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哭穷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

劉國東

对孩子哭穷的时候,大家是否想过,我们为什么要对孩子哭穷?我们哭穷的目的是什么?我们真的应该哭穷吗?如果我说,只有愚蠢的家长才会哭穷,你同意吗?

一般情况下,父母对孩子哭穷,是由于父母没有能力或者是不想满足孩子在物质上要求。前者家里真的穷,后者家长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只是不想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

我们首先来分析第一种情况。


如果家里穷,我不建议父母对孩子哭穷。因为家里的经济状况,家里的贫穷,孩子是可以看得见,感受得到的。他的心里已经存在一定的自卑感了。如果家长再对孩子进行哭穷,孩子的自尊心会受到打压,有些孩子会想方设法改变家庭经济状况,改变命运,想赚钱,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但是有的人会因为欲望太强烈,追求过快的赚钱速度,因而剑走偏颇。

经济条件不好的家长,如果孩子想要的东西是真的有用,我建议家长还是要满足为好。“在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同时还要正确引导孩子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家庭经济现状,改变自己的命运。在家庭中要创造乐观的环境。不能让穷这种命运始终萦绕着孩子。乐观努力,健康向上,积极的去面对,命运真的会改变。


其实你会发现很多名人,很小的时候,家里真的很穷,但是都有一对开明的父母,他们不是让孩子承担这种贫穷的结果,而是帮助他们塑造积极乐观的心态。

第二,我们说一说,家长可以负担得起,但是不想满足孩子物质需求,这种情况下,家长通常会哭穷。说得更直白一点,装穷。有的家长会说妈妈没钱了,妈妈买不起。但转身你就给自己买了一件化妆品或者一件衣服。孩子的心里会怎么想呢?他明明知道家里买得起,但是父母就是不给他们买。这就是他们心中的第一感觉。

所以我认为家长不要跟孩子哭


穷,而是要讲道理,告诉他为什么这个东西不能买,而不是一味的哭穷。要从理论上去说服他。所以,当你想跟孩子哭穷的时候,想想到底是什么原因?

1.想让他节俭,不可以浪费。

2.确实没有买的必要,家里已经有类似的物品。

3.没用。

4.超出他年龄所消费的范围

等等,还有你可以想得到的原因。我们在告诉孩子,要理性消费的时候,其实也是在培养孩子的财商,帮孩子认识和管理财富。为将来创造更多的财富打下基础。


尝试跟孩子讲道理,多试几次,你会发现他比以前懂事多了。一味的哭穷,只会造成孩子对抗的心理。可能你只是暂时达到了阻止他买东西的目的,但是却埋下了更大的其它隐患。

总之,用哭穷的方法来组织孩子消费是不明智的做法。你同意吗?

我是J妈,硕士,翻译+教育行业十多年的经验,现专心在头条码字,每天更文,专注于育儿经验和宝妈自我提升以及时间管理,分享我的所学所思,所有文章,一字一标点,全部是我一个一个敲打出来。


关注我的朋友,会在五月免费得到我录制的美国家庭万用亲子英文视频课程,同时组建学习打卡团,让我们共同前行。

文内如果有错别字,请见谅。

谢谢!


J妈学堂


李 娜,多伦多国际心理中心认证的情绪管理师,中国心理学会认证的情绪管理师,高级家庭教育导师,正面管教家长课高级导师;从事儿童心理教育研究和实践工作十余年,全国进行线上、线下数百场家庭教育讲座,让数万家庭受益。

能对孩子哭穷的,一般是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家里经济真的不佳,无法满足孩子的需求。家长多数会愁眉苦脸,内疚情绪严重的告诉孩子“这个我们不能买,因为妈妈或咱家现在没有钱,等有钱啦,妈妈一定第一时间就买给你好吗?”会以这种商量和亏欠的语气表述给孩子听。

情绪的感染是真实的,孩子也能深深的感受到家长的无奈,即便孩子真的想要,他会自己暗下决心:将来我一定自己挣钱来买这个。一般我们也在影视剧中看到这样的孩子,可能就是这一个小小的触动,让孩子有了拼博向上的动力和目标。当他们成年后,多数会有所成就。

第二种情况:一般是家长不想给孩子买什么,因为家里有,因为家长认为不重要,因为那个不是家长想要的,因为孩子是无理取闹等等,总之就是以各种理由借口来阻止孩子的这种索要。

一般家长都会用心平气和或是严肃严厉的语气说:“妈妈没钱啦,妈妈没带钱,妈妈钱花完了等。”会以这种欺哄的语气和孩子交流。但孩子真的会信嘛?不会的。他们会哭着说:“妈妈骗人,妈妈说谎,妈妈是大坏蛋,你就不想给我买等等”。孩子会对妈妈产生怨恨,从而埋下对妈妈不满的情绪。

从此孩子会再想办法让家长花更多的钱,达到报复的作用。所以有些孩子花钱是不会产生心疼感,有时会有一种快意感。

所以对孩子哭穷,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却为以后埋下更多的隐患,正确的解决办法是说明真实原因,即便孩子会哭闹不听,也不要以哭穷撒谎的方式来解决一时的需求。


心理卫生协会妇专委

一、父母哭穷,让孩子越来越自卑

父母哭穷,对大大咧咧的孩子来说,可能不受影响;但对心思细腻的孩子,却如泰山压顶般沉重,它让一个孩童的内心变得贫瘠而自卑。

“又乱花钱,钱的天上掉的吗?”

“不会挣钱,倒是很会花钱嘛”

“我们家穷,不比XXX家,你别瞎攀比”

这些沉重的话语让孩子一花钱就有负罪感,在本该天真无邪、探索世界的年纪,却过早的学会用金钱考量一切。

他们长大后对外界只敢说“好”、“可以”、“没关系”。他们经常讨好别人,认真完成任务,规规矩矩生活,却常常活不出自我。

为此,在培养孩子金钱观念的过程中,怎么掌握一个度,便是做父母的智慧。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克制孩子乱花钱的同时,也要让孩子在金钱上有安全感,确保孩子身心健康成长!

二、父母哭穷,让孩子敏感脆弱

贫穷的种子一旦种在心里,会让人变得非常敏感。任何与金钱有关的事,都会上升到对自尊的挑战,于是他们不肯接受别人请客,也不愿接受真心的帮助,他们害怕别人是因为自己穷才这样做;甚至去商场销售员一个无心的眼神,都能够刺激到心中那根穷的神经线和自尊心。

这一切就像是得了一种如影随形的病,由父母的言行植入到孩子的心中,从此挥之不去。


三、父母哭穷,会让孩子丢失了格局

我之前给几个不同的孩子补过课,我发现有个孩子为了节省来回12块的地铁钱,会花2小时走路到我家,下课后再走回去;我曾对他这样是把学习的时间浪费在走路上,但是孩子回答:“妈妈说不让我乱花钱,要勤俭节约。”

而另一位孩子是怎么干的?他为了将1小时的路程节省至20分钟,不惜花20块钱打的士。我问他你这样花钱妈妈知道吗?他说这是妈妈让他这么做的,早点回去,早点写完作业,晚上也可以早点睡觉。

父母的一念之间,让孩子对事情的认识差之千里。这就是格局!

父母哭穷,孩子可能会为了节省几毛几分,将时间花在一些并不能让自己增值的东西上面,失去了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去接触世界,当然各方面都比别人落下一大截。

四、父母哭穷,让孩子过上打折的人生

对孩子哭穷,往往还没如愿培养出孩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就先传输给孩子两个错误的逻辑:

逻辑一:贵的东西不要买,我们没钱买不起。

逻辑二:买廉价的商品就代表节省。

所以孩子在成人后,只懂得廉价就是王道,而不懂辨别商品的真正价值,没有性价比的概念。

而那些廉价的商品质量不高,导致他们的购买频率提高,又陷入一个“买廉价商品,短期损坏,继续买廉价商品”的死循环。永远过着打折的人生。


五、父母哭穷,培养出了孩子的奴性

爱哭穷的父母,会在无形中用金钱来控制孩子:

“你再不听话,我就不给你买XXX了啊!”

只需一句话,孩子变乖乖服软。父母们得意于这把金钱的武器真好用,专治孩子各种不听话,却不知道这样的话像是戴在孩子头上的紧箍咒。只要掌握了咒语,谁都可以念。

“你不好好加班,这个月的绩效就别拿了!”当老板这样说。

“你敢和我闹离婚,让你一分钱都拿不到!”当出轨的老公这样说。

“你不帮我做假账,公司的股东名单里就把你除名!”当合伙开公司的朋友这样说。

父母刻意的哭穷,孩子更加重视金钱的重要性,从而为人所利用。更让孩子离小时候那个正直善良、勇敢阳光的自己越来越远了。

六、父母哭穷,扼杀孩子的撒娇

重情重义的孩子会时刻记得父母的话,“我们家里很穷,要节省”,于是他们变得越来越懂事,正是印证了那句“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这样的孩子最怕听到一句就是妈妈说“你真不懂事呀!”

很多从小就懂事的人,想起童年里的喜欢却没买到的那个心爱之物,都觉得遗憾又心酸。


七、父母哭穷,让孩子精力分散影响学习

“为了给你报班补习,老爸老妈起早贪黑只差没卖肾了,你再不好好读书对得起我们吗?”

“我们家就靠你了,你不努力。我们这么辛苦地活着也没什么意思。”

“我就后悔生了你,没有生你我就不会过得这么辛苦。”

这些话听多了,孩子会不由自主的去思考贫富差距,陷入金钱困扰,体验没钱的滋味,还怎么专心学习?


八、父母哭穷,让孩子一切向“钱”看

父母哭穷会传递给孩子一个观念,贫穷=百事哀,于是孩子为了快乐、为了物欲、为了尊严....变得一切向钱看。

有些人为了挣钱拼命工作,不懂爱惜自己的身体。结果前三十年用命赚钱,后三十年花钱买命。

有些女孩为了挣钱,变成拜金主义,不懂爱惜自己的清誉。等有一天后悔的时候才发现,自己早已失去许多珍贵的东西。

有些官员为了敛财,不惜触犯法律。损害国家利益的同时,自己锒铛下狱。

更有人即使真的拥有了很多金钱,还是无法获得他想要的快乐,因为他不懂真正让生活更为轻松和快乐的,是人心。


“父母在童年满足了孩子哪些方面,孩子未来在哪些方面就会流动而不执著,有自由去体验更高级的需求层次。”否则物质一直未能被满足的孩子,长大后容易惟利是图、处处追逐金钱,都是小时候穷怕了导致的后果。

九、父母哭穷,让孩子失去成功的机会

莫言的母亲从不对孩子哭穷,莫言在回忆自己的母亲一文里提到:

“愁容满面的母亲,在辛苦地劳作时,嘴里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当时,在我们这个人口众多的大家庭中,劳作最辛苦的是母亲,饥饿最严重的也是母亲。她一边捶打野菜一边哭泣才符合常理,但她不是哭泣而是歌唱。

我的母亲教育我,人要忍受苦难,不屈不挠地活下去。”

后来,莫言成了中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他的作品被翻译成40种语言,被全世界读者所喜爱。

即使真穷,也不哭穷,能养出世界级优秀作家的母亲,一定是用爱、用心、用乐观浇灌着孩子的心灵长大。

还记得美国电影《当幸福来敲门》吗,穷困潦倒的黑人克里斯,即使带着孩子流浪街头睡公厕,从头到尾也没有对孩子哭过穷,硬是为儿子撑起了一片朗朗晴空。

不论你是真穷还是装穷,也不论你的目的是想教育孩子懂事还是节俭,都不应该通过“哭穷”的方式为孩子天空笼罩一片阴云!


是的,我们既应该让孩子懂得劳动光荣和生活不易,也应该保持他们内心的适度宽裕。因为“有钱”的孩子,才能放眼看世界!


关注大白熊孩子育儿,获取更多育儿知识,更多问题请在评论区留言,大白熊悉心为您解决



大白熊孩子育儿

我们小时候,不需要父母哭穷,我们就知道自家有多穷。所以真正的贫穷,对孩子的成长并没有多大的影响,因为本来就穷,这是现实,我们可以接受自己来自于穷苦人家。

现在很多父母可能会和孩子说,我们家没有多少钱,你不能见一样就喜欢一样,没有那么多钱给你买回家。
如果用这种方式拒绝孩子的无理要求,我觉得这个方法是可行的。不行在哪里呢?你会注意就会发现,那些一边说没有钱给孩子买玩具,又一边满足孩子的要求,这种情况,我就认为他们是在孩子面前哭穷。


这样的哭穷,对孩子没有一点点的作用,他只会认为父母在逗她玩,只要坚持,自己想要的东西就会到手。

另外一种哭穷,明明家庭条件还不错,但是孩子不管想要什么都不给,不管是正当的要求,还是看到喜欢的东西,父母通通的一概不允许,有时候还会说穷养的孩子更有能力。
我前面说了,如果家庭真的穷苦,孩子是不会为难父母的,要不怎么会有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句话。

就是这种本来日子过得还不错的,故意什么都不满足孩子的要求来对待他们,孩子的自信心就会受挫,因为他们会觉得自己在父母的心里,若有若无都可以。

因为他们会发现别的孩子和自己完全不一样,别的孩子都可以通过父母,得到自己非常喜欢的礼物,而自己,不管多么努力,都得不到父母的承诺。

长期这样,很容易打击他们的积极性,可能不会给父母提什么要求,自己也越来越沉默,性格也越来越孤僻,不喜欢交朋友,有可能因为性格交不了朋友。
这些都拜父母所赐,因为父母忽略了孩子的需求,把他们逼成一个沉默寡言的人。


所以,在面对孩子的正常要求时,他要的东西对他又很有纪念意义,哪怕真的很穷,家长都要满足他们一次,这一次的获得,他们一定会铭记于心永远感恩父母对自己的付出和爱。当然,如果你没有满足他们,失落的感觉,也会陪伴他们很久,自然也会记恨你们很久很久。


梧桐话仙

父母经常对着孩子哭穷,对孩子的幼小的心灵影响肯定是非常大的。父母对孩子哭穷的目的无非是想让孩子勤俭节约,但是这样做只会适得其反,我们来看看这样做对孩子有什么危害?想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去?

危害

1、让孩子压抑自己的正常需求,当父母一次次的告知孩子挣钱不容易自己家里没钱后,孩子会变的“懂事”不再问父母要钱买东西,以至于以后想要学习的东西和有用的东西都不敢向父母要钱去买。

2、让孩子变得抠门从而影响的他的交际,孩子总是背负着家里没钱的概念,每花一分钱都觉得对不起父母,他舍得拿自己好不容易买的东西分享给小伙伴吗?答案肯定是不会的,久而久之周围的小伙伴也许都会不跟他玩了。

3、让孩子变得自卑,因为家长的哭穷,会让孩子觉得低人一等,觉得自己处处不如别人,这样的心理也许会影响他的一生。

虽然我们不主张养孩子铺张浪费,有求必应,但是我们要适当的满足孩子的要求,“父母在童年满足了孩子那些方面,孩子未来在那些方面就会流动而不执着,有自由去体验更高级的需求层次”。所以以为哭穷不是一个好的教育方法,我们想控制孩子乱花钱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适当的把家里的经济大权交给孩子打理,每天孩子负责家里的开支,时间久了就能感受到节约的重要。

2、让孩子学会理财

3、买东西要有选择性,选择性价比合适而且最为需要的。比如孩子想要买好几个东西,可以罗列出来,分析每个东西的价格和用处,从而选出最为需要的,这样也可以让孩子减少乱花钱的机会。


帮妈妈育儿

家长往往把跟孩子哭穷当成一种教育手段,觉得这样可以给孩子一定压力,让孩子懂得更加奋发图强,更加努力学习,也更加体谅心疼父母对父母更孝顺!我觉得现在80后的人做了父母很少在会用这种方式,去【教育】【激励】孩子了。

但是80后的父母那辈人,这却是常用的教育方式,我这么说当然也不是绝对的,只是从我自己经历的,看到的,听到的,我们80后的人说起自己父母那辈人的家庭教育,反正大多数多有这种【贫穷教育】

但是那个年代不能说父母在哭穷,那时候是真的穷,其实孩子生活在家里,自己家庭什么条件心里也是有数的,父母不说孩子自己心里也有压力,也知道自己家庭不能满足自己有很多好看衣服穿,有很多好吃的零食吃,甚至也知道自己每年的学费父母都是借来的,孩子也压抑了自己很多心底渴求的愿望,只因为知道自己的父母也不易!


但是即便如此,如果父母直言不讳的告诉孩子,我们家很穷,所以你要好好读书,将来出人头地,将来要养家,将来不要像我们一样没有本事种一辈子地!这是我小时候我爸爸跟我说过的话,孩子听到这样的话,内心的压力有时大的一个孩子根本无法承受!这不夸张!

在我爸爸这种贫穷教育下,我初中就辍学了,那年15岁,没办法,上不下去了,上学每一天都是煎熬,想到爸爸不断告诉我家里怎么怎么穷,要我好好上学,他觉得他是良药苦口,但是我内心的恐惧和自卑他根本不能体会!

我不敢上学了,我就想我才上初中,学费都要借来交,我还要再上高中三年,大学四年,这要花家里多少钱?家里怎么供我?我要多久才能长大参加工作能挣到钱?对未来的迷茫和恐惧,让我觉得上学是件罪恶的事,所以我想早早辍学,也去工厂打工,帮助家里挣钱!


对于我的辍学我爸还很气愤,还觉得我说了那么多叫你好好上学你都听不进去,我听进去了,在快20年后的今天,我依然清晰的记得那些话,那些话像块千斤重的石头压在我背上,那时年幼的我根本扛不起来!

我多希望父母永远不要对我说那样的话,我也知道自己家境一般,在父母给我借学费的时候我也有暗暗起誓一定要好好学习报答父母,我学习成绩本来也不错,但是再一次次听到我爸把他自己的穷困告诉我,说他的各种不容易,各种艰难,并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我身上时,我真的无法承受,小小年纪,便对未来没有了任何美好的设想,只对未来感到压力和迷茫,觉得自己存在就是为了替爸爸分担压力


到了社会上才明白,由于早早辍学,没有学历没有一技之长,我只配做餐厅服务员,或者工厂基层工,挣钱也少的可怜,也后悔自己当初怎么不继续上学,也恨过自己爸爸,为什么要把他的贫穷压力嫁接到我身上,让我无忧无虑的上学读书不行嘛?觉得不给我施加贫穷教育我就不会好好念书嘛?

恨自己当时太顾及父母,也许当时应该不管他们怎么说穷也要继续上学,让他们砸锅卖铁,甚至去献血也供我上学才是对吧?

现在以成人的角度来看,当时自己的想法幼稚,看的不长远,但是那是我只是个孩子,我能有多成熟,思想能多有远见?
现在我也有孩子了,我坚决不对孩子做【贫穷教育】,我的生活确实也不贫穷,但是即便贫穷,我自己有再大的生活压力,我也不会对孩子说这些,不给她幼小的心灵背上沉重的负担!让她有个健康快乐的童年比什么都重要!


加勒比海带卷

父母哭穷应该是我们80后父母的专利,那个年代确实生活条件差,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他们哭穷的习惯丝毫没有改变。因为总觉得自己家穷,买什么东西我都选择最便宜的,工作后工资基本只花一小部分,剩下的存入银行。也曾抱怨过父母,觉得节省让自己失去了自我,失去了社交能力(人际关系是需要用钱💰来巩固的)。知道结婚后自己过日子才明白父母为什么会哭穷。

当然,我也会在孩子面前哭穷,大多数是她们问我要零食时,总会说没有钱💰。我只是想让他们养成节约的习惯。唯一和父母不同的是,女儿上初中后,我开始鼓励她自己拿钱,因为她已经懂得了如何使用金钱,如何控制自己不买那些无用的东西,每周一给她一周的零用钱,她基本到周五还会有剩余,还会大方的请好朋友吃她们最喜欢的零食。


父母哭穷对孩子的影响不一定都是负面的,让孩子们知道如何管理金钱,让金钱的作用最大化,才是我们真正的目的。


小布点mami

父母对孩子哭穷可不好。可能让孩子产生自卑心理,而且还会让孩子形成一种接受现状、不求上进的心态。

记得以前读过一篇文章,家里比较穷,但是父母从来不跟孩子说自家很穷这件事。有时孩子上学回来说同学那里有什么新鲜东西,他父母也不会生气,不会觉得孩子在羡慕别人、埋怨自己。

如果父母也觉得儿子说的这东西不错,他们就说,你看你上学多好,爸妈都没机会见到,你好好学习,将来挣钱也买一个。孩子就很高兴地说,行,您等着,回头我上大学,挣大钱,带您也见见世面。

我觉得这对父母的做法就很好,既不那么敏感于孩子“眼红”别人东西,又鼓励了孩子上进。说白了,这父母有自信心,所以才能做到这点。

如果家长一味哭穷,孩子肯定会感到自卑,觉得自己配不上那些看起来美好的事物。短期来说,或许在同学交往中会有顾虑,变得孤僻;从长期来说,长大后在爱情、事业方面都可能不敢放手去追求。

如果孩子看中的东西,家里买得起,但暂时不想给买。一来可以坦诚相告,比如你是学生,现在买来这个会干扰你的学习;二来可以说等待一段时间,比如等生日或者春节时作为礼物再送给孩子,让孩子学会等待。

如果孩子提到的物品距离家庭收入比较遥远,比如看到别人家房子很大。那也可以把计划定远一些:目前我们还负担不起,爸爸妈妈努力工作,你也好好学习,将来工作后就可以买了。


搬书回巢

我外公是山东大学毕业的老师,我父亲个体,母亲国家单位。由于受高素质家庭的影响,从小父母就让我有钱的意识,而且过得算比较节俭。我从小就没怎么吃过零食,手里也没有零花钱,我从来不觉得我低人一等。在学习跟教育上父母是一点也没亏待我。我从来没有觉得钱是体现人的一方面,也从来没有自卑过。我的衣服很多是商品城买的,当然也有牌子货,上学也是一起啃馒头咸菜。我现在结婚后依然比较节俭,但是我该买的还是会毫不犹豫的买。比如家里用的电器家具我都是买质量好的。孩子现在三岁多,穿衣也是以料子为主,买质量好价格低的东西,去超市我也会买点促销的东西。我买得起牌子,但是穿着地摊货一点也不觉得怎么样。很感激父母的养育,无论怎么教育,都是含辛茹苦把子女抚养大,我觉得这个命题并不好,自己性格的缺陷不适应社会不要埋怨父母。


红妆囡囡

以钱为核心价值观,孩子会走偏

如果你家的核心价值观是“钱”的话,孩子的成长就绕不开“钱”这个字。

孩子的所有活动和行为都可能会用钱去衡量,或为钱去努力。比如:

“我要好好学习,将来才能赚大钱”

“我家穷,我就低人一等”

“因为穷,我就不能奢望拥有...”

如此的金钱观、价值观,也许孩子真的会很努力的赚钱。

但是却完全走偏了自我实现的愿望和目的,更有可能一辈子为钱所累。

在追名逐利的路上越走越远,失去了最本真的快乐和价值来源。

2欲望是不可能因禁止而叫停的

是人就会有欲望。如果我们非要用“穷”来制约孩子的欲望。

连同一起被制约的还有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比如“是不是我不够好”。

往往很多时候,越是限制孩子的需求,孩子的需求反而越是强烈,或者以另一种途径去宣泄。

比如,妈妈总是过分限制对于孩子的物质满足...

一直这种状态,孩子的需求并不会因此消失,而是可能被暂时压抑下去...

然后在某个阶段会被某件事燃起,可怕的也许会是成年后的偷盗、抢劫。

多数孩子不会因此长歪,但是学会了用压抑自己的需求去迎合别人。

因为从小就是要压抑自己的需求去迎合父母,将来也不会去争取自己的权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