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公孫丑(上)》學習之十五

《孟子·公孫丑(上)》學習之十五

第二章(三):

曰:“敢問夫子之不動心,與告子之不動心,可得聞與?”

“告子曰:‘不得於言,勿求於心;不得於心,勿求於氣。’不得於心,勿求於氣,可;不得於言,勿求於心,不可。夫志,氣之帥也;氣,體之充也。夫志,至焉。氣,次焉。故曰:‘持其志,無暴其氣。’”

譯:公孫丑說:“請教先生的不動心,與告子的不動心,可以聽聞嗎?”

孟子說:“告子說:‘不懂言之味,勿理解其心思;不懂其心思,勿理解其意氣。’不懂其心思,勿理解其意氣,可以;不懂言之味,勿理解其心思,不可以。心志,是意氣的主帥;意氣,充滿體內。志固,至善。意氣,次之。所以說:‘保持心志,不妄動意氣。’”

議:本節心志、意氣的論述:不懂言之味,應理解其心思;不懂其心思,不用意氣猜測。如此,志穩固氣充塞焉。理不通,志難穩固焉。

《孟子•公孫丑(上)》學習之十五

《孟母戒子》照片有頭條提供,敬謝!

第二章(四):

“既曰‘志,至焉,氣,次焉’,又曰‘持其志,無暴其氣’者,何也?”

曰:“志壹則動氣,氣壹則動志也。今夫蹶者趨者15,是氣也,而反動其心。”

“敢問夫子惡乎長?”

曰:“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敢問何謂浩然之氣?”

曰:“難言也。其為氣也,至大16至剛17,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18與道19;無是,餒20也。是集義21所生者,非義襲22而取之也。行有不慊23於心,則餒矣。

譯:公孫丑又問:“既然說:‘志固,至善。意氣,次之。’又說:‘保持心志,不妄動意氣。’為什麼?”

孟子說:“心志專一就能調動意氣,意氣專一也能觸動心志。比喻跌到和快跑,是意氣專注的結果,也會反制心志。”

公孫丑又問:“請問先生擅長什麼?”

孟子說:“我知言識性,我修養我浩然之氣。”

公孫丑說:“請問什麼是浩然之氣?”

孟子說:“難表述。這種氣,無量無屈,用正直培養不要損害,那就會充滿天地之間。這種氣,要配義理與道德;不然,就會洩氣。它是事事合於義所生,不是憑偶然而獲取。行為中有不滿、不快於心的,就會洩氣。

注:15.蹶:(jué音決)跌倒。趨:快走。16.至大:初無限量。17.至剛:不可屈撓。18.義:人心之載制。19.道:天理之自然。20.餒:(něi音內)21.集義:猶積善。行事合乎道義也。22.義襲:偶然為之。

23.慊:(qiè通切)通“愜”,滿足,快意。

《孟子•公孫丑(上)》學習之十五

《山東——泰山日出》照片有頭條提供,敬謝!

議:此氣養成,若有虧心(不及或太過)五志(怒、喜、思、悲、恐)者皆會洩氣。此處學習、自省、靜坐固志均不失是個好方法。

浩然之氣用“五志”表述容易理解。《黃帝內經·陰陽應象大論》“五志”之論:東方在志為怒,怒者易失理智;南方在志為喜,喜者易失心瘋;中央在志為思,過思傷神;西方在志為憂,憂而一夜白頭;北方在志為恐,恐傷腎之精元。

第二章(五):

我故曰,告子未嘗知義,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長也。無若宋人然。

宋人有閔24其苗之不長而揠25之者,芒芒然26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以為無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長者,揠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

“何謂知言?”

曰:“詖辭27知其所蔽,淫辭28知其所陷,邪辭29知其所離,遁辭30知其所窮。生於其心,害於其政;發於其政,害於其事。聖人復起,必從吾言矣。”

譯:我所以說,告子不曾懂義理,他把義理置外也。有事情怎能不正心,心勿忘志固,意氣勿助長。

不要象那個宋人。宋國有個人擔心禾苗不長去拔禾苗,茫然而歸。對家人說:‘今日疲倦了,我助禾苗長高了。’他兒子跑去一看,禾苗都枯萎了。天下不助禾苗長的人太少了。以為無益而放棄者,就是不耕耘禾苗。幫助禾苗快速成長者,就是拔苗助長者;非但無益,反而受到傷害。”

公孫丑又問:“什麼叫知言識性?”

孟子說:“偏言知其遮蔽,放言知其陷入,邪言知其偏離,隱言知其困窮。言生於其心,危害到政務;從政務上表現,危害事業。聖人再現,一定同意我所言。”

《孟子•公孫丑(上)》學習之十五

《山東——泰山雲海》照片有頭條提供,敬謝!

注:24.閔:(mǐn音敏)同“憫”,憂慮。25.揠:(yà音亞)拔也。26.芒芒:通“茫”,迷茫貌。27.詖(bì音必)辭:偏頗不正的言論。28.淫辭:邪僻荒誕的言論。29.邪辭:不合正道的言論。30.遁辭:支吾搪塞的言論。

議:理不明,心難正;心不正,事難全;事不全,政(正)則偏。拔苗助長者是不明原理想當然所致也。

第二章(六):

“宰我31、子貢32善為說辭,冉牛33、閔子34、235善言德行。孔子兼之,曰:‘我於辭命,則不能也。’然則夫子既聖矣乎?”

曰:“惡!是何言也?昔者子貢問於孔子曰:‘夫子聖矣乎?’孔子曰:‘聖則吾不能,我學不厭而教不倦也。’子貢曰:‘學不厭,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聖矣!’夫聖,孔子不居,是何言也?”

“昔者竊聞之:子夏、子游36、子張37皆有聖人之一體;冉牛、閔子、顏淵則具體而微。敢問所安。”

曰:“姑舍是。”

譯:公孫丑又問:“宰我、子貢善言辭,冉牛、閔子、顏淵善長闡述德行。孔子則兼而有之,可還說:‘我對於辭令,是不擅長的。’這樣先生就是聖人了?”

孟子說:“唉呀!這是什麼話?從前子貢請教孔子:‘先生是聖人嗎?’孔子說:‘聖人我做不到,我只是學而不厭教而不倦罷了。’子貢說:‘學而不厭,是智慧;教而不倦,是仁愛。既有仁愛又有智慧,先生就是聖人!’聖人,孔子不敢居,還說這種話?”

公孫丑又問:“從前我聽說,子夏、子游、子張都各學有聖人之一部份;冉牛、閔子、顏淵則學全聖人之體只是微淺,您屬於哪一種?”

孟子說:“先不談這些。”

《孟子•公孫丑(上)》學習之十五

《山東——泰山天梯》照片有頭條提供,敬謝!

注:31.宰我:宰予,字子我,魯人,孔子弟子,“孔門十哲” 口才著名。

32.子貢:複姓端木,字子貢。“孔門十哲” 口才著名。《孔子家語·七十二弟子》:“端木賜,字子貢,衛人,有口才著名。”

33.冉牛:冉耕,字伯牛,孔子弟子,“孔門十哲”之一,“七十二賢”之一。長兄:冉耕(伯牛),二兄冉雍(仲弓)皆德行著名,冉求(子有)政事著名。即“一門三賢”。拜冉有之母,長兄、二兄之後母之德。

34.閔子:閔姓,名損,字子騫,《二十四孝》行第三,孔子弟子,“孔門十哲”之一,“七十二賢” 德行著名。

35.顏淵:顏回,孔子弟子,“孔門十哲” 德行著名,“七十二賢”之一,復聖,配享孔廟的四配之一。

36.子游:姓言,名偃。孔子弟子,“孔門十哲”文學著名,“七十二賢”之一,曾為武城宰。

37.子張:孔子弟子,複姓顓孫、名師,字子張。乾隆年間定為孔門“十二哲”之一,七十二賢人之一。

《孔子家語·七十二弟子》:“顓孫師,陳人,字子張,少孔子四十八歲。為人有容貌,資質寬衝,博接從容自務居,不務立於仁義之行,孔子門人友之而弗敬。”

《孟子•公孫丑(上)》學習之十五

《山東——泰山石刻》照片有頭條提供,敬謝!

議:這裡所劃分的標準:以“孔門十哲”——德行著名的,是屬於學聖人的全部,只是功力尚淺點;以“孔門十哲”——口才著名、政事著名、文學著名,是屬於學聖人的其中一部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