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有效抓手

——滦平县创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的调研报告 冯 燕 齐继风

带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有效抓手

蔡奇、陈吉宁率北京市党政代表团在王东峰、许勤陪同下到承德市滦平县兴春和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考察扶贫项目

滦平县隶属于承德市,对于建设示范园来说,地理位置优越,环境适宜,文化积淀深厚,经济基础较好。示范园创建主要依托承德兴春和农业集团有限公司。公司成立于2014年6月,公司地址位于大屯镇兴洲村。承德兴春和农业集团共有成员企业6家:承德兴春和农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核心企业)、滦平鑫宝山牧业有限公司、承德兴春和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承德兴春和专用设备制造有限公司、承德兴春和食品有限公司、滦平兴春和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兴春和示范园”先后获得河北省农业扶贫龙头企业、河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称号,并被确定为河北省环首都现代化农业开发示范园区。

一、示范园创建优势

按照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创建工作方案的表述,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的特点是:融合特色鲜明、产业集聚发展、利益联结紧密、配套服务完善、组织管理高效、示范作用显著,实现多模式融合、多类型示范,并通过复制推广先进经验,加快延伸农业产业链、提升农业价值链、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培育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打造一批区域辐射能力强、示范带动作用好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样板,能更好地带动新农村的发展,促进社会就业问题的解决。针对上述概念和全国各地的率先实践,结合项目开发地的实际,综合打造“兴春和”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项目的地理、产业、政策等条件均较成熟,发展优势明显。

示范园创建在技术上得到了北京农林科学院、河北农林科技学院、河北农业大学、承德市农牧局等多家单位的支持。“兴春和”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项目拟建地距滦平县城15公里,距丰宁县城58公里,距金山岭长城景区40公里,距承德市区60公里,距北京市区180公里。位于京承、承张两条高速公路中间,各距30公里。112国道贯穿其间,通往东北的京通铁路和通往西北的张唐铁路在此交会,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示范园区域沟谷纵横,兴洲河水穿绕山间,两岸近有平坦开阔的冲积小平原,远有肥沃的缓坡山地。域内共有耕地35591亩,缓坡山地11820亩,有林地326149亩,荒山荒坡49890亩。自然资源丰富,为打造项目支柱产业、营造最佳生态环境提供了充足的山场土地资源。项目所在地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温度适宜。康熙皇帝曾以“土肥水甘,泉清峰秀,三庚无暑,六月生风,地脉宜谷,气清少病,诚为佳景”形容此地。区域内森林覆盖率高达68%。置身其中,可见群山环抱,绿波涌动,河川平廓,天蓝水澄,鸟鸣翠谷,云淡风轻,确是京津市民旅游观光、休闲度假、避霾养老的理想之地。

示范园区所在大屯镇一带,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文物古迹分布众多,是塞外历史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历史上的秦汉时期,现今的小城子村就是白檀县县治之所在。史料记载,汉代名将飞将军李广镇守渔阳时曾弥节白檀。北魏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踏查古濡水,亦曾就白檀故城、兴洲河(古称大要水)有过详细注疏。从北魏到元明,几百年间,“兴洲村”一直处在城镇核心位置。先后为“兴化县”“宜兴县”“宜兴州”“兴州卫”的县府、州府、卫治所在地,古城遗址尚存。明朝初年进行的19次大移民,其中从古北口外宜兴州所辖范围内先后向保定、良乡一带移民3次,6万户,到了明朝永乐年间,出于防御的需要又将长城以外宜兴州所辖各卫约10万居民,悉数迁入长城以内。长城之外“欧脱地”自此形成。同时也成为了明代大移民时期的著名移民集散地。如今“古北口外小兴州”已成为与山西洪洞齐名的“十大寻根问祖地”之一。清朝于当时的滦平境内修建了八座行宫,其中只有兴州行宫至今犹存,在兴州行宫,有御赐红白牡丹各一株,历经300多年至今仍逢春盛开。兴州“牡丹梦”——康熙皇帝与村姑的爱情故事,至今仍被传为佳话。顺治皇帝敕封的兴州皇庄,是大清皇宫内务府直管的专属御用皇粮供应基地,并敕令设皇粮庄头管理。如今我们要对这些古县城遗址、古州城遗址、清代行宫遗址和仅存文物保护好,对这些历史文化资源挖掘利用好,使之凝聚成带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之魂,让示范园的故事、特色产业和旅游产品闻名遐迩,成为北方民族文化探秘的名片,成为滦平的一张靓丽名片。

二、示范园总体布局和主要任务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以“兴春和”现代农业园示范园区为基础,着力打造“两个引擎”(绿色农产品产业引擎和现代休闲旅游农业引擎),“两个园区”(果蔬生产园区、休闲度假观光旅游区)形成“一环一核”(以“兴春和”现代农业园示范园区为核心的生态有机农业环形发展带),使“兴春和”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成为京津地区绿色品牌蔬菜、果品的供应地、生态观光休闲度假地。以“兴春和”现代农业园示范园区为基础,向周边的小城子、兴州、蔄子沟、二道窝铺、路南营5个行政村辐射,东西跨度约9.7千米,南北跨度约9.6千米,总规划面积57.1平方公里(折合85650亩),核心区域5平方公里。共有耕地面积13460亩(其中缓坡山地4470亩)、林地面积52829亩、荒山荒坡10250亩。根据本区域的各种资源优势,经过认真研究和谋划,打造“三大产业”作为本项目的强力支撑。将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打造成“产城结合、文旅结合、现代农业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的典范。

(一)探索多种产业融合模式,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通过推进农业内部融合、延伸农业产业链、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发展农业新型业态等多种形式,结合示范园的资源禀赋、风土人情等实际,探索滦平农村产业融合商业模式,努力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滦平县委县政府已谋划将“河北滦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与本次创建的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园进行合理的供给侧结构性规划布局,力争县域内的农业生产和二产加工业完美衔接。

(二)培育多元化产业融合主体,激发产业融合发展活力

探索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在农村产业融合中更好发挥作用的有效途径,培养一批发展农产品加工、销售的农民合作社,探索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开展农产品直销的途径。兴春和集团通过直接投资、参股经营、签订长期供销合同等方式建设标准化、规模化原料生产基地以及营销设施,带动农户和农民合作社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突出本示范园的带动示范作用,到2020年,计划在县域内再发展2个以本示范园为基准的农业产业融合园区。

(三)创新体制机制,破解产业融合发展瓶颈约束

按照企业主导、政府支持、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原则,完善农村产业融合投融资体制机制,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到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的建设和运营中。促进金融机构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建立紧密合作关系,推广产业链金融模式。挖掘农村资源资产资金潜力,探索通过“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把闲置和低效利用的农村资源、资金优化用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三、示范园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

示范园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主要有:直接受益,如养殖与种植户的订单收购;均衡受益,如通过品牌蔬菜、特色水果等产业扩大辐射带动面,由企业和政府完善相关基础设施,扩大农户的参与程度;综合受益,如农户在园区工作获得的薪金+土地流转的租金、入股分红+出售产品的收益等。

(一)微型菇房户企联营模式。示范园核心区的食用菌板块将食用菌生产与扶贫带动相结合,已研发出一套适用于一家一户的小平菇种植的整体方案,并通过试验和试点测试,正在实施全面推广。主要模式为:针对农户种植食用菌培养料质量差、不稳定、菌种污染率高、种植工艺不达标等问题,由示范园建设荷兰标准的高科技造料中心,生产高品质食用菌培养基料,再为农户按标准建设微型菇房,然后由示范园统一提供优选品种、统一供料、统一栽培设施配套、统一生产工艺标准(已将种植工艺固化在控制系统中)、统一技术培训、统一订单合同、统一收购、统一加工、统一销售,农户在种植过程中仅需浇水、采收,利用业余时间即可完成生产工作。农户无难点、无门槛,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带动农户脱贫致富,同时示范园大幅减少了生产板块的投资规模,又有了充足的、高品质的农产品加工原料,形成了“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和利益联结机制。

(二)品牌化特色产业带动模式。特色水果、品牌蔬菜、林下经济、贡米和小杂粮产业方面,通过示范园先进行各产业试点建设,形成龙头企业品牌,打通销售渠道,形成大量稳定的收购订单,再由示范园提供统一技术流程管理、统一水肥设施配套、统一种苗(养殖雏苗)、统一包装、统一质量检测等方式形成“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专业大户+农户”的基地模式,打造区域特色产业带。

(三)农产品深加工方面。由示范园核心企业“兴春和食品”“博瑞”“华朗”“华都”等优秀的深加工企业作为承担对象,形成稳定的订单合同供应联结机制,将示范园内各类农产品进行标准化、统一化加工生产。

(四)农业观光旅游方面。示范园以核心区的“大清皇庄度假村”为示范,带动周边发展绿色餐饮、采摘、农事体验、果蔬认养等创意农业,再通过“企业+协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管理模式进行统一化经营,并以流转聘用、“谁改建谁经营”、“种植+采摘”、“生产+餐饮”等方式促进与农户的联营和利益联结机制的建立。

为建设好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滦平县政府成立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领导小组,县长任组长,常务副县长、农工委书记、分管农业副县长任副组长,县委农工委、县发改局、农牧局、工信局、林业局、人社局、民政局、财政局、国土局、金融办等单位领导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发改局,各级各部门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强化主体责任,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和工作措施,落实优惠政策。

(作者单位:省发改委新闻中心、省农业区划办公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