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祖李淵真的是"兒打天下父親坐"嗎?

聊歷史進今天

唐高祖李淵,真的是“兒打天下父親坐”嗎

我們無法否認,李世民在唐朝的建立過程中有著巨大的功勳,他在成為唐太宗後,也著實有著令常人難以企及的氣質,但人都有一個成長的過程,李世民也並非一開始就是這樣勇猛無倫。僅因為李世民在大唐建立中做出巨大貢獻,便否認了他老子李淵的存在,是很沒有道理的。

唐高祖李淵的霸道,越讀史,越是令人心驚。當年項羽學劍的時候,曾對他叔父說,這是殺一個人的功夫,他要的是能攻略天下,可惜他把手上的功夫學的淋漓盡致,卻輸在了人心上,而李淵,正是將謀略發展到了蓋壓天下的地步。所謂兒子打天下,不過是李淵的手段,說不好聽了,他們都是李淵的手中刀。倚天劍固然是天下絕頂的利器,真正令人畏懼的,卻是掌控它的滅絕師太。


李淵出生於長安,七歲世襲唐國公,靠著姨母獨孤皇后起家,卻一直被隋煬帝楊廣看不起,大業九年(公元613年),年近半百的李淵才得了個衛尉少卿的官,說難聽了,就是個掌大旗的。

征討高句麗,是楊廣的一個心結,三徵高句麗搞得天下崩殂。李淵便隨其出征,做個督運糧草的官兒。大業十一年(公元615年),李淵在龍門擊破毋端兒起義軍,大業十二年(公元616年),率兵抵禦突厥。


楊廣其人,雖然暴虐無盡復加,卻是才華卓絕之輩,只是太過急躁扯斷了隋朝體制的韌性。三徵高麗完了,楊廣心裡還在籌備四徵高麗,對沸騰的民怨視而不見,認為泥腿子終究不成氣候,但門閥勢力是個問題,他若浩浩蕩蕩地去徵高麗,恐怕東都大閥在後院效仿楊玄感,來個反叛,那就是撓頭的事情。李閥勢力自然不是傻的,積極籌備反抗,山雨欲來,時李淵任衛尉少卿,在天下之中的東都洛陽之內慄慄危懼。東都李閥勢力沸反盈天,卻被楊廣三下五除二逼反斬除,李淵也姓李,也算是一支李閥勢力,卻居然謀了條逃生之路請出太原,由此可見其手段一二。

李世民在李淵還沒剖露野心的時候,已經是火急火燎地籌備力量準備反隋,但大隋瘦死的駱駝比馬大,貿然反叛,難免被殘餘的隋朝力量盯上。李淵做著太原留守,卻是不動聲色地拉攏各方勢力,對王威等楊廣留下來制衡他的,不可借用的力量果斷剷除,李唐這才極速趁勢而起。


李淵進關中之後,劉武周由於時機掌握加上地域缺陷的原因,勢力遠遠不及,卻力圖複製李唐進取差距的道路,李唐竟節節敗退,李淵親自出手,終於壓住了陣腳。

李淵為求突厥支持,是向突厥低過頭的,卻並不把兒子牽扯在內,為將來擊突厥埋下伏筆。當時隴右薛舉收隋朝最鋒銳的鐵騎力量而來,也是他使使者說動了突厥人不再支持薛舉,這才堅壁清野將其拿下。

上兵伐謀,而李世民,則動手多過動腦,李淵才是李唐勢力最大的智囊。


古今事

這個說法當然是錯誤的。

李世民在唐建國過程中,當然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但李淵才是唐朝名副其實的開國皇帝。

大業十一年(615年)四月,李淵擔任山西、河東撫慰大使,開始掌握山西地區大權。大業十二年(616年)十二月,李淵又被任命為太原留守,進一步擴大在山西地區的權力。

李淵逐漸掌握山西大權的時候,開始了造反準備工作。李淵早有野心,之前隋煬帝遠征高句麗,李淵負責督運糧草時,就和隋煬帝的駙馬宇文士及談及了自己的野心。

大業13年(617年),李淵在太原正式起兵。起兵前,李世民是當時李淵身邊唯一的兒子,雖然只有19歲,但作為最信任的人,還是幫助做了很多工作,是李淵造反的重要助手。但說李淵在李世民勸說下才起兵,肯定很扯談。

(李淵)

李淵起兵後到攻佔長安這一段,李世民和李建成分別統帥軍隊,畢竟兒子才是李淵最可以信任之人。這段李世民起了不小作用,大致和李建成相當。從起兵到攻佔長安,很多時候比軍事更重要的是,李家的深厚人脈和政治影響力。如華陰縣令李孝常獻永豐倉歸降李淵,永豐倉是隋朝設置的大糧倉之一,得到永豐倉對李淵勢力重要性不言而喻。

軍事上,李淵本人其實至少也算水準之上的將軍,鎮壓農民軍對抗突厥都有不錯的表現。

攻佔長安後,李唐政權不久就兵不血刃招撫巴蜀以及河南河北等地很多地方,穩固控制了山西、關中和巴蜀地區,這時候李唐政權的優勢基本已經很難撼動,統一天下懸念不是很大了。

入長安後,李建成和李世民統帥大軍到洛陽,在看到幾方混戰之下沒有機會後退走,但佔據了河南的部分地區,之後李建成基本不再領軍,李世民成為李唐政權最重要的軍事統帥。

李淵實行宗室領兵政策,外姓將領不掌握大軍。李世民之外,其它戰略方向也有很多李家宗室作為方面主帥,如李孝恭、李媛、李神通等。但畢竟自己兒子才是最可以信任的對象,而李世民也有著高超的軍事才能,統帥大軍的任務做的非常漂亮。

李世民作為主帥,打贏了唐建國多數關鍵性大戰。但要注意的是,入長安之後,尤其是消滅薛仁果後,李唐政權對其它勢力其實已經優勢很大。李世民作為主帥表現特別優秀,可以打100分,但不是說換個七八十水準的統帥大唐就不能統一天下了,最多時間會有所延長。


仁勇校尉

關於李唐天下,在很多的電視劇裡,都將李唐天下的建立,盡歸諸於李世民,說服父親起義的是他,征戰沙場的是他,打下天下的是他,而父親李淵和哥哥李建成,總被塑造成什麼都沒有做,卻坐享其成還迫害李世民的反派。李淵在很多人的心中,也成了一個"兒打天下父親坐"的平庸形象,甚至在兒子們之間的鬥爭裡,李淵像是很昏庸似的。

而事實真的如此嗎?對此,只想引用一句話:歷史總是由勝利者書寫的,最後的贏家是李世民,所以歷史的記載評價都偏向他。

其實,在唐朝的建立中,李世民功不可沒,但是李淵的主導作用也是不可忽視的。李淵在隋朝就是能征善戰的將領,並且廣交天下豪傑,鎮守太原時,也是不斷擴充自己的實力,誠然,李世民的軍事能力很不錯,但是社會閱歷更豐富的李淵,同樣也觀察到了天下局勢,並且暗中做著起義的準備,這些,都是不可抹殺的。

李淵即位後,恢復均田制,增加了國家財政收入,改革科舉制度,為國家選用人才,改革府兵制,為朝廷提供可用的兵源,這一切,都為李世民的在外征戰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如果說李淵最大的錯,那就是沒有處理好兒子們之間的矛盾,間接導致了玄武門之變的產生,兄弟相殘,自己也被趕下了皇位。

但並不能因此,就抹殺了李淵的功績,他是一個有所作為的帝王,而不是一個昏庸的,只知道靠兒子的帝王,他的形象,被後來者過於醜化了。


小D雜談

唐朝絕對是李淵建立的,李世民不過是功勞比較大而已。太原起兵完全是李淵,李建成不但幫李淵處理政務,也帶兵打敗了河北的劉黑闥。李元吉更是常年帶兵。像一些軍中大佬也算李淵的人馬,如搞定整個南方再去靈州打突厥的李靖,代表瓦崗寨勢力的徐世績,秦瓊等等都沒有出現在玄武門事變中,在李淵承認玄武門合法性後,這些大佬才沒有動靜。更有,玄武門之前,李淵調走了天策府的文武人才,也表明了李淵的權威!玄武門不過是李世民的最後一博!


海平1125

有人說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這話雖說不全對,但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歷史上客觀存在的現象,即“勝利者書寫歷史”。


毫無疑問,唐朝的建立和穩固,李世民戰功赫赫、居功至偉。但一個帝國的建立不僅僅依賴於戰場上的勝利,更是需要一個謀篇佈局、協調各方、描繪藍圖的核心人物。這個人就是李淵!因此客觀來講李淵的皇位名至實歸!

然而擁兵多年、屢建奇功的秦王李世民隨著功勳愈發卓著,實力愈發強大,其不甘於人下的壯志就愈發難以自控。同時作為法定皇位繼承人的李建成也不願意看到一個實力和戰功遠勝於己的弟弟存在。一個認為自己才應該是皇位繼承人,一個又絞盡腦汁想要削弱對方。水與火在初生的大唐最高統治階級內部相遇,恨不能治對方於死地!於是就催生出了後來的玄武門之變。



為穩固自己的統治,得償所願的李世民自然要為自己編織一個合理合情的故事以“證明”其合法性。於是一個庸庸碌碌的李淵就在歷史上登場了。好在李世民也是一代天驕,大唐從此也開啟了一段盛世。

歷史固然可以被人為改寫,但真相永遠不會淹沒在歷史的長河。


勿怕無悔

不能簡單說。具體說。李淵是大唐近300年基業的開國帝王,其人很偉大,很英明,他是大唐的總設計師,李世民開國之初只是一個打工仔。但是不能否認其在唐建國戰爭中的功籍。但是他只是李淵手中的一枚棋子。李淵後來建唐後也有他個人開國之帝不成熟的一面。但是這個人的應對玄武門之變的氣魄也是我佩服之極!試想你在當時會如何?李淵當時認可了。這父子二人差在哪了?都是權力惹得禍?一家之言,多說無過,大家一聽,一過耳蝸,當之一癢,不必當真。不過不要小看李淵,他比李世民更了不得!


李元生726

李淵這個人在建立唐朝發揮了最大的作用!他只不過是沒有自己拎著鐵鞭上陣殺敵而已,但上陣殺敵並非皇帝的必備行為!我們之所以會有兒打天下父親坐的概念大致還是因為李世民的政治宣傳!李世民在玄武門兵變後,為了洗白自己篡權的合法性,故意貶低李淵的作用!但仔細分析下去,正是這種行為動機越彰顯李淵的重要性!

在李世民發動玄武門兵變的時候,李世民的勢力並沒能壓制李建成!在當時,李建成手下也並非沒有能人,在玄武門打對攻的時候,李建成的部下甚至一度接近攻破李世民陣營(李建成部下想要擒拿李世民家小做人質與李建成交換,只是當聽說李建成直接被殺才放棄了)。而且,除了明見太子黨或者親王黨之外,還有許多明著擺超然中立的權重大臣,但他們都忠於皇帝,比如李靖跟李績(徐茂公)等人,可見李淵當時的大權在握!間接證明了李世民沒有那麼大功勞也沒那麼大的影響力!


優己

是錯的,正確來說,李家作為世族,確實有很好的軍事教育環境。李家不算早死的玄霸,建成,世民,元吉,都是很有軍事才能的。當然李世民強的比較誇張,可以和軍神級別的李靖比了。除了李家三子,還有李孝恭等人也都是有很強的軍事能力,甚至女兒平陽公主,都是打起仗來當得起名將的中國歷史最猛女人之一。李淵在親自帶兵攻破長安後,不再領軍,是因為沒有必要並且作為統帥需要鎮守大後方。


方士的知識樂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