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榜中为什么太皇太后和静妃一眼就看出了梅长苏是林殊?

刚刚侃天下

认真看这剧的人就会知道,并没有一眼就看出的意思,林殊面目全非,重返金陵已经是一个没有任何往日音容的人了,若不是不经意间露出了破绽,梅长苏的身份,又哪有这么容易被识别出来呢?


先来说说太皇太后,太皇太后从小最疼林殊,心心念念的也只有这个早夭的曾外孙子了。


我们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虽说太皇太后已经老年痴呆了,而梅长苏回到金陵与太皇太后也只是见了短短的一面,但有句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通过眼神的接触,太皇太后也会认出这个她最疼爱的孙子的,又或者,太皇太后只是下意识的把名字跟林殊名字谐音的人混淆了,太过于思念,太过于难以接受白发人送黑发人,何况,林殊冤丧梅岭,太皇太后见到他的最后一面,应该是出征前吧,于是潜意识里,小殊还是活着的,还活在出征前。



再来说说,全剧中最睿智的一个女人,静妃:


静妃,人如其名,很安静的一个人,看事情,做事情非常通透,是那种所谓看透不说透的人,也正是这样的人,成了靖王夺嫡路上的极大助力。 而她,也并不是一眼就认出梅长苏的,主要是因为以下一些事,让她对梅长苏身份的一步步加深的。


(1)、梅长苏执掌江左盟这么久,声名威望盛极一时,却选择入京,不仅舍弃太子和誉王两条近路,反而扶持靖王,他与靖王非亲非故,为什么要帮助靖王呢,而且,在夏江誉王等人的陷害下,都没有对靖王失去信任,依然锲而不舍的扶持他,这一点值得怀疑。


(2)、救出庭生,对霓凰郡主的事情过于关心,一开始就介入到庭生和霓凰的事情里,在这里,对于庭生的身份和救出庭生这些事,以及霓凰郡主后面在宫中遇险后,一切化险为夷的事,想必靖王事后是有对静妃提及的,一个外人,同时对霓凰和庭生都过于关注,不太正常。



(3)、靖王送入宫中的那本游记,翔地记里面有着避讳昔日晋阳长公主闺名的字,知道晋阳长公主闺名的人并不多,就连靖王都不知道,何况外人。那么问题来,什么人会特地去避讳某个已故先人的名讳呢?这个人必然是与长公主非常亲近亲密的人。另外,静妃跟靖王提过,看书中的批注,应该是个霁月清风的疏阔男儿,可为何是个阴诡的谋士,还是个病秧子,这里面的反差让人不解。


(4)、梅长苏年龄与靖王相仿,而且,姓梅,当年救下自己的赤焰军主帅林燮也曾化名梅石楠,也是姓梅,又或者,是指梅岭。一开始,梅长苏化名苏哲出现在大家的视野中,有了化名的先例,很难保证梅长苏这个名字是不是也是个假名字。再来,卫峥化名隐身于药王谷,被抓以后,梅长苏表面上看是为了靖王出手救他,事实上却是要把自己搭进去才能让靖王全身而退,若说是单纯为靖王的谋士,他不至于如此。


(5)、当年的梅岭一战惨烈情况,静妃肯定是知道的,如果林殊活着,必然也是九死一生,身体状况不好是可以理解的,早年的时候,静妃也喜欢游历山河,想必也是知道梅岭上有什么的,根据书中反映的梅长苏的性格反差和靖王那里所知道的梅长苏的身体情况,不能不让人怀疑梅长苏也曾经是个疏阔男儿,也是遭遇了什么变故才导致的身体变差。而这个,只有见到梅长苏把过脉才能得到验证,于是才有了后面在九安山,静妃迫不及待的想见到苏先生并且为他把脉的事。

所以,静妃对林殊,不是一眼认出的,不是偶然发现的,是必然的结果。


兮言小姐

太皇太后已经老了,或许已经糊涂了,在她的潜意识里,小殊照样在世的,还活在出征前。或许,太皇太后只是下意识的把名字跟林殊名字谐音的人混杂了,或许又是太过于怀念,太过于难以接收白发人送黑发人,死去的人还能够一直或者爱护自己人的心里,想来也是一种幸福。


而静妃?在当靖王告诉静妃要介入夺嫡之争时,就说起了可以助自己夺嫡的梅长苏。自己的儿子一不受宠,二无人脉。静妃的内心早就起了狐疑,夺嫡之争弄不好是会有杀头之罪,谁会为了靖王的出路掉臂本身的身家性命?不是傻就是痴吧?但静妃心理周密,或许当时她心中已经有一点底,这位梅长苏先生一定是位故交。而后来让静妃认定林殊身份的,就是那本《翔地记》。书中有一个地名,与林殊母亲的奶名是同样的,

梅长苏在注解时,为显对家母的尊敬,刻意将家母奶名的字削减了一笔。

书不巧拿到静妃手上,曾今在林府生活的静妃一下就明了于心,在这时就已经基本确定了林殊的身份。而后来,梅长苏随靖王一起去皇上的行宫,静妃终于能够见到梅长苏了。一见面,静妃就和当初的霓凰郡主一样想看梅长苏手上的印记,无果后,又要求给梅长苏把脉,作为医女的静妃自然知道梅长苏经历了什么,所以在把完脉后当着靖王的面就难过了起来。

或许对于梅长苏来说,太奶奶的温暖和静妃的关心,正是他活在黑暗中想要守护的光明之一吧。


四月辣椒

整个剧中只有蒙挚一眼就认出梅长苏是林殊。但那也是蒙挚知道林殊还活着,并且还有书信来往,对他的情况非常了解,认出他并不难。

霓凰认出林殊是从梅长苏各种不合理的举动一步一步求证带来的。首先梅长苏排人帮霓凰破铁锁连舟引起怀疑,之后就一直调查梅长苏,梅长苏见太皇太后的表现,带梅长苏进往日林府,庭生解救,请动周玄清最终确认其身份可以说是一波三折。

萧景琰最后认出林殊也是有原因的,首先对梅长苏身份十分厌恶,觉得是阴暗诡谲之人而自己又不喜欢这套。就是梅长苏全心全意帮他扳倒太子,削减誉王势力时也不能全心信任他。然后就是林殊与梅长苏形象差别太大,一个弯弓射雕本身就是个小火炉,一个体弱多病出门都带个医生,手无缚鸡之力。既然心理有芥蒂就不会往那上想两个这么大差别的人会是一个人。

我一直不认为太皇太后认出梅长苏是林殊,老人家思念外孙更能让人信服。毕竟书中没给什么细节来点出。

静妃认出梅长苏真是聪明绝顶。就是从萧景琰嘴上听说这个人,一本翔地记就推断的八九不离十了。为验证自己的推理就以诊病为由推出自己的答案。


当年的风飘

电视剧,也就是一个编剧编写的绝妙之处,其实很多能经得起推敲,很多就是编撰。

皇太后因为老糊涂,说她认出来,其实是编剧的一种写作方式,作为一个对林殊特别疼爱的老奶奶,这样写让人更能带入情境

静妃只是在看到翔地记,联想诸多,才猜出来的结果


林花昨夜开

《琅琊榜》中,梅长苏的身份一直饱受怀疑,包括皇上、靖王、誉王、谢玉、夏江、夏冬等等,这些人觉得梅长办的身份有些不合常情,却又找不到能够证明他们这些推断的证据,所以永远也只停留在怀疑的阶段。但剧中三个人物,太皇太后、静妃娘娘,霓凰郡主却一眼就认出了梅长苏就是林殊。

先说太皇太后,剧中出场仅一次的人物。太皇太后已年过古稀,耳聋眼花。看人都看不清楚,却在拉着梅长苏手时,不停的念着“小殊,小殊”,还拿出林殊最爱吃的点心给他吃。那一刻,梅长苏心中思绪万千,情不自禁的拉住了霓凰郡主的手,眼泪差点掉下来。

梅岭一案已经过去十年,皇上对太皇太后应该是有所隐瞒,所以太皇太后并不清楚当年到底发生了什么。但她念念不忘的最聪明乖巧的林殊和皇长子萧景祁不见了踪影。身居深宫的太皇太后怎么会不明白其中的厉害。只是越年老,心中林殊一家的想念之情就越深。当梅长苏介绍“在下苏哲”时,听到一个“苏”的太皇太后,不禁想起了林殊,加上年岁大头脑不是太清醒,所以就叫出了“小殊,小殊”,这个“小殊”,我们可以理解为“小殊”亦或是“小殊”。即使太皇太后当时没有认出林殊,叫“小殊”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对皇上当年冷血无情的一种抗议。

后来,梅长苏和蒙挚谈起这件事,梅长苏那句:“可她看着我叫我‘小殊’的时候,目光那么温暖,我可以确定她不是叫错了名字”,间接的说明了太皇太后是认出了苏哲就是林殊。原著里,梅长苏回金陵,太皇太后是知道的。

再来说静妃

当靖王对静妃表明心思要参与夺嫡之争时,说起了能够相助自己夺嫡的梅长苏。当时静妃的心里就起了怀疑,夺嫡之争弄不好是会有杀头之罪,谁会为了靖王的前途不顾自己的身家性命。但静妃心思缜密,怀疑只是藏在心里并没有表露出来。但她心中已经有一点底,那就是这位苏先生,必定是位故人。

真正让静妃认定林殊身份的,则是那本《翔地记》。书中有一个地名,与林殊母亲的小名是一样的,梅长苏在批注时,为显对家母的尊重,刻意将家母小名的字减少了一笔。比梅长苏年幼几岁的靖王虽然知道这本书有异,但不知个中原由的他怎么也看不明白。但书拿到静妃手上,在林府生活了多年的静妃一下就了然于心,基本确定了林殊的身份。

后来,梅长苏随靖王一起去皇上的行宫,静妃终于能够见到梅长苏了。一见面,静妃就迫不及待想看梅长苏手上的印记,无果后,又要求给梅长苏把脉,把完脉后当着靖王的面都没忍住,抽泣起来。把一旁的靖王看得不愣一愣,在靖王的印象中,母亲从没有像今天这样失态过。医女出身的静妃,把脉后确定了林殊的身份。但深知靖王脾气的人和梅长苏目的的静妃,知道现在还不是梅长殊身份公开的时候,又联手梅长苏一起隐瞒靖王。

霓凰郡主对林殊太熟悉了,从小一起长大,所以她不断用过往与林殊在一起的经历,来试探梅长苏,多次下来,心中已经有七八分把握。直到她临去云南前,梅长苏在长亭向她表了身份。那一幕,看得人眼泪根本收不住。

写了这么多,又想重看一遍《琅琊榜》了。


八卦气象台

我也是中了琅琊榜的毒药了,每次都看,太皇太后一眼能看出来林殊,那是因为

第一、老人虽然精神有时候糊涂了。但是心是最干净的,也是最明亮的。

第二、太皇太后是从小看着林殊长大的人,自然对他的神态,一举一动了无指掌,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她就能知道是他的外孙了。

第三、编剧在剧中此桥段也是为了表达对林殊的思念之情和对她母亲的愧疚之情,她身为太皇太后,为了大梁江山,却保不住自己骨肉至亲。

第四、有了这一段的铺垫,为后面的太皇太后去世,林殊的悲痛之情做引入,他说过,世上只剩太皇太后最疼爱的他了,最后一个亲人也过世了。

静妃娘娘能认出林殊并不奇怪,静妃的聪明之处过于常人,她最能肯定的就是看了翔地记的批注,里面林殊也提到过关于自己母亲的闺名(溱潆),为了避讳,特地减了一笔,他母亲的闺名也只有静妃知晓,所以梅长苏借书的时候在剧中和蒙挚的对话就有过担心,静妃通过各种分析也就肯定梅长苏一定是林殊了。后来她送的点心都改变了,靖王爱吃榛子酥,恰恰林殊对榛子去过敏,所以,静妃每每送的糕点都换掉了,防止下人拿错食盒,还特地两份都装一样的,通过这个,林殊也知道自己的身份已经瞒不住静妃了~~~


小乔西

谢谢你的问题,琅琊榜这部片子实在非常走心,也让我看了又看,自己都记不得是几刷了,感觉从剧情的铺排上、演员的表演上、整个剧组的认真程度上,都真的是无可挑剔!

个人感觉,太皇太后认得的不是小殊的样貌,而是一种深入心底的想念,当完全不同的小殊走到她的面前,第六感告诉这个已经忘记世事的老人家,她心心念念的小殊回来了,她最喜欢的小殊回来了,或者也正因为老人家经常用这种方式想念着她的小殊,所以才没引起身边人的怀疑!

但就是这样一次见面,霓凰珺主也从中感觉到了一丝不同。

而对于静妃而言,这一切都是因为她跟林家的渊源,她本就是林家的医女,世间已经没有人比她更熟悉林家了,当她看到那本游记时,聪慧沉静的她只从梅长苏在游记上少掉的几笔,就推测出她长久想念的人回来了,再加上把脉那一幕,懂医的她就能把前因后果想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每个人的刻画都是那样的到位,每一个情景都前后呼应,人物的性格心理特征跃然纸上,栩栩如生,清晰的犹如身边的朋友,敬佩!


心静心安心情

这个问题,看过书籍或者电视剧的都知道,太皇太后和静妃并没有一眼认出梅长苏就是林殊。

梅长苏化名苏哲进京,面见太皇太后,这是梅长苏心里最尊敬的老奶奶。虽然出场不多,却给人留下了深深地悬念。尤其是太皇太后老眼昏花,第一眼看到梅长苏时,脑海里就下意识的认为是小殊。那时候,太皇太后的眼睛已经不太好使,而且记忆力下降,只是心中想念,所以才脱口而出。

至于静妃,也是通过种种蛛丝马迹来判断出的。从梅长苏怂恿靖王夺嫡开始,梅长苏的种种举动都落入静妃眼中。他救长生,救霓凰郡主,交好靖王……这一些举动,更是让静妃觉得梅长苏就是林殊。由于静妃懂医术,多次试探,再一次偶然中看到梅长苏批注的《翔地记》,梅长苏为避讳母亲闺名,将母亲的名字减了笔画,这才确定了梅长苏就是林殊。所以说不是一眼看出来的,而是一步步试探下,通过蛛丝马迹发现的。所以说,女人都是神探。


以上是本人的一点愚见,欢迎大家指点批评!


小桔子爱经典

太皇太后是一眼看出,其实她是靠心看。而静妃是通过关键细节分析判断的,

太皇太后已经垂垂老矣,虽然有点老糊涂的意思,事实上是到了看人不凭眼而凭心。自己最亲最疼的外孙,哪怕是气息都刻在她的记忆里了。因为思念太深,反而最弱的气息都是那么熟悉。这也是她智慧的体现。


而静妃是蕙质兰心,心如明镜之人。机缘巧合看到靖王从林殊那拿的书,上面很微妙的留下了林殊母亲的小名。将这个细节记在心中,便开始更加深入了解,逐步分析,用她洞若观火的心挖出事实真相。


琅琊榜是一部很棒的剧制。从故事、演员、台词、布景,一切都很精彩,值得反复观看,不断品味。哪怕是出场镜头不多的皇祖母也是立马呈现出和蔼可亲的奶奶形象。

赞赞赞


撩聊了瞭

因为林殊的气质神韵!

有个句子说的特别好:你现在的气质里,藏着你走过的路,读过的书,爱过的人。再举个不怎么恰当的例子:你化成灰我都认得!两句话出自两个反面:前者是爱后者是恨,其共通点是熟悉。

林殊虽然音容全改,但如上面说到的他的气质藏着他爱过的人。他对太皇太后和静妃的尊重爱戴是真切的,他自幼在这二人的护佑下长大,二位对他是无比熟悉的,这些无论如何是改变不了的。不知道你有没有过类似的经历:一个你特别喜欢特别熟悉的人突然出现在你身后,你根本用不着回头看便知道是对方,因为你能感受到对方的气息。

熟悉,感情至深!

上面已经谈到了因为熟悉,另外还有一个人也能证明个说法,那就是蒙大统领。在林殊化名梅长苏刚回到京陵的时候,蒙大统领可是“一眼便认出了你就是小殊”,因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当年在赤焰军从军时的熟悉,有很深的袍泽之情。

《琅琊榜》之所以受到如此之多的人的喜爱,这些剧情的设置和感情细节上的处理是功不可没的,让人觉得符合常理,并且打动人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