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運城市下轄鹽湖區各旅遊景點簡介

鹽湖區古為鹽販之澤,曾稱"鹽氏"、"鹽邑"、"苦城"、"潞村"等,是運城市政府所在地,位於山西省西南部,地處黃河中游秦、晉、豫三省交接地帶,東連夏縣,西臨永濟、臨猗,南依中條山與平陸、芮城為界,北傍稷王山同萬榮、稷山、聞喜相接。轄區東西寬41公里,南北長62公里,國土總面積1237平方公里。

鹽湖區戰國時期屬魏,漢魏皆屬安邑縣地,唐另置解縣。1958年,安邑、解縣等合併為運城縣;1983年運城縣改為運城市(縣級市);2000年原運城市(縣級市)改為鹽湖區。至2015年,鹽湖區下轄7個鎮、6個鄉、8個街道辦事處,總人口70萬。

建制沿革

秦置郡縣,安邑為河東郡治所,解梁屬之。

西漢安邑為河東郡首縣,始置解縣。

魏、晉因之。北魏太和十一年,安邑南北分設,是境為北安邑。

隋開皇十六年(569年),安邑縣兼置虞州,隋大業初(605年),罷州為縣。義寧元年(617年),置安邑郡,領安邑、虞鄉、夏縣。

唐武德元年(618年),罷郡復置虞州,解縣複名而屬。唐武德三年(620年),析安邑縣地置興樂縣,故治今北相鎮西北,屬秦州。貞觀元年(627年),復入安邑。貞觀十七年(643年),解縣併入虞鄉縣,同屬蒲州。貞觀二十二年(648年),復置解縣,屬河中府。唐乾元元年(758年),更安邑名為虞邑,屬陝州。唐大曆四年(769年),複名安邑縣,隸河中府。

後漢乾元年(948年)九月,始置解州,治解縣,轄安邑、解縣、聞喜。

宋,安邑縣屬解州,隸陝西路河中府。

金初置解梁郡軍,隸河東南路。貞裕二年(1214年),為節鎮寶昌軍,安邑屬之。

元複名解州,安邑仍屬之,隸平陽路。元貞初(1295年),改隸晉寧路總管府。

明,安邑縣隸平陽府解州。清依明制。雍正二年(1724年)九月,解州升為直隸州,隸平陽府,領安邑、夏縣、平陸、芮城、垣曲五縣。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河東道移駐安邑縣運城,轄平陽府、蒲州府及解州、絳州、隰州、霍州二府四直隸州。

民國元年(1912年)1月2日,運城建立河東晉軍政分府,改解州為解縣。民國2年(1913年)3月,復置河東道,轄安邑、解縣等35縣。民國26年(1937年)10月,安邑為第七行政主任公署治所。民國28年(1939年)4月,日軍在運城置河東道,領安邑、解縣等23縣。民國31年(1942年)5月,抗日政權稷麓縣政府在上王鄉牛莊成立。民國33年(1944年)6月安邑成立抗日縣政府,政權屬太嶽第五專署。民國34年(1945年)8月20日,閻錫山設第七專員公署於解州,轄芮城、永濟等六縣,同年9月建立安北縣民主縣政府,隸太嶽五專署,同年12月改隸太嶽三專署。民國35年(1946年)3月,更名安夏行政聯合辦事處。民國36年(1947年)3月,撤銷安北民主縣政府、安夏行政聯合辦事處,成立安邑縣民主政府。民國36年(1947年)4月26日解縣解放,同年12月29日安邑解放,成立安邑縣政府。

山西省運城市下轄鹽湖區各旅遊景點簡介

關帝廟1950年運城專區治運城,轄運城、安邑、解縣等1鎮17縣。1954年7月解縣與虞鄉合併為解虞縣,縣政府駐解州。1958年11月21日,安邑、解虞、永濟、臨猗合併為運城縣,縣治運城。1960年1月至1961年7月,分別析出臨猗、永濟縣,原解縣、安邑仍稱運城縣。

1983年7月,經國務院批准,改運城縣為運城市(縣級市)。

2000年10月,經國務院批准,改運城市(縣級市)為鹽湖區。

摺疊位置境域

鹽湖區位於北緯34°48′-35°30′,東經110°12′-111°41′,地處運城盆地中部,東連夏縣,西臨永濟、臨猗,南依中條山與平陸、芮城為界,北傍稷王山,同萬榮、稷山、聞喜相接。鹽湖區境域東西距41公里,南北長62公里,總面積1237平方千米。

風景名勝

摺疊鹽湖

運城鹽湖位於

山西省運城市下轄鹽湖區各旅遊景點簡介

運城鹽湖中國山西晉南盆地,形成於新生紀第四代,由於山出海走,大量含鹽類的礦物質彙集在這裡,經過長期的沉澱蒸發,形成了天然的鹽湖。封建社會,運城鹽湖的鹽稅曾佔全國財政收入的八分之一,為中華民族的生息繁衍做出過重大貢獻。運城鹽湖同聞名於世的以色列死海相媲美,湖水中可以人體泛舟,所以運城鹽湖被譽為--中國死海。[7]

摺疊九龍山

九龍山自然風景區位於鹽湖區東郭鎮中條山腹地,

山西省運城市下轄鹽湖區各旅遊景點簡介

九龍山自然風景區鹽湖南畔,運三高速與南環城高速交匯處,距市區十五公里。原名九黎山,為苗黎族先祖蚩尤故里而命名,山前有"磨河村新石器遺址"石碑,記載此地為七千年前人類集居地;被稱為天下第一路的"虞坂古鹽道",被列為山西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蚩尤墓冢 ,北魏摩崖石刻、宋代城牆、古烽火臺、元、明、清古廟等遺蹟遍佈景區。[7]

摺疊舜帝陵

山西省運城市下轄鹽湖區各旅遊景點簡介

舜帝陵在蜿蜒百里的鳴條崗西端,座落著舜帝陵廟。明人相宗皋曾寫道:"觀廟之形勝,北枕孤峰,涑水之波濤繞於後;南對條山,鹺海之鹽花獻於前。右纏黃河玉帶,媯油釐降之風猶存;左拱香山瑤臺,歷山耕稼之跡如故"。舜是傳說中氏族社會後期部落聯盟領袖,以孝悌而聞名天下。舜舉薦"八愷"、"八元"著稱的蒼舒等十六人輔佐堯帝,除去鯀、共工、顴兜、三苗等惡人,使天下大治。[9]

摺疊關帝廟

山西省運城市下轄鹽湖區各旅遊景點簡介

解州關帝廟據有關碑刻記載,解州關帝廟於陳隋之際開始修建,宋元到明清之間進行了多次大規模的修復、重建和擴建,清朝末葉時曾數次失火,民國年間予以修復和重建。2003年時的解州關帝廟總佔地面積7.3萬平方米,為海內外眾多關帝廟佔地面積之最。廟宇內的眾多建築坐北向南,沿南北向中軸線,分四大部分有序展開:中軸線的南端為"結義園",為紀念劉、關、張桃園結義而建;中軸線北端的主廟是進行關公祭祀活動的主要場所;主廟內的主體建築雕樑畫棟而又莊嚴肅穆;中軸線南端的東側建有"萬代瞻仰"的石牌坊一座,中軸線南端的西側建有"威震華夏"木牌坊一座;中軸線北端東西兩側為基本對稱的主廟附屬建築--追風伯祠、長壽宮、崇聖祠等。[8]

名優特產

摺疊福同惠

福同惠糕點

山西省運城市下轄鹽湖區各旅遊景點簡介

福同惠為"山西八大名點"之一,始創於1795年,名稱寓意"同福同惠",曾獲"中華老字號"、"中國特色糕點"、"中當代名商"、"山西省歷史名產"等稱號。主要糕點有八大系列(538個品種)、食品餡料加工(3000餘種)。[9]

摺疊羊肉胡卜

北相羊肉胡卜的誕生,

山西省運城市下轄鹽湖區各旅遊景點簡介

羊肉胡卜與著名的戲劇"二進宮"有關:明穆宗朱載厚死後李良企圖篡位,皇后密召徐、楊二人把太子帶出宮,楊派人去蒲州搬兵卻不幸走漏風聲。當時北相鎮的路老漢在泓芝驛賣炊餅,一位年輕後生衝進他的蓆棚連喊救命。路老漢見後生病倒了,心急無招,順手抓起一塊羊油放進鍋中,趁熱放進大料,投入一把潞鹽,把炊餅加入烹好,趁熱喂下。後生食後高燒漸退,慌忙趕往蒲州搬兵救駕。事後,這位後生找見路老漢,見面就拜,唱道:"你讓我吃的真是護國良餚啊!"路老漢聽不清後生的南方話,把"護國"聽為"胡卜"了。[9]

摺疊相棗

相棗因分佈於北相鎮一帶,故名,已有3000餘年栽培歷史,遠在二千多年前已為朝廷貢物[9]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