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总是嫉妒别人?

tine韩

我是陆天华,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上海华大应用心理研究院签约心理咨询师。



你提出了一个很多人在现实生活中,特别是在职场中碰到的问题。有些人在自己看来根本就没有什么能力,却受到领导重用,或者被嘉奖。在这种情况下,有些人就会产生各种情绪,诸如嫉妒、生气,愤愤不平、沮丧、难过、郁闷等等。


有个人认为太阳照着正好补钙,于是他走在太阳底下的心情就很愉悦。同时同地另一个人想到紫外线对皮肤的伤害,多晒一分钟就要老十年!于是他走在太阳底下的心情就很糟糕了。太阳的照射强度一点没有区别,区别的只是两个人的想法。

事情是没有好坏,只是一件事情而已。然而不同的人看待这件事情的看法就不一样了。有人有成绩,肯定有些过人的能力。要好好学习学习。于是他的情绪是高兴的。有的人会认为这件事跟自己没什么关系,于是他的情绪可能就没什么波动。还有的人会联想到凭什么他能,我为什么就没有,于是就会产生愤怒的、嫉妒的情绪了。

一百个人对于一件事有一百种理解,所以也就会有一百种情绪。嫉妒到底是不是你的问题,我想我的回答是肯定有内在关联。如果你想知道为什么你会有这种嫉妒情绪,不妨整理下自己的思绪,回想下当时当刻你内心在想些什么,你为什么会对那个人有那样的评价,这件事情让你有了哪些联想。


关于华大

原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咨询工作室,始于2003年,专注心理咨询、心理培训、企业EAP。300多名富有实战经验的心理咨询师团队,600余名志愿者服务团队,30门电话组成的免费公益心理服务热线向社会提供服务。



华大应用心理研究院

当看到别人的优秀或好命运时,所感到的气恼、羞辱、不满或不安,甚至厌恶,以及占有相同优势的渴望,便是我们所体验到的“嫉妒”。

但并不是,只要看到有人比自己优秀,我们都会产生嫉妒的情绪。比如,我们不会嫉妒福布斯富豪榜上的名人,但却会因为身边的朋友收入高于我们而感到嫉妒。这是为什么呢?

心理学家发现,嫉妒在以下四个条件缺一不可时才会发生:

1. 对方与我们有着相似的背景

当对方与我们很像,却过得比我们好的时候,我们就很容易产生嫉妒情绪。这是因为,我们心里自然而然地认为,既然我们拥有相似的生活背景、教育背景、社会阶层,我们就应当拥有相当水平的成就。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不会嫉妒那些不相干的人。他们可能与我们千差万别,本身就拥有着我们没有的资源,或是处于更高的社会阶层,即使这样的人在各方面都优于我们,我们也不会感到心里不平衡——也就不容易引起嫉妒。

2. 在与自我紧密相关的方面,对方优于我们

我们并不是在看到对方任何一面优于我们时都会产生嫉妒情绪,只有对方在那些与自我相关程度高的方面比我们好时,我们才会感到痛苦,这是因为,这让我们对自我的价值产生了怀疑。

比如说,一个人喜欢跳舞,并想成为一个舞蹈家,那么,他更容易嫉妒取得比他更好的舞蹈成就的人,而不是那些在其他方面(金钱、工作业绩)取得更高成就的人。

3. 主观的不公平感

嫉妒产生于我们感到不公平的时候,也就是说,我们觉得对方不值得拥有那些优势或成就,或者认为对方是“运气太好”,并产生“我如果有这么好的条件的话,我也能达到这样的成就”的想法。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不公平感是我们的主观判断,而非客观现实。

4. 自认为对这件事的控制力很高

当我们认为自己有能力实现/改变某件事时(想象的高控制力),我们倾向于嫉妒已经在这件事上获得成功的人。

简单来说就是,当我们认为对方获得的成就全靠运气——我们倾向于羡慕对方(比如对方中了彩票);而当我们认为对方是通过自身努力取得的成果,并且自己通过努力也可能会得到类似成果的时候,人们更倾向于嫉妒对方。

当人们遇到符合以上四个条件的情境时,就可能会产生嫉妒情绪,这是很普遍的。

虽然嫉妒会给我们带来痛苦,比如怀疑自身价值、又或是因为产生了嫉妒这个情绪而自责,甚至有时会驱使我们采取一些不太正当的行为,比如通过谣言、诋毁、诽谤等破坏行为去贬损那个我们的嫉妒的人,但是嫉妒本身具有它的积极意义:

有研究发现,善意的嫉妒更有利于人们在测验中创造力与智力的发挥,这种影响不同于“羡慕”,后者让人们有更好的感受,但前者能让人们有更大的动力和更好的表现。

不仅如此,善意的嫉妒还对人的认知层面有促进作用,另一项研究表明,善意的嫉妒能够改善人们的专注与记忆。

因此,当我们意识到我们正处于嫉妒情绪中时,要警惕受控于“嫉妒”而做出上述不理智的行为,尽量多发挥它的积极作用,将嫉妒转化为动力,去取得更好的表现和更高的成就。

References:

Hedges, K. (2012). The real reason you’re jealous of yourfriend’s success.

Konnikova, M. (2015). Can envy be good for you. The NewYorker.

Smith, R.H. (2004). Envy and its transmutations. TheSocial Life of Emotions: Studies in emotion and social interaction, Tiedens,L.Z. (Ed).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Wallace, J.B. (2014). Put your envy to good use.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