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长安到洛阳官道连昌行宫在哪里?

凤凰3821

据中央研究院院士严耕望先生《唐代交通图考》考证,隋唐时期,从西京长安到东都洛阳的道路是当时最重要的道路之一。隋唐两代诸位帝王,特别是唐太宗、唐高宗、武则天、唐玄宗经常通过两京大道往返于长安和洛阳之间。因此,当时的御路官道上除了众多的驿站,还有不少寺庙道观和帝王行宫,“两京道上行宫甚多……屋宇千余间……行宫当大道。”



其中光是福昌、寿安(宜阳)相邻两县就有兰昌宫、福昌宫、连昌宫和兴泰宫。白居易《西行》一诗有云“寿安流水馆,硖石青山部。官道柳阴阴,行宫花漠漠”可见是楼宇相望,连绵相接。

这些行宫就是供帝王中途休息娱乐的场所。当中规模较大的要数位于陕西境内的华清宫、河南境内的连昌宫和兴泰宫。


在今天的河南宜阳县西部有条连昌河,发源于陕县崤山山脉,流经洛宁县,于宜阳县三乡乡注入洛河。连昌河唐代称昌水,在今三乡乡北由河谷流出,故有昌谷之称,昌谷是唐代大诗人李贺的故乡。

连昌宫,顾名思义与连昌河有关,枟新唐书.地理志记载:河南府寿安县“西二十九里有连昌宫,显庆三年(公元658年)置。”寿安县治就在今宜阳县城。宋代邵雍在《故连昌宫》一诗中写道:“洛水来西南,昌水来西北。二水合流处,宫墙有遗壁。行人徒想像,往事皆陈迹。空余女几山,正对三乡驿。”光绪宜阳县志:“三乡镇北,后有塔,相传为唐连昌宫故址”。


2007年7月,有专家对三乡乡进行实地考证,发现有唐代板瓦、简瓦、条形砖、砖雕等遗物,存在着大量的砖瓦堆积。证明该处就是连昌宫的遗址。


高山流水品历史


连昌行宫,是唐代皇帝行宫之一,也是唐代最大的行宫之一,是隋朝大业年间建造的,故址在河南府寿安县(遗址在现在的河南宜阳富昌村)西十九里。


据说唐高宗李治、女皇武则天、唐玄宗李隆基等,都曾到过此游玩。这座行宫从隋朝大业年间初创,到唐肃宗年间被废置,连昌行宫见证了约150多年的历史变迁。


唐代大诗人元稹曾写过一首关于连昌行宫的诗《连昌宫词》。这首诗叙述了连昌行宫的兴废变迁,反映了唐朝自唐玄宗时期至唐宪宗时期的兴衰历程,探索了安史之乱前后朝政治乱的缘由,表现了人民对再现升平、重开盛世的向往和希望国家长治久安的强烈愿望。

安史之乱后,连昌行宫成了废墟。唐玄宗战后又一次路过连昌行宫,看到的是玉榻倾斜,香案生菌;杨贵妃当年用的梳洗台已被破坏,人去楼空。唐玄宗睹物思情,挥泪离去,从此连昌宫便彻底黄废了。


历史发源地

连昌宫,唐代皇帝行宫之一,公元658年建,故址在河南府寿安县西十九里。唐元稹写过连昌宫词,又名兰昌宫,玉阳宫。《霓裳羽衣曲》就是唐玄宗驾临连昌宫时南望女几山而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