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寧:幼年誦讀文言文,影響終身的是兩千年前孟子思想

楊振寧:幼年誦讀文言文,影響終身的是兩千年前孟子思想

“勿棄字紙”這一條在現代有許多人不能理解,實際上關係很大,因為文字是傳承聖教的工具。最近一些年來,一些有識之士極力地提倡文言文的學習,因為文言文是中國古聖先賢偉大的發明。正是因為文言文的發明,才能把幾千年積累的智慧、才藝、經驗、成果,傳遞給我們。文言文是智慧與文化承傳的工具,因而決不能忽視。放棄了文言文,就等於是放棄了幾千年祖宗留給我們的無盡智慧寶藏。

我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之所以能夠發展到今天而依然屹立,與我們的祖先發明瞭文言文這個工具有著一定的關係。我們中國祖先知道語言是會隨著時代變遷的,所以語言跟文字如果一致,經過幾百年語言變了,從前人寫的東西,現在人就看不懂了。西方人就沒有文言文這樣的工具。像歐洲,拉丁文是他們古老的文字,還有印度的梵文,現代人幾乎無人能看懂,只有一些極少數的考古學家、專家,才能理解一部分,而且並不能完全理解。經過時代的變遷,語、文同步所產生的弊端已顯露無遺。

中國老祖宗知道這個道理,所以把“語”(說話用語)跟“文”(寫文章)分開,言語不管怎麼變化,文則不變。因此通曉文言文,文字這一關的障礙沒有了,就有能力深入經典,有資格接受祖宗留下來的遺產—世界上最豐富的文化遺產。中國歷史文化,如果還想延續到千年萬世,就必須要保留、普及文言文。

文言文的學習秘訣就在熟讀與背誦而已,尤其年紀越小越容易栽培。這個工具要是拿到了,就掌握了一把開啟寶藏的鑰匙,幾千年古聖先賢智慧經驗的累積,都提供你作參考了。這是我們應當努力的方向。作為中國人,不能讀懂自己祖先的文字,就不能承繼中國四五千年的文明成果,即使英文學得再好,也枉為炎黃子孫。

學文言文要從背古文下手,舉例來說,如能背誦五十篇《古文觀止》,就有能力閱讀古文,如果能背誦一百篇,就有能力寫文言文。文言文是簡要詳明的文字,人的言語修養經由文言文的學習可以獲得很好的提高。

在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楊振寧博士發表的《父親與我》一文中曾經特別提及一件事:“我九、十歲的時候,父親已經知道我學數學的能力很強。到了十一歲入初中的時候,我在這方面的能力更充分顯示出來。回想起來,他當時如果教我解析幾何和微積分,我一定學得很快,會使他十分高興。可是他沒有這樣做;我初中一年級與初中二年級之間的暑假,父親請雷海宗教授介紹一位歷史系的學生教我《孟子》。雷先生介紹他的得意學生丁則良來。丁先生學識豐富,不止教我《孟子》,還給我講了許多上古歷史知識,是我在學校的教科書上從來沒有學到的。下一年暑假,他又教我另一半的《孟子》,所以在中學的年代我可以背誦《孟子》全文。”

他在自傳中又寫道:他在中學階段唸書時,父母要求他背誦《孟子》,當時的他沒有選擇說“不”的權利與勇氣,只好勉為其難,把整本《孟子》裝進記憶中。他上大學後,學習自然科學,一路走來極為順利,並獲得國際的肯定。但是,說來奇怪的是,他幼年時所背的《孟子》,在成年之後,居然成為他做人處世的基本原則。換言之,孟子的話在他心中形成一套價值系統,每當他面臨人生的重大抉擇,都會提供明確的答案。因此,影響他最深的,並不是他所專長的物理學,而是兩千多年前孟子的思想。

楊振寧博士在科學研究中重大思路的形成也得力於中國古代文化理念。他說:“我之所以懷疑O.Laporte的奇偶不滅定律,這和我在西南聯大讀《易經》的心得有關。《易經》中既有陰陽相生的道理,也有陰陽消長,或陽盛則陰衰、陰盛則陽衰,剝久必復、否極泰來的道理。”類似楊振寧先生的例子還有很多,這就是文言文傳遞的中國古聖先賢智慧經驗所蘊涵的潛在力量!

現代中國的家長非常重視孩子的英文學習。有的兒童在學齡前就開始接觸,從字母到簡單對話,通過不厭其煩地重複背誦而慢慢熟悉起來。英文,在當今是非常重要的一種世界性的語言交流工具。但是,中國自己傳承智慧的工具——“文言文”卻被忽視了,這是一件多麼令人心痛的事啊!

作為中國人,我們要懂得古聖先賢的苦心,他們深思遠慮為千年萬世的子孫們著想,把他們的智慧、學問、人生的體驗,一代一代地傳承下來,所以我們對於文字要珍惜。珍惜字紙的用意就是要我們懂得重道,尊崇文言文的用意也在於此。這樣,對於古人所講的“勿棄字紙”這個說法就能夠理解,而且也認為是理所當然,並能積極地身體力行,為下一代做出榜樣了。

摘自《大家都學感應篇》

世界知識出版社

楊振寧:幼年誦讀文言文,影響終身的是兩千年前孟子思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