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明朝皇子们的名字,和化学元素周期表重合率那么高?

冯学余

因果关系反了,化学元素周期表与明朝皇子重了


其实中国人的名字很有特色,反应的是老祖宗的智慧。一般人的名字都是三个字,第一个是姓,第二个是辈分,最后一个才是名。也就是说自己只能起一个名,其他的都是定好的内容。


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后,先给子孙定了辈分。为了可以让子孙千秋万代,他给子孙利用玄学“五行相生”的原理,要求子孙的名字必须含有对应的五行。前几代还好,但是他低估了后代的繁育能力。

朱家的前几代还好起名字,过了五代以后常用字开始不够用了。但是又不能起与祖先相同的字,因为要避讳先人。于是朱家开始大规模的找生僻字,实在不行的时候,开始自己造字,因此才不至于小孩没有名字。

Δ门捷列夫

后来元素周期表传入中国,科学家徐寿希望可以把元素周期表翻译成中文。但是一时半会找不到好的字代表,偶然间发现朱氏家谱里面大都是金属类的偏旁部首。而且很多内容都有相似地方,又经过了他的改造,绝大部分的元素周期表就被翻译出来。

金属:

朱公锡、朱慎镭 、朱同铬、朱同铌、朱安汞、朱在钠、朱均铁、朱成钴、朱成钯、朱恩钠、朱恩铜、朱恩铈、朱恩钾、朱帅钾、朱帅锌、朱寘镧、朱徵钋、朱效钛、朱效锂、朱诠铍、朱效钯、朱弥镉、朱諟钒、朱翊铕、朱翊铬。

有机:

朱勤烷、朱孟烷、朱悦烯、朱定烷、朱琼烃、朱颙炔、朱厚烷、朱厚烃。



化学元素周期表

氢 氦 锂 铍 硼 碳 氮 氧 氟 氖 钠 镁 铝 硅 磷 硫 氯 氩钾 钙 钪 钛 钒 铬 锰 铁 钴 镍 铜 锌 镓 锗 砷 硒 溴 氪 铷 锶 钇 锆 铌 钼 锝 钌 铑 钯 银 镉 铟 锡 锑 碲 碘 氙 铯 钡 镧 铪 钽 钨 铼 锇 铱 铂 金 汞 砣 铅 铋 钋 砹 氡 钫 镭 锕 (部分)

可见元素周期表的翻译就是按照朱氏家谱来的


史之策

我就知道这个问题会成为一个「智商收割机」,在知乎上让不少人交纳了智商费。

这么多人答题,就是网上这一搜,不审查、不核实,然后把人云亦云的不可靠结论搬过来。

诸如:

  • 朱元璋是【元素周期表之父】。

  • 徐寿翻译化学看《朱家族谱》。

我可以很负责任的说,就我看到的资料,这些说法完全就是胡说八道:

《元素周期表》跟《朱家族谱》一毛钱的关系都没有。

这可以说这是一个历史问题,首先说一个很浅显道理:

如果不是简单、自明的历史常识问题,你下任何结论必须「言必有证」,要用靠谱文献证据证明,或者在证据的基础上进行推理。

是不是应该这样?我觉得这是一个正常人就能明白的道理。

简单、自明的历史问题,比如你说: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

我会毫不犹豫的相信,因为这是一个历史常识,很多证据能证明其可信程度高。

如果你说:秦始皇身高是175厘米。

这就不是自明的历史问题,你就要提供靠谱的证据来证明,或者你提供靠谱的间接证据,在进行推理证明。我才有可能相信你。

不然,你是如何知道秦始皇的身高?这就跟胡说八道没有什么两样,是不是这样的?

------------------------------------------

好,我们以「言必有证」这个简单的道理和标准,来分析这个问题,

一、朱元璋定下的朱家后代取名规则:

朱+辈分+五行,名字第三个字必须是带五行「金、木、水、火、土」为偏旁部首的字。

这完全可信,理由如下:

因为有很多可靠文献可以佐证,比如《明史》等。

《明史·表第一·诸王世表一》:
明太祖建藩,子孙世系预锡嘉名,以示传世久远……洪武中,太祖以子孙蕃众,命名虑有重复,乃于东宫、亲王世系,各拟二十字,字为一世。子孙初生,宗人府依世次次双名,以上一字为据,其下一字则取五行偏旁者,以火、土、金、水、木为序,惟靖江王不拘。

而且明代皇子皇孙名字中确实是都有:金、木、水、火、土的偏旁部首的汉字。

如:「朱公锡,朱慎镭,朱同铬,朱同铌,朱安汞」。

这一点就不多谈了。我也承认。

二、因为老朱家子孙太多,偏旁为「金、木、水、火、土」的汉字不够用。

所以,朱家人创造了很多以「金、木、水、火、土」为偏旁的汉字。

因此,《元素周期表》中很多表示元素、从「金」的汉字,有机化学中从『火』的汉字,很多都是朱家人造的。

这种说法完全不可信,理由如下:

我对《明史》没有研究,我不知道《元素周期表》有多少字跟明代藩王的名字一样,我就用网上一些人提供的答案进行考证。

很简单,我只要在明朝以前的字典和文献中找到这些字,就证明不是「朱家造字」,是不是这个简单的道理?

红字就是朱家子孙名字中的字,算很多吗??目测也就是不到三分之一的样子。

经过考证发现:

这些字没有一个字是老朱家造的,相反在明代以前的字典:《说文》、《广韵》《集韵》《玉篇》《龙龛手镜》等等中反复出现:

还有什么【老朱家的发明了有机化学】:

我们就来考证一下有机化学中的「烷、烯、炔、烃」,结果是一样的,都是在明代以前就有的字,很多字典都收录:

我就服了:

《元素周期表》中的汉字,和有机化学中表示有机物的汉字,没有一个汉字老朱家造的,在明代以前的字典随便查都能查到。

为什么要把这个『功劳』算到朱元璋头上呢?

告诉我?

-------------------------------------------

三、近代科学家徐寿从西方翻译化学元素的时候主要参看《朱家族谱》。

不可信:这完全是张口胡说,一个证据都没有列出来证明,证据呢?

我是没有看到任何证据能证明这一点:徐寿翻译化学元素主要参看《朱家族谱》。

请用脑子想一想,中国字典以部首和读音分门别类。《康熙字典》上以「金、木、水、火、土」为部首的汉字,哪一个部首下面不是最少有一两百个汉字。

徐寿是参考《康熙字典》之类的字典书方便,还是参考《朱家族谱》《明史》方便?

另外,《朱家族谱》是很容易找到的文献吗?族谱是私域文献,而《康熙字典》这种公开出版的文献,更容易得到。

我实在想不到任何理由徐寿会去参考什么《朱家族谱》。

我们看看宋辽金时代的字典《龙龛手镜》金字旁的汉字有多少:

《龙龛手镜》一页大概有50-60汉字,金字旁的汉字一共收录了34页,也就是快两千个金字旁的汉字,这TM还不够朱元璋的皇子皇子孙用?


这还仅仅是金字旁的汉字,说什么子孙太多了,字不够用,完全就是信口开河。

我就想问一下:汉字造形声字很难吗?恐怕是小学生都会吧?科学家还要参考《朱家族谱》吗?

比如表示气体元素:氢同位素「氕、氘、氚」是科学家造的,造得简直天衣无缝:

形音兼顾,从字形还可以分析出氢元素同位素「氕、氘、氚」的质子和中子数:

  • 「气」表示气体元素

  • 「一撇」表示质子,
  • 「一竖」表示「中子」,

「氕」一个质子,「氘」分别表示一个质子和一个中子,「氚」就是表示一个质子和两个中子。

化学家和物理学家这么逆天的造字都想到了,需要去参考《朱家族谱》,把他们当弱智?

另外,还需要明白「同形字」的概念,字形完全一样,但是意义不一样。

  • 如:「柜」在古代表示一种树木,今天表示「储物柜」。

  • 「女红」的「红」,其实跟「红色」的「红」,其实是两个字吗?「女红」的「红」表示女人的针线活,读作「女工」。
  • 淡「泊」和停「泊」虽然都是〖泊〗,其实是两个字,恰好同形。

其实,化学家是不是参考了古代字典我都怀疑,就别谈什么《朱家族谱》了。

因为利用形声原理很容易造字,根本就不能排除化学家造了一个字,恰好与古字同形。

汉字演变过程中经常出现:造新字与旧字同形。

我再说一个例子:这是今天最新发现的四种元素:

(石田)、(气奥)可能是新造字,但是「镆、鉨」两个在古籍中就有,

你认为化学家有没有参考古籍?我觉得很可能没有,因为我觉得根本没必要,用形声原理很容易造出来。

假如明代藩王用了这两个字当姓名,你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能不能说今天的化学家参考了《朱家族谱》?

民国时代的物理学家胡刚复,根据热力学原理,灵机一动就造了一个〖熵〗字,完全没有必要参考古籍,但是古籍中就有这个字。

你能说当初造这个字的人,是热力学之父?

――――――――――――

好,经过分析和考证,再来回答题主的问题:

综上所述:

汉字可以表达不同的意思,古人用过的字,有些很冷僻,有些废弃了。这其中有些字,符合形声表意原理,我们今人可以继续拿来用,表达一个新意义。

今人造了一个字,跟古字恰好同形,但是意义不一样。

这两种情况,都是非常正常汉字演变现象。

朱家子孙的名字跟化学元素汉字,就是属于这两种情况,不要过多的联想附会。

-------------------------------------------

这个所谓的【朱元璋是《元素周期表》之父】,是知乎上一个叫做「檀信介」的家伙胡扯的,不知道为什么就风靡了网络。

这是他最开始的答案:

最早的时候,我在他的答案下面质疑,他就改了答案,说什么「朱家子孙提高了这些字的曝光率,让这些顺利入选《康熙字典》,给徐寿提供了参考」等等这些鬼话。

其实,「汉字的边际效用」决定了汉字所谓的「曝光度」。

汉字的常用程度也就是所谓的【齐夫定律】,也是一种【正态分布】,细说就很复杂,这是数理语言学的研究范围。

比如:汉语〖的〗和英语的〖of〗都是使用频率最高的字。

朱家子孙使用的冷僻字,是边际效用极其低的。在几百年前的以前,几乎没有报纸、电视,怎么可能提高曝光率?

明朝很多王子到了明朝的中晚期跟平民一样,比如刘备也算是王子,到了东汉也照样卖草鞋。八大山人就是明朝王子,他如果不是画家,鬼都不会记得他。

你以为古代王子都跟今天英国的威廉王子一样,如同好莱坞明星人竟皆知?

这么愚蠢的话,就有人信?我是服了。

让这些冷僻字、死字流传下来的关键因素是字典。


其实,我也抱着人艰不拆的目的,我也懒得戳穿他。

但是他的粉丝天天骂人,真的不堪其扰,真的没办法。

最可怕的是竟然上了知乎日报:

这种结论几乎经不起那怕一丝一毫的质疑,你稍微动下鼠标核实一下,或者稍微用点常识想一下,也会发现问题。

为什么就能风靡网络?

我就不懂!只能说:这个世界上的到处是人云亦云的人。

信息大爆炸时代,我们并没有变得更聪明,而是相反。就是因为信息太多了,我们就降低了信息的审查门槛。

所以,不要随便放弃自己的思维自主权,相信一些似是而非的结论。即便看起来很新奇、有趣。

你一定要想一想:他说的结论,有没有用可靠的证据证明过?

这难道不简单吗?

根本就不需要你是什么领域的专家,只要你有这个敏感性,可以识别九成以上的错误、虚假信息。

你可能要说:

你装什么逼,你那么认真干什么?我们就是图个乐子,娱乐一下。真假对我无所谓,也没有损失。

如果这样想,就没办法了,我认为求真是人的天性。或者说我不喜欢被骗。即便没有什么利益损失,我养成了怀疑的习惯。

如果这是装逼,我就将这个逼装到底。

--------------------------------------------------------

人云亦云犯了错误,真的不要紧,其实我也经常犯这种错误。我惊讶的是这种很明显的错误广泛传播,没有人怀疑一下。

我并不是想针对任何人,真的不是。

我看到有位答主说我想当方舟子,竟然说:「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徐寿没有借鉴」。

人类基本智力活动规则「谁举张,谁举证」,你举张,你就要举证。

如何能证明一个什么东西没有呢?逻辑上无法证明。

因为不能经验所有的时间、空间、所有事物。所以,科学理论是可以被证伪的,因为科学理论是经验的。

我说我对面有条隐形的喷火飞龙,你能举出证据没有吗?

没有任何证据证明上帝、外星人、飞天面条怪、葫芦娃、变形金刚不存在。难道这些东西都存在?

假如是这样,人类的社会的法庭、听证会、大学、科研机构都不需要了,因为什么都可以成立。

我曾多次说过,思考任何问题,一定恪守这个原则:谁举张,谁举证,非常之结论,需非常之证据。

也就说:拿可靠的证据来证明,我随时愿意放弃自己的观点和结论。没有证据证明我就暂时不相信。


小汉字见大历史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前面很多答主也从各个方面给出了较为详细的回答,不过很多都提及到了族谱这一文献,主要的说法如徐寿在翻译时参考了明皇族朱氏的家谱,故兹就家谱而论,仅谈及个人的一些看法。

中国人起名(当然不限于名,也包含字等)的规范化很早就开始,同一家族同一辈都带有相同的字或者相同的偏旁,如魏晋著名的司马防八子“司马八达”,都有一个“达”字,至宋代,赵匡胤兄弟五人俱从“光”字辈,字派始正式出现,其后匡胤、光义、光美三支后裔又分别订立字派。至明代朱元璋,26子俱从“木”字派,并为每一子分别订立20字字派(其中二子早丧,实际24子)。明中后期,宗族始在民间大规模出现,开始兴建祠堂、修纂族谱,字派也被延续。

而朱元璋规定子孙起名极为严格,名字都由两个字构成,第一个字是各支系字派,第二个字必须以“木火土金水”其中之一为偏旁,依次循环(如朱棣,“棣”从“木”;其子朱高炽,“高”为燕王系字派,“炽”从“火”;四代朱瞻基,“基”从“土”;五代朱祁镇,“镇”从“金”;六代朱见深,从“水”;七代朱祐樘,又从“木”;其后无限循环),取五行相生相生之意,寓意大明王朝的生生不息。

朱元璋24子,除郢王、湘王、潭王无子,朱标后裔未知外,还有二十子。首先从整体数量来说,明朝宗室之盛是人所共知,至万历三十年,明朝宗室在籍者已有十三万之多。再者从“金”字主要是第五代和第十代,仅一王一子,至第五代也传了二十人,但实际上远远不及此,仅帝系,朱瞻基有两子朱祁镇、朱祁钰,朱瞻基亦兄弟十人,五位无子,另有四人藩王,再如庆成王有百子,传至第十代,一是一个庞大的数字。

所以,藩王数量众多是主要的原因。如果元素周期表的元素不是加“金”,而是加“木火土金水”中的任意一个,都是会大量和朱氏宗室名字重合。再者,说徐寿翻译时参考了朱氏族谱,这点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观其中的藩王名字,囊括了秦王、楚王、辽王、沈王、晋王、代王、庆王、周王、唐王、韩王、伊王、燕王(帝系)十二个藩王,想找到这么多的藩王家谱真的特别困难。


楚邾

不是明朝的皇子们按照化学周期表取名字,而是化学周期表在翻译的时候借用了很多五行偏旁的汉字。


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为了子孙后代的永久流传,在开国之初就给自己未来的子孙规定了一套取名字的规章制度。五行之间相生相克,按照朱元璋的意思名字的第二个字是辈分,现在很多地区也会有这种取名字的做法。第三个字必须要有五行的偏旁按照木,火,土,金,水这样的顺序一直世世代代的排列下去。


另朱元璋没有意料到的事,皇室后代基本上呈指数型增长,到了明朝末年到处都是朱家的子孙,拿朱棣来讲,他是明朝正儿八经的第三代皇帝,虽然这个位置是抢夺他侄子的,好歹他在位期间做的不错,也就功过相抵了。从他这一代开始往下传是朱高熾→朱瞻基→朱祁镇→朱见深→朱祐樘,名字的第三个字咋一看十有八九都不常见。虽然朱元璋最初设立这个规范的想法是很值得肯定的,但是由于人口数量巨大,汉字表达的信息量大是以组合取胜,特别是以五行为偏旁部首的常见字数量有限,完全满足不了朱家取名字的需求。到了后来各种带着五行偏旁的生僻字都被翻出来了。


而到了现代之后,无论是化学还是医学都是以前从来没有过,汉字在造字的时候也没有能够准确表达这些元素的词语。而且中国五行和元素在某种方面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古代人认为世界的本源是五行,而到了现在才发现都是由元素构成。所以为了形象的翻译就直接采用了这些带有五行偏旁的汉字,从而导致朱元璋的子孙名字可以变成一个元素周期表。


而到了现代以后,因为这些字的偏旁都是带着金木水火土的,在现代化学、医学等学科传入中国后,很多元素的翻译,为了形象就直接采用了这些字。可以说,朱家的子孙名字可以编成一个元素周期表


品读武器装备

这个问题就是个“逗比”,聪明的网友发现两件事特别像:明代藩府宗室的姓名用字和化学元素周期表里的元素名称。

比如“镭”“铑”等等(好多字打不出来,需要造,就不多举例了)。

元素表里的字有两大特征:一是字多非常,不是常见字;二是字多带“金”,金字偏旁的字特别多。这恰恰也与明代宗室成员的名字有点像(只能说有点像)!



于是有人搞了一个皇子与元素表同名的怪,实为逗趣,不料颇有答主,对此十分义愤。不必要嘛!笑点太高不行的。

我不懂化学(所有知识积累均来自中学,跟大家一样,早忘的一干二净,十分彻底),但细看元素周期表,不难发现,带金字旁的字最多,其他气字旁、石字旁的,也有一些。可见自然环境里,“金”(金属)最常见的,另外还有一些“石头”“气体”类的物质。

这让我想到中国的“五行”:金木水火土。是古人对大自然五种基本元素的高度归纳。

除了中国人的五行,印度人也有“四大”:地火水风;希腊人有“四原质”:水火土气

相对于化学元素周期表,偏旁只有金、石、气,“元素”最少!这么一比较,是否更加有趣。我不懂化学,讲到这里赶紧都收住,更不可妄下结论,不然就要露拙了。



(五行运行分“相生”与“相克”两种/皇帝不称朕)

不管是不是中国人讲的“五行”,在对自然的归纳上还不够最“精炼”,至少从春秋战国时代以来,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构建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中国人凡事都讲五行。一个与本题有关的例子,就是朱元璋在规定后代姓名用字时,除了第一个字固定用“派儿”,第二个字则依五行(火土金水木)循环之法取固定偏旁的字。以第四子燕王朱棣(明成祖)一系为例,其子孙名字为:

朱高炽(火),朱瞻基(土),朱祁钰(金),朱见深(水),朱祐樘(木)——至此五行第一轮循环完,显系依“五行相生”的规律(如果是“相克”,五行顺序就要变了)。下面开始新一轮循环:

朱厚照祝、朱厚熜(四点水就是火),朱载垕(土),朱翊钧(金),朱常洛(水),朱由校、朱由检(木)。

不多不少,两轮循环完成,明朝灭亡。



从燕王一系的名字,可见明朝宗室取名的一般规律,就是名字的第一个字,即“派儿”,是依辈分不变的,变化的,是第两个字,但又规定了以“五行相生”的规律,选用带火土金水木偏旁的字。

这就有很大的限制了。

自然界的基本元素非常有限,可大明的皇子皇孙们,却在近三百年里繁衍无尽,到明朝灭亡时,其人数可能达到几十万之众。女性不要紧,男子取名就有大问题了。

明代,宗室成员的名字不是由爸爸妈妈给取的,而是实行“请名”制。即某藩府新生子孙达到一定人数,就由亲王集中奏报到北京,请朝廷颁赐名字。这事由礼部负责。

礼部时常为赐名犯难,固定偏旁的字毕竟有限,可宗室繁衍人数众多,字不够用啊!怎么办?办法总比困难多。礼部想出的办法,就是造字。反正只要偏旁部首无误,另外半边随便凑一下就行了,形成许多新字。

礼部这么做,不必担心造成社会上汉字用字的混乱,反正也就是远方的某个宗室用一下,他人一死,这字也就消亡了。我们今天还能遇到这些怪字,主要因为某个名字少见的宗室因为某事被史书(最多的是《明实录》)记录下来了。古代的书多是抄写,遇到疑难字不要紧,当然今天更不要紧,但碰见了,就必须“造”。word或WPS里的造字功能,其实就是部首偏旁配字。

没想到,在网络时代,元素周期表里的怪字和明代宗室成员的怪名字来了个撞脸(实际上撞得很有限,就是一个“金”字旁),一撞撞出个有趣的历史话题。说历史,当求真,但心态和面孔却不可板起来。(皇帝不称朕答题)


皇帝不称朕

不期然而然的巧合

在封建时代,皇族成员的命名虽然很讲究、很典雅,但是也和大部分中国普通人遵循的基本规则一样:姓氏+辈分+单名

对于大明王朝来讲,开国皇帝朱元璋虽然没受过多少正规教育,但是喜欢

臭显摆、立规矩,他给后代起名制定了一套法则,简单说就是:

1.给每支皇族一套辈份表,20个字,比如燕王这一支是:高瞻祁见佑,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里面有很多咱熟悉的,比如正德皇帝朱厚照、万历皇帝朱翊钧、崇祯皇帝朱由检等等。老朱有20多个儿子,每个儿子都20个字,还不重样,真够他(或者大臣们)想的。

2.每个皇子皇孙的单名都要与金木水火土有关,而且要按照五行相生来排序,比如嘉靖皇帝叫朱厚熜,五行为火(熜是火字旁),他的儿子的名字就得和土有关(火生土),也就是隆庆皇帝朱载垕;隆庆的儿子呢,土生金,就是万历皇帝朱翊钧了。

这套体系实在是太考验老朱家人的文化水平啊。汉字就那么多,但是皇族们养尊处优很能生啊,据说明末皇族有上百万人。这上百万人的名字要硬往上面这个规则里套,还不能重名,结果可想而知。许多人的名字都是生僻字,读起来也不好听,比如下面这些:

永和王——朱慎镭;封丘王——朱同铬;鲁阳王——朱同铌;

瑞金王——朱在钠;宣宁王——朱成钴;怀仁王——朱成钯;

沅陵王——朱恩铈;钾庆王——朱帅锌;韩王——朱徵钋;

稷山王——朱效钛;新野王——朱弥镉;楚王——朱孟烷

这不都是元素周期表吗?

1896年徐寿引进了门捷列夫发明的元素周期表,怎么把这些奇奇怪怪的名字译成中文呢?他在明朝皇族的家谱里找到了灵感。金属旁、火字旁等等再加上上个音译的汉字呗,比如Na(Natrium),就用了瑞金王朱在钠的名字。

世界太奇妙,龙子龙孙们的名字居然给科学帮了个大忙。孩子们学化学的时候,起码得稍稍对朱元璋老先生表示一下感谢,否则,他们很可能不是背诵氢锂钠钾等等,而是要背Hydrogeium,Lithium,Natrium,Kalium。

还好,答主早毕业啊!


饮水君

两个字,概率。中国的汉字有多少?康熙字典收录了47000,现代最多的字典收录了8万多个。朱元璋的皇子皇孙有多少?当了皇帝自然会大量占用生殖资源,朱元璋就有20多个儿子,后来庆亲王有100个儿子,据说到了明朝末年的时候,朱元璋的皇子皇孙达到了百万之众。这么多人要取名字,还要按金木水火土来,把所有汉字都用上一遍也是远远不够的,自然所有的生僻字都派上了用场。而徐寿在翻译化学周期表的时候,不管他是翻康熙字典还是朱氏家谱,就只有这么多字供他使用,他取出的化学元素名字,当然十有八九会和朱元璋皇子皇孙的名字重合,就纯粹的概率问题而已,哪那么复杂?


徐德文

这一切都得归功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朱重八老兄了,此老兄堪称“元素周期表之父”:

朱元璋得了天下后,为朱家子孙取名字定了很多规矩。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五行取名法,其命名的规律是:朱姓+辈分+五行,其中第三个字必须是带五行(金、木、水、火、土)的偏旁部首。


他的下一辈有25个儿子加一个侄子,就给每一家都定了一份二十字的辈分表,比如太子家里就是“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一家一份就这二十个字,一辈接着一辈轮流用,用完了再回转着用。

而第三个字则是要求按照五行相生的关系采用金木水火土作为偏旁的字,如他的儿子都是木字旁的名字,如朱标、朱樉、朱棡、朱棣等,到了孙子辈就是是火字旁的字,如朱允炆,朱允熥、朱允熞等。


每个皇族的名字只有一个是用来区别其他人的字,偏旁部首还必须一样,而且每五代偏旁部首就要轮回一次。

重八兄的初衷是很好的,可千算万算,没有算到朱家的后代的繁殖能力,子孙后代每一代人口都会呈几何增长,一开始还能用通用常见的字,可是很快,悲剧了,朱家子孙发现字都不够用了。


怎么办?只能翻找各种古籍,什么生僻字、异体字、通假字都搜罗了个遍,还不行,就只有造字了。


这之后,就有了我们现在能看到的如镭、钠、镁、钴、铈、烷、烯等等。这些字组合起来就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元素周期表。

而化学周期表直到1896年才由徐寿引进中国,当时并没有能对应的汉字。为了能翻译好这些元素,达到形声兼备,这个老哥翻看各种古籍寻找灵感。一不小就找到了朱氏家谱,这一个可不得了,这不再合适不过了吗。


于是,徐寿就将明朝家谱命名了今天的化学元素。只能说是朱元璋老兄及其子孙发明和创造了元素周期表的元素字在前,后人借鉴和抄袭了他们的名字在后,从而形成了我们现在所见的这种巧合。


八零印記

我想用一个笑话的产生过程来回答这个问题。

小明在写作业时抓耳挠腮、愁眉苦脸,妈妈见状问原由。

小明说:“老师要我们用ABCDEFG造句,这可怎么造呀?”

妈妈说:“这不难,听我的:A,这个B小孩是C家的,坐在D上连个EF也不穿,露着个小GG。”

笑完我们来分析一下,有没有人会产生疑问:这个笑话怎么跟26个英文字母高度重合?

相信不会有人问。

因为笑话产生的过程一目了然,大家都知道是根据字母的音译表达出一串中文意思。

化学元素周期表在我国形成汉字概念的过程,其实跟笑话的产生原理相似,是十分富有趣味性和偶然性的。

化学元素周期表发明于1869年, 那时正处于清朝同治时期,历史老师给一位叫徐寿的科学家布置了一个语文作业,要他用化学元素的拉丁读音造字。

那可真是个难题,107个读音要先翻译成汉语拼音,然后找出相应汉字,每个汉字要和元素性质贴合。

徐寿首先把107个元素按轻重分成三部分:能飘的、不容易捕捉的安排成“气”字头;能在锻烧中转化形态的固定为“石”字旁;砸不烂、锤不断的金属元素就定为“金”字边。剩下的工作,只需找一个对应的声旁部首填充就行。

据说在选“金”字边的用字时,他偶然就得到了一本明朝皇家族谱,发现了那些皇子皇孙的名字中很多带金字边的:如朱公锡、朱同铌、朱均铁、朱诠铍、朱成钴……至少有三十个字的读音与化学元素的拉丁读音相似,而且在《康熙字典》、《说文解字》等工具书中的解释正跟元素性质相通。

那么,朱明王朝为什么有如此多的奇葩名字出现呢?

因为朱元璋子孙多呗。到明末时,其数量已达十万之众。

而且古人起名是很有讲究的,后代不能和五代之内的长辈重名,因此他们不得不拼命选奇字造新字,没想到无意间为后世的科学事业做出了贡献。

所以,这个问题应改成为什么元素周期表和明朝皇族家谱重合率那么高,而不是明朝皇子名重合了周期表。

看,当科学遇到历史、外语和文字时,无论如何也是严肃不起来的。


24帧半

因为这都是被朱元璋逼的。老朱同志是个历史上有名的工作狂,不光操心自己任期内的事情,连子孙后代的工作都恨不得替他们都干完了。他给后代们制定了很多事情,让他们按照执行就好了,其中就包括了怎么起名字。

按照他的设想,子孙们起名字都要按照“木火土金水”五行做偏旁,按照这个顺序来往下循环起名。他有26个儿子,给儿子起的名字全部都是木字旁的,比如大儿子朱标,四儿子朱棣。

然后规定孙子们取名都得用火字旁,比如朱允炆,朱高炽等。

孙子们取名就得用土字旁的,比如朱瞻基,朱瞻埈等。

到了曾孙一代,自然就是金了,比如朱祁镇,朱祁钰。

再下一代的自然就是水了,比如朱见深,朱见泽。

再往下就重头循环再来一遍。不过老朱同志没想到有一个问题,那就是汉字是有限的,而他的后代是无限的。明朝后期宗室皇亲们的数量达到了几十万快一百万之多,汉字明显是不够用的。

刚开始的取名还能挑点寓意好的字,可后来字都被用完了,后代取名肯定得避讳先辈的,不能用先辈们用过的,这就造成了越往后面取名越难。

最后被逼的没办法,祖先定下来的规矩不能坏。寓意好的字没了,那就随便用吧,只要五行能对上就行。再后来还有学武则天的,干脆就自己造字的。

这就是为什么朱家子孙名字霸占了元素周期表的原因,因为元素周期表上全是五行相关的字啊。

另外老朱还把子孙的辈分都排好了,给26个儿子每家都定了20个字的辈分往下传。

比如老大朱标家是“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按照这个辈分,朱标的后代比如朱允炆,朱文奎等都是这样排的。

朱棣家的辈分表是“高瞻祁见佑,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他的后代们比如朱高炽、朱瞻基、朱祁钰,朱见深等等。

因为他的后代们太能生了,现在20字的辈分已经用完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