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钢板厚,车身重,就一定安全吗?

张海ded123-

大家都知道买车的时候很多朋友不管懂与不懂的,先按按这个车身,这个汽车的钢板厚还是薄,在网上有很多传说日本车钢板薄不安全,美国车钢板厚安全是这样吗?老胡在今天就给大家讲一讲,汽车钢板厚薄与安全就一定有关系吗这个话题。

首先大家知道汽车呢,是一个由很多的车身钣金件通过一定的物理关系结合在一体的这么一个有机体。这个车呢,车上的这些钢板件,包括可拆卸的和不可拆卸的,首先根据安全法规咱们这个所有的汽车设计的时候都要考虑乘员和路人的安全,所以它设计成一个变钢性的整体,所谓的变钢性咱们可以通俗的讲,该硬的地方硬、该软的地方软。

那么哪个地方是该硬的呢?就是由汽车的A B C三个柱合为的驾驶舱,因为涉及到里面乘员安全,它的钢度和强度设计的都非常高,这个是为了保证乘员的安全。

什么是比较软的呢?大家对汽车如果有个最起码的认识,像车头车尾这一块,一般的车都设计为碰撞吸能区,它设计的钢板的这个强度就比较软,通过变形卷曲来吸收能量。减缓对车上、路方行人和对方车辆的伤害。所以咱们的民用汽车所谓的钢板实际都非常薄,基本在1毫米左右,甚至不到1毫米。咱们的民用汽车不是装甲汽车,军方的车辆你像主战坦克那钢板厚度那都非常高了,但是这样的车发生碰撞硬性碰撞的时候车体不会有任何问题,但是里面的乘员因为巨大的,惯性造成也会有伤害。

所以单独说钢板薄的车不安全,钢板厚的车就一定安全是有失偏颇的。现在咱们这个网上有各种各样的测评国际上和国内都有这种碰撞安全的组织,碰撞以后怎么衡量这个车的安全就是乘员舱完整、车门能顺利打开、燃油不泄露,这样的车才是安全的车。所以大家伙也不要被谣言所左右。


胡侃汽车

我想从“专业”的角度描述一下所谓铁皮薄厚的作用,薄并不代表强度低,厚并不代表强度高,而强度的高迪也并不代表安全与不安全。有些时候硬碰硬反而更容易受伤。汽车的外覆盖件并不属于汽车被动安全项的范畴,汽车被动安全项主要表现在车身结构(3H车身、笼式车身等)、高强度材料应用比例(热成型钢、铝合金镁合金)等,铁皮的作用,是在发生并不严重的撞击时,保护车身结构不变形,刚才说道薄厚与强度的关系不绝对,热成型钢板的屈服强度(1500兆帕)比普通冷冲压钢板的强度要高很多(540兆帕),铝合金的强度也要比一般的钢板强度高很多,而且轻很多。

车身的轻量化是各大汽车企业研究的方向与重点,以欧洲车身会议为例,铝合金、镁合金、碳纤维等材料的应用逐年增多,捷豹已经使用全铝车身,在保证强度的同时,也减小了板材的厚度,所以不是一位的加厚就是安全,是科技改变了出行的生活。


车文驿

判断汽车整体安全性要看这些标准:发生碰撞事故后,车内空间不能严重溃缩(要有足够的营救、逃生空间)。

车顶溃缩空间不能超过4厘米(已溃缩的)。

前排、后排头部空间,以身高1.80米男性为标准:1 3指的头部空间。(合理的安全头部空间)

安全带要及时束紧(收紧)车内人员。

在系统监测到车辆即将翻滚无法避免的时候,还需要自动升窗并上锁。

车内人员不能有非常严重的受伤程度(在合理的速度范围之内)、A、B、C、D柱不能变形。

四个车轮一个发动机不能溃缩进驾驶舱。

四个车门一个后备箱盖(包括天窗)都能以正常的力度打开。

车上所有玻璃都不能伤到任何人。

安全气囊要以最快的速度展开(0.3秒内)。100km~0km紧急制动距离不能超过39米。

在紧急制动过程中,车辆不能偏离当前行驶车道。难道不是吗?


对汽车是多余的了解

为什么国内造不出安全的车,很大程度上跟国民的基础理论素养太差有关,小至学过物理的高中生,大致这些头条砖家,连基本的完全弹性碰撞,完全非弹性碰撞,非完全弹性碰撞的条件和结果都不能解释清楚,谈什么汽车安全,头条里最多也就只能谈谈结构,材料和吸能这些肤浅的层面


Belief0102

你用日系车去撞下大货车不就知道了,这么白痴的问题还用问!除了钢板厚度还考虑使用经济性,唯一办法就是使用强度等级高的钢材。日系钢材和德系厚度一样情况下,强度等级低很多。因为一个是材料成本,一个是制造成本(强度高处理起来耗能大)。看下东风日产,本田,广本车祸就有答案了。非常客观不黑不吹。丰田除了40万以上爱翻车普拉多非承载车身安全(前提是碰撞位置,不在大桥上位置高点也是危险的),其他都吸能。三大日系自己对比相对强度:凯美瑞、雅阁、天籁。(后两者差距不大,这也是本田雅阁换代总是宣传自己车身强度提高几十%)


被你牵着左手

钢板是装饰件,对安全没有影响,厚,只能说明工艺差,做不薄。汽车轻量化是大势所趋,越重越安全是十几年前的概念了,早已过时。



观致5SUV车主

不否认有吸能区,可吸能区也得建立在保险杠、溃缩柱和铁皮等一定质量基础上吧,举个简单例子,一辆快二吨的b级车和一辆一吨的a级车相撞,咱们不是是一百公里的速度相撞,这样谁也不可能好,但四五十公里的相撞,什么结果大家也都清楚吧。再比如,你的保险杠是泡沫的,铁皮跟纸一样,吸的能也是很少的吧。所以,现在汽车都是同样的结构了,防撞技术也不是啥秘密,在同样的结构情况下,车空载重的就比轻的扛撞。


好运来20162016

我只说一点,一点吸能设计都没有的车身重钢板厚的车,和一辆吸能设计的车身轻的钢板薄的车相撞或者追尾啥的,绝对前者车的车损和人伤比后者车损和人伤要轻。谢谢街上的吸能车,让我很有安全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