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研究:源於河南的姓氏,佔全國漢族人口的80%以上

河洛文化

河洛,是黃河與洛水的簡稱,也指黃河中下游和洛水流域的一些主要地區。據《史記》等文獻記載,“河洛”這一地域概念,一般是指狹義的中原地區,即今河南,或中原地區最核心的部位。

文化,指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如果說中原文化是中原先民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那麼,河洛文化便是這“總和”中最精彩的篇章。河洛文化博大精深,豐富多彩,廣及諸多領域。

專家研究:源於河南的姓氏,佔全國漢族人口的80%以上

中華姓氏

據初步統計,在《中華姓氏大辭典》所列11969個姓氏中,有4925個未註明姓氏來源,有2224個系少數民族姓氏,二者合計7149個,佔11969的59.7%,下餘4820個為漢族姓氏。

專家根據大量的古代文獻資料,對這4820個姓氏逐一進行研究,得出的結果為:

起源於河南的姓氏共有1834個,佔4820的38%。但是,在按照當今人口多少排列的前120大姓中,河南佔了一半。這120個大姓共佔漢族人口的90.11%,也就是說13億人中有11.7億人姓這120個姓。

這120大姓中,全源於河南的姓氏有52個,即李、張、陳、黃、周、林、何、宋、鄭、謝、馮、於、袁、鄧、許、傅、蘇、蔣、葉、閻、潘、戴、夏、範、方、石、姚、廖、孔、康、江、史、邵、段、雷、湯、尹、武、賴、樊、蘭、殷、陶、翟、安、倪、嚴、牛、溫、蘆、俞、葛。

部分源頭在河南的姓氏有45個,即王、劉、趙、吳、徐、孫、胡、朱、高、郭、羅、梁、韓、唐、董、蕭、程、沈、呂、盧、蔡、丁、魏、薛、杜、鍾、姜、熊、陸、白、毛、邱、秦、顧、侯、孟、龍、黎、常、賀、龔、文、施、洪、季;兩項合計,起源於河南的姓氏共有97個,佔120大姓的80.8%,佔全國漢族人口的79.49% 。

如果減去一些多源的姓氏中源於河南以外的成分,人口百分率會有所下降,但起源於河南的姓氏總數是1834個,減去97個,還有1737個,加上這些姓氏,起源於河南的姓氏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率仍在80%以上。因此,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河南是姓氏資源第一大省,海內外華人的祖根大半在河南。

專家研究:源於河南的姓氏,佔全國漢族人口的80%以上

河南姓氏

一、河南是華人祖先炎黃二帝和太昊伏羲的活動中心

專家對當今120大姓從血緣關係上進行追根溯源後,發現它們分別屬於三個族系,即黃帝族、炎帝族、東夷族,出自四位祖先,即黃帝、炎帝、太昊與少昊。

具體情況是:

屬於黃帝族的有86姓,佔120姓的72%,即:王、張、劉、陳、楊、周、吳、孫、胡、朱、林、何、郭、羅、宋、鄭、韓、唐、馮、於、董、蕭、程、曹、袁、鄧、傅、曾、彭、蘇、蔣、蔡、賈、魏、薛、葉、閻、餘、潘、杜、戴、夏、鍾、汪、田、範、石、姚、鄒、熊、陸、孔、康、毛、史、顧、侯、邵、孟、龍、萬、段、錢、湯、黎、常、 武、喬、賴、龐、樊、蘭、殷、施、陶、翟、安、顏、倪、嚴、牛、溫、蘆、季、俞、魯。

屬於炎帝族的有6姓,佔120姓的5%,即:許、姜、崔 、雷、易、章。

屬於東夷族的有8姓,佔120姓的7%,即:李、趙、黃、徐、馬、譚、郝、江。

兼屬黃帝族與炎帝族的有11姓,佔120姓的9%,即:高、謝、呂、盧、丁、方、邱、賀、龔、文、洪。

兼屬黃帝族與東夷族的有9姓,佔120姓的7%,即:梁、沈、任、廖、金、白、秦、尹、葛。

總的來說,120大姓多數屬於黃帝族,少部分屬於炎帝族和東夷族,而河南長期是這三族活動的中心,因此,這三族的姓氏也多數是在河南境內形成的。

黃帝族主要有兩大分支:一為顓頊族,二為帝嚳族。此外,據有關文獻記載,匈奴族和鮮卑族同黃帝也有血緣關係,所以,凡出自匈奴族或鮮卑族的姓氏,均列入黃帝族系。

顓頊後裔比較有頭緒的,主要有三支:一為舜族,二為禹族,三為陸終族。舜是傳說中父系氏族社會後期部落聯盟領袖,《史記》說他是顓頊的7世孫,其後代產生出陳、袁、田等姓氏。禹是顓頊的6代孫,原為夏后氏部落領袖,奉舜命治理洪水,三過家門而不入,後擔任部落聯盟領袖。他的兒子啟,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即夏朝,後產生出一些姓氏。陸終是顓頊族系中一位重要人物,其父吳回即祝融,是顓頊的曾孫。陸終有6個兒子,其後曾孕育出一些姓氏。

帝嚳後裔中繁衍旺盛的,主要有堯族、商族、周族。周部族始祖名棄,也是帝嚳之子,姓姬氏,其後衍生的姓氏多達數百個,不僅為黃帝族之最,而且在整個中華姓氏中也是首屈一指的,被列入當今120大姓的就有47個,其中有一大半出自河南。

炎帝又號神農氏。他原居姜水流域,後發展到中原地區,他的子孫大部分在河南境內定居,使姜姓失而復得,又衍生出其他一些姓氏。在河南境內的炎帝后裔,主要有方氏、雷氏、呂氏、許氏、文氏、申氏。炎帝后裔還有在山東北部的齊氏,但其始祖呂尚是南陽呂國的子孫。

東夷族分為太昊族與少昊族。

⑴太昊族與姓氏:太昊,是傳說中古代東夷族首領,也是中國神話中人類的始祖。太昊族以龍為圖騰,曾以龍為官名,其後裔姓氏有任、郝及白姓的一支等。

⑵少昊族與姓氏:少昊,號金天氏,也是古代東夷族首領,相傳他因修太昊之法,故曰少昊。少昊與太昊是繼承關係,少昊部落是從太昊部落分出來的,活動中心在今山東曲阜一帶,但其後代卻分佈在全國許多地方。少昊後裔有兩個重要人物,即皋陶和伯益。皋陶是少昊的曾孫,也是東夷族的首領。當今第一大姓李及廖姓的一支,都是他的後裔。伯益是皋陶之子,是舜時東夷部落的首領。他是古代嬴姓各族的共同祖先,後裔相當繁盛,在當今120大姓中,趙、黃、徐、馬、譚、江等姓都是他的後代。

專家研究:源於河南的姓氏,佔全國漢族人口的80%以上

二、河南是姓氏發展時期夏、商兩代的國都所在地

夏、商時期,從奴隸制興起到全盛,也是中華姓氏得以發展的時期,而這兩個朝代活動的中心地帶均在今河南境。夏朝從開始到桀滅亡,共傳14世、17王,歷時400多年,其統治中心在今河南西部的黃河、洛河流域。夏禹建都之陽城,即今登封告城鎮;後遷陽翟,即今禹州。禹之子啟的都城也在禹州,此後,太康居斟尋(今鞏義西南),相都帝丘(今濮陽),少康都陽翟,杼居原(今濟源西北),後遷老丘(今開封東),胤甲居西河(今安陽東南),孔甲及其子皋均居今偃師,桀都斟尋。除了《史記》所列“用國為姓”者外,夏朝在河南境內還有不少諸侯國,於夏朝末年被商湯所滅,都演變為姓氏。

三、河南在姓氏普及時期的周朝佔有重要位置

周朝是我國古代史上一個重要時期,也是產生姓氏最多的朝代。西周雖建都於鎬京(今陝西西安),但在建國初期便營建了洛邑,至公元前770年平王東遷,洛陽便成了東周的統治中心。據初步考證,從周初到戰國時期的諸侯國,分佈於今河南境內的,有周朝同姓(姬姓)國20多個,異姓國40多個,合計60多個,約佔諸侯國總數140多個的二分之一弱。這些大小諸侯國基本上都演變成為姓氏,同時,諸侯的子孫以采邑名、官職名等為氏,又形成一大批姓氏。由此可見,河南是在姓與氏發生重大變革,姓氏空前大發展、基本普及和相對定型時期起到關鍵作用的地區。

四、河南有得天獨厚的產生姓氏的優越條件

古代的“得姓受氏”,與地理位置、人口多少及經濟狀況等條件有密切關係,而河南在這些方面則獨具優勢。自夏朝建立至民國年間,先後有20多個朝代在此建都,因而使河南成為古都最多的地區。中國有七大古都,河南就佔3個,即洛陽、開封、安陽。河南歷史悠久、人口密集、建都頻繁,正是河南成為中華姓氏主要發源地的先決條件。

五、河南是北魏鮮卑族政權入主中原改姓的基地

西晉末年,從“八王之亂”開始,漢族從中心地區出發,向邊遠地區流亡,而居住在長城以外的少數民族則大量內遷,至北朝時期達到高潮,歷時長達三個世紀之久。在這漫長的歲月裡,各族人民相互影響,總的發展趨勢是與漢族融化成一體,從而形成了黃河流域各民族的大融合。其中,大規模地遷入今河南境內,施行與漢族同化的少數民族政權是北魏。北魏是由鮮卑族拓跋氏所建的政權,統一北方後,為加速北魏政權封建化的進程,孝文帝拓跋宏於493年率領貴族、文武百官及鮮卑兵自平城(今山西大同)遷都洛陽,接著,進行漢化改革,實行鮮卑人與漢人通婚,以漢服代替鮮卑族服裝,禁止在朝廷上說鮮卑話,令鮮卑人改姓並自稱河南洛陽人等等。改姓數量,一說有300多,僅見於《魏書·官氏志》單獨列出的,即有114個,其中被列入當今120大姓的就有25個。

由於上述種種原因,構成了其他地區難以比擬的優勢,使河南成為中華姓氏的主要發源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