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提两伊战争,到底是怎么发生的?

芶志强明了一知了

“两伊战争”号称“用当时最先进的武器打出第一次世界大战水平的战争”。

就战争的起因,从民族、宗教、领土等各方面都解释得通,却又没办法单独成立。

虽然当时的伊朗和伊拉克有着非常多的矛盾,但绝没到不可调和而必须用战争的方式来解决的程度。

听闻知事认为,更多的则是萨达姆希望趁着伊朗“伊斯兰革命”刚刚完成,并大力清洗旧国王军队的虚弱期“趁火打劫”为自己成为阿拉伯世界的领袖捞取政治资本。

萨达姆侯赛因

民族矛盾——波斯与阿拉伯;

波斯人与阿拉伯人的民族矛盾由来已久、根深蒂固。

在战争爆发前后,双方都极尽所能的相互谩骂,长期的民族矛盾使得双方都拥有充足的子弹,并“引经据典”。

比如伊朗跟伊拉克吵嘴阶段时,都喜欢用古诗骂人“饮骆驼奶,吃鳄鱼肉的野蛮的阿拉伯人,喜欢暗箭伤人的阿拉伯人。”并且波斯人也有着对于阿拉伯人的文化优越感,“波斯人的狗都有凉水喝,阿拉伯人只能吃蝗虫。”等等。。

而伊拉克则回骂对方“妖僧妖教(拜火教)”并讨伐伊朗不使用星月旗而是使用太阳狮子旗。萨达姆则弃用伊朗人这个称呼而直接使用波斯人以达到激化民族矛盾的作用。


这种吵架在历史上屡见不鲜,阿拉伯人的反击是用小册子,标题是《上帝不应创造的三种生物——波斯人,犹太人和苍蝇》

虽然看起来剑拔弩张,但千百年来双方一直就是这么争吵而且乐此不疲,非要说这个就是双方开战的理由,显然有些片面,并且霍梅尼上台后伊朗已经开始了阿拉伯化。

教派矛盾——什叶派与逊尼派;

伊朗精神领袖霍梅尼

伊朗“伊斯兰革命”胜利之后,伊拉克的什叶派也希望复制成功经验,将萨达姆这个逊尼派统治者以及他的世俗化政权一起搞掉。

同时伊朗也希望伊拉克能够拥有一个什叶派政权,这样政治影响力更大,也会更加稳定,基于此种判断,霍梅尼开始输出“伊斯兰革命”。

伊拉克境内的几个大型什叶派家族开始四处搞事情,极端组织活动一度非常猖獗。相对应的,萨达姆反击的手腕也异常残酷,除了镇压家族势力,清剿反武装力量(经常是以村庄为单位)以外,萨达姆还将什叶派八大领袖之一的萨尔德和他姐姐一家全部杀害。(这也成为他以后遭受审判的罪证之一)

而什叶派还以颜色,1980年4月1日在一次政治集会上,一个伊朗人扔出一枚手榴弹,并造成伊拉克副总理阿齐兹受伤。

萨达姆立刻宣称“伊朗应该为这次袭击事件负责”。

如果非要找个导火索的话,那么这件事成为两伊冲突升级的导火索,双方关系迅速恶化。

领土争端——阿尔及尔协议;

中东地区的领土基本都是英法两国在殖民统治时期划定的,这两个搅屎棍无视中东各国的民族、宗教等实际情况,按照各自的需求划定边界,为以后中东地区埋下了冲突的种子。

比如伊朗一直认为巴林应该是伊朗领土,而伊拉克也认为科威特是伊拉克的一个省而已。

伊朗和伊拉克之间的领土争端由来已久。

  • 伊朗的胡齐斯坦省(伊拉克称阿拉伯斯坦省),这里有10%领土原为伊拉克所有,但1923年被划入了伊朗。(该地区蕴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萨达姆要求把整个阿拉伯斯坦省全部拿到手,而不是10%。

  • 穆合玛拉和阿巴丹之间沼泽地归伊朗所有,而整个阿拉伯河归伊拉克所有。这是1874年帝国主义统治时期划定的,后来,双方都不承认。

  • 直到1975年3月6日,在联合国协调下,双方才签定了《阿尔及尔协议》,解决了边界问题,在阿拉伯河问题上,伊拉克退了一步,承认双方共管,航运费收来平分。作为回报,伊朗承诺不再用武器和资金去支持伊拉克境内的库尔德游击队。

1980年9月17日,萨达姆撕毁了《阿尔及尔协议》,宣布整个阿拉伯河为伊拉克领土,并要求伊朗将霍尔木兹海峡上的三座岛屿归还给阿拉伯世界。同年9月22日,伊拉克进攻伊朗“两伊战争”爆发。

从上面这段可以看出来,萨达姆挑起“两伊战争”的理由确是领土争端,但就说“两伊战争”是由领土争端引起的显然过于片面,

最多只能算作因素之一。

萨达姆的政治野心——压在骆驼身上的最后一根稻草;

萨达姆登上总统宝座和伊朗“伊斯兰革命”胜利几乎是同时完成的,都是1979年,但双方的方法却大相径庭。

萨达姆依靠宫廷政变逼迫叔叔以及恩师的伊拉克总统贝克尔在电视上宣布因病辞职,并将权利交予副手萨达姆。其过程非常平稳。

而伊朗“伊斯兰革命”则是一场由下至上的以彻底颠覆巴列维王朝统治为目标的革命,虽然取得了成功却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动荡。并且在革命胜利后,霍梅尼为了巩固政权对旧国王军队进行了大清洗,使军队的战斗力大幅下降。

80年代中东的两位政治强人霍梅尼与萨达姆

顺利夺取政权的萨达姆政治野心持续膨胀,他需要一场大战来证明他是阿拉伯世界的英雄,就像埃及的纳赛尔一样,在苏伊士运河国有化战斗中,虽然被英法联军打败,但虽败犹荣,成了阿拉伯楷模。

而正值国家变革虚弱期的伊朗就是一个非常好的目标,萨达姆曾乐观的认为,伊拉克军队可以在两周内完成闪电战,霍梅尼政权在猝不及防情况下会应声而倒。然后伊拉克军队回国度斋月。

如果打败伊朗,萨达姆毫无疑问会大大增强他在阿拉伯国家中的政治份量,并进一步推进他的阿拉伯世界世俗化进程,借以成为整个阿拉伯世界的领袖。

这场战争我们习惯称之为“两伊战争”,但伊拉克人称之为“卡迪西亚.萨达姆之战”。卡迪西亚是阿拉伯人与波斯人大战之地,而后冠以萨达姆,其意义就不言自明了

萨达姆的野心从这场战争的命名就能够看出来。。。


惨烈的两伊战争

“两伊战争”历时八年的战争,其后果是造成近百万人死亡,双方的经济都各退了二十年,为了赢得战争,伊拉克欠下了700多亿巨额债务,这也为萨达姆引来了杀身之祸。

战争进行到1986年的时候,伊拉克的征兵线已经提高到50岁。而伊朗为了挽回前期的败局不惜使用“人海战术”,用一条条鲜活的生命铺出一条反攻到巴格达的大路,其惨烈程度可见一斑。

虽然战争已经过去了30年,但那场战争的结果至今也在影响着中东地区势力格局。


最后说点欢乐的事儿,因为当时的冷战格局,以及伊朗、伊拉克两国的特殊性,双方都得不到美、苏两大个阵营的明确支持。(私下里还是做了不少手脚)这导致我们两头做生意,军工企业赚的飞起,正值改革开放,军队要忍耐,可以说两伊战争救了我们不少军工企业,为现在的军工产业留下了火种。。



听闻知事

首先亮明观点:两伊战争的爆发绝不是偶然,是伊拉克和伊朗双方长期存在的领土纠纷、宗教矛盾、民族矛盾、区域争霸的集中体现!

首先,领土争端。

这个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双方就曾因为阿拉伯河流域产生领土纠纷。到了70年代,在阿尔及利亚调和下,两国曾签署一项折中的领土协议,明确归属问题。阿拉伯河是伊拉克出海口的必经之路,具有极大的经济战略价值。但是伊朗迟迟不肯履行协议,久而久之对伊拉克越来越不利,靠政变上台的伊拉克总统萨达姆自然不肯善罢甘休,于是就萌生了诉诸武力收复领土的的心思!

其次,宗教问题。

两伊都是伊斯兰教国家,不同的是伊拉克是逊尼派当权,伊朗是什叶派当权。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当权派在两国都只占少数,两派之间矛盾还比较深。特别是伊朗总统霍梅尼,上台前曾经在伊拉克流亡10多年,在伊拉克什叶派中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后来霍梅尼领导“伊斯兰革命”夺取本国政权,并企图在海湾各国建立伊朗式的什叶派神权统治。而伊拉克又是最好的首要目标。

再次,争夺区域霸权。

两伊都是中东强国,都想在这个资源极为丰富的沃土上建立霸权,任何一方斗倒另一方都会为建立自己的霸权铺平道路。加上领土争端和宗教冲突,进一步激化了双方的矛盾。就双方实力而言可以说是势均力敌,但是伊朗革命刚刚结束不久,国内政局相对动荡,而伊拉克则军政比较完备,于是萨达姆抢先一步动手。

萨达姆利用出访中东各国大谈海湾和平为烟幕迷惑伊朗,然后秘密在两伊边境集结重兵。1980年9月22日凌晨3时,伊拉克5个师约10万兵力在1200辆坦克装甲车引导下越过480公里国境线向伊朗发动全面进攻。

长达8年、伤亡超过150万的用现代化武器、原始战略战术思想进行的两伊战争由此爆发!


世纪战争大揭秘



其实在历史上,波斯人和阿拉伯人就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曾经辉煌的波斯帝国,连威震天下的罗马帝国都没有能够将其击败,反而使自身走向衰落。就在波斯帝国好不容易把罗马帝国打的奄奄一息之际,自己实力也到了强弩之末。这个时候阿拉伯人逮住这个时机灭了波斯帝国,这是波斯人永远无法忘记的心头之恨。

两伊战争前,波斯伊朗发生了伊斯兰革命,推翻了亲美的伊朗国王,占领了美国领事馆,并挫败了美国的武力解救使馆人员的重大事变,跟美国走向全面决裂。


伊拉克的世俗政权领导人萨达姆为了满足自己的扩张欲望,成为阿拉伯国家的领袖,也进一步紧密跟美国的关系,想趁伊朗刚刚完成革命,正在进行内部清洗,国力衰弱、内外交困之际一举拿下伊朗,实现阿拉伯历史上祖先征服波斯人曾经实现过的辉煌。

美国自然是乐观其成了,萨达姆立即跃马扬戈,进军伊朗。萨达姆这个人落到最后被绞死的凄惨地步,很多时候还是咎由自取。他这个人最大的毛病之一,就是眼高手低。按理说伊朗正处于极度虚弱之际,又受到欧美制裁,他还得到美国的暗中支持,打败波斯人应该是手到擒来之事,但是伊拉克的大军却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威武。


跟伊朗一打就是八年,双方都付出了惨重代价,反复拉锯就是不能越雷池一步。双方居然把素有陆战之王的坦克当做固定炮塔使用,还有很多军事败笔和荒唐战例就不一一赘述了。总之,军事专家们的评价是用现代化先进武器打了一场一次世界大战水平的战争。

那个时候我们跟西方关系不错,两伊鏖战美苏的武器消耗不起,就大量买我们质优价廉,很适合他们大量消耗的武器装备,使我们很是发了一笔不小的军火财,让我们资金非常困难的军工企业焕发了勃勃生机。


当然,伊拉克的战术水平在两伊战后不久再次得到了检验,海湾战争期间百万大军、数万坦克、装甲、火炮的伊军在联军摧枯拉朽的打击下毫无还手之力。那些萨达姆引以为傲的钢铁洪流在他手里简直就是阻碍交通的废铁。


谢金澎

两伊战争发生在80年代,从1980年开始,打到1988年,俗称八年战争。战争以萨达姆派20万军队全面入侵伊朗开始。而伊拉克之所以发动战争,主要是三个原因:



第一,领土纠纷。伊朗和伊拉克有着1200公里的边界,而主要的矛盾在于水源阿拉伯河的划分上。而且阿拉伯河那是伊拉克唯一的出海口,因为科威特的独立,使得出海口十分狭小,对此萨达姆一直耿耿于怀。而且,在波斯湾出海口的几个岛屿,大通布岛等都被伊朗占据,对伊拉克形成封锁之势,因此,萨达姆急需改变现状。



第二,宗教矛盾。伊拉克是以什叶派为主的国家,但是统治阶层萨达姆属于逊尼派,本来民族矛盾就很深。而伊朗伊斯兰革命后,什叶派的霍梅尼上台,极力对伊拉克输出革命,煽动伊拉克什叶派反抗。这对萨达姆来说是存亡问题,不能忍。



第三,也就是老大之争。萨达姆上台后,伊拉克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成为高收入国家,而且萨达姆还建立了上百万的庞大军队。因此野心膨胀,其想成为阿拉伯世界的领袖或者老大,而最大的阻碍就是伊朗。而且,此时伊朗的势力不如伊拉克,这也给萨达姆攻击伊朗的信心。于是在美国的支持下,萨达姆1980年,率先开战,刚开始势如破竹,但是很快陷入僵持,一打就是八年,正是两伊战争彻底削弱了伊拉克,为萨达姆的覆灭埋下了伏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