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襄最後為何要出家?

劍雪蕭蕭

郭襄十八歲離家出走,二十歲途徑少林,四十歲頓悟出家。這期間郭襄都經歷了什麼?

我們知道,郭襄一定是在尋找楊過,自己一個人闖蕩江湖二十年,然而,誰都知道楊過和小龍女是在活死人墓隱居,在倚天最後也說過“終南山後,活死人墓,神鵰俠侶,絕跡江湖!”為什麼郭襄還是找不到楊過和小龍女呢?

其實不是郭襄在找楊過,而是郭襄在等楊過。

在倚天開篇的時候,金庸就寫道:郭襄想到楊過,心頭又即鬱郁,這三年來到處尋尋覓覓,始終落得個冷冷清清,終南山古墓長閉,萬花拗花落無聲,絕情谷空山寂寂,風陵渡凝月冥冥。

就是從十八歲到二十歲這三年,郭襄到過終南山活死人墓,也到過絕情谷,也去過風陵渡,郭襄離家出走,去的第一個地方就是活死人墓,但是楊過和小龍女避而不見,於是郭襄就在流轉於風陵渡(長大後的郭襄第一次和楊過相遇的地方),絕情谷(是楊過和小龍女的定情之地,也是郭襄和楊過生死與共的地方)。

所以,郭襄不是找不到楊過,而是相見不知為何,愛不知所愛,而一往情深,相見不如不見。而郭襄一直在找的楊過,並不是隱居的楊過,而是那個霸道俠義的神鵰俠,所以,郭襄一直在等那個叫神鵰俠的楊過和他一起闖蕩江湖。

這是郭襄的執念,郭襄喜歡的是和楊過一起闖蕩江湖,而不是和楊過長相廝守,更不是一個有婦之夫的楊過。郭襄其實和黃蓉一樣,都是玩心特別重的人,但是郭襄沒有黃蓉的好運是,郭靖是一個老實人,而楊過並不是黃蓉能左右的人。

到郭襄四十歲的時候,經歷了南宋的國破山河,經歷了家庭變故,更是經歷了二十年的江湖,這時候,郭襄已經四十,楊過已經五十八,江湖已經闖完了,而楊過還沒有來,這個時候,楊過就是來了,也只是周伯通晚年和瑛姑那樣的朋友關係,而不是情侶關係。

郭襄闖蕩江湖的時候,遇到的不是楊過而同樣出類拔萃的張君寶和何足道,但是郭襄都沒有為之所動,最後,張君寶武當出家,開創武當一派;而何足道回到崑崙,開創崑崙一派。

郭襄在經歷了大徹大悟後,郭襄明白了,有些事情,過去了就不會重來,相見不如懷念,最終也選擇出家。

Ps:不知為何,縱橫對陳曉版裡面的郭襄,喜歡的如此心痛。只能多放幾張圖了!


史論縱橫

這個回答才是權威。郭襄出家是因為她知道了一個真相而萬念俱灰,甚至心中懷有幾分怨氣,這也是為什麼後來峨眉派幾個掌門脾氣都不太好的原因。郭襄為什麼找不到楊過,神鵰中郭襄說過要去找楊龍二人,楊龍二人也表示歡迎,但後來郭襄卻找不到了,只能說明楊過故意躲著郭襄,進一步說明楊過有難言之隱。好了,下面開始解釋。第一、神鵰中其實一直暗藏著一條暗線,那就是楊過最終的伴侶是郭芙而非小龍女。小龍女最後是毒發身亡的。楊過與郭芙最初相見曾說過給郭芙採花,捉蟋蟀,注意,多年後,楊過慫恿小龍女下山,說的什麼?我給你採花,給你捉蛐蛐,是巧合嗎?金庸可不是個二流寫手,除非他老人家忘了,不然不會埋下這個伏筆。其實楊過心中是喜歡郭芙的,他與小龍女的感情更像是相濡以沫的親情。第二,淑女劍與君子劍重鑄成屠龍刀,倚天劍。淑女與君子二劍可是定情信物啊,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暗示著,小龍女與楊過的愛情不復存在了。第三,耶律齊叛變。金庸在神鵰中沒有明寫,但有幾個隱喻。書中忽必烈說過會給耶律齊的父親耶律楚材平反,而平反的條件之一就是耶律齊必須歸降蒙元,所以耶律齊這個人物他的悲劇命運是註定的,比武時被霍都毀容正是他黑化的先兆,很多人不理解他與郭芙十幾年夫妻竟沒有後代,現在理解了吧。第三,倚天中,丐幫出了事,幫主的遺孤找古墓而不找峨眉,按照常理,峨眉可是丐幫前幫主女兒的勢力,丐幫出了事也應該是先找峨眉,怎麼會第一時間去找沒有親緣關係的古墓呢?所以這也是一個證據。第四,倚天中黃衣女會全套的九陰真經,楊龍二人只是得到了九陰真經的一部分,完全版的九陰真經在神鵰中只有郭靖黃蓉掌握,所以從這條線索去看,黃衣女必然與郭靖黃蓉關係密切,暗指郭芙。第五,金庸沒有明寫楊過郭芙二人的情感,是因為如果明寫,會降低楊過大俠的光環。而郭襄最後知道了楊過跟姐姐的事情後,一氣之下離家出走(郭靖黃蓉二人一開始是瞞著郭襄的,後來紙包不住火)這也是為什麼後來峨眉跟丐幫關係不好的原因,丐幫也隱瞞了楊過郭芙的事。其實還有很多細節的證據,在這裡就不列舉了。信不信由你,反正我信了。


R2141

南宋末年,襄陽大俠郭靖與妻子女俠黃蓉力拒蒙古,獨守襄陽。其次女名喚郭襄,家學淵源,武功駁雜,而行事縱性,與其外祖黃藥師相類,遂有“小東邪”之稱。1257年,十五歲的郭襄過黃河風陵渡口偶識神鵰大俠楊過,從此芳心可可,獨屬其人。

郭襄生日之時,用了第二個要求,想要楊過出現。於是郭襄生日之時,楊過以一種霸道且令人無法忽視的形象出現在郭襄面前,對於這個16歲的少女而言,一動心則全然相付。



兩千只蒙古兵將的耳朵。放禮花“恭祝郭二姑娘多福多壽”,以煙花為信號,燒了蒙古二十萬大軍的糧草。擒住金輪法王的二弟子達爾巴,揭穿霍都的陰謀,為丐幫幫主報仇,把打狗棒歸還丐幫。這3件禮物又試問哪個少女不傾心。


郭襄18歲離家出門遊歷,遍尋楊過未果。四十歲頓悟出家為尼,終生不嫁。最後成為峨嵋派的創派祖師。

論起郭襄出家的原因,我到認為不一定是為了楊過。家族在抗金中全部逝去,弟弟失散。曾經相識的朋友也已遠去。這幾十年的遊歷誰也不知道郭襄發生了什麼。少年時情竇初開的愛戀又怎麼撐到四十歲,不過是一個執念,見到楊過安好的執念。這麼多年的遊歷也該叫這個少女看的通透,為何執著於無疾而終的愛戀,而不在江湖中留下自己的名字。



黃蓉定下刀劍計劃,郭襄郭破虜留在襄陽,襄陽城破後刀劍以及裡面的兵法秘籍就會極其容易落入蒙古人手中,那是最壞的結果。所以郭襄必須要走,不是犧牲就是最大的幫助,活著也是一種希望的延續。

而至於找不到楊過,有一種說法是楊過和郭芙在一起了,小龍女吃白魚也只不過是壓制毒素,不能完全解毒。楊過心中的人本就是郭芙。


西芒

郭襄的故事可以單獨成一本書。

郭襄的一生就是一個傳奇!郭襄一出生就開始在歷險,金庸筆下的人物還沒有哪一個角色有此般奇遇。襁褓中的郭襄純真可愛,竟能讓大魔頭李莫愁大發善心,甚至還找來了豹奶哺育小郭襄。《神鵰俠侶》是一部情殤很濃的作品,但是十六年後由於郭襄的再次出現,整部書的基調突然輕快了起來。按照金庸的原意,郭襄十有八九是女主角的。怎奈金庸還是扛不住讀者態度,最後導致郭襄孤苦一生。

郭襄的容貌、郭襄的天賦還有郭襄性情,在金庸武俠都是首屈一指的角色,能將全部的優點都融於一身的女子,恐怕也只有郭襄一人。然而,郭襄的命運卻一點也不完美。因為十六年的那一天,她遇到了一個叫楊過的人。一個是跳脫可愛,對愛情充滿幻想的美少女,一個是事業有成,帥到掉渣的中年男子。一幕小萌妹愛上帥大叔的戲幕就此拉開!怎能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郭襄從此只能把自己活在幻想當中,她甚至想象自己比郭芙早出生,那個時候楊過就會把三枚金針送給小龍女。然而,郭襄自己對這份感情的結果卻十分清楚,郭襄也曾經暗許“只有小龍女這般女子才能配得上楊過”。可是,郭襄為什麼還是要一直找楊過呢?其實,郭襄找的並非楊過,她是在找一一個像楊過的人,能夠和她上演一場楊過、小龍女那樣的愛情啊!奈何尋遍天下,佳人難求!張君寶很深情,但是卻沒有楊過的傲氣,何足道足夠孤傲,郭襄甚至覺得他和自己一樣寂寞,奈何少了楊過的率性不羈……郭靖就這樣騎著毛驢,揹著倚天劍,一遍行俠仗義,一遍尋找找了楊過的蹤跡。

那一年,襄陽城破了,郭靖和黃蓉都戰死了,姐姐和弟弟也紛紛陣亡,自那以後小郭襄開始舉目無親,從此浪跡天涯。而她深愛著的大哥哥呀,你到底去了哪裡?終南山上,萬花坳裡,絕情谷中,風陵渡旁,小郭襄無數次地輾轉於這四個地方,期許著大哥哥哪一天故地重遊,能與她再邂逅此生……一年又一年……直到四十歲那年的某一天,峨眉山下,郭襄聽了一個說書人講了一個很古老的故事:

有兩條從不相識的魚,被浪衝上了淺灘,為了生存,他們只能交換口中的泡沫來維持呼吸,這就是相濡以沫。黃昏時分,海水即將漲潮,兩條魚也要分別,各自回到屬於自己的世界,不再互相倚靠,而這就是相忘於江湖。“相濡以沫,何不相忘於江湖”郭襄聽完痛哭一場,大笑離去……


四十歲那年,峨嵋山上,白雲朵朵;千山暮雪,隻影向誰去?當年的少女容顏已逝,青絲已成雪。從此青燈古佛旁,多了一條消瘦的身影。這個為了另一個身影,苦苦找尋了二十四年的身影,終於停下來了。古寺清幽,涼風徐來,燭燈晃動,微影輕搖,芳心至此,今生無憾!

有讀者問:為何郭襄找不到楊過?我們《思品時間》也有許多文章猜測了了這個問題!可能是因為楊過不想再多出情端吧。當然也有比較扯的猜測,轉到此處與大家分享。

【思品時間品金庸第559期(補番):郭襄為何找不到楊過?】

文/江湖小混混

《神鵰俠侶》小龍女


至於為何郭襄不去幫助守城?相信這是郭靖和黃蓉的遺言,既然襄陽已經無法守住,總該為中原武林留點血脈吧?更何況郭破虜已經戰死了,於情於理都應該為家族留下傳承。別忘了,倚天劍還有它更高的使命。本文就為大家扯到這裡,多謝您的閱讀。


武俠時間


我走過山的時候山不說話,

我路過海的時候海不說話,

我坐著的毛驢一步一步

滴滴答

答,

我帶著的倚天喑啞,

大家說我因為愛著楊過大俠。

找不到所以在峨嵋安家,

其實我只是喜歡峨嵋的霧,

像十六歲那年綻放的

煙花



有的時候,或許流浪已經成為一種習慣。

柳絮桃花,自在飛鶯,恰恰馬蹄,淺草閒人,去到江南趕上春;

關外飛雪,天高雲遠,銀樹寒霜,紅爐沽酒,漠北塞外有豪情。

——在不同的地方,感受生活在別處的況味。

人們總是說,江湖兒女,處處是家。但是在我,走遍天涯,尋尋覓覓,只是希望,能夠得到一點他的訊息。

心頭其實早已千遍萬遍想過:便是尋到他,卻又如何?還不是重添相思,徒增煩惱?他所以悄然遠引,也還不是為了我好?但明知那是鏡花水月一場空,我卻又不能不想,不能不找。

從來都知道,只要我還愛著像他那樣的人,我就還仰望著高貴而完美的靈魂;只要我還尋找著他的蹤跡,我就還聽從著自己心的聲音。

於是,註定了要浪遊四方。

喜樂無憂,如花的韶華,總是有一些故事的:

當街金釵沽酒,季布無二諾,侯嬴重一言,殺狗屠鷹,燕趙遺風;

陸家莊

比武招親

,鵝黃衣衫,淺淺容顏淡淡妝,一席言談,一曲《有所思》,教一對有情人終成眷屬。

還有呢……

我曾經連續三個月千里追殺一個土匪,僅僅是因為他無故砍下另一個人的手臂;


我也曾經一次將我身上無價的珠寶當掉,僅僅為了湊兩千兩銀子給一個痴情的男子作聘禮。

因為我知道,如果他遇到這些人這些事,也會和我一樣。

但是所有的這些,卻令得傳言中的我,化做武林中的一個神話。

都說這是崑崙三聖一生都在尋找的姑娘;武當的開山祖師,聽說我出家的消息,終於也做了道士。某些時候,那句話並沒有謬誤:女人因為愛她的是什麼樣的男人而矜貴。所以到了很多很多年後,仍然有人遙想我當年的風采,念念難忘。只是紅顏如花,尋不到苦苦尋覓的人,便直教寂寞開放也罷。

40歲那年,在牛家村村頭遇到一個說書人。

他說起一個很老的故事:說有兩條魚,生活在大海里,某日,被海水衝到一個淺淺的水溝,只能相互把自己嘴裡的泡沫喂到對方嘴裡生存,這就是成語“相濡以沫”的由來。

但是莊子說,這樣的生活並不是最正常最真實也最無奈的,真實的情況是,海水終於要漫上來,兩條魚也終於要回到屬於它們自己的天地,最後,他們,要相忘於江湖。


那一刻我終於真正明白,與其天涯思君,戀戀不能相舍,莫若相忘於江湖。

江湖之遠之大,何處是我歸依的故鄉?於是,我到了峨眉,終於在那裡住下,羈旅遊子,畢竟會有葉落歸根那一日。古佛清燈的歲月,從那一刻開始。

那一年,在終南山上撿到一個小嬰兒,吹彈得破皮膚,嬌弱的笑容。我給她取名,叫做風陵。我要把這半世武功,都化做記憶,留給風陵,留給她的後人,留給峨眉派女子。

60歲的時候,面對

梳妝檯

,看著鏡中蒼老的容顏,16歲時的記憶仍然鮮明如昨:黑色沼澤,佻脫的九尾靈狐;十月廿四,城中燦爛的

煙花

綻放。擺弄手心三枚仍然鮮亮的金針,回想彈指而去的韶華。似這般如花美眷,逝水流年,哪搭兒閒尋遍。紅了的櫻桃,綠了的芭蕉,那些拋擲的流光,那些匆匆的腳步,那些曾經的等待。

一切都已經釋然了吧,少女時代,那個

少林

寺的大師曾經吟誦的經文:“由愛故生憂,由愛故生怖;若離於愛者,無憂亦無怖。”,那些貪嗔愛痴,拈花微笑,終於瞭然於心。


只是有些事,它在心裡最底裡那個角落,沒有辦法去懷。
每當聽到空中有鳥兒的鳴叫,我都忍不住要仰頭看,然而飛得再高的鳥兒也不及那一隻老邁的大鳥,再響亮的叫聲,也不夠那一聲嘶啞的鳴叫。

遠遊於湖海之間,太多的名俠豪士沾沾地顯示劍法,然而在我心中,再眩目的劍也比不上那把玄鐵重劍,再精妙的招式,終究不過是花架子。

到了很老的時候,偶爾我還會想,當時,便我那樣的懵懂不知,然而他不是不懂得的吧?

天真無邪的少女,那樣的信任和愛重?——他其實全都知道,只是既然沒有辦法回應,那麼,便不說也罷。不見也罷,免得徒增煩惱。小孩兒家,能有什麼心事,哄上一鬨,給得一些熱鬧物事,小兒女情懷,便扔到一邊去了。

只是他沒有想到,一生是可以很短的,青春在懷戀中,也就過去了。

全詩:
我走過山的時候山不說話,我路過海的時候海不說話;

我坐著的毛驢一步一步

滴滴答

答,我帶著的倚天喑啞。

大家說我因為愛著楊過大俠,找不到所以在峨嵋安家;

其實我只是喜歡峨嵋的霧,像十六歲那年綻放的

煙花



我路過海的時候海不說話,我走過山的時候也聽不到回答;

我騎的毛驢步步

滴滴答

答,悠悠飄向遠處可從不想要回家。

正當喜樂無憂年韶華如花,遠遊風塵之色卻不似十九風華;

愁思襲人無計迴避真牽掛,不知天涯何處有那我思念的他。

沒半點音訊怎續風陵夜話,見不到大哥哥願知他如何行俠;

上少室山想找無色問一下,老禪師亦不知他是在何處為家。

聞琴聲似和鳥語交相應答,百鳥朝鳳曲難道還有人能撫它?

白衣男子劃了一畫又一畫,不是劍法是痴迷在那棋子圍殺。


旁觀者清一語道破危難局,我彈奏古曲留下了他獨自驚訝;

高歌一曲輕身去不想其它,屈指崑崙三聖闖

少林

又有何法?

三個老者連騎而來又迴轉,以為是留書之人卻是

少林

俗家;

他從石亭頂抱著瑤琴落下,教訓了青臉人只為他將我威嚇;

在亭上聽了我和三人對答,其實他也不知名滿天下的爹媽;

這人姓何,雙名叫作足道,名字謙遜得哪有半點狂妄自大?

琴劍棋三絕技藝冠絕西域,崑崙三聖並非三人就是一個他;

抱著瑤琴到處找我為新曲,豐瞻華美奇妙調和考盤與蒹葭;

伊人難道是我,思慕如霞,右手彈琴左手使劍退敵亦惆雜。

從萬里遠趕來原為送句話,什麼經書是在油中好讓覺遠拿;


平生足跡未履中土乘此遊,路上碰到三個西域少林要比劃;

非逼他去了劍聖名頭不可,反正上少林寺一番做教我猜岔。

萍聚緣和山花與風的爛漫,我怎會不知自己是他心中的她?

若是真能為我再重彈一曲,或許我大哥哥找不到還有個他;

他那張嘴

會說話

可真不假,憑片言折服老和尚請我進奉茶;為我一句話願意不來打架,比劍嫌霸道青石板上把棋盤劃。覺遠擦掉棋盤又將他劍夾,君寶斜擊一掌他沒能分身招架;他誓用十招將這少年打發,雖取巧讓君寶倒下也算輸此架。足尖一點身已在數丈之外,傳完話就走人怎麼忘了叫上咱?挑著張君寶和我覺遠迅跑,到深山裡面疲累過度圓寂坐化;讓傷心的少年去找我爹媽,自己卻不知何去何從心亂如麻。不是為楊過才在峨眉住下,我喜歡峨眉的霧像那年的煙花;我身上佩的倚天寶劍暗啞,崑崙何足道心頭定未將我丟下;自少林飄然遠去不再回頭,他瀟灑的身影為何卻淚如雨下?


第流年


郭襄可能並沒有出家。之所以會創立峨眉派有一群尼姑徒子徒孫也可能代表了郭襄一種哀莫大於心死的心境。

我們知道情感上郭襄喜歡楊過,雖然兩人相差十幾歲,但一見楊過誤終生。郭襄在風陵渡口,識得楊過,得楊過青睞,與之交往,對於楊過來說,這是一個可愛的小妹妹,但對於郭襄來說,這個成熟有魅力的大哥哥卻佔據了他所有的青春和愛情。



其後楊過和小龍女隱居在古墓。郭襄再難得見楊過一面。從此開始了孤身一人,飄零天涯的浪跡生活。

後期襄陽城破,郭靖黃蓉夫婦和兒子郭破虜戰死,郭芙耶律齊夫妻下落不明。郭襄一下子從萬千寵兒的小公主變成了孤身一人的孤兒。心境落差之大也實在讓人難以承受。


我們從後期崑崙三聖何足道對郭襄的苦追可以知道郭襄拒絕何足道,主要的原因還是在於心結難以解開,曾經滄海難為水,所以郭襄最終也沒有和何足道走到一起。獨自上了峨眉山,開創了峨眉派,成為峨嵋派的開山祖師。

其實金庸在書中並沒有寫到郭襄出家為尼了。只是峨眉派的弟子有尼姑有俗家,所以我們的印象當中覺得郭襄應該出家了,但我個人認為郭襄並沒有出家,出家的可能是郭襄的再傳弟子。


胡侃雞湯:

初戀的魅力在於永遠留著心中的最美好。忘不掉初戀不可怕,但忘了自己的人生,就很可悲,奉勸大家不要做郭襄!

胡侃歷史,多歧為貴。歡迎留下您的觀點!


君箋雅侃紅樓

首先說,郭襄為什麼出家,從人性的角度來分析,查老這個設定是很巧妙的,我們先看看郭襄一生的機遇,這個小姑娘,從小到大,不管是正是魔,正邪兩道的人對她都是多有照顧的,正道人士不說了,郭襄乃是郭巨俠之女,丐幫幫主的千金,全真教的明珠,自然多有照拂,不管是什麼事情,就算武功比她高的多,也不敢有一絲怠慢,人家上頭有人。就算是邪派中人,從李莫愁,金輪法王,到黃河五鬼,從高手到低手,因為她外公的名聲也好,因為郭襄本人可愛也好,因為楊過等人的多加照拂也好,總之對郭襄也是言聽計從,不敢得罪的。這就導致郭襄從小就天不怕地不怕,雖然心地善良,但是也難免古靈精怪,沒有經歷過什麼太多的磨礪。而在襄陽城破,國破家亡的前提下,父母兄姐身死,一大家子的親人朋友,死的死,散的散,就算沒死的也音訊全無,沒有個固定的聯繫地址。郭襄經歷這樣的大起大落,人生鉅變,會心灰意冷,了無生趣也是正常的事情,然後支持郭襄繼續活下去的動力可以說就是楊過還活在世上。經過多年的尋找,郭襄最終沒能找到楊過,在江湖中舉目無親,而且不可避免的,經歷了不少的江湖中的冷暖人情,過去的磨難與挫折經過時間的磨礪,也沒有尋死的想法,萬念俱灰,有些失望的情況下,出家為尼,青燈古卷,也不失是一個尋清淨的好去處。至於抗敵,襄陽城破的時候,郭襄才多大啊,郭襄後邊武功高也是後來的事情了,那個時候,郭襄除了是郭巨俠的寶貝千金,被敵人抓走可以威脅她的父母,讓她父母分心外,留在襄陽城並沒有什麼大用。楊過跟小龍女經過多年的曲曲折折,終於在一起了,收一個郭襄,有問題嗎?應該說沒什麼問題,畢竟小龍女比楊過大了一些,在那個戰亂的年代收個妾室也沒什麼的。但是仔細想想,郭襄是什麼身份?楊過的叔父,郭靖之女,丐幫幫主千金,黃老邪的外孫女,整個襄陽城的明珠,整個正道武林絕大部分高手都是看著她長大的。你收她做小,在江湖上還能混嗎?如果說讓小龍女做小,楊過連尹志平的事情都不在乎,追求了這麼多年,分分合合,曲曲折折,可見也是真愛,這麼可能讓姑姑受這般委屈?而且,查大俠定義中的楊過好歹是個正人君子,專一一點,也會增加讀者的好感。除了這些以外,不要忘了,楊過的父親到底是死在了黃蓉的手下,如果說楊過對黃蓉後來沒有什麼怨恨之心,也是不盡然的,可能楊過經過磨練,經過江湖事,放下了很多,但是之後跟仇人之女同床共枕,共度餘生,那也是很尷尬的事情。所以,楊過乾脆沒有在郭襄身前再出現過,甚至有的時候擦肩而過,楊過故意躲著,又怎麼找得到呢?


物慕忠信

這是由金庸對郭襄人物的設定決定的。

一開始金庸就在郭襄身上注入了強烈的”出家 人“氣質。

她視錢財如無物,可以拔下頭上金釵請剛認識的江湖朋友喝酒,一邊的姐姐提醒她金釵很貴,可她根本就不在乎,不是浪費,也不是揮金如土,而是小姑娘心中根本就沒有錢財意識,”富貴如浮雲“對別人來說是裝逼,對她來說,根本就是天生氣質。

她也不怕死,在強大的金輪法王面前毫不害怕,懸崖更是說跳就跳。

她騎著小毛驢雲遊天下。

一切的舉止,和道家的”莊子“何其相似乃爾!

道家認為,生死是一樣的。莊子的親人死了,他不哭,人家奇怪,他說,生就是死,死就是生,有什麼好哭的?

人是這樣,由人組成的國家又何嘗不是如此?亡就亡了吧,真有必要拼命去救嗎?意義有多大?天地尚不能長久,何況人乎?何況國家乎?人活著,應該放曠於天地之間,與宇宙精神相往還!

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是儒家,是墨家,絕對不會是道家。

當然,後來郭襄創立了峨眉派,而峨眉派似乎是佛家,可是佛家也是方外之人,講究四大皆空,在他們眼中,國家雖大,也只是紅塵俗世,過眼雲眼而已。

馮友蘭認為,人生有四境界,1、自然境界; 2、功利境界; 3、道德境界; 4、天地境界。道家和佛家自認為已經到了天地境界,而認為經營社會國家的儒家只是到了功利境界,最多到了道德境界而已。

層次不同別硬碰。

”出家人“氣質這麼濃的郭襄怎麼可能學儒家的郭靖去捐軀赴國難呢?


八戒讀金庸

香港武俠小說家金庸的作品,我看過幾部,對郭襄影響比較深。

郭襄是郭靖、黃蓉之小女兒,從出生便註定命運一生坎坷。

按理說,一個出生武術名門世家的小姐,應受盡寵愛,和姐姐郭芙一樣,嬌氣縱橫,目無世上任何一個人。

但所謂兩山而異,姐妹個姓不同,人生也就不同。郭靖、黃蓉對郭芙的失敗教育,使郭芙長大後所作所為表示痛心。所以對郭襄十分溺愛,又不怎麼管教,任其思維發展。

於是,小郭襄集黃蓉的聰明,郭靖的正氣善良,外公的瀟灑於一身。

讀者非常熟悉的描寫:十六歲風陵渡口見楊過,一見誤終生。

她隨一群不認識的怪人孤身闖險,只為見這位被人們傳說中的“神鵰俠”。

見“神鵰俠”後,對這位行俠仗義又專一深情的大哥哥已產生愛意好感。

大俠望著心靈單純的小女孩,贈她“三枚金針”,許她三個願望。

她第一個願望要見見面具下的“神鵰俠”。楊過揭下臉上的面具,郭襄臉紅,如願以償。

她第二個願望,要楊過陪她過十六歲生日。

這次生日,是她這輩子唯一的幸福快樂時刻。

楊過為她放了一場屬於她的絢爛的煙花,開盡了少女一生的絢爛。

郭襄腦海裡,楊過是唯一存在心靈深處的被自己愛著的人。這份愛,是少女純潔的愛。這份愛,是誤自已一生的愛。

楊過見小龍女無影,傷心極至,在絕情谷百丈深崖縱身一躍,郭襄手握第三枚金針,一聲大哥哥,跟著跳了下去。……

我們看《神鵰俠侶》結尾語:

楊過與眾人告別後,攜著小龍女之手,與神鵰並肩下山。

……其時明月在天,清風吹葉,樹巔烏鴉呀啊而鳴。郭襄再也忍耐不住,淚珠奪眶而出。

這一別,郭襄再無見到楊過。這一別,使每天充滿笑容的小郭襄,放棄了家仇國恨,迷茫無目標的騎著小毛驢往前走著。

她忘記了生她養她的父母和姐姐,還有大宋官兵在隨時都有犧牲的守著襄陽城。她也忘記了自己該不該回襄陽城助父母一臂之力。

李莫愁說:“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

從十六歲迷迷茫茫走過二十四個春秋,祖國的山山水水都留下了小毛驢的腳印。也末找到楊過。

四十歲那年,她忽然醒悟。出家為尼。後來開創了峨嵋一派。

為了懷念數十年前的楊過,郭襄祖師的徒兒就叫風陵師太。

在郭襄的身上,我們每一個讀者都看到了在這個世界上,對愛無比執著的人,值得我們一生去守候。

附:網上的一首詩,這樣評說郭襄:

我走過山的時候山不說話,我路過海的時候海不說話;

我坐著的小毛驢一步一步滴滴答答,我帶著得倚天暗啞。

大家說我因為愛著楊過大俠,找不到所以在峨嵋安家;

其實我只是喜歡峨嵋的霧和霞,像十六歲那年綻放的煙花。

我路過海的時候海不說話,我走過山的時候也聽不到回答;

我騎著的毛驢步步滴滴答答,悠悠飄向遠處卻從不想回家。


一片紅與紅樓夢

“風陵渡口初相遇,一見楊過誤終生”,這是我最喜歡的一句詩之一。

因為在這句詩裡,愛情是愛情,它不是任何別的東西。

郭襄出家的原因,其實未必是因為楊過和她遙不可及的愛情,反而是因為她透過這愛情認識了這個世界的真實,以及這個世界的虛偽。

我總是覺得楊過是一個特別讓我感動的角色,在他的身上,蘊含著苦難,蘊含著真心,蘊含著豐富智慧,蘊含著放棄,蘊含著叛逆,蘊含著自由,他最苦他也最偉大,因為他到最後明白世界不是任何一個人組成的,而是由一草一木,一個人一個人組成的。

他劫富濟貧,他成為了一個英雄。

郭襄最後也開山立派,也救濟蒼生,成為一代鼻祖,但這不能使她解脫。她只是在走一條前人的路。

郭襄出家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她認清了一個真相,那就是她跟愛人不可能了,生命本身就是有裂痕的。沒有人可以逃的過去。出家,只是她的決心,她不願意與這俗世妥協,不願意。但她能做的,只有這麼多了。

《金剛經》有云,“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郭襄參透了,但是又如何呢。唯有明志,唯有痴與執是唯一的答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