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法治在中國的情形與改革

谈法治在中国的情形与改革

【摘要】通過了解中國歷史上的法治,明確從人治、禮治和德治到法治轉變的必要性,同時結合當前中國的法治建設,認識及分析中國法治的特點和革新。

一、中國歷史上的法治

法治這一概念,在人類歷史上由來已久。我國先秦法家就提出並推行過“以法治國”的“法治”。《中國大百科全書·法學》就認為,法家推行過法治理論。“以法治國”的“法治”是法家法律思想的核心,也是它與儒家進行爭論的焦點,法家與儒家在政治法律思想上的對立主要表現為“法治”與“禮治”“德治”的對立。法家的“法治”要求“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其推行法治的方法主要為“以法治本”,使法令成為人們言行的唯一標準,善於運用賞罰,將法與勢、術相結合等。

二、法治的基本內涵

1.民主是法治的前提

首先,沒有民主,法就不可能是多數人意志的體現。不體現多數人的意志,法就失去了最基本的社會基礎,依法而治就不可能進行。其次,沒有民主,法就不可能在社會中得到有效的貫徹實施。最後,沒有民主,法就可能為專制者所壟斷、所驅使,法便失去了應有的尊嚴和權威,人治取代了法治,專制取代了民主。所以,法治必須以民主為基礎。

2.民主是法治的目標

民主與法治相對於人類的全面自由發展來說都是手段,相對於立法或執法、守法來說都是目的。在民主與法治二者之間。就局部看,民主、法治的手段與目的關係是相對的,民主與法治相應地互為手段和目的。就總體看,法治只能是手段,民主才是目的。因為法律如果最終追求的只是法治,而不是民主,法、法治都會偏離方向,把民主作為法治的目標,實際上是法治對於人的價值的最直接的體現。

3.法治的根本原則是法律至上

只有法律至上才可能實現法治,實現法的統治。在法治中,它並不否定政策、道德、紀律、習俗的重要作用,甚至還特別重視和依賴其作用的發揮。但是它們都不能與法律相牴觸,法律在所有的社會規範中,具有至高的法律效力,任何人都必須服從,否則就應承擔法律責任。

4.法治的核心是依法辦事

在立法民主基礎上的法治,核心問題就是一個嚴格依法辦事的問題。離開了依法辦事,再好的立法意圖也不可能轉化為社會的現實。有法不依比無法可依更為可怕。在無法可依的時候,人們渴望有法,還有希望。在有法不依的時候,人們或許會渴望有法必依,或許會失望甚至絕望。人們常說有法不依等於無法,實際上有法不依惡於無法。

三、中國的法治需要全面推進依法治國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是體現社會發展規律、符合中國實際、具有中國特色的嶄新的法治之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中國社會和歷史發展的時代要求。

1.全面依法治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其一,依法治國是人民民主的要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是人民民主的國家,人民的民主只有依靠依法治國才能得到切實實現。其二,依法治國是典範於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要求。歷史上的蘇聯、蒙古人民共和國提出了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目標,但因其放棄了社會主義制度而歸於失敗。

2.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當前,我們面臨著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任務。我們目前推進的全面深化改革,目的正在於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

3.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事關我們黨執政興國,人民幸福安康,黨和國家的長治久安。沒有法治,人民的權益就沒有法律的根據,那些侵犯人民利益的行為,也就無法受到應有的制裁,人民的幸福安康就沒有保障。

四、中國法治建設的重大任務及革新

中國法治建設的任務及革新主要體現在依憲治國、科學立法、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等各個方面。

1.依憲治國

中國的法治建設首先要堅持依憲執政。憲法在治國與執政上的作用不言而喻,我們必須健全憲法實施制度。具體來說,一是要健全憲法解釋程序機制,為憲法實施創造條件。二是要加強人民代表大會的備案審查制度和能力建設。三是開展國家憲法日相關活動。四是建立憲法宣誓制度,通過宣誓制度的實施,強化憲法意識。

2.科學立法

首先,完善立法體制。一要加強黨對立法工作的領導,完善黨對立法工作中重大問題的決策程序。二要健全有立法權的人大主導立法工作的體制機制,發揮人大及其常委會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導作用。三要加強和改進政府立法制度建設,完善行政法規、規章制定程序,完善公眾參與政府立法機制。四要明確立法權力邊界,從體制機制和工作程序上有效防止部門利益和地方保護主義法律化。

其次,加強重點立法。依法保障公民權利,加快完善體現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的法律制度,實現公民權利化,內容合法化。

3.依法行政

依法行政是建設法治政府的路徑,法治政府是依法行政的目標。

(1)確定法治目標,實現政府職能。我們要建設的法治政府是職能科學、權責法定、執法嚴明、公開公正、廉潔高效、守法誠信的政府。這一目標首先需要法律來確認,繼而需要法律將其具體化和現實化。

(2)健全決策機制,推動依法決策。政府行政決策事關人民利害得失,一旦錯誤就禍害無窮。為此我們一是要把公眾參與、專家論證、風險評估、合法性審查、集體討論確定為重大行政決策的法定程序。二是要建立行政機關內部的合法性和審查機制。三是積極推進政府法律顧問制度。四是建立重大決策終身責任追究制度及責任倒查機制。

(3)改革行政執法,著眼體制更新。行政就是執法。人民政府的全部工作就是執行法律、實現法律的規定。針對我國目前的執法狀況,首先是推進綜合執法,大幅減少市縣兩級政府執法隊伍種類。其次是嚴格實行行政執法人員持證上崗和資格管理制度,徹底糾正臨時工執法等畸形形象。再次是嚴格執行罰繳分離和收支兩條線管理制度,防止行政執法人員的變相貪腐。

(4)強化行政監督,確保依法行政。對於行政來說,完備的監督制度是依法行政的制度保證。此外還要進一步完善糾錯問責機制,健全責令公開道歉、停職檢查、引咎辭職、罷免等問責方式和程序,使問責制度成為依法行政的有力保障。

4.全民守法

全民守法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要任務,也是構建法治社會的最重要保證。

(1)樹立法治意識。法治意識是法治社會化的思想基礎。要堅持把全民普法作為依法治國的基礎工作,健全普法宣傳教育機制,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引導全民自覺守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靠法,強化規則意識,倡導契約精神,弘揚公序良俗,使法律、經濟、道德有機結合,良性互動。

(2)依法推進依法治理。依法治理是依法治國的社會化和具體化。要推進全社會多層次多領域的依法治理。其中的系統治理、綜合治理、源頭治理等都要體現出法治的精神,實現依法治理。

(3)完備法律服務。完備的法律服務是依法治國所必需。在法治下的政府必須具備完善的法律服務體系。

(4)化解矛盾糾紛。要強化法律在維護群眾權益、化解社會矛盾中的權威地位,引導和支持人們理性表達訴求、依法維護權益,解決好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

因此,法治是人類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是現代社會的一個基本框架。大到國家的政體,小到個人的言行,都需要在法治的框架中運行。對於現代中國,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的一體化整體建設,才是真正的法治。所以實施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既是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客觀要求,也是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確保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保障。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 申偉

註釋:

[1]《從法制到法治》,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228-290頁[2]《中華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79-181頁[3]《法理學:法律哲學與法律方法》,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第370頁[4]《比較憲法與行政法》,法律出版社,第82頁[5]《中國傳統法律文化》,北京大學出版社,第六-七章

參考文獻:

[1]卓澤淵.《法理學》.-2版.-北京:法律出版社,2016.1 [2]卓澤淵.《法政治學》.-3版-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3 [3]卓澤淵.《法的價值論》.-2版.-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9 [4]博登海默(美).《法理學:法律哲學與法律方法》.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1 [5]周永坤.《法理學(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04.11 [6]《中國大百科全書·法學》.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6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