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古代,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大背景下,明代的君权为何如此孱弱?

崔亚玲

明代“没有外戚之祸、没有武将跋扈、没有宦官拥戴废立、没有丞相,是一个“四无”王朝,怎么会是君权孱弱呢?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的趋势整体而言是不断加强的;中央集权也是不断加强的。明代的君权一点都不孱弱。

1、没有外戚之祸

汉朝立国后,历来传承都是两系,父权与母权。父权即皇位继承,母权即外戚。高祖后有吕后,文帝后有窦后,汉武帝后有霍光辅政,王莽本身就是外戚。

到了东汉也是如此,作为外戚的大将军梁冀、何进操纵权柄。

在三国、唐后族依然是大族,保持着政治上的影响力。宋代王安石变法中,后族都影响政治。

清代虽然君主权力大,但坚持满蒙联姻国策,后族势力一直较大,只是行政干预少而已。

在明代,自朱棣以后,皇后、皇妃、王妃、驸马都出生平民,其各家都会得一个武官职务,不管事,领工资。背景浅,权力根基无,在政治影响上近乎无,完全没法干涉皇权。(你看大明1566里面李妃的情况就是如此。)

2、没有武将跋扈

唐朝安史之乱,边将叛乱,国家由盛转衰。

明朝初年,国家“右武”,将军们地位很高,但皇帝能力很强,自然不可能跋扈叛乱。

到后来,武将地位下降,就更没机会跋扈叛乱了。

3、没有宦官拥戴废立

东汉是第一个宦官专权时代,皇帝在宦官和外戚之间保持平衡,在失衡后,宦官甚至可以主宰废立。

唐中后期是第二个宦官专权时代,宦官权力依然很大,可以主宰废立。甘露寺之变极其恶劣。

明代属于第三个宦官专权时代,众所周知的有王振、刘谨、冯保、魏忠贤等。

王振土木堡战死,英宗后来都为其招魂。

明武宗一句话,刘谨就被废了。

万历一句话,冯保就去了南京。

(皇权依附者,魏公公)

都说魏忠贤很厉害,崇祯轻松就解决了。

根源在哪?明代的宦官专权是依附于皇权的

绣春刀》里殷澄那句话“眼下魏公公是小寡妇看花轿,他干着急”。说的就是离开了皇帝魏公公将一无所有。

4、没有丞相

唐朝李林甫、杨国忠;南宋有秦桧、韩侂胄、史弥远、贾似道等。权相层出不穷。

朱元璋鉴于此直接废了丞相,权归于上。

张居正算是内阁首辅权力最大的,但许多行事依然名不正言不顺。离开太后、冯保的支持将一无所有。

总结:

没有外戚干政、没有武将跋扈叛乱、宦官依附于皇权,没有丞相。你说权力哪去了?权力归于皇帝,归于朱元璋设计的大明制度。怎么能说明代皇权弱呢?

至于文官集团地位问题,这个以后再谈。

欢迎关注、点赞、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给你不一样的史学评析,期待你的评论,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首先,明代君权被削弱主要出现出现在中后期,在前期明太祖、明成祖、明宣宗时期皇帝都是权柄在手,乾纲独断的,甚至到中期明孝宗时、皇权都还是至高无上的,皇帝杀伐决断不管是文官集团还是宦官集团都很难制约。

其次,明朝皇权被削弱主要是制度构建造成的,明太祖朱元璋为加强皇权废除了丞相,这导致朝廷大小事皇帝必须事必躬亲,把皇帝累的是疲于奔命。到明成祖朱棣时设立内阁,为皇帝减负,内阁在设立初期,仅仅相当于皇帝的秘书一样,听差办事,并没有对皇权构成威胁,但随着文官集团崛起,内阁权力越来越大,不得不设立内阁首辅,内阁成了首辅私人机构。儿内阁首辅的产生除了皇帝的新任外还要在文官集团中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这就促使内阁成为文官集团的代言机构,而内阁成为文官集团的代言人。由于产生机制、机构运作模式不同和丞相不同,首辅更容易结党。

在加上明朝中后期出了杨廷和、徐阶、高拱、张居正这一干猛人,内阁逐渐成为一股能制约皇权的力量。

在明朝中后期,宦官集团也日益庞大,逐渐走上了政治舞台,在协助皇帝对抗文官集团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分化了皇权,而一旦宦官集团的头目即司礼监和内阁首辅打成一片,成为一家,那皇权就到形同虚设的地步了,比如张居正任首辅时期。


环球网

明代君权孱弱的说法,打死我也不敢认同。可是为什么会有这样厉害的误解呢?大概是人们在读明史的时候没有历史的纵向对比而形成的。明中后期,有些皇帝的行为,加深了人们的这种印象。其中比较典型的,一是嘉靖朝的“议大礼”事件,二是万历怠政的事件。 在议大礼的过程中,嘉靖皇帝无非想要给自己死去的父亲封个官,可是居然就那么难,嘉靖辛辛苦苦的努力了十多年才勉强办成。皇帝不是九五之尊吗?怎么办个事还这么难?看来似乎是君权孱弱。 再就是万历朝,初期是张居正专权,似乎是君权弱的一个证明。后期,万历皇帝为了给自己喜欢的女人和儿子一个名份,孜孜不倦的奋斗了几十年,还是无果而终,最后搞得一国之君以怠政的方式与群臣相对抗。这又显得君权似乎很弱。然而,这一切只是外表,如果真正的了解了事实的真相,可能会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 我们先给出结论,再慢慢分析。明朝之后,在中国的封建历史上,真正做到了君主专制。明清两代,都是君权很重,君王拥有绝对的权威。 我们所说的君权重,意思与个人能力无关,既无论是谁,只要是坐在君主的位置上,就拥有无上的权力。中国历史上真正做到这一点的,只有明清两代。我们先讨论一下上面提到的那几个事件,历史的对比,就很容易明白。 明嘉靖帝继位,与汉朝海昏候刘贺接位的情况基本上是一致的。嘉靖接位,是因为明武宗死后,自己没有儿子,便从宗亲当中,找一个血统比较近的来。刘贺也是一样,汉昭帝刘弗陵死后,由于没有儿子,也从宗亲中找一个血统近的继位。这两位的情况和年纪都是相似,嘉靖当时十六七岁,刘贺当时也是十八岁左右。两个人的表现也相似,都不太重视前朝留下的老臣。但两个人的结果,却不太一样。这不同的结果,背后的原因,就是君权的不同。 刘贺继位时,朝庭主政的大臣是霍光,而嘉靖继位之时明朝主政的人是当朝首辅杨廷和,也就是明朝三大才子之首的杨慎的父亲。刘贺继位没多久,就被霍光废掉了。史书上说是因为刘贺荒淫无耻,行止不端。这都是冠冕唐皇的话,当不得真。背后真正的原因是刘贺办事有自己的主张,不听霍光等老臣的话。等他坐稳了位子,肯定会来个一朝天子一朝臣。霍光们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只能先下手为强了。 嘉靖的继位,从一开始就找别扭。可是,杨廷和对嘉靖的无赖毫无办法,只能步步后退。等嘉靖一坐上皇位,杨廷和只好乖乖的滚蛋回家。是杨廷和的水平比霍光差吗?还是嘉靖的水平比刘贺强,显然都不是,是因为君权重了,而相权轻了,(明后期的首辅类似于之前的宰相,但实际权利比宰相差远了)。 杨廷和们当初选嘉靖当接班人。不能说一点私心没有。为什么选十六七岁的朱厚璁。在杨廷和们看来,如果人太小了,孩子的母亲就会干政,如果太大了,又会不听大臣的摆布,于是,便选了这样一个十六七的孩子。但是,让杨廷和们始料不及的是。这个孩子虽然小,却是极端任性。任何事情,只要不听我的,坚决不行。如果是在前代,杨廷和们是可以把他打发回老家去,重立皇帝继承人的。可是,在明代不行,这事办不成。杨廷和这个有着几十年政治经验的老臣,败在一个政治素人的毛头小伙手里,不是水平的问题,而是所处的位置不同。即,在明朝时期,君权已经成了绝对至高无上的。 这种君权至高无上的现状,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人为设计出来的。为此做出贡献的两个人物,就是明朝的所谓二祖,明太祖朱元璋与明成祖朱棣。加强君权的关键一步,是从废除宰相制开始的。 明初的时候,是有宰相的。最早当过宰相的人有李善长,胡唯庸,汪广洋。最后这三个人都没有好下场。正史的记载是说他们谋反之类,背后的原因,恐怕与朱元璋探索新的政治形式有关。 在中国历史上,君权与相权既相辅相成,又相互矛盾。君权相对大点,但相权也不小。一般情况下,君权占上风,如果遇到厉害的人物做宰相,就会出现相权大于帝权的时候。刚才我们说的霍光,就是一个相权大于帝权的例子。还有一个著名的例子,就是曹操,以及后来的司马氏父子,他们都是相权大过君权的人。而当相权大过帝权的时候,基本上离改朝换代也就不远了。 朱元璋经过多年的考虑想平衡相权,使相权不至于过大。保证他的子孙们安于帝位,不至于出问题。最终还是无法平衡,便干脆取消了宰相。 宰相取消了之后,权力分归六部。以前的宰相可以综合六部意见,拿出决策。宰相取消之后,这些事情全部由皇帝一人来干,就比较累。于是,朱元璋又发明了内阁。 内阁一开始就是皇帝的秘书。帮皇帝处理公文,只有建议权,没有决策权,(宰相是有决策权的),这样,在朝廷中就彻底去掉了能和皇帝势均力敌的力量。君权的分量就大大加强了。 内阁一般有六七人不等,一开始的时候,是没有固定位置的,大家一起当秘书。许多时候,办事情是由一人牵头的,不可能一件事情五个人各说各话,慢慢的内阁中就形成了一个带头大哥,这个大哥就称为“首辅”。由于首辅的权力比较大,大家为了争这个位子,常常出现你死我活的斗争。这样的争斗,对皇权来说,又是有利的,因为这样争下去,就威胁不了皇权了。所以,明朝的皇帝们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任由内阁诸臣们去斗。最激烈的时候就是从嘉靖到万历这段时间。其中,张璁斗倒了杨廷和,夏言斗倒了张璁,严嵩整死了夏言,徐阶整倒严嵩,高拱赶跑除阶,张居正整倒高拱,真正的是血肉横飞,惨烈无比。 明朝加强帝权的措施除了取消宰相之外,还有一些其它方面,比如加强言官的舆论监督。在六部之外,又设六科。也就是给六部各自安上一只监视的眼睛。这相当于政府层面的制度。之外,还建立了属于皇帝私人掌握的特务机构,东厂,锦衣卫等等。通过这些制度的建立,明朝的君权得到大大加强。这种加强是通过制度来保证的。有了这些制度,就算是一个平庸的皇帝,坐在皇位上,从体制的内部,也无人能撼动它的权力。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明清两代,有许多皇帝个人的水平是很差的,却能稳稳的坐住位子。其原因就要归功于这种制度。崇祯皇帝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本来就是一个平庸之极的人。坐在那个位置上,就以为自己是圣人。当了十七年皇帝,督抚大臣杀了几十个,依然没有逃脱亡国的命运。说白了道理很简单。一个自以为很厉害的绵羊带了一群老虎,也打不了胜仗。最后他还好意思说,“君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还不承认自己的平庸,但一个事实就摆在那儿,当全国人民都不愿意和你在一起的时候,你还认为是全国人民都错了,只有你一个人对。这逻辑通吗? 所以,明朝君权孱弱的论断是不成立的。正是因为君权太强了,使得庸才傻瓜们在位的时候,内部也没有能力推翻它,只好由外部势力来推它了。这个道理到清朝时,也完全适用。慈禧太后“宁与外人,不与家奴”的逻辑,就源于这里,说白了一点,窝里横可以,面对外人,就怂了。这种政治文化上的劣根性直到新中国建立时,才被打破。


七月流火140400643

并没有题主所说的君权孱弱的问题的存在. 这个问题其实要牵扯到中国历史上各朝各代都避不开的一个矛盾: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这个矛盾在明朝尤其以“胡惟庸案”达到了爆发点. 胡惟庸案,简称“胡狱”或“胡党之狱”,明初四大案之一。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以“谋不轨”罪诛宰相胡惟庸九族,同时杀御史大夫陈宁、中丞涂节等数人。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朱元璋颁布《昭示奸党录》,以伙同胡惟庸谋不轨罪,处死韩国公李善长、列侯陆仲亨、已故的滕国公顾时的子孙等开国功臣。后又以胡惟庸通倭、通元(北元),究其党羽,前后共诛杀3万余人。 除掉胡惟庸后,朱元璋罢左右丞相,废中书省,其事由六部分理,另设殿阁大学士供皇帝做为顾问,结束了中国的宰相制度,加强了专制皇权。 我国自古以来皇权至高无上,但是皇帝并不是万能的,自己一个人再厉害,也不能处理所有的事务,所以皇帝或多或少的把手中的权利给亲信的人。让他来帮忙处理事情。 这个人就是丞相。“一人之上,万人之下。”丞相制度起于战国,秦武王时设左右丞相,西汉朝时改为丞相。东汉时称为大司徒,唐朝时称中书令,宋朝时称参知政事。明朝时又称丞相。丞相制度绵延了几千年。有其很深的历史土壤。 明太祖起于布衣。对权利的控制欲很重。建国初期,功臣李善长,徐达担任丞相。由于徐达常年出征在外,大部分政务都是由李善长处理。李善长久而久之就日益骄横,再加上刘基为首的浙东集团对他的攻击,于是他就以退为进,让自己的老乡胡惟庸担任丞相。这也让他走上了不归路。 胡惟庸担任丞相后,打压浙东集团,处理了浙东集团“代理人”杨宪,逼迫刘基告老还乡。搞定浙东集团后,胡惟庸日益骄横,排挤和他不同意见的人,甚至于挑战朱元璋的权利,私自扣压奏章。独揽大权长达七年之久。 令人费解的是,一向乾纲独断的明太祖,在这些事情上并没有表示,这显然不寻常。随着胡惟庸的所作所为越来触发朱元璋的底线。一直到洪武十三年才案发。 胡案后,明太祖便罢免丞相,废中书省,设大学士参与政事。从此流传几千年的丞相制度看似终结了。 下面我们来分析下。历代君权与相权的关系:一个政权的建立,统治初期,君强臣强。参与了政权建立的名臣名相执掌权利,很符合历史规律以及王朝统治需要;统治中期,君强臣弱。统治者统治日益稳固,国家太平。统治者为了加强权利统治,会或多或少的削弱丞相的权利;统治末期,君弱臣强。统治者统治日益腐败,统治不稳。有权利的臣子便乘机而入,夺取统治权利。君权,相权之间的权利制衡关系,几千年来成为了一种规则。 而明太祖似乎想打破这个规则。这带来的却是另一场灾难。明朝没有丞相,但是却产生了一批叫内阁大学士的人,他们除了名字和丞相不同外,其他的并无区别。甚至在明朝还开创了一个没有皇权制约的名臣时代! 明太祖想靠一己之力妄图打破几千年的权利平衡。最终还是收到了历史的惩罚。在历史规则的大潮中,每个人都是渺小的。都是改变不了历史进程的。 历史大潮,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诚如此言。


看剧达人

个人认为,明朝中后期,君权削弱等罪魁祸首就是内阁制。

中国朝代,皇帝天然的拥有独裁权。大臣专权一般是出现在皇权因为意外产生强制交接时期(老皇帝意外死亡,新皇帝仓促交接)。或者新帝年幼,不得不设立辅政大臣时。

以上两种,不论是哪一种,都是会产生,皇权混乱,朝廷必须根据原有的朝廷班子,执行旧制,避免产生混乱的时期。那么,何为旧制?当然是老皇帝时期的那些权臣了。皇帝尚未能获得政权,权臣们拥有了暂时的决定权时代。之后,随着皇帝在位时间增加,权臣与皇帝之间的权利斗争会慢慢升级。一般来说,权臣最终会败于皇权之下。

因为,一来,皇权最大的观念深入人心,权臣从内部反叛,偷天换日难度很大。就算强行执行,也有可能导致天下大乱。二来,新帝登基时的权臣一般都是老皇帝时期就获得了很大权柄的人。这种人,年纪肯定不小了。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老化导致的智力,体力等衰退,最终会导致皇权获得胜利。

就因为以上几点。中国大部分朝代,都没有文官压制皇权数代的情况。

但是,这种状况到了明代,特别是内阁制度的出现,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以前的模式是,专权大臣不论如何也得拿到皇帝的批示后,才能下发指令。即使,以特殊时期为由,暂时实行权臣批示为准的手段,但也只是临时执行,长此以往,必然有保皇派站出来。

而明朝的内阁制是,皇权下批给内阁,内阁在转发给天下。内阁俨然成为了皇帝和天下之间的一道关卡,皇权要下发到天下,必须经过内阁。下臣要上达天听,还得经过内阁。一旦内阁反对皇帝执行某个制度,则皇帝很难推动的地步。虽然,后来皇帝为了制衡内阁,又建立过以太监为主的一套班子。然而,始终没能打破内阁堵死皇帝与天下直接交流的途径。

如果,不是内阁这种制度,明朝出现励志的皇帝,应该是能够收回权利的。但是内阁制度与其他朝代的辅政大臣之类不同。内阁是拥有正统法理依据的部门。是祖宗留下来的制度,皇帝无法擅自废除。同时,对大臣们来说,内阁也是他们权利的基础,自然是百般阻挠了。这种模式,导致明朝后期就算出现了英明的皇帝,也再也无法收回皇权。

清在灭明后,继承了很多明朝旧制。但是对内阁这个东西,是彻底抛弃不用,也正是因为清朝皇帝,特别是康熙帝了解被大臣专权的后果而执行的政策。


金晶林

明代的君权孱弱吗?这是个伪命题。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万历首辅高拱,集大权于一身,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弟子门生遍布天下,且为人十分强势,基本说一不二。但就是这样一个强权人物,在十岁的小皇帝朱翊钧和其母李太后一纸诏书之下,立刻变得不名一文,直接从当朝首辅变成平民百姓,所有待遇被全部剥夺,连一个告老还乡的普通官员都不如。

在皇权至上的封建年代里,除非手里掌握着兵权,成为控制一方的实际军阀,任何人都不能不屈从于皇权,这是事实。

至于治国理政,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因为皇权再强大,皇帝也只是一个人,一双眼睛、一双手,不可能所有的事情都自己来,治国理政还得依靠下面的官员。如果皇帝一意孤行,那崇祯朝就是一个极为明显的例子。崇祯朝首辅换了无数,内阁成员换了无数,兵部尚书换了无数。为什么要换?就是因为这些人不按崇祯的意图来。但换来换去,结果只能是亡国。

崇祯朝虽然亡了国,但崇祯还是能以皇权轻松的换掉他认为不行的官员,哪怕是内阁首辅,这就是皇权的威力。


随风而去132804760

明代君权事实上并不薄弱,而是过于强大集中于皇帝一个人,由于明太祖朱元璋废宰相,这严重削弱了相权,加强皇权,使得皇帝拥有如此大的权力,几乎每件国家大事都可以独断专心,但是如此大的权力光皇帝一个人是无法把握好和使用好的,朱元璋废宰相后曾三天处理过近1100本奏则,明太祖朱元璋深知力不从心,于是设内阁帮其分担国务。


内阁虽不是一个专门的机构,但是到了张居正成为内阁首辅的年代,内阁权力空前强大,也进一步制约了皇权,但是却无法制约太多,没有之前宰相制约的那么大,内阁处理国务最后决定依然是皇帝做出的,皇权依然强大。

到了明朝中后期宦官专权年代的根本原因也是如此,皇帝权力过于集中,直接原因是皇帝滥用亲信,任意与亲信甚至身边的宦官分担权力,导致亲信宦官干政严重,历史上最有名的太监魏忠贤就是这么产生的。




由于明朝继承元朝行省制,地方权力不大,权力集中与中央,皇帝权力也进一步扩大。

综上所述,明朝帝王权力并不薄弱,而是权力更集中,看到皇帝权力薄弱只是宦官和内阁与皇帝分权造成的表面现象,没有看到根本原因是皇权过于集中一个人的实质。

忘出题者请采纳,谢谢!


我是暖男你信不

首先说下,君主专制的的发展!

秦是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王朝,也是封建君主专制的开端!

1.秦朝三公九卿制,

2.隋朝:三生六部制

3.宋朝:设三衙,有统兵权而无调兵权,枢密院有调兵权,而无统兵权,也是宋积弱原因之一,兵不识将,将不识兵。设转运使,全国财政由中央统一分配。削减地方权利,设立通判,将财政、军事、司法收归中央。分割宰相职权,设参知政事为副,以枢密使接收宰相军权,设三司使接收宰相财政权,三者不相统属。

4:明朝:取消宰相职位,实行内阁制(非现代国家内阁),设立五军都督府,统兵,调兵互不统属!调兵将领直接由皇帝委派!

5:清朝:军机处的设立,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达到了顶峰!

再说明朝,首先强调一点,明朝的皇帝权利并不弱,像木匠皇帝都能保证国家的运转,如果是别的朝代早被改朝换代了,内阁制度保证了皇权的稳定,内阁和太监相互强制,所以下面斗来斗去,都需要皇帝的支持!谁都没心思再来窥视皇权!你所看到的明朝皇帝憋屈,那是,明万历时起,朝政日趋腐败,党派林立,党争迭起。明末党争指明末东林党与宦党、浙党之争。

东林党占据朝堂,魏忠贤的倒台代表者,宦官实力的消退,皇帝的无法谅解的外部情况,圣旨也出不了皇宫!所以你看到的只是明末的一小段时间而已!


戏看天下_

我不知道哪里体现出的皇权孱弱……就从题主说的这个正德和万历的例子来看,我也不觉得他俩的皇权有什么孱弱的,恰恰相反,这二位不是想啥干啥的典范吗……

比如说正德吧,是,他是遭到了无数大臣的反对,可是这些反对有用吗?堂堂三阁老领衔,带着一堆大臣请求诛杀刘瑾,这阵仗够大了吧,可是他们最后唯一的手段,就是以辞职为要挟…………然后正德这个不按套路出牌的家伙毫不犹豫顺水推舟把几位老爷子捋下去了,完全不顾“官意”,刚刚即位就搞这种大事情,这哪儿看出来皇权孱弱了?

以后正德在宣府重建行宫,在应州打仗,回北京不住乾清宫,建立了豹房,南巡跑到南京城钓鱼,等等等等,每一项举措都引起了无数反对声,可是每一次反对都没有成效,只是多了一堆进谏被贬乃至于被廷杖打死的大臣而已,这正德的皇权不仅不孱弱,反而很稳固呢。

至于说万历,好吧就算你认为他不上朝是和大臣赌气,可是,该万历拍板的大事情,每一件都是万历亲自做的决定,而大臣几乎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比如万历三大征,反对兴师动众的也不少,可是万历就是要打,那也就打了。至于说遍布全国各地的矿监税监,那反对的人更多,可是,万历还是照常派人,照常捞钱。有一次万历病重,以为自己要挂了,就下诏废矿监,可是过了一阵儿病好了,又赶紧派人把发出去的诏书收回来,这一系列骚操作,哪个大臣能阻挠的了?

所谓宦官干政,至少,在正德朝,是一个伪命题,刘瑾怎么威风,正德回过味儿要杀他了,也不过一道圣旨的事情,曹吉祥好歹还造了个反呢,刘瑾连反都没来得及造,这水平也是次了点儿。而万历朝根本就没有什么干政的宦官,冯保……那是因为万历那会儿还小,加上张居正,万历把张家搞倒台之后就再也没有啥人能限制他了。文官集团这种无聊的名词更是让人无奈……


营三千

明朝君权并不孱弱,反而十分加强。

之所以会让人产生明朝君权孱弱的印象,主要是言官的作用。明粉们认为明朝是最有骨气的朝代,这一点用在明朝的大臣们身上应当说是最适合不过了。明朝的大臣,往往都会认死理,只要觉得皇上这件事做的不对,拼了命也要阻止。

说起来,明朝大臣的这种品质,有理学的功劳。理学就是用那种近乎死板的原则来规范人们,塑造士人的品格。

但之后的清朝为什么这样的大臣不多了呢?说起来这是清朝咎由自取。清朝皇帝大兴文字狱,加强思想专制,把大臣们变成了纯粹的奴才,确实是巩固了自己的权力,但同时也是自掘坟墓。当危机到来的时候,朝廷忽然发现,朝廷上下再也没有可以依靠的栋梁。当辛亥革命将清朝送进坟墓的时候,又有谁愿意为大清殉国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