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的這首詩,讀出了心靈的寧靜與寂寞的美!

【點擊右上角“關注”,學習更多古詩知識】

王維於武則天長安元年(701年)出生在蒲州(今運城永濟市)。從小就聰明過人。十五歲時去京城應試,由於他能寫一手好詩,工於書畫,而且還有音樂天賦,所以少年王維一到京城便立即成為京城王公貴族的寵兒。開元(唐玄宗年號,713—741)進士。累官至給事中。安祿山叛軍陷長安時曾受職,亂平後,降為太子中允。後官至尚書右丞,故亦稱王右丞。晚年居藍田輞川,過著亦官亦隱的優遊生活。


王維的這首詩,讀出了心靈的寧靜與寂寞的美!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是蘇軾對王維的評價。讀王維的詩,是一種享受。因為你可以讀出“江流天地外,山色有天中”《漢江臨眺》高遠意境,可以讀出“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送元二使安西》的清新喜人,還可以讀出“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的幽靜恬適,甚至是“一身轉戰三千里,一劍曾當百萬師”《老將行》的豪情壯志。然而,王維這麼多首佳作當中給我印象最深刻的卻是《鹿柴》中短短二十個字帶來的清淨空寂的感覺。

詩云: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鹿柴》是王維隱居輞川時的作品,收錄在《輞川集》中。這個時期,詩人寫了很多遊歷輞川的詩,《鹿柴》無疑是其中的佳作。

王維的這首詩,讀出了心靈的寧靜與寂寞的美!

我們先來看“鹿柴”這個題目的意思,事實上鹿柴是輞川的一個地名,大概是山林中一處周圍有柵欄的養鹿的地方,但通過詩歌的內容我們可以瞭解到詩人並沒用寫鹿,它主要表現的是詩人獨居深林時的感受。詩人展現給我們這樣一幅畫面:在空空的山林裡沒見到人,卻聽到別的地方傳來人的聲音,夕陽的斜暉透過樹林,射到了林中的青苔上。

王維在《鹿柴》這首詩中表現了一種清淨空寂的場景,純乎寫景,無一語言寫情,卻又充滿感情,景與情高度統一。

王維的這首詩,讀出了心靈的寧靜與寂寞的美!

那麼《鹿柴》主要表達了什麼呢?一是自然之美嗎,這種美是安靜的、不易被發現的,但王維找到了,並用他的詩把這短暫的美景凝固下來,讓我們也能體會到。二是禪意,王維受佛教思想影響很深,詩中的禪意應該是他不自覺表露出來的,“空”字是禪意的最好體現。三是寂寞之美,王維隱居在風景優美卻人煙稀少的輞川嗎,應該是寂寞的吧,不過,人要是能享受孤獨,寂寞也是一種美了,而王維恰好是能享受孤獨的人,所以從他的《鹿柴》中我們沒有讀出孤獨的愁緒,反而讀出心靈的寧靜與寂寞的美。

【點擊右上角“關注”,學習更多古詩知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