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真實的包青天,死後為何21口棺木同時下葬?

jinwen5145

“開封有個包青天,鐵面無私辨忠奸,江湖豪傑來相助,王朝和馬漢在身邊……”

這熟悉的旋律,包青天(999年-1062年)斷案鐵面無私,不畏權貴,不偏袒親人,秉公執法,深受百姓愛戴,為何在其出殯之日,竟然有21個棺材同時出殯?

這還得說是包青天秉公執法的緣故,無論是皇親國戚、達官顯貴、黎民百姓,只要犯法一律按大宋律法執法,絕不徇私舞弊,更不受他人威脅及賄賂。著名的就是他的龍頭鍘、虎頭鍘、龍頭鍘!

  1. 狗頭鍘:最鋒利的,專斬欺壓百姓的地痞惡霸,一刀下去就結束了犯人的性命!

  2. 虎頭鍘:比狗頭鍘差一點,專斬在朝為證的貪官汙吏,有先斬後奏的特權,沒有狗頭鍘鋒利,死的時候會有痛苦感!

  3. 龍頭鍘:最不鋒利的,可以說還有些鈍,專斬知法犯法的皇親國戚,一刀下去不會立即死亡,而是在痛苦中慢慢死亡!

據說僅包拯在位一年就懲治了180多位貪官汙吏,百姓無不為其喝彩,稱他為青天大老爺,但是就是因為如此,包拯知道恨自己的人太多,在百年之後定會有人掘他墳墓,挫骨揚灰,於是早就吩咐家人,在他逝世後分別用21口棺材同時出殯,用來迷惑那些對他恨之入骨的人。

這樣做確實有效果,但是效果不大,在一段時間內是沒有人動過他的墳墓,這也是因為很多老百姓自願加入保護包拯墓的原因,他們不想讓這位青天大老爺在死後還不得安寧;其次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盜墓賊根本就不盜包拯的墓,因為包拯為人正直,據說當年在端州為官,回家的時候連一個硯臺都沒帶,端州的硯臺可謂是出了名的啊!隨之盜墓界還有個不成文的規矩,就是不盜包拯的墓,但是金兵來到之後,很多人以為包拯的墓被毀壞了,誰知那個是假的,真正的包拯墓地1987年才被發現並保護起來。

【我是羽評歷史,碼字不易,謝謝右上角關注】


羽評歷史

包青天也就是包拯,是北宋時期的重臣,其一生審理的案子不計其數。包拯雖沒有小說裡說的那麼神奇,但確實是敢於為百姓打抱不平的好官,在任期內懲治了不少惡人。


由於包拯對百姓的貢獻,被百姓稱為“包青天”、“包公”。包拯被人們稱為是文曲星轉世,死後更是被後人尊為閻王,當時一句話說的好

“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從人們如此神化包拯可以看出,在古代人們是多盼望像包拯這樣的好官可以多點啊!

那言歸正傳,包拯一個為百姓打抱不平的好官,為何要分為21口棺木一同下葬呢?

其實最重要的原因也就是出於他是個好官。他是個好官,因此判案明察秋毫,審案不避權貴,懲治了很多貪官權貴,得罪了不少有權勢的人,而死後則要擔心受到這些權貴的報復,落得個墓地被毀、死不瞑目的下場,因此才設了21口棺材同時下葬讓他人不能發覺哪個才是自己真正的墓地。



我想後世把包拯神化為閻王爺也有害怕我們的包青天的墓被盜的原因在裡面吧!畢竟閻王爺哪會有墓呢!有的話,誰又敢盜呢?


而值得一提的是,如今為了研究宋史,瞭解包拯的事蹟,專家們如今已經找到了真正的包拯墓,包拯墓已被開發,屍骨和挖掘的文物已放入博物館內,供後世人們瞻仰!


友人帳下夏目君

說起包拯包大人,我估計全中國乃至全世界的華人,沒有一個不知道的。他可是中國幾千年來,清官的代表人物,而且沒有之一。


包拯,字希仁,公元999年~1062年,今安徽合肥肥東人。北宋名臣,一生正氣凜然,不畏權貴,體恤百姓,兩袖清風。歷權知開封府,權御史中丞,三司使等。因曾任天章閣待制,龍圖閣直學士,所以又稱“包龍圖”“包待制”。

包拯在位期間,性情嚴峻剛毅,嫉惡如仇,清正廉明。流傳許多膾炙人口的故事和傳奇。比如《鍘美案》《烏盆案》《鍘包勉》《鍘判官》《鍘丁勇》《烙碗計》《鄭州案》等等等等。

由於公正無私,曾經一連向皇帝上書了187份彈劾奏章,全是彈劾貪官腐臣。所以,上至皇親國戚,官員大臣。下到販夫走卒,衙役胥吏。得罪小人無數,在包拯生前,有皇帝和八王爺罩著,沒人敢動他。

但在包拯死後,他怕被人惦記報復,挫骨揚灰。所以要用二十一具棺材,同時從合肥的七個城門抬出。其中只有一個,裡面有包拯的遺體。

下葬之後,其家人還散佈一些虛假墓地,棺材詛咒等。但是在南宋時,包拯墓地被金人所破壞,挖掘。後又有人重新修建了包拯墓,包大人又和夫人合葬在一起。



在1956年,包拯墓被定為國家文物保護單位,由於歷史原因又被破壞,在1973年,國家發掘包大人墓地,發掘出來六具遺骨,其中就有包拯,董氏,和包拯後人。


朕就是這樣的漢子

娘子分析:大家並不陌生,包拯是名垂千古的大清官,是正義的化身,大家多數從電視上了解的,真實歷史上的包拯確實是個“大清官”。


包拯廉潔公正、立朝剛毅,不附權貴,鐵面無私,且英明決斷,敢於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師有“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之語。後世將他奉為神明崇拜,認為他是奎星轉世,由於民間傳其黑麵形象,亦被稱為“包青天”。

在傳統戲劇中,包拯被稱作“包龍圖,包黑子,包文正”,在六十四歲時,一代名稱“包拯”離開了人世,當時的京城百姓痛哭哀嚎,自發送行。仁宗皇帝停朝一日,親自為他弔唁,並追封禮部尚書,諡號“孝肅”,後世稱其為“包孝肅”。

這麼一個大清官,為什麼要用21口棺材呢?

包拯在為百姓伸張正義時,必然會觸及一些權貴的利益,得罪了不少人。所以,為了讓自己安心長眠,用了二十一口棺材從七個方向出發,為了確保安全。

據記載,中國人講究落葉歸根,後來在今天的安徽省合肥市肥東縣解集鄉包村發現了“包拯墓”原址。

不過在今天的紀念區,遊人在次經過,都會肅然起敬,“一身正氣沖天地,兩袖清風鑑古今”,讓我們知道做人的標準。



唐三娘子

嘉祐七年,剛正不阿,廉潔奉公的包拯結束了自己的一生,壽終正寢,當時萬民悲痛。其在合肥老家出殯,那是萬人空巷,都來送包青天。而與此同時,當時合肥四個城門,共抬出了21口一模一樣的棺材,而其中只有一個裡面是真的包拯屍體。而且抬出門後是在不同地點同時下葬。

主要是讓後世那些想報復自己的人找不到真正的墓地,包拯作為宋朝時期的開封府尹,一生審理的案子那是不計其數。而且包青天審理案子不避權貴,鐵面無私,懲治了很多貪官,權貴,豪紳。因此得罪了不少的人,活著別人不敢把他怎麼樣,但也怕死了被人報復,所以設疑冢讓其墓地變得撲朔迷離,讓後人難以找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