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三户指的是谁?

凤凰山下凤凰游

在中国历史上流传着非常著名的一句话,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在《史记·项羽本纪》中有:“夫秦灭六国,楚最无罪。自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

据说这是秦始皇灭楚以后,楚国南方的一个老人说的。这个老人叫楚南公,他认为楚国虽被消灭,即使最后只剩下“三户”人家,将来亡秦的一定还是楚人。在学术界,“三户”其实有三种解释。

第一种说法是指地名,是楚人的宗庙,位于河南省淅川县丹江口水库一带,历史上这里有楚国的三户城。第二种说法是指楚国大三姓,屈、景、昭。第三种说法是比喻三户人家,比喻力量小,决心大,表明楚国立志推翻秦朝的决心。

其实历史是非常有趣的。秦朝到了秦二世的时候,由于繁重的劳役和严格的法律,导致天下农民纷纷起义。首先揭竿而起的陈胜、吴广,是楚人。后来继续挑起反秦的大梁的是项梁、项羽,他们也是楚人;最后得了天下的刘邦,也还是楚人。也就是到了最后,还是楚国人得到了秦国人的天下。

当年王翦率领兵马60万,浩浩荡荡向楚国压来,最后楚国主力被打得大败,项燕亦死于乱军中,不久楚国就灭亡了。项燕的占时,并没有让楚国人后退,在同样彪悍的楚民族心中,也写下了血淋淋的誓言: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最后项燕的孙子项羽,勇猛无敌的西楚霸王,成为葬送秦王朝的最大功臣。在巨鹿之战中,项羽率领楚军摧毁了秦军主力,并将秦大将王离斩杀,而王离正是当时率军灭楚王翦的孙子。

历史像一个轮回,谁也不会亏待谁,可能老将军王翦也不会想到在若干年后的一天,他的孙子会以这样的方式去见他。


历史与神话

《史记·项羽本纪》:“夫秦灭六国,楚最无罪。自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

通常大家能看到的有以下三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楚国王族芈姓熊氏分衍出的“昭、屈、景”三家门户,他们灭秦复楚最是名正言顺,师出有名,更加有号召力和凝聚力去完成亡秦大业;

第二种说法-指称楚地楚人的宗庙所在地的地名,历史上称之为“三户城”;

第三种说法-文字上的“三”并非实指而是虚数,如三的古文通常用法,这里只是指代人数少,力量弱,但是与“亡秦必楚”一起宣之于口是传达了其意志坚韧和决心强大。

介绍完以上三种流传甚广的说法,根据个人思考和理解,上述说法也未能明确传达出为什么。

第一种说法提到的楚国三个王族姓氏与“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有什么必然关系?

第二种说法的楚国宗庙所在地三户城又如何承担起必然亡秦的重任?

第三种说法解释的楚国人数少力量弱就能亡秦,其根据与自信建立在什么基础上?

以第一种说法为例试分析去下:
须知当时战国七雄中,楚国幅员辽阔,物产丰富,人口基数大,战力强大,如此良好的条件下都未能将秦国压制住,楚公族“斗、蒍 、 苏、昭、屈、庄、景”等七姓做不到的事情,只剩下“昭、屈、景”三族反而就能亡秦?逻辑不通啊!即便三户虚指“昭、屈、景”实代楚公族“斗、蒍 、 苏、昭、屈、庄、景”等七姓,之前做不到亡秦,之后却能做到亡秦,这也牵强说不通。


另外两种说法也可类推,感觉都未能恰当解释清楚,未能让人信服。

那究竟怎么理解才顺,才通,才逻辑和洽呢?

我们回到伟大的司马迁书写的《史记·项羽本纪》:“夫秦灭六国,楚最无罪。自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这句话。
以文解文,我注意到这两句“楚最无罪”和“楚虽三户”。
“楚最无罪”怎么说呢?
楚国历史上,伍子胥、孙武帅吴军伐楚,柏举之战,楚国都城陷落,陵墓被掘毁,楚国几近覆亡。
战国时期,秦国白起帅军攻打楚国,攻占楚国国都郢,焚烧楚国坟墓,迫使楚国迁都至陈,后期楚国因战争不利又再东迁至寿春。

上文中楚怀王遭遇最是让人唏嘘同情,他被张仪玩弄于鼓掌,落得背信骂名,丢丧国土,最后还客死秦国。
楚国可谓多灾多难,特别是秦灭六国之前的怀王经历遭遇让人颇感“楚最无罪”,无罪被灭,怨气郁结于心,令人忿忿不平,其积蓄起来的力量在反抗时爆发出来是非常恐怖的。[具体可参照燕国乐毅灭齐时期(乐毅半年左右连下齐国七十余城,灭了齐国,仅剩莒和即墨两座齐国孤城未能攻克),齐国田单坚守即墨,用计让燕军在城外对齐人祖先掘墓焚尸,燕军这一倒行逆施的行为让即墨城内军民满腔怨气,怒火冲天,在之后的战斗中,田单火牛阵才大破燕军,恢复齐国。]

“楚虽三户”的重点在哪里呢?
反观上述三种说法,大家都聚焦于“三户”。而通过之前的分析,我认为此处的焦点应该为“楚”,这也与“亡秦必楚”对应了起来。“虽三户”此处被用来强调和突出亡秦的主角“楚”。
故,个人认为:楚国无罪含冤而被灭,亡秦从出师名义上可谓名正言顺,师出有名,易于从道义上争取大家支持;楚国历史上,其国都多次被攻破而迁都,也曾几近灭国,但最终也都复兴过来了,从而在心理上也树立起必胜的信心;楚人历来生性彪悍战斗力强,加之秦国加于楚人的国仇家恨最为巨大,楚人在亡秦上必将不遗余力最为彻底;楚虽三户则更多的是树立起鼓舞灭秦众人(未必尽为楚人)的人心士气的战斗口号,彰显的是亡秦的坚决意志和必胜信念。


个人浅见,欢迎讨论指正。

(手机输入,排版粗泛,请忽略。)


注册性失败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里的三户肯定不是指项羽、刘邦、陈胜,也不是指吴广!我们要弄懂这三户就要先看看这句话的意思,我在这里简单的翻译一下,大意是:“楚国就算只剩下三户人家,灭亡秦国的也必定是楚国人!”这里的三户应该是个虚词,也可以指几户人家或者两三户人家,寓意是,楚国即使很弱小,灭亡秦国的人,必定是楚国人。

其实,网上还有一种说法,这里的“三户”指的是楚国大三姓,屈、景、昭。当然也存在着争议,“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出自司马迁《项羽本纪》楚南公之口。在秦末在反抗秦国的队伍当中的确有姓景的,那个人就是楚国贵族景驹。公元前208年,张楚王陈胜被车夫庄贾杀后,陈胜的部下秦嘉在彭城自立为大司马,不久拥护楚国王室后裔景驹为楚王。但是景驹被立为楚王不久,被项梁派英布杀了,景姓虽然有功劳,但是也不是景姓灭亡的楚国。

我们再来看看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中的记载:“夫秦灭六国,楚最无罪。自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意思是:秦国灭掉六国,楚国最无辜,当年楚怀王到楚国结盟,结果被扣押,一去不返,楚国人到今天都很同情他!所以,楚国的南公说‘楚国即使只有两三户人家,灭亡秦国的必定是楚国人!’其实这里的“三户”就是一个虚词,而且很多史书里面也经常用到三,比如项羽在烧毁阿房宫时,大火三月不灭。英法联军纵火焚烧圆明园,大火三日不灭。从这些“三”字可以看出,三是一个虚词。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中的三户肯定不是指项羽、刘邦、陈胜,也不是网上所说的楚国大三姓,屈、景、昭。


孟子说史

《史记·项羽本纪》:"夫秦灭六国,楚最无罪。自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这段话中"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三户指的是谁?



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对"战国"到了最后,秦国是怎样建立秦朝、又怎么被汉朝取代的过程有个大概的了解。


1、秦灭六国


战国时秦和齐是实力最强大的,楚国与秦接界,实力也较强,"合纵连横"是七国之间采用的外交政策。


合纵既可以对齐,又可以对秦;各国时而合纵,时而连横,关系不断发生变化,也就出现了"朝秦暮楚"的成语。


后来,位处西部的秦国势力不断强大,成为了东方六国的共同威胁,于是合纵成为六国合力抵抗强秦,连横则是六国分别与秦国联盟,以求自保苟安。


秦国连横的目的是破坏六国间的合纵,以许愿行贿拉拢人心或武力打击的方式各个击破。具体的措施是:笼络燕齐,稳住魏楚,消灭韩赵;远交近攻,逐个击破。


战国七雄中,楚国幅员辽阔,物产丰富,人口基数大,战斗力强。但楚怀王接受张仪的建议,答应了秦王给600里地的条件加入连横,屈原劝告楚王奋起抵抗,楚王不听,还遭排挤,报国无门跳汨罗江而亡。



在楚怀王等待兑现条件的过程中,秦国灭掉了几个国家实力大增,错过了奋起抵抗的好机会,楚怀王索要的600里地也变成了6里。


最后,秦国王赢政建立了秦朝,成为了第一个自称皇帝的人,秦朝又被楚人建立的汉朝所取代。


2、"楚虽三户",三户指的是谁?


1)"三户"指地点


"三户"是楚人的宗庙所在地,位于现在湖北省十堰市丹江口水库一带,历史上这里有楚国的三户城。秦朝大军被楚人灭时就在"三户"这个地区。


2)"三户"指楚国三家:陈胜、项羽、刘邦


陈胜:发动大泽乡起义,建立张楚政权,沉重打击了秦朝统治政权。


项羽:打败了秦军的主力。"楚汉战争"兵败垓下,于"四面楚歌"中,唱完《垓下歌》跟虞姬告别,带几百人冲出重围到了乌江边,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而自刎而死。


刘邦:先进都城咸阳,后逃离"鸿门宴",得到秦朝疆域土地,建立了汉朝。

他们都是楚国人,都跟秦灭有一定关系,但"三户"也不是这三户人家。


3)"三户"指楚国三大姓:屈、景、昭


秦朝末年,在反秦的队伍当中有姓景的,就是楚国贵族景驹。

公元前208年,张楚王陈胜被车夫庄贾杀后,陈胜的部下秦嘉在彭城自立为大司马,为了师出有名,不久拥护楚国王室后裔景驹为楚王。


但是景驹被立为楚王不久,被项梁派英布所杀,景姓虽然有功劳,但不是景姓灭的秦朝,其他屈、昭两姓也没有机会灭秦朝。"三户"指楚三家人,即陈胜、项羽、刘邦


4)"三户"的"三"是虚词



很多史书里也经常用到。比如:项羽在烧毁阿房宫时,"大火三月不灭"。英法联军纵火焚烧圆明园"大火三日不灭"。


从以上"三"字可以看出,三是一个虚词,并非具体的数词。此话中的"三"比喻力量小,决心大,表明楚国立志推翻秦朝的决心。


这个解释才是最符合楚人有仇必报、能吃苦、下得狠的性格特点。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应该理解为:"楚人就算只剩最后几户,灭秦的也必定是楚人!"即使弱小,团结一致就能成功。它代表了一种报仇雪恨的坚定信念。


楚人历来生性彪悍能征战善战,秦国加之的国仇家恨令楚人定要报仇,楚人在亡秦之上必将不遗余力彻底灭秦;


"楚虽三户",更多的是树立灭秦信心,鼓舞士气。提出的激愤人心的战斗口号,彰显的是亡秦的坚定意志和必胜信念。


3、"亡秦必楚"


说"亡秦必楚"是因为 "楚最无罪"……楚人怜之至今" ,是说楚怀王的遭遇最让人唏嘘同情。楚怀王到楚国结盟,结果被扣押,一去不返。


他被张仪玩弄于鼓掌之间,落得背负骂名,丢失国土,最后还客死秦国。楚国人到今天都很同情他!


"楚最无罪"指楚国历史上,伍子胥、孙武率吴军伐楚,柏举之战,楚国都城陷落,陵墓被掘毁,楚国几近覆亡的史实。


楚襄王时秦国大将白起率军攻打楚国,攻占楚国国都郢后,焚烧楚国坟墓,迫使楚国迁都至陈,后期楚国因战争不利又再东迁都城至寿春。


郢城之战,标志着楚国的衰落,楚国的实力被大幅度削弱,失去了和秦国争霸的能力。而秦国却日益强盛,使得各国之间的军事力量开始失衡,获胜的机会倾向于秦国。


通过阐述楚国历史上国都多次被攻破而迁都,曾几近灭国,但最终也都复兴了,用以鼓励楚人在心理上树立必胜的信心。


有书君认为"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传达了不能忘记历史的教训之意。楚国无罪含冤而被灭,亡秦从出师名正言顺,易于从道义上争取民众的支持;表达楚人的意志坚韧和决心强大,突出了楚人坚韧不拔的性格特点,不服输、不低头、不放弃,抵住压力奋勇向前的精神。


楚国可谓多灾多难,特别是秦灭六国之前的怀王所经遭遇,让人颇感"楚最无罪",无罪被灭,怨气郁结于心,令人有忿忿不平之意,加上师出有名,更加有号召力和凝聚力,能积蓄起力量去完成亡秦大业。


秦国灭掉六国,楚国最无辜,所以,楚国的南公说:"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有书共读

作为荆州人(古楚都城区域)来回答这个问题相信比较有深刻理解了。



这句话意思要分几层意思来理解。

1.楚国立国约800年,几乎是同一时间与周朝同时并立的独立文化起源,所谓今天中国的两大图腾,龙出北方中原,凤来自于南方大楚,南北两种文化的融合最终成为华夏文化继往开来的发展,因此楚一直是游离于周天子建立的"华夏诸夷"体系边缘,所以周天子及中原诸侯联合起来一直鄙视楚人,称为荆棘遍地的蛮夷之地,也是荆楚大地的来源缘由。正因为如此,楚国一直不太服从周天子的领导,中原其他诸侯是不敢称王的,而楚国就敢自己封自己为王。就因为如此,周王数次伐楚,楚国就是打不服,而且周昭王想要重振雄风的伐楚兵败直接导致了周天子从此真正在诸侯中权威丧失,只剩下形式上的天子称号。所以今天的湖北人打架想让别人服你,最常用的口头禅"你跟劳资服不服周"(这句话我小时候跟小伙伴打架也经常用,根本不知道啥意思,只是祖祖辈辈都这样说,长大了学了历史才知道这个周是只两千年前的故事)。

2.这个意思还代表了当时的6大国中楚国是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其幅员最广(最巅峰时几乎比其它5国的国土还大),人口虽不如中原密集分布但由于国土广阔,人口基数也大。从秦王灭楚王翦非需要60万大军不可也能看出秦国上下对这个南方巨头的重视。而且楚国都城被灭几次仍然有广大楚人不断反抗,项羽的祖父项燕就是其中之一,后来项羽的叔叔带着项羽到处逃跑组建秘密队伍一直反秦。

3.这个意思还有一重意思,楚国从楚庄王时代才将视野瞄向中原,北上称霸,并开始大规模受中原文化一定影响,但楚国跟秦国一样,由于处于边缘一带一直仍然较独立于这个体系之外,中原懂礼仪的文明国家一直称这两个国家半蛮夷,所以一直民风彪悍 军队战斗力强。

4.荆楚一带的人自古以来有一种特性,坚韧不拔,蛮苦之地却奋进十足,什么压力压不夸垮。外地人有时候歧视湖北人说"九头鸟",或许是说湖北人有多条命,耐苦劳。其实"九头鸟"是楚国曾经的吉祥物,或许就是凤凰的演变,故而凤凰号称"不死鸟",不死之身。


牛牛的事儿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句话,是一位叫楚南公的人说的,范增对项梁游说时引用了这句话,“夫秦灭六国,楚最无罪。自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由于江东项氏在秦末战争中的巨大影响力,这句话随之传遍天下。

对于“三户”的所指,没有一个明确的解释。最常见的理解是,“三户”只是一个虚指,也就是说楚国哪怕只剩下三户人家(很少的人数),也会最终灭亡秦国。后来的学者苏林指出:“但令有三户在,其怨深,足以亡秦。”臣瓒曰:“楚人怨秦,虽三户足以亡秦也。”

不过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其他解释。

比如有人说,“三户”是指陈胜、刘邦、项羽这三个楚人,陈胜是阳城人,普遍看法是如今的河南登封,其他还有河南商水、河南方城、安徽宿县等说法,但无论哪个地点,战国都属于楚国的淮北地区。刘邦老家在沛县,也就是江苏徐州,地理上同样归楚国,他本人更是喜欢楚歌楚舞,显然对楚国有心理上的认同。项羽就更不用说了。

另一种说法是,“三户”是指楚国昭、屈、景这三家大贵族,他们都是楚国王族“芈”姓衍生出的分支,屈氏来自楚武王,他的儿子瑕任被封在屈邑;景氏是楚平王的后裔,昭氏来自楚昭王,以谥号为氏。这三族直到汉高祖九年仍然有着巨大影响力,《高祖本纪》载:“是岁,徙贵族楚昭、屈、景、怀、齐田氏关中。”

还有人从地理上做出解释,认为项羽在巨鹿之战中渡过三户津,应验了这则预言。总体来说,“三户”的所指众说纷纭。


张不叁读秦史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句话出自《史记·项羽本纪》:“夫秦灭六国,楚最无罪。自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中的三户学术界有三种解释:一指地名,是楚人的宗庙,位于湖北省十堰市丹江口水库一带,历史上这里有楚国的三户城。二指楚国大三姓,屈、景、昭。第三种说法是比喻三户人家,比喻力量小,决心大。



无论那种说法都多少有些道理的,我个人倾向于第二中说法与第三种说法的结合!可以理解为楚国只剩三个氏族,也能灭掉秦国。即使弱小,团结一致也能成功。它代表了一种情绪化的坚定信念。



至于题主所说的三户是指项羽,刘邦,陈胜吴广这种说法是完全没有可能的!更不能浅显的认为是三家人家!多读历史吧,还是很有乐趣的!




观史谈兵

三户是一个虚词,这里是少的意思。在古代语言中,”三“经常作为一个虚词,而非具体的含义。这句话是说,即使楚国只剩下很少的人,最后灭亡秦国的,也一定是楚国人。而且历史果然被言中。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历史背景

《史记·项羽本纪》:"夫秦灭六国,楚最无罪。自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

楚怀王是一个命运非常坎坷的君主。他继位的初期,楚国非常强大。但是他却遇到了秦昭襄王和张仪,就是和苏秦齐名的精通合纵连横之术的张仪。

说到张仪,大家肯定明白了。这是一个秦国削弱六国的时代,也是秦国以一己之力抵抗住六国联手的时代。

楚国正在走向衰落

楚国从楚怀王后期以后,在军事上遭受一系列打击,失去强国地位。公元前312年,秦国张仪欺骗怀王秦国愿意用六百里商于之地换取齐、楚联盟解散。怀王中计,与齐国断交后秦国竟然失信,结果是楚国失去了盟友,也没有得到土地。

怀王恼怒不已,进攻秦国。丹阳,蓝田,召陵,楚国三战皆败,韩、魏趁机攻取楚国在中原的土地。而齐国因为楚国断绝关系在前,所以根本不会救援出楚国。楚国损失惨重,从此逐步走向没落。

楚怀王被秦国欺骗,客死秦国

秦国的行为在古代被人所不齿,古人非常重视诚信,而秦国从君到臣,都没把诚信当回事。公元前299年秦昭襄王约怀王在武关会面。怀王不听昭睢、屈原劝告,前往武关,结果被秦国扣留。

秦王逼迫楚王割地保命,被楚怀王拒绝,后来楚怀王曾逃到赵国,但赵国不敢收留,终被抓回秦国。公元前296年,楚怀王最终客死秦国。所以楚怀王的遭遇让世人尤为同情。一国之君,最终客死他乡,楚国人一直把这件事当做深仇大恨,铭记于心。

预言成真

最终攻入咸阳的刘邦,是沛县人,在今天的江苏,属于楚国地界。而灭秦功劳最大的项羽是楚将项燕的后代。所以正好应了那句话”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寰球视角

这句话,是一个叫楚南公的阴阳家说的。楚南公是楚国贵族,著有《南公》二十一篇,是阴阳家学派的集大成者。楚南公生活在战国末期,他曾预言过最著名的一句话: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结果预言实现。秦国就是被楚人陈胜、项羽、刘邦等人灭亡了。

三户指的是什么,目前有三种解释。一是地名,确实有一个叫三户的地方,而灭亡秦国的最著名的战役就是三户水附近展开,三户水在今天的河北临漳西一带。但楚虽三户,如果按地名解释,语句不通。所以楚南公不可能指的地名。

另外,楚国有三个大姓,屈姓,景姓,昭姓。楚国只要有这三个大姓在,最后灭亡秦国的,一定是楚国。这个说法也可以说得通。秦国再强大,你能灭了整个楚国的族吗?只要有这三个大姓,那必然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最后子孙后代怀着无比的仇恨,必定会报这家国之仇。

第三个说法,指的就是三户人家。这就是表表楚国的誓死抗争决心了。你就是杀的楚国还有三户人家,那么最后灭亡秦国的,也一定是楚国人。有一种战斗到最后一人的悲壮。不过按分析,楚南公是一个阴阳家,他虽然也是楚国贵族,报有家国情仇,但他说这句话时,肯定不只是表表决心而已。他是阴阳家,一定按周易的神秘预测之术,算出来最后灭亡秦国的,一定是楚人。如果杀得楚人只剩下三户人,估计报这仇,得等到猴年马月了。所以这三种说法,第二种说法比较适合。楚南公一定是这样认为的。


春秋史社

首先我们来看看“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最早的出处在《史记》项羽本纪第七中:
长久以来,史家对“三户”有很多种解释,也一直没有定数争论不休,最多的两种解释:1、三户指楚国的三大姓昭、屈、景;2、带指楚亡后只要楚人不灭亡,也必是他们灭亡秦。
上图为吕思勉《秦汉史》


中的描述
上图为《资治通鉴》
中的描述

可见,在《史记》后的很多史书都是直接引用的史记中的记述,并没有解释“三户”的实际指向,故造成了现在我们无法考证。南公日这个南公是谁,也没有记载,一种说法南公就是大指一个南方的老人。

我的理解是“三户”是个概念,因为在古文中“三、六、九”并不是特指几个的实数,而是虚数。《周易》中三分别代表着天、地、人。《老子》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可见,“三”包罗万象,是一个发生质变的临界点。



《史记》中“数始一,终于十,成于三”的描述

所以,我认为“三”不是特指三个姓氏活着三个具体人物,而是楚人对秦国的憎恨,对秦国的敌视。我们学习战国时期历史都知道楚国地大物博,农业先进,在战国时候也一直不是一个善茬,对于秦国这个处于西北边陲的蛮荒之国更是看不上,所以对于亡于秦必然是咬牙切齿,必然对于秦国是恨之入骨。最后附赠一副战国地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