇心,常常會使老師感到知識上的困窘,因而促使老師益發探索未知、補充新知,與時俱進。這就是教學相長的真諦。

學生是學院最重要的財富,甚至可以說是學校學院的一切。一切為了學生的成長,一切為了學生的未來,才是學校、學院的本職工作。圍繞著學生的日常教育、思政工作,是學院工作的中心。新聞學院應該培養什麼樣的學生?筆者以為,新聞學院的優秀學生應該具備下面六個重要的素質或能力。第一,卓越的專業能力。這種專業能力,正是新聞傳播專業學生在傳媒行業安身立命的核心競爭力。也許有人會說在網絡化時代,人人都有麥克風,人人都有攝像頭。但是在眾聲喧譁之中,人們更期待還是專業的理性的聲音。第二,博專兼備的知識體系。傳媒人應該有廣博的知識體系,開闊的視野,天文地理,他應該都有所瞭解。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在此之外,還應在專門的知識領域,諸如政治、法律、經濟、科技、文化等領域,有自己獨到的知識儲備。第三,深刻的洞察力。傳媒人面對的大千世界,變化莫測,充滿風險。作為一個守望者,負有重要的責任。由於這個世界迷霧繚繞,有時假象掩蓋真相、謠言被視為真理,這就需要一種透過假象深入本質的洞察力。第四,人文情懷。傳媒人應該是一個仁者。孔子講仁者愛人,新聞學院的學生,應該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應該愛人、尊重人,對弱者充滿同情,對社會承擔責任,對祖國懷抱著熱愛。第五,堅定的政治和道德信念。傳媒的運作,事關社會和諧,事關國家的穩定和人類的福祉。所以傳媒人應該知道自己是誰?從哪裡來?到哪裡去?應該站在什麼立場,為了誰?沒有高度的政治站位,難以回答這些問題。上述五點,主要集中於學生的心智、能力、操守和道德層面。還有一點非常重要,那就是健康的體魄。古希臘柏拉圖心中理想的教育就是要把給一個雅典青年的紳士的教育和給一個斯巴達戰士的勇士的教育,完美地結合起來⑥,通過這種融合式教育培養出來的人心智發達,溫文爾雅,意志堅強,而且體格強健,能夠作為城邦的接班人和捍衛者。

要培養未來優秀的傳媒人,當務之急是建構合理的課程體系,為此必須配套建設優良的師資隊伍、課程、教材、實驗實習基地,同時還要鼓勵學生進行自主的拓展性閱讀。後者可能更為重要。英國詩人約翰.彌爾頓說:“書籍並不是沒有生命的東西,它包藏著一種生命的潛力,與作者同樣地活躍。不僅如此,它還像一個寶瓶,把作者生機勃勃的智慧中最純淨的精華保存起來。”⑦莎士比亞也說:“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生活裡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裡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書籍是人類思想的精華,讀書實際是與書籍作者的跨時空對話,是讀者豐富自己內心、提升精神境界最佳的途徑。因此,清代學者翁同龢寫了這樣一副對聯:“世上數百年舊家無非積德,天下第一件好事還是讀書”。讀書是一種知識攝取過程,但又不是簡單地照單全收和不加咀嚼地吸納,而是對知識信息的甄別、辨析、欣賞和批判。閱讀伴隨著思考,思考必然帶來視野的拓展和境界的提升。所以孔子告訴我們,“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⑧。新聞學院應該努力營造一種鼓勵學生讀書、引領學生讀書的風氣。

在學生培養的過程中,除了教師授課、指導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那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在當前中國的高等教育體制下,院系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早已超越了純粹的思想政治範圍,而涉及到第二課堂、社團活動、專業教育等領域,成為學生培養的一個重要的補充。負責學生工作的老師,與專業老師不同,前者與學生保持著全過程的互動關係,由於他們一般比專業教師更年輕,對學生的瞭解最深,學生與他們的心理距離更近;學生們在思想感情方面,更容易受到學生工作老師的影響。當然,學生工作的重心還是思想政治教育,在這方面應以一種開放、包容的心態,以創造性的各項專業活動,如社會調查、創新創業、行業競賽、專業實踐等,服務於學生成長的需要。須知,學生工作的本質不是管學生,而是引領學生,通過激發學生內在的積極性和創新的衝動,引領學生在專業的道路上前行。其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不是去給學生裝上枷鎖,不是去限制學生的思想和行為,而是為學生裝上騰飛的翅膀,激活學生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如果因為思政工作,學生們不敢想像、不敢創新,不敢闖,不敢試,那麼這種思想政治工作絕對是不合格的。其三,學生思想政治工作,不是居高臨下的單向訓誡,不是老師單方面地“教育”學生,而是老師與學生平等的交流和對話。老師與學生之間,不是主體與客體的關係,而是兩個平等主體之間的關係,不是誰決定誰,而是相輔相成。最後,負責思想政治工作的老師不是學生的監督者,而是學生的同路人,他們的目的是一致的。

學生的培養工作涉及方方面面,既有物質的因素、人力的因素,也有精神的因素。新聞學院一切人力與物力資源,都應該圍繞著學生的培養、成長服務。其中最重要的還是學院教職工,尤其是學院院長對學生的愛心。如果院長懷抱著推己及人的愛心,愛生如子,把學生視為自己的孩子,那麼其他的一切都不是問題。在愛心的呵護下,學生自然會成為學院的工作的中心,成為院長心目中的重中之重。

3

條件改善是前提

教育千古事,甘苦寸心知。成功的教育不僅需要智力、情感的投入,還需要起碼的物質條件。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人們常糾纏於大師大樓孰重孰輕的爭論,有人主張大師比大樓重要,也有人認定大樓重於大師。其實,重視大師的人也不能無視大樓的重要性,因為要讓大師安心教學,需要有一個安放靈魂的地方,沒有大樓,大師是留不下來的;同樣,認為大樓重要的人,並不是忽視大師,而是認為有了梧桐樹,才能引得鳳凰來。在今天網絡信息化背景下,新聞教育早已不再是傳統的文科教育,新聞學科被普遍視為文科中的工科,也需要大量的投入,不僅需要優良的師資,更需要足夠的物理空間和先進的實驗設施。

首先是先進的實驗室與豐富的資料館藏。現代傳媒是用最先進的信息技術裝備起來的,職業傳媒人的前提就是能自由地駕馭這些日益複雜的傳播技術。新聞學院是未來傳媒人的搖籃,在學生職業能力養成的過程中,固然可以利用業界的實踐平臺,進行高階的實訓。但是在學生們剛剛進入新聞學科的知識殿堂,初涉新聞專業技能時,學院必須為他們提供必要的教學實習場所,備齊起碼的專業技術裝備。只有當他們具備了新聞傳播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時,才能利用高年級的專業實踐機會,在業界的平臺上進行實戰型專業訓練。如果現在仍認為新聞教育是普通的文科教育,忽視專業實驗室的建設,有可能耽誤學生的未來。專業資料室的建設同樣重要。現在許多大學為了節約成本,在校一級建設圖書資料館,下面各院系沒有自己的資料室。這對於一般院校而言,或許有不得不然的苦衷。但對重點大學來說,則是一種短視的行為。校級圖書館資料再豐富,也只能滿足全校學生的普通借閱,而無法滿足各個不同專業學生的個性化需求。當我們走進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新聞學院,看看他們的館藏文獻,就會理解為什麼他們的學生受到歡迎,為什麼他們的學術研究能夠引領學界。

其次是獨立的辦公空間。現在不少高校尤其是一般高校,學生招得很多,教學大樓建得十分的氣派,學生的宿舍也極盡奢華,但就是沒有給老師們一個獨立的辦公空間。須知,高校老師是腦力工作者,當其進行創造性思維、研究問題或備課,或個別地指導學生時,是需要一個不受打擾的私密空間的。這個空間不要很大,十幾個平方米即可,裝備也可因陋就簡,但必須是相對獨立互不打攪。很多學校沒有做到這一點。我在華中科技大學擔任新聞學院院長近12年,經過漫長而艱苦的博弈,臨到最終卸任時,才一次性建成了五十間教師工作室,終於達到了每人一間的要求。作為一個院長,我們總是要求老師們愛學校、愛崗位、愛學生,要求他們講好課,發表論文,申請課題。我們也常常抱怨老師們產出太少,不思進取。但是我們知道老師們最基本的需求嗎?新聞學院要成為老師們安身立命之所,就要考慮為老師們準備一間安放心靈的工作室。

其三是校外基地建設。新聞教育當然是大學、新聞學院的事情,但又不全是大學、新聞學院自己的事情。新聞學院的基本職能,是為傳媒行業輸送專業人才。在這個意義上,傳媒行業是受益者。從經濟學的視角看,新聞學院是生產者,傳媒文化行業是需求方,後者在從學校接受學生這個特殊產品時,不需要付出任何代價,這顯然是不合理的。事實上,在傳媒專業人才培養的過程中,有些環節如專業實踐,在大學校園內是無法完成的。傳媒行業可以為新聞學院提供專業實踐的平臺。這實際是傳媒行業履行社會責任的一種方式。一般來說,越是好的新聞學院,越是容易與高層次的傳媒合作共建校外實踐基地;越是開放地區,越是信息傳播發達的中心城市,其所在地新聞學院越是容易建立起高品質的校外實踐平臺。對於新聞學院院長而言,出身無法選擇,唯一的出路是在現有的基礎上,與媒體行業聯手,在本地同時也跨地區與主要傳媒建立戰略合作關係,聯合共建專業實踐基地。

其四是辦學資金籌措。新聞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到諸多子系統、諸多要素,這個系統的運行,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雖然在教育投入上,存在著效益高低的問題。但總的情況是,投入越多,產出就越多。投入過少,院長難免會面臨無米之炊的窘境。目前高等教育體制下,學院一級的經費來源,主要是學校的撥款。學校的檔次越高,學校越是重視新聞傳播學科,新聞學院能夠從學校得到的資金就越多。所以院長能夠在多大的程度上影響學校的決策,決定他能夠從學校獲得多少資源。此外,院長還可以面向社會、傳媒業界籌措。在這方面,院長的人格魅力、人脈資源,新聞學院的聲譽和公信力,能夠發揮重大的影響。在新媒體新經濟迅猛發展的情況下,如果新聞學院在行業內有足夠的影響力,院長有足夠的號召力,其能夠從業界獲得的資源甚至會超過學校的撥款。辦學資金的籌資是考驗院長能力的關鍵。

其五是管理服務的改善。現代大學的基本運作單位是學院,學院猶如郡縣,古人說郡縣安則天下安。同樣,各個學院如果能夠順利運轉,大學就辦好了。在學院的實際運行中,院長一方面通過系(專業、教研室)主任安排各個老師承擔教學與科研任務,另一方面則通過辦公室、實驗室、資料室、學工組的管理人員承擔教輔與管理工作,服務於人才培養與科研活動。一般來講,教師履行職責的方式類似於個體生產者,根據院長、主任的安排,單獨地完成即可,其空餘的時間,可自由地支配。教師在教學和知識生產上的效率有多高,固然取決於老師自己的綜合素質和專業能力,學院管理系統的影響也不能忽視。良好的管理,可以發掘出巨大的生產潛力;糟糕的管理,不僅難以激發教職工的潛能,甚至會破壞業已形成的良好秩序。新聞學院是一個智力密集型單位,其員工尤其是專業老師都是有文化、有個性、有自尊,能夠獨立思考的知識分子,對他們的管理與服務,應該是人性化的、柔性的,絕對不能簡單粗暴。院長的管理理念,應該貫徹以人為本、以老師為本、以學生為本的理念,本著尊重老師、尊重學生,服務老師、服務學生的宗旨,使日常的管理更主動、更精細、更貼近、更富有溫情。

4

氛圍營造是關鍵

新聞學院是培養高級傳媒人才的搖籃,在於學院不僅有優秀的師資,先進的實驗設施,豐富的文獻館藏,還在於學院濃郁的文化氛圍。大學教育的競爭,除了人力資源、實驗設施、科研平臺、物理空間等硬件外,越來越重視校園文化的競爭。從學校競爭到學院競爭,除了主體不同外,文化成為各個學院彼此的核心競爭力,卻是不爭的事實。從本質上講,文化是人類歷史長期積澱的物質成果和精神成果的總和,是一種歷史現象,它寄生於物質之中,又遊離於物質之外;既存在於歷史之中,又能夠延續於今天與未來。文化的本質功能在於化成,即對人的教化。學院文化是校園文化之下的二級次文化或亞文化現象。它是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共同的大學精神、學術氛圍下,學院作為一個亞文化的主體,除了擁有校園主流文化的基因和脈絡外,還具有自己學科、專業性的特色。學院文化在一定的程度上由校園文化所決定,但學院文化的發展和繁榮會在更大的程度上豐富校園文化的內涵,增強校園文化的活力。一所大學由不同的學科、學院組成,每個學院都有不同的研究方向和歷史傳承,其學生的基本規格和最終歸屬也不盡相同。各學院學生的多樣化的精彩表現,一方面取決於不同的課程體系、不同的師承及不同的實踐歷練;另一方面,不同的學院文化、專業精神的薰陶也有著重要的影響⑨。

在教育界有一種“泡菜理論”,非常重視學院文化的育人功能。它把校園文化比喻為泡菜湯。在它看來,泡菜的味道取決於許多因素,包括泡菜的原料、製作工藝、保存方式、環境溫度等,但是真正決定泡菜口感風味而又不易為人所模仿的卻是泡菜湯。校園文化環境猶如泡菜湯,它深深地影響和決定了浸泡其中的學生,型塑著他們的人格和個性,熔鑄了他們的思維方式和行事風格。好的校園環境如同一缸好湯,學生進了這個環境,好比泡菜原料投入湯料之中,會潛移默化,時間一長就會產生化學反應,最終形成人格健全、身體強健、學富五車、能力卓越的高級人才。老師進入這個環境,也會深受影響。雖說這一理論主要是就校園文化而言的,由於學校是學院的放大,學院文化與校園文化在邏輯上屬於種屬關係,其結構和功能十分相似。兩者在空間與內涵上不盡相同,但在以文化育人方面,則是完全一致的。

從教育史的角度看,對育人環境的關注不是始自今日。早在兩千多年前,孟子的母親就知道環境對孩子成長的意義,所以她一而再、再而三地擇地而居。荀子說:“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泥,與之皆黑”。“故君子居必擇鄉,遊比就土,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⑩。顏之推則稱:“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自芳也;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自臭也。”11古人所強調的環境、氛圍與今天的社區文化、校園文化大體上是相近的。環境或文化氛圍對學生的影響,不是暴風驟雨式的,而是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置身於學院特有的文化氛圍中,不知不覺之間,就內化了學院的精神,植入了職業的夢想。

學院文化對學生的影響,主要是通過如下途徑:一是提升學生的道德。大學教育不僅在於灌輸知識,建構完善的知識與能力結構,更重要的在於完善學生的人格,提升學生的道德水準。二是塑造良好的情操。三是強化專業精神和責任意識。不同的學院有不同的專業特質,因而有不同的學院文化,經受學院文化浸泡的莘莘學子,也會因此具備不同的專業精神和職業夢想。四是營造學習氛圍。每個學生都處在學習狀態中,但學習的績效大不相同。影響績效的因素眾多,最重要的還是學習的氛圍。五是增強學生對學院、專業的認同感。學院文化不僅影響到學生,對於加入學院老師們,也有重大的影響。一群青年博士,同時到不同的學院就職,即使承擔相同的任務,其追求職業夢想的積極性、發展的空間和認同感、成就感是不一樣的。

在高等教育新的競爭格局下,新聞學院要脫穎而出,除了在硬件方面下工夫,還須在學院文化建設上做文章,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學院文化建設茲事體大,必須從戰略的高度做好頂層設計,統籌安排。概言之,學院文化建設可循如下路徑。首先是弘揚歷史傳統。每個學院都有自己的由來,在其歷史進程中,總有一些院長主任的奮鬥業績令人自豪,總有一些知名學者的學術成就令人驕傲,總有一些成功的學長令人欽佩。這本身就是一種激勵學生前行的精神力量。其次是豐富精神文化。學院的精神文化,是在學院空間平臺上形成的具有專業特色的價值、理念、信仰和夢想。而院訓院歌院徽是最好的載體。一些有名的新聞學院,在校訓的基礎上,結合學科專業特色,制定了院訓。院訓猶如座右銘,將學院的宗旨、信條、理想融入其中。千迴百轉,反覆吟誦之中,自然地嵌入到了學生靈魂的深處。院歌更是能夠激發感情的力量。其三是引領學習風尚。當前高校最大的問題,是學生被外界喧鬧的吸引,難以靜下心來讀書。院長應該考慮建立一種機制,引領學生讀書,迴歸學術經典,與聖賢對話,以提高學生的精神境界。其四是提升行為文明。對學生的學習、實踐和社會活動,學院應該明確行為的邊界,一方面要鼓勵學生大膽地創新、激發他們思維的張力,另方面也要提醒學生不要忘記責任和底線。一切行為都應該符合文明的常規,既有開拓創新的勇敢,又要有文質彬彬的優雅。

總之,在網絡信息時代,新聞傳播教育面臨著諸多新的挑戰,新聞學院院長的職務,已被學界業界視為畏途。上下擠壓,內外交困。悠悠萬事,唯此最難。要辦好新聞學院,以回饋社會和業界的期待,院長唯有牢牢抓住這四大要務,同時發力。其實這四大要務緊密相關,師資建設是根本,學生培養是中心,條件改善是前提,氛圍營造是關鍵。彼此相輔相成,缺一不可。這四大要務做實了,新聞學院才能步入穩步上升的軌道。

(作者系華中科技大學領軍學者特聘教授、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教授)

註釋:

①高坤、劉潔:《朱九思:迎著解放炮聲走來的新聞教育家》,《中國新聞傳播教育年鑑2017》,武漢大學出版社2017年版。參見申凡著:《華中科技大學新聞傳播教育史稿》,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第一章、第二章。

②馬克思著:《第六屆萊茵省議會的辯論(第一篇論文)》(1842年2月),《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版,第82頁。

③《論語·季氏》

④張昆:《關於設立新聞傳播學科冠名教授席的思考》,《新聞與寫作》2017年第6期。

⑤《禮記·學記》

⑥張昆著:《傳播觀念的歷史考察(第二版)》,武漢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第24-26頁。

⑦約翰·彌爾頓著,吳之椿譯:《論出版自由》,商務印書館1959年版,第5頁。

⑧《論語·為政》

⑩《荀子·勸學》,轉自《荀子集解》,《諸子集成》第2卷第49-50頁,團結出版社出版。

11顏之推:《顏氏家訓·慕賢第七》。

(本文原載自2018年第3期《新聞與寫作》P49-55,學術轉引時請以紙質刊物內容為準)

  • 歡迎加入新聞與寫作大家庭。

  • 當你看到我所能看到的世界,你將重新認識整個世界。

  • 如想看到紙質精彩內容,請致電:010-85201321

  • 商務與廣告合作,請致電:010-85201320或給我們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