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春拳——二橋上勢

詠春拳——二橋上勢

分中手作為一種手法是詠春拳守中用中原理的核心和基礎。

分中手是根據人身體直立的身形特點便於連消帶打而產生。攻擊所用的雙手臂與雙腿均生長在身體兩側,而攻擊的目標或防守的緊要之處都集中在身體中軸一線。當你與對手保持朝面追形的位置關係時,出手直指對手中軸線,即可以消解對手的攻擊,也可以打中對手中線。前提是與對手朝面追形,即自己兩肩連接對手中軸線成等腰三角形。分中手出手時,往往融入子午線原理,因為子午線原理更有利於防守。當雙方都理解守中用中時,才可能理解中點的唯一性,卻是雙方必爭之點,失則敗,據則勝。

詠春拳——二橋上勢

護手又名分手也稱分中手是詠春拳的起手勢。如果把詠春拳套路比喻成一篇文章,分中手就如同文章的標題。指明瞭詠春拳的精要,也表達了詠春拳的主張。這個標題的含義就是守中用中。也就是說守中用中是詠春拳的核心思想。詠春拳的主張就是用線位、結構、角度的精準,為感應奠定基礎,從而提高出手效率。

詠春拳——二橋上勢

分中手是詠春拳的基本手,也是詠春拳的總手。分中手分為上分中手,中分手,下分中手。任何一手錶達的都是中線原理,而且是中線原理最簡單最直接的表現形式,可以說任何一手都有分中手的內含。所以分中手不僅是詠春拳的起手勢為,也作為每一套路開始的起手勢放在最前端。小念頭開馬後的雙耕手、消手、標指解頸手的俯身下插等為下分中手。詠春拳中類如枕、日字衝拳等都是中位分中手。詠春拳的任何一手均與分中手密切相關,從根本上說都是分中手的變化。

詠春拳——二橋上勢

詠春拳對敵時,第一原則是相對位置關係為朝面追形。所謂朝面追形就是自己的正面朝向對手中軸線,即自己兩肩膀膀尖連接對手中軸線上的一點,成等腰三角形。朝面追形可以合自己以最快的速度與最精確的位置打出第二手。

詠春拳——二橋上勢

當你持左右護手站成二橋上勢時,從外形上看是你以圓錐形的尖端指向對手的中軸線,這樣對手無從如何攻你,當他的攻擊到達你近身端的時候,要麼是在你的左面,要麼在你的右面。如果對手力大,是否可以擠扁你的圓錐形結構呢?圓錐形結構是死的,人是活的,詠春拳的腰馬要求能夠隨著外而轉化,通過腰馬卸力,可以使你維持自己的圓錐形結構絲毫不費力氣。當然,這與感應功夫的深淺有關,功夫差的就要費些力氣,功夫越深就越自如。

詠春拳——二橋上勢

認識分中手先從結構入手,當你的手處在中軸線直向對手中軸線前出時,手臂與身體組成圓錐形結構。兩個人各用異名同側手擠中軸線出手時,如果相互維持自己的結構,兩人手臂之間就會產生很大的壓力,假如其中一人忽然閃開,那麼另一個人的手臂就會由於貫性的作用跑向一邊。這說明,當雙方都用力來維護中線位置時,恰恰無法守住中線。

詠春拳——二橋上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