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挖个水塘就能有鱼?鱼是从哪里来的?

娱乐原力

许多朋友都遇到类似的情况,挖一个水塘一段时间内水未干涸的情况下,就会出现许多小鱼,民间流传着一句谚语:“千年的草籽,万年的鱼籽”,其实古人们早已经发现,一些干裂的土地,在经过雨水的滋润后,不久就能长出青草;一些坑塘在续满雨水后,只要长时间不干涸,就会出现许多小鱼,所以人们就总结出来这句话来感叹草籽和鱼籽顽强的生命力。

这些现象很多时候并没有人为的干预,就像是凭空生出来的,给许多人造成了有水就会有鱼的错觉。水生鱼显然是不对的,这些鱼当然还是由鱼卵孵化而来,细心的朋友也会发现,水塘里出现的鱼多是孵化没多久的小鱼,而且个体大小都差不多,这说明这些小鱼是在一段时间内集中孵化的,那么这些鱼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呢?

经过数万年的进化,鱼类已经拥有了相当强大的繁衍能力,尤其是鱼卵结构非常特殊,鱼卵的胚胎外面包裹着一层厚厚的膜,这层膜可以起到保护胚胎的作用,就像漂浮在太空中的飞船,在太空中会一直处于封闭的状态,只有到了地球,环境适宜了才会打开舱门。有了这层膜的保护,鱼卵中的胚胎就像飞船一样可以忍受干旱,甚至长途旅行,遇到了合适的外界环境才会孵化成小鱼,由此可以推断一下水塘里的小鱼是从何而来的。

一、水塘的位置原来是河床或者湖泊的底部,许多年前有鱼在这里栖息产卵,后来某种原因导致水源干涸,鱼卵被埋入土壤中,由于鱼卵所处的环境密闭潮湿,所以鱼卵并没有失去活性,再次形成水塘后,鱼卵从土壤中被冲刷了出来,遇到了适宜的环境,于是又开始发育成小鱼。

二、水塘的位置靠近于鱼塘或者河流湖泊,在多雨的季节,雨水将里面的鱼卵冲到了水塘中,于是鱼卵便在这里安家落户,孵化出了小鱼。

三、许多鱼类喜欢把卵产在靠岸边的水草丛中,鱼产卵后水位下降,鱼卵裸露了出来,随着大风飘到了水塘。

四、鱼卵外层的薄膜极其坚韧,许多动物误食后都不能完全消化,当羊或者牛等动物误食了水边粘附着鱼卵的草后,不能完全消化,在羊牛等动物在水塘边喝水时,鱼卵随着它们的粪便留在了水塘边,随着雨水被冲入水塘中,孵化成小鱼。

还有很多种可能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喜欢的话请关注“行营老狼”,这里会定期回答鱼和钓鱼的一些问题,给大家分享精彩的钓鱼故事和直播。


——上弦月


行营老狼

这种情况在海南见过,初中时候家里承包地种荔枝,在一个荒山上,父亲雇人挖了一个池塘蓄水,长约30米,宽约20米,水源主要是地下水加雨水,周边两公里内都没有小溪或者河流。但是神奇的是,在池塘建成一年半后的暑假,我到荔枝地过暑假,却发现池塘内居然出现了虾、螃蟹、海南细齿塘鳢、七星鳢、鲶鱼等水生鱼类、甲壳类。当时就以为是池塘内进化出了水生物,但现在看来,估计是地下水或者小型风暴、台风带来的鱼卵吧。

ps:这些水生物比较单一,也就是以上几种,不存在鲤鱼、草鱼、鳙鱼等常见鱼类。在没有竞争的情况下,七星鳢异常多,而且体态大过溪流、湖泊传统生存模式下的鱼类。

生命的诞生要有诸多非常苛刻的条件,虽然都说水是生命之源,但是如果只有水也不可能会有生命。

你可以把还没出现生命的地球看做是一个大水池,地球的历史超过46亿年,而最早的鱼类出现在4亿多年以前,也就是说过了足足40多亿年这个大水池里才有了鱼。而这还不是说有这样一个大水池就必然会出现鱼,生命的起源是一个相当漫长、复杂和偶然性极大的过程,不是说忽然有一天水池里就有了鱼。至今人类都没有搞清楚这个过程,甚至于地球最早的有机物是地球这个封闭环境的产物还是彗星、陨石这些外界因素带来的都尚且不明确,题主有兴趣的话可以找些关于生命起源的书看看。

这是要讲进化论的节奏么?

好吧,从理论上来讲这是有可能的。但是这个可能的几率小到几乎不可能。参见量子理论。

如果小到几乎不可能的几率真的变成了现实的话,很可能是这样一种情形。

我们假设这是一个超级大的水池(大到看不见它的边际),同时水池里面有丰富的有机化合物(什么?水池里面只有H2O?你该不会想要我把元素周期表上面的小朋友们的形成全部讲一遍吧!)。自从这个水池形成以后,每天日出日落,潮起潮落,冷热交替(你能感觉到么?这是水池的脉动)。自从了有太阳,就有了能量,这种周期性的能量给水池带来了生命力,即便这个水池现在还没有生命,但是你能感受到那种节奏,一起,一伏,一起,一伏... ...

忽然有一天,一个晴天霹雳!一束闪电直接击中水池,这带来了不期而来的高能量,这种高能量直接让有机化合物的键基和分子形态发生了改变,它发生了重组!这种重组带来了新的有机化合物!这种有机化合物具有更新的特性:它竟然可以在白天(温度恰好适宜,吸收能量的顶峰)的时候自我断开某个键基(不理解的童鞋参见水受热变成水蒸气,虽然不是一个级别上的概念,但是应该可以理解这种接受能量然后形态发生变化的情况)!这下牛B了。这个有机化合物在白天的时候就把自己分割为2部分,然后分别游离,到晚上温度下降的时候,就和最近的另一部分聚合在一起。感觉到了么?生命的迹象?没有?好吧。这时候忽然又一个晴天霹雳!

-------------------------------------------------------------------------------------------------

这时候忽然又一个晴天霹雳,又出现了一种新的更牛B的有机化合物,它竟然可以在白天游离的时候寻找就近的某种有机化合物契合,而不仅仅是等到晚上才能契合。而且白天的契合不需要寻找同类的另一部分,而是可以利用其他的只要能契合的一切原料。在契合的过程中可以释放一定的能量。

-------------------------------------------------------------------------------------------------

忽然又一个晴天霹雳,生成了一种新的有机化合物。这种新的有机化合物可以有效的促进上述有机化合物的活动。在它身边,这种活动开始变得频繁。

忽然又一个晴天霹雳,产生了一种新的有机化合物,这种化合物可以在某种情况下半通透水(这时候已经不是纯净的水了,水中融合了很多无机物和有机物)。

忽然又一个晴天霹雳。

忽然又一个晴天霹雳。

忽然又一个晴天霹雳。

... ...

依然是日出日落,依然是潮起潮落。随着这“心脏”的跳动,水下这一批活跃的物质在追逐着能量的舞步。忽然间有一种舞步极为协调,它让一切无序的活动开始变得有序了起来。分离又组合的化合物不断的创造新的同类,吸放能量的化合物能够为前者制造稳定的环境。这是DNA的雏形。

忽然又一个晴天霹雳。

忽然又一个晴天霹雳。

忽然又一个晴天霹雳。

... ...

不稳定的化合物已经烟消云散,稳定的化合物逐渐变得复杂了起来。它可以很好的吸收能量,为自己制造分离环境(为什么?因为一道晴天霹雳下来,既有不能制造环境的化合物,也有能够制造环境的化合物。不能够为自己制造稳定环境的化合物都散去变成别人的原材料了,剩下的是能够为自己创造稳定环境的化合物)。现在它长长的化学序列上,某一段是用来产生稳定环境的,这一段可以通过吸收周围的原材料,然后脱离变成环境所需的化合物,而另外一段是用来复制自己的,这一段可以通过吸收周围的原材料,然后脱离变成自己的一个复制品。已经演变成细胞了。

忽然又一个晴天霹雳。

忽然又一个晴天霹雳。

忽然又一个晴天霹雳。

... ...

忽然又一个晴天霹雳,细胞越来越多,它们之间开始出现相互作用,组织和分化(为什么?因为没有组织和分化的细胞群体都烟消云散了,组织和分化能够使得它们更好的利用能量)。

忽然又一个晴天霹雳,分化出的某些细胞对光开始敏感(之前只是对热敏感)。有光的地方就有热,就有能量。于是趋光性开始成为生物的一个本能。

忽然又一个晴天霹雳,蓝藻出现。可以进行光合作用。植物由此出现。

忽然又一个晴天霹雳,植物旁边出现了一些细胞团,它们以植物为生。因为植物体内有比光和热更稳定更方便利用的能量,这些细胞团演变成了动物。

忽然又一个晴天霹雳。

忽然又一个晴天霹雳。

忽然又一个晴天霹雳。

... ...

忽然又一个晴天霹雳,楼主,你要的鱼出现了。

-------------------------------------------------------------------------------------------

PS: 以上故事大部分属扯淡,但是核心的思想却是当前主流。另外,为什么我们说楼主的问题理论上是不可行的。第一,首先你得找到这么大个水池,大了小了都不行,大了能量过高,小了能量过低,刚好地球大小才能够产生楼主印象中的“鱼”。第二,你得有这么多次晴天霹雳。晴天霹雳代表的含义不仅仅是带来高能量,而且它还代表了偶然(随机)以及积累这么多次偶然所需要的超长时间(几十亿年),某次偶然的不同都可能带来进化链条的巨大变化(量子理论,平行世界)。因此,楼主好好珍惜这条鱼吧,它实际上是这个宇宙赐予你的珍贵礼物。

另外还想说明的是,万物的进化都是围绕着能量的传递来进行的,能量总是倾向于平衡(熵理论),因此上述的动物,植物,蓝藻,细胞,化合物,都是最大程度的去利用能量(让这个世界的能量得到平衡)。不仅仅是化合物,我们所处的物理世界,原子的形成,星系的运转都依照这个原理。至于为什么?科学家都还在探究呢

就事论事而言,有“可能”。

1 比如附近湖泊被龙卷风卷起的水带着鱼落下来

2 比如某动物喜欢在附近藏食物,极端情况下正好鱼活着,然后不小心掉下去

ps 再比如一只大鸟衔着一条鱼从上空飞过,然后被题主吓了一跳

3 比如有人就想在里面养鱼

4 比如开挖前某种奇葩的鱼类在里面产卵没有被旱死,接着水就灌进来了

5 比如某种鱼是可以寄生在陆生/两栖动物身上


猎杀人贩子

记得在我很小的时候,我家门前有一条干枯的小河,有一次下了场小雨,小河里一些坑里积满了水,没几天里面就出现了一条条的小鱼。记得当时我还问过一位老爷爷,雨后的水里为什么会有鱼,老人只说了一句:“千年的草籽万年的鱼籽”。因为当时还小不能明白这句话的含义,现在想来应该说的是一种现象:千年草籽是因为人们注意到,在长期特别干旱的土地上,下一场透雨过后就会有小草长出来。而万年鱼籽说的则是,在某个一直都没有水的地方,突然之间因为下雨有了水,那么在这片水域中,可能用不了多长时间,里面就会有鱼了,所以人们以为,鱼籽也是一种可以长时间存活的东西。

那么为什么有的池塘干涸了很长时间?下雨有水的时候里面又有鱼了呢?

这是因为有的鱼籽有一个胶囊一样的外膜,能够隔离外部环境,让其能在河底的淤泥里较长时间的存活。

有的鱼是较耐干旱的,干旱时它钻入泥土中可生存很长时间,有水时钻出泥土,如泥鳅(如果干死了鱼腹中的卵和精子靠母体还可生存很长时间甚至生存几年,遇水时孵化成活)。

我小时候最喜欢捉鱼了,那时候没有现在这么多工具,最常用的就是脸盆和铁锨了,先到河里找鱼多的地方,然后用铁锨做一道坝,把鱼群赶进去堵死。然后用脸盆把水排出去,就剩下鱼了,捉回家养在瓶子里。现在想想很快乐的感觉。


作为一个湖南的朋友,不得不说两句了。因为是农村,家里主要收入来源就是鱼塘,每到过年时就会售卖一些鱼虾鳖蟹。



有人疑问为何挖出鱼塘就会有鱼,而从未有人问过为何挖出鱼塘就会有水源。

水源就是一大主要因素,因为新挖的鱼塘里之所以有鱼,是因为有四大主要原因。

一、泥土

在南方,以水产品为主,所以有的泥土里面本身携带的就有一些鱼卵,这样下去,一定时间之后,鱼卵就回变成小鱼。



二、水源

当挖出鱼塘后,深的话会自动出水,有的是要农民自行灌注水源,所以这个时候,在南方,水域里面鱼卵特别多,当水源注入后,鱼塘就成了一个生长环境,一个小区域,这个时候,鱼蟹成长很容易。



三、外来水源

南方多暴雨,当一地池塘里水满时,一定会溢出,随着水流的流动,一些鱼也会跟着游走,其次就是溢出的水源里面的小鱼卵,或小鱼仔。



四、人为撒播

谁也不会挖一个鱼塘将其闲置,正常情况下,池塘理由足够水源时,农民就会在里面注入营养水源,供鱼儿、螃蟹、龙虾等水产品生长。


创意香肠村

我国民间有千年草籽,万年鱼籽的说法,主要说的是一种现象,千年草籽是因为人们注意到这样一种现象,在长期特别干旱的土地上,下一场透雨过后就会有小草长出来。
而万年鱼籽说的则是,在某个一直都没有水的地方,突然之间因为下雨有了水,那么在这片水域中,可能用不了多长时间,里面就会有鱼了,所以人们以为,鱼籽也是一种可以长时间存活的东西。
那么为什么有的池塘干涸了很长时间?下雨有水的时候里面又有鱼了呢?
这是因为有的鱼籽有一个胶囊一样的外膜,能够隔离外部环境,让其能在河底的淤泥里较长时间的存活。
比如像泥鳅、肺鱼这样的东西,都可以在泥里面生存很长的时间,而鱼籽由于体积很小,存活的时间应该更长。
非洲杜兹肺鱼,卡在土里长达4年之久熬过漫长的煎熬,小鱼终于迎来了短暂的雨季,久违的雨季让小雨看到希望,终于将其冲刷进路上小沟中,随路洼中的水回到河中。不得不感叹大自然的神奇。
还有外部原因是:
1 这个地方本来是有鱼的,这些鱼在干旱来临之前就会产卵,并将卵埋在淤泥里,亲鱼会因为干旱而死亡,但鱼卵能活几个月,在下次雨季来临时,就会孵出小鱼了。
2 因为下了大雨,附近的鱼塘被水浸没,里面的鱼或鱼卵被冲了出来,并在洼地上孵化或成长。
3 因为鸟类或其它动物到水边捕鱼,把鱼卵带到了洼地,鱼卵就会孵化为小鱼并在洼地成长。这也是鱼类传播的方法之一。
4.水库根本没有清干净。我们抽水塘的水捉鱼,最后都有淤泥,这个清不干净,更何况是水库。里面藏有鱼、虾、蟹等等。一旦下雨得水,他们都活过来了。
5.鱼类繁殖能力特别强。一条鲫鱼无任大小,都是一肚子的鱼子。一条变千万,如此裂変,鱼一下子就多起来了。
6.水流地上地下相通。一旦有鱼水,大小支流、地上地下都形成通路,说不定小沟小流的鱼类就流入水库,自然资源就有了。

不点爱生活

为什么有水的地方就有鱼?其实也不指全部的水塘,有一些水塘是不存在鱼的,或者水塘不适合鱼生长。



曾经年少无知的我,一度认为这些鱼是神仙投放下来的,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面广了,现在我认为有水塘的地方就有鱼的原因有:


  1. 古人云:千年草籽,万年鱼籽。意思说有些鱼的鱼卵埋在地下一万年后,遇到水还能孵化成鱼,这个并非无道理,像非洲的肺鱼,在干旱的地下还能存过好多年,遇到水才醒来,如此厉害的本领,鱼籽可以存活一万年也不是夸张说法吧。
  2. 大自然的搬运工,比如降雨带来的鱼籽,龙吸水带来的鱼,一些捕食鱼类的动物,把捕抓到的鱼带到水塘附近吃等等,都有可能把鱼或者鱼卵带到水塘,然后繁殖开。
  3. 有些水塘,可能是因为附近一带曾经发生过大水,洪水,水退后,留有鱼类在水塘。




我所了解到的就是这几个方面,不知道大家还有什么想法?欢迎评论交流,补充,让我们都学习学习。

我是生活小精彩,谢谢大家。


生活小精彩

这个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首先是要看水塘挖在什么地方,一般来说凡是挖了水塘停一段时间(半年以上)里面就有鱼的地方,应该本就处于水源丰富、离江河湖泊不太远的低洼之地,至少附近有适合于此种鱼类的环境,如果挖的水塘与外界水体绝对没有连接,而附近有鱼生存的环境,里面的鱼也会有以下几个方式进入:

一、水鸟衔的水草或爪子上无意沾上的水草叶子落入水塘,因为好多种鱼类的卵是粘性的(如鲤、鲫等),雌鱼产卵是都会选择水浅朝阳的水草丛中,鱼卵自然就会附着在草上,这是因为浅水易于升温,阳光充足了水温高可以加快孵化速度,同时,花鱼(刚孵出的小鱼叫水花)破膜(卵膜)后是需要食物的(多数鱼类产完卵就算完成生育了,不会承担幼鱼的喂养任务),浅水区因为容氧丰富、有机质多易于蜉蝣生物的生长,同时蜉蝣生物也是花鱼的天然美餐,所以浅水有草区就成为了粘性卵鱼类的繁育场,在水边长大的朋友都应该见过,春秋季节会有产卵的对鱼(也叫亲鱼)在此类区域产卵,并激起哗哗啦啦的水声;


同时,这类水域也是水鸟的觅食良场,因为这里既然有了鱼卵和蜉蝣生物,就也是以鱼卵和蜉蝣生物为食的更大一些的生物(如蛙类和孑孓等)栖息地,这类生物又是水鸟的美餐,水鸟在不同的水塘觅食,分不清那口塘是新挖的,但却把水草衔来带去的(甚至鸟爪直接沾上的鱼卵),这样,粘性卵鱼类就神不知鬼不觉的搬入了新水塘了;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沾了鱼卵的浅水区水干了,水草也快干了,遇见了强对流天气,劲风也可以搬运沾了鱼卵的水草(这要求传播距离不能太远)。

二、夏季暴雨产生的水流,夏季暴雨让鱼塘漫水、小河溃堤、村庄满街流水的现象朋友们应该不会没见过,至少也应该听说过,这也是新挖水塘有鱼的关键因素,因为好多种鱼类的卵是浮性的(如鲢、鳙、草鱼等),这类鱼雌鱼产卵时不完全感应于水温和附着物,还要感应于水流,在水流和水温都合适的情况下,会刺激亲鱼交配产卵(雌鱼前面产卵、雄鱼后面喷精),尤其是春末夏初季节,暴雨往往会刺激此类鱼类的繁殖,鱼卵会随水流进入新塘,也会神不知鬼不觉的搬入新家。


三、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人或动物(牛羊等)脚底或农具上沾的其他地方的塘泥,因为好多种鱼类有着极强的生命力,即便是水塘干涸了很长时间,它们仍能凭这一天赋活在仅仅有一点点湿润的塘泥中(如黄鳝、乌鳢、泥鳅等);

有一种叫做杜玆肺鱼的鱼,据说可以在完全没有液态水的环境中存活三年,甚至被农民托入了土坯中砌入了土墙,当暴雨冲塌了土墙后,它仍能破土而出,重新焕发生机,这也不得不让我们敬佩杜玆肺鱼生命力的顽强。

除了以上三种情况,可能第四种情况要靠水鸟的粪便了,因为部分鱼类的鱼卵也不是那么容易就被消化了的,如果再遇见一个要拉肚子的水鸟,也会传播到新水塘(虽有可能,只当笑话说了)。

但这些情况都发生在适合鱼类生存的区域内,如果你把新塘挖在了黄土高原,一是挖了塘也没水(那叫土坑),即便有了水,因为方圆几百里都没有鱼类的生存空间,新塘有鱼的可能性也微乎其微。

所学浅薄,敬请批评。


新乡海鼎-戴鹏飞

谁说的挖个水塘就能有鱼?这本身就是一个悖论。



先说说大家看到的水塘里的鱼是从哪里来的。我们知道,大部分的陆地淡水鱼都是卵生,也就是靠鱼籽来繁殖。那些无数的小鱼苗,就是靠受精卵遇到水,会在合适的温度条件下孵化变成的小鱼。野生的小鱼就像野草一样,所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小鱼也是每年自生自灭,但是从来不会种群灭亡。就是因为有,大量的鱼籽保存在土壤或者沙砾里面,据说鱼籽可以保存上万年,甚至比草籽等植物种子保存的年龄还要长数倍。



自然界绝大多数生物繁衍的秘诀就是靠数量,特别是位于生物链底端的生物,比如草木,鱼类等。亲自动手杀过鱼的筒子们肯定知道,每一条怀孕的母鱼肚子里面都有数以万计的鱼籽。没有动过手的也应该吃过鱼籽做的菜,可能我们随随便便的一口鱼籽美食里面,就包含着成千上万的小生命。这就是低等生物鱼类的生存法则。他们可能绝大部分都没有能够成功获得自己的后代。但是只要有少数个体能够繁殖成功,然后她一次繁殖出的数量相当惊人,而这些生育下来的后代里面只要有万分之一,甚至更少的存活下来,就能够保证种群的延续。所以说,无论恐龙多么强大,剑齿虎、猛犸象多么彪悍,但是因为数量有限,仅此一念就会让他们最终灭绝。越是大型高级生物,在地球上生存的时间就越短。而鱼类作为最低级的脊索动物之一,在地球上已经生活了几亿年之久,种群越来越大,种类越来越多。估计我们人类吃不会看到到鱼类灭绝的那一天。



下面再说说为什么题目是一个悖论。在我家乡的山脚下有一个大水塘,实际上就是洪水汇集形成的一个狭长的水坑,沿着水坝分布有数公里之长。几十年来,从来没有见过水里有鱼。直到有一年,旁边有一个好事的村民投下了几百尾鱼苗,从此以后这个水塘就开始产鱼了。由于这里是高纬度低温水域,而且水源比较匮乏,只是在春季才有季节性注入,所以鱼群繁殖的数量非常有限。而且水塘里的鱼类也只有当初放入的鲫鱼一个种类,鱼的体型也非常小,仅有十几厘米长。这就说明,鱼的种群不是自己生长出来的,也不是天上下雨下下来的,而是由外来输入的。



其实鱼跟我们人是一样,没有上帝造人,没有亚当夏娃,不可能有他们的后代。即使你相信进化论,现在的猴子也没有条件变成人,还是要依靠移民和生育,才让地球的每一个角落都布满人的足迹。


社会主义小书童

鱼确实无处不在,只要有水的地方没有严重的污染肯定会有鱼的。哪怕一个条干了很多年的小河,只要今年夏天下了一些雨,过几天你就会发现有小鱼在游动,小时候会天真的以为是谁在小河里撒上了鱼籽或者放生了小鱼。



长的后曾经在印度尼西亚生活过一段时间,那里多雨水,带着孩子在路边散步,路边的小水坑里竟然也有小鱼在游动,儿子特别兴奋,带着儿子一路走着,路上稍微有个小坑,一小洼清水就会有数条的小鱼游来游去,



儿子惊奇的问我有谁能在路边这么小的地方养鱼啊?我摇摇头,我真的也很难回答儿子这个问题,因为从小这个问题也一直缠绕在我的心头。我示意儿子让他问问当地人,儿子找了个年长的当地人问出他的疑问。



那个印尼当地人说:千年的草籽,万年的鱼籽,鱼籽是永远不会死亡的,哪怕鱼籽干瘪了,顺风刮到了路边,刮到了墙角,刮到了屋檐上……



只要来了雨水,他们就会顺着雨水漂流到低洼地方,因为当地经常下雨,甚至每天都会有一两场不大不小的雨,低洼的地方也就会常年有水,这样鱼籽也就孵化出来了。



因为我们住的是别墅区,那个当地人还是,你可以看看屋顶上的一小洼都会有鱼的,儿子特意跑到了房顶上,哦!真的很神奇,还真的有鱼啊!可见鱼的生命力真的很强,鱼更是无处不在的。


巴拉小博士

从2013年开始老家的天气就特别干,以至于村头那个从来没有干涸的水库干了,这一干就是好几年,去年开始下大雨,水库渐渐有了水,竟然有了鱼,心想几年不见水,怎么可能有鱼,不仅有了鱼,而且有了水鸭子,可能你们不知道水鸭子,但是农村的基本都见过。

为什么会有点水就会产生鱼呢?

这个问题值得思考,很有意思,俗话说,大旱闹蝗灾,这是因为蝗虫产卵是把卵产到地下,



只有在天气干旱的时候才会孵化,(可能是蝗虫可以吃之后,再也没见过蝗灾)。所以鱼卵大概也是这个道理,千年的草籽,万年的鱼卵。鱼卵的孵化也是需要适宜的条件的,

鱼籽的外面是有一层保护膜的,干涸的时候会变小保护自己,有水的时候就会孵化,另外鱼类的繁殖能力是很强大的,几条小鱼就可以变成千千万,所以在千千万个鱼籽中活下几个来,没几天又会变成千千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