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十一学校修炼的日子:发现真实的教师、真实的学生

在北京十一学校修炼的日子:发现真实的教师、真实的学生

北京十一学校龙樾实验中学

一段时间以来,十一学校博物馆一层的一间办公室晚上总是亮着灯,有时甚至午夜时分还亮着,那是王海霞在读书或者整理白天的学习笔记。

来十一之前,王海霞做过河北省邯郸市第二十六中学校长。2008年4月,她受命于危难之际,用自己的管理智慧和人格魅力使这所薄弱学校在短短两年半的时间内发生了巨大变化,成为全国教育均衡发展的典型。后来她又调入当地一所优质学校——汉光中学任校长。这所学校规模很大,有三个校区,在她的带领下,这所老牌名校在两年内又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

自从她进入十一这座园子,日子就变得不一样了,一下子安静下来。此后一段时间里,她常独自坐在办公室里,阅读有关十一的书。

“我在这里‘闭关’修炼了1000多天,如同跨过了炼狱之门。这是一场心灵的博弈,最重要的是直面自己,对人生、对教育有了系统的反思,对自己生命的意义有了重新发现、把握与追求。今天,在十一校园里,当我有机会与李校长对话时,我渴望提升自己对教育的体验与理解。”

“如果不到十一学校学习,解决一些困惑可能还需要若干年的摸索,还会走很多弯路。十一学校对我的影响可以形容为刷新和升级了我的系统,使我对教育的理解有了一个质的飞跃。看来,要想前行,就得离开现在停留的地方。其实,寻找的过程就是重新建构自己的过程,让我们在不断寻找中发现新的自己。”她的坦诚让我感动。

“了解越多心里越慌。”王海霞看书有记笔记的习惯,来十一学校不久,就记了满满几大本。她爱人一看说:“你这哪里是经验、体会?全是检查呀!”

“是的,写了两年半的检查,把自己挖得骨头疼。自我更新,就像在锅上烙饼,翻过来翻过去,刻骨铭心。”王海霞在深刻地自我剖析。

“它微妙地重新教育我们,重塑我们对自己内心的理解,并且调整我们的行为方式。”

王海霞一边看书,一边做批注,花花绿绿、密密麻麻的批注连起来,竟然成了一幅幅精美的思维导图,成为她今天重新做校长的神秘罗盘。“长时间看不到自己的问题,现在看到了,既心痛又欣喜。如果环境不改变,我恐怕一辈子也看不到自己的问题。现在有一股力量支撑着我,我有信心走好未来的路,尽管这条路充满挑战。”王海霞的语气在加重。

“如果不努力更新自己,我们周围就会形成一层硬壳,最终我们就会变得麻木。我们知道,化蛹成蝶是一个艰难而痛苦的过程。然而,蝶变之后,会让人大吃一惊。”王海霞用这样的话鼓励自己。

“很久以来很少这样气定神闲地读书了。”王海霞十分感慨,“当我们静下来的时候,我们才有能力凝视和倾听,它会唤起我们对自身的新的发现、对世界的不断追问、对生活的敏感、对教育理想的追求。”

雨过天晴,空气格外清新,树木更加郁郁葱葱,王海霞穿过玉兰苑,朝高中楼北侧的松林书苑走去。一进门,她发现一位三十多岁的女士在忙前忙后,便好奇地问:“这不是学生开办的书店吗?”那位女士说:“是啊,学生很忙,我是下岗职工,是被他们聘过来帮忙的。”

王海霞听了差点儿笑出来。“十一的学生真牛哇!这么小就知道雇人了。我不禁对十一的学生肃然起敬,更对十一学校的办学理念由衷地感佩。担当不是在课堂上能学到的,而是在一件件小事中培养出来的。”王海霞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十一学校就像个小社会。王海霞不禁感慨:“这是一个怎样的校园哪!里面有200多个社团,无数个‘行业’和‘职业’——从乐仁咖啡馆到每天在食堂前叫卖的‘流动摊点’,从‘银行行长’到申请贷款的商户,从‘模联’主席到‘印刷厂’职员,等等。”

“当今社会,有多少职业在20世纪或者更远的年代是不存在的。几年后,会有哪些职业消失,又会诞生哪些新兴职业呢?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要面对的是有无限可能的未来,他们没有创新能力,没有合作和沟通能力,行吗?地球都成村了,不了解地球那边的世界,没有全球意识,行吗?而这些能力和意识,今天必须让孩子们准备好。”

“为未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这是教育工作者对社会、对国家真正的责任。”走在这样的校园里,王海霞不断地思考学校教育的使命到底是什么。

2013年4月20号,四川雅安发生地震。这一天是周六,没想到十一学校周一升旗仪式的主题是“雅安要坚强”。“活动组织得充分、及时,说明学生经常关注社会上发生的事,他们时刻与天下同忧,与天下同乐!在这样一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怎么会没有民族担当和社会责任感呢? ”站在操场上,王海霞又一次感慨。

每年的两个小学段,都是学生热盼的时间,因为这是游学课程实施的时间。2014年春季小学段临近,而外界的坏消息一个又一个传来。

马航客机失联,虽然每天都在播报搜救情况,但搜救工作依然毫无进展。之后又传来海南某校春游车辆侧翻,8名学生当场遇难,30多名学生受伤的消息。当社会上再一次掀起要不要组织学生外出的激烈争论时,忽然又传来韩国客轮沉没,200多名学生失踪的噩耗。看着电视上客轮打捞进展的报道,听到沉船事故中侥幸获救的一名教师因发起这次游学而内疚自杀,王海霞心里有说不出的沉痛,关于学生外出游学的话题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沉重。

“这个时候,如果你是校长,你还会坚持让自己的学生外出游学吗?”一连几天,王海霞脑子里都在问这个问题。让她没有想到的是,十一学校依旧按计划在认真而更加细致地准备游学课程。在教师会上,李希贵校长只说了一句话:“学生需要知识,但更需要见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

经过仔细观察,王海霞发现,十一学校绝不是在盲目地坚持。提前两个月,游学项目组的老师们就忙碌起来了。历史、地理、政治、生物老师根据初中段的学习内容,就课堂上难以达到的课程目标,设计了走出去体验的学习方式。

游学课程研究、线路考察、游学活动组织招标、对旅行社服务设定诊断细则并进行考评、游学课程手册编制、游学质量评价办法学习、安全知识学习、家校沟通、师生培训(包括谁来负责提醒司机,防止司机发困等细节)、导游培训、校医全程跟队等,甚至学生晚上谁和谁住一个房间、吃饭谁和谁坐一桌都考虑到了。晚上两次查房、检查游学作业、教师大厅值班、回来后交流分享等各种细节的安排,老师们背后做了很多准备。

由于学校实行分布式领导,历史、地理、生物、政治老师都是游学活动的组织者,年级主任、带队校长都要听从他们的安排。这时王海霞惊喜地发现:“这些老师还有那么好的组织和领导才能。其实,每个人都有巨大的潜力,当你大胆放手,让他意识到责任和重托的时候,他的能量真的让你不可小觑。”

“这次游学共有9条线路,我和学生一起去绍兴—杭州线。一路上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瞻仰周恩来故居,沉浸在鲁迅的‘百草园’中,穿行于如画的会稽山上,游览王羲之《兰亭集序》的诞生地,听导游讲王献之的‘太’字故事,走沈园再吟《钗头凤》,游西溪叹自然天成,你会感到孩子们有多么幸福、多么幸运。

这时,你会更坚定地认为,让学生走出来有多么必要。”王海霞饶有兴致地向我介绍参加游学的感受。

“一路上孩子们自己背着行囊,安检、检票……你会想,一定要让学生在校期间尽可能多地走向社会。他们只有经历得多了,走入社会后才会更顺利,父母才会更放心。

“如果我们把教育仅仅当成工作,为了减少麻烦,降低风险,不让学生出游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然而,如果你有孩子,在孩子成长中的花季,我相信,任何父母,若有条件,一定会愿意带孩子去读出游这本无字书,不管它有多麻烦。我们做教育,真的要有视学生如子女的情怀。”王海霞显得很激动。

稍微停顿了一下,王海霞继续说,近距离接触李希贵校长,才发现他对学生的爱是那么深。“‘教育要充满爱’,这句话已经被用滥了,可大家做得怎么样呢?然而,你看到李校长就知道什么叫爱学生,你看他看学生的眼神、他与学生交往的状态、他那发自内心的笑。”

“如何走进学生的心灵,怎样才是真的为他们好?为了找到办法,我们曾经殚精竭虑,甚至战战兢兢,付出了那么多努力,效果却不尽如人意;而十一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端口,那就是一切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

看得出来,在这座校园里,王海霞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复杂的管理除去制度、机制外,还有充满人性的温暖和爱,从此,她就对这温暖和爱怀着憧憬与追求。

王海霞在日记里写道:“在十一学校的日子如同一本书,一本色彩斑斓的书,一本耐人寻味的书,多少精彩的章节、多少深刻的寓意,只有在那特定的时空才能读到,才能读懂。”

已经是放学的时间了,告别了王海霞,我走出办公室,校园里散发着说不出的宁静与华美。走出十一学校的大门,如火的晚霞将天空照得通红。

在北京十一学校修炼的日子:发现真实的教师、真实的学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