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宰相,死後棺材買不起,皇帝含淚寫墓碑千古第一人,受苦流名

唐朝宰相,死後棺材買不起,皇帝含淚寫墓碑,流芳千古或遺臭萬年一瞬間而已,清官受苦流名千古。

好官的標準是在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側重點。司馬遷的標準是:行教、清廉、守法。在崇尚法家政治的戰國、秦及漢初,守法是最主要的好官標準。到了 " 獨尊儒術 " 時期,推行教化又成為好官的標準。但因教化的成效很難考核,從三國未年開始,根據司馬懿的思想,清、慎、勤成為正式的為官標準化,清官也就逐漸成為好官的代名詞。

我國曆史上,曾湧現出一大批敢於為民請命,剛正不阿,不惜丟官罷職的直臣廉吏,影響最大的莫過於被百姓譽之為“閻羅包老”的包拯和敢於責備皇帝的海瑞,以及抗旨斬殺弄臣的袁可立。這些出於公心不惜觸怒當朝天子和權貴的行為,是有直接丟官殺頭危險的,這遠比清代異族統治下一些漢人官員靠吃糠咽菜和穿破舊官服的“豆腐湯”、“南瓜胡”等表面作秀的儉約拘謹更為難能可貴,歷來少之又少。

但有一人,身處盛世之朝,生前不怵權貴打擊貪官,死後卻沒留任何值錢之物,把皇帝都感動得痛哭流涕。他是誰呢?

唐朝宰相,死後棺材買不起,皇帝含淚寫墓碑千古第一人,受苦流名

這人就是盧懷慎。盧懷慎(?-716年),滑州靈昌(今河南滑縣)人,唐朝宰相。

盧懷慎出身於范陽盧氏北祖第三房,進士及第,歷任監察御史、吏部員外郎、侍御史、右御史臺中丞、兵部侍郎、黃門侍郎,封漁陽縣伯。他雖居高位,但為官清廉。

唐玄宗繼位後,任命盧懷慎為宰相,初授同中書門下三品,後升黃門監(即侍中),併兼任吏部尚書。他自認才能不如姚崇,遇事推讓,被譏為“伴食宰相”。

開元二年(714年),盧懷慎代理黃門監。當時,薛王李業的舅父王仙童侵凌百姓,遭到御史彈劾。李業為他向皇帝求情,唐玄宗便命中書門下進行復審。盧懷慎與中書令姚崇奏道:“王仙童的罪狀清楚明白,御史的彈劾並無冤枉之處,不能對他放縱寬宥。”唐玄宗遂命結案,從此皇親國戚都收斂氣焰。 [8]

開元三年(715年),盧懷慎被正式拜為黃門監,併兼任吏部尚書。當時,姚崇因兒子去世,告假十餘天,以致政務堆積如山。盧懷慎對此無從決斷,惶恐不已,向玄宗請罪。唐玄宗道:“朕將天下之事委付姚崇,只是想讓您對雅士俗人起鎮撫作用而已。”可見,盧懷慎作為一代清官,被玄宗當作百官精神偶像來用。

唐朝宰相,死後棺材買不起,皇帝含淚寫墓碑千古第一人,受苦流名

姚崇先後在武則天、睿宗、玄宗三朝任過宰相,無論是政績還是資歷,時人幾乎無人能比。然而,這位資歷深厚的宰相,一生“以不貪為寶”,“以廉慎為師”;即便在唐朝國力達到鼎盛、個人官位達到至極的開元時期,他依然“聳廉勤之節,塞貪競之門”,過著十分儉樸的生活。由於清廉,只拿“死工資”,沒有灰色收入,所以他買不起京城市區的房子,全家人只得住在離朝廷較偏遠的郊區。

武則天曾與侍臣談論起周興、來俊臣主持刑獄,朝臣反逆案件頗多一事,懷疑其中是否有冤獄。姚崇進言道:“垂拱以來因謀反罪被處死的人,大多都是由於周興等羅織罪名,以便自己求取功勞造成的。陛下派親近大臣去查問,這些大臣也不能保全自己,哪裡還敢動搖他們的結論!被問之人如果翻供,又懼怕慘遭毒刑,與其那樣不如早死。如今酷吏誅除,我以一家百口人的性命向陛下擔保,今後朝廷內外大臣不會再有謀反的人。若是稍有謀反之實,我願承受知而不告的罪責。”武則天大悅道:“以前的宰相都順從周興等人,使酷吏得逞,讓朕成為濫用刑罰的君主。聽到你說的話,很合朕心意。”於是賞賜姚崇白銀千兩。

唐朝宰相,死後棺材買不起,皇帝含淚寫墓碑千古第一人,受苦流名

唐朝的宰相盧懷慎清正廉潔,不搜刮錢財,他的住宅和家裡的陳設用具都非常簡陋。他當官以後,身份高貴,妻子和兒女仍免不了經常挨餓受凍,但是他對待親戚朋友卻非常大方。 他在東都(洛陽)擔當負責選拔官吏的重要公務,可是隨身的行李只是一隻布口袋。他擔任黃門監兼吏部尚書期間,病了很長時間。宋璟和盧從願經常去探望他。盧懷慎躺在一張薄薄的破竹蓆上,門上連個門簾也沒有,遇到颳風下雨,只好用席子遮擋。盧懷慎平素很器重宋璟和盧從願,看到他們倆來了,心裡非常高興,留他們呆了很長時間,並叫家裡人準備飯菜,端上來的只有兩瓦盆蒸豆和幾根青菜,此外什麼也沒有。盧懷慎握著宋璟和盧從願兩個人的手說:“你們兩個人一定會當官治理國家,皇帝尋求人才和治理國家的策略很急迫。但是統治的時間長了,皇帝身邊的大臣就會有所懈怠,這時就會有小人乘機接近討好皇帝,你們兩個人一定要記住。”

盧懷慎行為端正。朝廷俸祿,凡有剩餘就佈施給窮困的鄉里。開元四年(716年),盧懷慎病重,上表乞骸骨,請求退休,得到玄宗的批准。同年十一月,盧懷慎病逝,並上遺表,向唐玄宗推薦宋璟、李傑、李朝隱、盧從願。唐玄宗感嘆不已,追贈盧懷慎為荊州大都督,諡號文成。 死後,家裡沒有積下任何錢財,連棺材都買不起,最後還是生前好友掏錢幫著辦了喪事。

開元六年(718年),唐玄宗在打獵時途遇盧懷慎的家人在進行大祥祭祀(去世兩週年舉行的祭禮),便賞賜縑帛等物,停止打獵。他在盧懷慎的墓前停馬注視,泫然流淚,讓中書侍郎蘇頲草擬碑文,並親自書寫,又命官府為其立碑。讓皇帝親手為其寫墓碑的,盧懷慎也是千古第一人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