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为什么贾府的人都不让宝玉和黛玉成亲?

交大女博士

第一,当初由于黛玉的母亲过世,贾母心疼自己的外孙女,便把黛玉接到贾府来住,好好照顾。本来还有个做官的父亲可以依靠,没想到后面黛玉的父亲也离世了,黛玉变成了无父无母的人,也就没有了父母的依靠,全是靠着贾府的帮助,寄人篱下。由于黛玉的孤标傲世的性格,以至于没有和贾府里面的人处理好人际关系。

第二,虽然黛玉一直受到贾母的疼爱,但是贾母的年事已高,在家族的权力也渐渐削弱,后来贾母的权利就慢慢被王夫人架空了。 王夫人手里才掌握着实权,王熙凤又是王夫人的侄女,当然也向着王夫人。 因此贾母即使想要促成贾宝玉和林黛玉两人,但是面对着日益做大的王夫人也无能为力了。

第三,王夫人不赞成这门亲事,作为宝玉的母亲,以后是荣国府的掌门人,娘家更是有王家这个靠山,地位很高。毕竟在古代讲究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王夫人才是贾宝玉的亲娘。王夫人不赞同,所以她就更难嫁给贾宝玉,况且林黛玉的靠山贾母又失去了势力,贾母很难撮合这门亲事。

第四,薛姨妈是王夫人的妹妹,薛姨妈希望自己的女儿能够享受荣华富贵,而贾府正好是一个好去处,况且薛宝钗也喜欢贾宝玉。所以薛姨妈就处心积虑想让女儿嫁给贾宝玉,所以薛姨妈后面就暗下和王夫人商量,暗中撮合宝钗和黛玉,在宝玉神志不清的时间段,安排了两人的婚礼,以至于黛玉含泪而去,宝玉遁入空门。

所以,两人最后以悲剧收场。


遗产君

首先,题主提出的这个观点是有问题的,并非贾府的人都不同意宝黛在一起,贾府关于宝玉的婚姻对象问题是始终有两种不同的观点在斗争的。

贾母是赞成宝黛在一起的,因而她将宝黛从小就安排在一起,让他们培养感情,后来也希望看到宝黛在一起和和睦睦。每每他们两个人发生争吵,她都派王熙凤去和劝,而且还感慨,不是冤家不聚头。

特别是宝玉因为听了紫鹃的一句玩笑话,说林家的人要来接黛玉回家去,当时就傻了,弄了个天翻地覆。贾母看到这种状况其实是明白的,但是她乐见其成。后来贾母说起掰谎记,有人认为是暗中敲打林黛玉,其实我却觉得贾母是在堵众人的嘴,为黛玉进行辩解,讲黛玉又不是一个人活动的,周围有那么多丫鬟婆子陪着,肯定不会做出出格的事情的。



贾母喜欢黛玉,一方面因为黛玉的妈妈是贾母最喜欢的唯一的宝贝女儿,另一方面贾母也喜欢像林黛玉这样伶牙俐齿、容貌清秀可人、有着青春妙龄女儿天然的个性的人,仿佛清水出芙蓉一般,不伪装、不做作、不故作老成,富有生活情趣。

可是,在贾家的另一派人眼中就待见宝钗,极力促成二宝合和,于是抛出金玉良缘的说法来。在王夫人眼中,宝钗一方面和自己是亲戚关系,另一方面,宝钗的个性与王夫人所喜欢的个性是非常合拍的,宝钗端庄识大体,能够解劝宝玉,为光耀门楣而读圣贤之书力图考取功名,为人内敛有心机,符合当家主母既有威严,又能够端得住、稳下来的要求。



因此,贾府这两派其实斗争是很激烈的,只不过表面上一团和气,内里却是暗潮迭起。表现最激烈的一场冲突就是端午节,元妃赏赐给众人的礼物是,宝玉与宝钗的一样,黛玉是和其他三春姊妹一样的。

这个礼物的安排就引人遐思了!在王夫人看来,当然是希望给众人一个信号,这就有赐婚的意味,同时又是娘娘赏赐的,即使是家族里最有权威、最年长的贾母,也不得违拗皇家之命,可是谁又能够和元妃去对质呢?即使是贾母有机会见到元妃,也不能够直截了当去问,因此,贾母就把这件事采取另外一种处理方式,就是将之冷却降温,搁在一边,接下来就发生了清虚观打蘸的事情。

当时张道士给宝玉提亲的时候,贾母就昭告了选未来孙媳妇的标准,就是不论其根基如何,只要模样长得好,性格好的就可以,那么所谓的性格好,必然也是符合贾母的价值观,能够入贾母眼的。那么,不论是其一句虚话还是实话,毕竟是当面否定了二宝的婚事。这也就是给王夫人一派支持宝钗的论断一个猛烈的回击。



因为两派的斗争势均力敌,所以宝玉的婚事一直没有定下来,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大家族的状况发生改变,最终贾母并没有成就她的宝贝外孙女和宝贝孙子成婚,因而也就演出了悲金悼玉的《红楼梦》。


冰珊醉红楼

感觉只有王夫人不同意宝黛婚事。

1.亲疏有别,宝钗是自己的亲外甥女,黛玉是自己丈夫的外甥女。

2.在贾政夫妇看来,努力学习仕途经济学问才是王道。宝玉不喜欢,循规蹈矩的宝钗会规劝宝玉走回正道。黛玉是宝玉的知己,自然是不会逼着宝玉去做不喜欢的事。

3.从王夫人对袭人与晴雯的态度便知,王夫人喜欢如袭人般端庄知礼的宝钗,不喜欢如晴雯般灵巧直爽的黛玉。

4.黛玉是病西子,体弱多病,说不定哪天就,所以更喜欢健康一些的宝钗。

老太太是支持宝黛的。

1.黛玉是宝贝女儿的宝贝女儿,老太太怎能不爱?宝玉是宝贝孙子,两个宝贝子孙,贾母都视若掌上明珠。

2.刘姥姥逛大观园,贾母说三个丫头都是极好的,只有两个玉儿着实可恨。这话中透着贾母对这对冤家的无奈,今天一小闹,明天一大闹,不得安生。但更多地是流露出了贾母对两个宝贝的满满的宠溺。

相比潇湘馆与蘅芜苑,贾母更中意潇湘馆的布置,说蘅芜苑也太素净了些,透着对宝钗的不满意。

3.亲疏有别,亲外孙女和儿媳妇的外甥女,黛玉是近了几层的。

4.贾母喜欢宝玉,却不喜欢贾政夫妇。贾赦要纳鸳鸯为妾,贾母痛斥了王夫人一顿,是探春站出来为王夫人说话。贾母肯定不是无意的。皇家,太后和皇后的势力一直在较劲,争权夺利。就是这个道理,贾母肯定不想王夫人的势力更强,不会支持宝钗。

5.贾母特别喜欢薛宝琴,可惜她许了人家。就算不让黛玉做孙媳妇,她也不想选择宝钗。为这个,宝钗可是酸溜溜地和宝琴吐槽过呢。

王熙凤也是支持黛玉的。

1.虽说在亲疏上,宝钗更近一层,但凤辣子不是个安分守己之人,她追求权力和地位。黛玉成了宝二奶奶,体弱不能操劳,贾府还在她的掌控之下。倘若宝玉娶了宝钗,王夫人哪里还需要她的协助,宝钗的能力并不输给熙凤。

2.王熙凤曾与平儿商议府中流水之事。曾说宝玉和黛玉的婚事,老太太自有体己钱,用不着官中的钱,其他人满破一万两也就够了。也侧面反应了大多数人是支持宝黛的,假如宝玉娶的不是自家人,她干嘛要掏出自己的箱底。

3.王熙凤一次说既然黛玉喜欢,就派人把茶叶给她送去,并且还开玩笑说,你喝了我们家的茶,什么时候做我们家的媳妇,你看看,是模样配不上?还是门第配不上?如果没有这个心思,是不会说出这样的话来的。

至于为什么最后宝玉和宝钗成婚了,应该是黛玉身体的原因,还有元妃对宝钗的支持。还有就是宿命,林妹妹是绛珠仙子转世,还完眼泪就要离开俗世,注定是不能陪伴宝玉一生的。


一抒己见

宝黛相恋为“木石前盟”;

而宝玉和宝钗的结合却为“金玉良缘”

木石对金玉,差别甚大。



代表着封建制度下的正道,比如贾政、王夫人等人,给宝玉安排的是学而优则仕,走仕途经济的道路。

在他们眼中,“白玉为堂金作马”的怡红公子,只有与“家有百万之富”的封建淑女蘅芜君结为夫妇,干禄求进,这样才能符合贾府这个百年望族的家族利益。



宝玉和宝钗的结合实际上是一种权力与金钱的结合,而曹雪芹就是结合着封建与反封建的斗争来写宝黛钗三者之间的爱情纠葛的。

《终身误》这首曲子明确的引出了贾宝玉最后与薛宝钗结为连理,在封建势力依旧强大的情况下,宝黛的爱情是注定为悲剧的。


悦言红楼

家世吧。封建社会的婚姻,讲究的是门第,财富,家族利益。特别是大家族,要互相仰仗,互相依傍,官官相护,才得以持续发展。

黛玉虽然出身在诗书官宦之家,但父母俱亡,寄居在贾府,比不得王夫人,薛姨妈的雄厚背景。

还有一个原因,黛玉性格叛逆,不如宝钗讨喜,贾母王夫人都夸赞宝钗为人,可见宝钗的为人是得到公认的。书中袭人如此评价“真真的宝姑娘叫人敬重”,而对黛玉“那要是林姑娘,不知要闹到什么样,哭的什么样呢”。即便被宝玉抢白了,宝钗也并不生气,或者跟宝玉置气,耍小性子,过会儿就好了,不往心里去,大家都觉得宝钗大方得体,能容人,而黛玉则更多的是刻薄,太敏感了。

还有,宝钗时常劝宝玉读书,致力于仕途,虽然宝玉不喜欢,但贾府的人喜欢,因为他们正需要找一个能够管束宝玉的人,而不是一个纵容他的妻子。

另外,身体原因吧,宝钗看起来更健康,更丰满,能够为贾府开枝散叶,而黛玉的病尽人皆知,每天除了吃药就是哭。

所以说宝玉黛玉再真感情实,但在封建家长的眼里,为了保持贾府的利益,是不看重这些的。


许寶萍

首先不愿意的是王夫人!王夫人看似贤良温顺,实则恶毒阴险!她一心想让宝玉读书上进能够得一官半职!这样她在贾府的领导地位就不可动摇!所以她尽最大努力地除掉金钏儿和睛雯这样长的漂亮的“狐媚子”!而黛玉又让宝玉魂不守舍,又能辖制宝玉,又不规劝宝玉追求功名利禄,而且还病殃殃的不能成为她可心的好帮手!所以她最不愿让宝黛成婚,所以利用代表皇权的女儿元妃硬是拆散了“木石姻缘”。还有宝钗;宝钗曾劝宝玉读书上进是有原因的,贾府的所有人都看到宝玉尊重女人,就像紫鹃规劝黛玉的话,这在当时的封建社会里是难得的!谁嫁给富二代宝玉都不会受罪受气!聪明的宝钗难道看不到?她又是个圆滑之人巴结王夫人让王夫人看重自已从而达到“金玉良缘”。其次是贾府的一些奴仆们;比如袭人,袭人从小跟着宝玉又同宝玉有过“雨露”之情,自然想着将来上位当姨娘!但她也是个奸滑之人,看到宝黛之情深,想想宝黛结婚依黛玉爱情至上的性情不会有她姨娘的位份,那她能愿意吗?自然的又跑到王夫人跟前出谋现策来摧毁“木石姻缘”!最后就是元春;从元春发送给宝钗和宝玉相同的礼物来看她看重“金玉良缘”。当然贾母是提倡“木石姻缘”的,但她也扭不过封建皇权的不可违!最终还是支持了“金玉良缘”!



清风画堂影视苑

你的问题观点是错误的,把红楼梦看成了爱情小说,你是受到后四十回的影响,第一回交代的很清楚,黛玉是用一生的眼泪来还债的,不是来嫁人生儿育女的,不是贾府的人不让的,而是后四十回误导了多少读者,读红楼梦首先你要理解,假亦真时真亦假,真亦假时假亦真,弄清了真假再来说红楼梦


龙哥169882097

我觉得题主之所以觉得贾府的人反对宝黛成亲,可能受到了高鹗后四十回续本的影响,因为如果我们仔细看曹雪芹写的前八十回,我们就会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贾府的主要人物几乎都是支持贾宝玉和林黛玉成亲的。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这些人的态度。

首先来看贾母的态度。贾母是贾府的老祖宗,是贾府实际上的统治者,是宝黛婚姻的真正决策者。林黛玉入贾府时,贾母以长辈之尊、地位之尊居然是亲自“迎上来”的,见面后更是一下把黛玉“搂入怀里,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可以说是真情流露,十分的感人,同时把宝玉和黛玉放到同等的实际地位,甚至自己的三个亲孙女都要靠后,贾母对于这个自己独女的女儿就体现出了真心的疼爱。虽然在《红楼梦》的文本中,虽然没有贾母直接说出支持宝黛婚姻的话,但是,我们可以从很多人的身上看出贾母实际上是支持宝黛结合的。比如在第五十七回,紫鹃就建议黛玉趁着贾母身体还好的时候,尽快把婚姻大事定下来。一个丫鬟都看出来了,那其他人就更是了解贾母的态度了。

其次来看贾元春的态度。贾元春是贾宝玉的姐姐,“其名分虽系姊弟,其情状有如母子”,可以说元春对自己这个亲弟弟十分的疼爱。在元春省亲的情节,我们可以感受到,虽然元春成为了皇妃,在对待钗黛的问题上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但是仍然把皇宫称为“那见不得人的去处”,而且在接见薛姨妈的时候也免去国礼,你很难想象元春会以皇妃之势强宁贾母而支持宝玉和宝钗的婚姻。

第三来看贾政的态度。贾政作为贾宝玉的父亲,按理说应该对自己儿子的婚姻大事有决定权。但是,由于贾母的存在,贾政没必要也不敢违背贾母的意愿。而且,林黛玉的父亲林如海和贾政的关系十分的要好。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林如海对于贾政的为人十分的认同以及仅凭一封信贾政就为贾雨村谋了一个缺的情节中看的出来。再加上贾政和贾敏的兄妹之情,这些已经足够了。

第四来看王夫人的态度。毫无疑问,王夫人作为宝玉的母亲,是金玉良缘的铁定支持者。但是,问题在于在三纲五常严格的封建社会,王夫人没有实际的影响力。

第五来看凤姐的态度。凤姐表面上是贾府的管理者,但实际上是王夫人的代言人,王夫人尚且不具备实际决策的能力,就更不必谈凤姐会如何如何了。在《红楼梦》第二十五回当中,凤姐和林黛玉开玩笑,“你既然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做媳妇?”女子受聘,俗称“吃茶”。要知道以凤姐的精明,和林黛玉开这样的玩笑,毫无疑问是奉承贾母的意思。

以上,从贾母、元春、贾政、王夫人和凤姐等五人的态度和影响综合分析,可以看出贾府对于宝玉和黛玉的婚姻是持支持态度的,相反,宝玉和宝钗的“金玉良缘”恐怕只能是王夫人、薛姨妈和薛宝钗的“一厢情愿”和选秀失败后的“无奈选择”。再加上宝玉和黛玉的“木石前盟”和现实中的两小无猜,宝黛的结合就是一种必然。至于后来的宝玉与宝钗的结合,毫无疑问,既是林黛玉的悲剧,更是薛宝钗的悲剧,令人叹息。


圣贤国学

宝玉和黛玉的亲事不存在贾府里的人都不让,如果都不让,宝钗母女和王夫人也不用那么费尽心机的筹划了。在宝黛婚事上,有决定权的是贾政和王夫人,父母之命嘛,有建议权的是贾母。事实上反对宝黛的只是王夫人一个人,她的对立方一个是丈夫贾政,一个是婆婆贾母,两个人都能压她一头,所以只能背地里搞动作,破坏木石前盟,例如放出金玉良缘的说法,例如元春贵妃的赏赐,等等,制造舆论,上层路线走不通就走下层路线,用小恩小惠在丫鬟婆子里造黛玉不及宝钗的舆论。至于最后的悲剧,则是命运使然,其实不要讲那个时代的女子,即便到了现代,又有几个能真正掌握自己的爱情和婚姻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