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哲学——见缝插针,匡救一篑!

见缝插针,匡救一篑

成功哲学——见缝插针,匡救一篑!

成功之道在于善于见缝插针,匡救一篑。

拿破仑·希尔指出,机会到处都有,就看你是否抓得住。许多人抱怨没有机

会,他们说:他们之所以失败,是因为没有机会。机会无处不在,就看你是否抓

得住。那么如何抓住机会呢?

拿破仑·希尔认为,抓住机会即见缝插针,匡救一篑。

“见缝插针”的实质就是抓住时机,尽量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采

取行动,达到预期的目的。如果把“缝”看作是一种机遇的话,“见缝”则

是要善于发现机遇,捕捉机遇,然后不失时机地“插针”,充分利用机遇,

实施自己的宏伟蓝图。在商业领域里“见缝插针”一直是许多精明人的信奉

的生意经。

“匡救一篑”的意思是,探求别人功亏之因,寻求“一篑”,深入开掘,

锲而不舍,进而获得九仞之效。“为山九仞,功亏一篑。”九仞高的山,就

差那么一筐土而不能完成,不能不令人深感遗憾。企业家在纵横交错的生产

经营活动中,由于人力或物力上的种种原因,而这“一篑”之亏,往往又会

给智者带来一篑之计,就是匡正和挽救他人的失误,而获得创造性机会的谋

略。

成功哲学——见缝插针,匡救一篑!

阿曼德·哈默的成功之道即“见缝插针”,“匡救一篑”。

阿曼德·哈默于1898 年5 月21 日生于美国纽约的布朗克斯,他的祖上

是俄国犹太人,曾以造船为生,后因经济拮据,大约于1875 年移居美国。他

的父亲是个医生,兼做医药买卖。哈默是三个兄弟中最不听话但又最富于创

造精神的一个。就在哈默16 岁的那年,他看中了一辆正在拍卖的双座敞蓬旧

车,但标价却高达185 美元,这个数字对哈默来说是惊人的。尽管如此,他

仍然抓住机遇不放,还是向在药店售货的哥哥哈里借款,买下了这辆车,并

用它为一家商店运送糖果。两周以后,哈默不仅按时如数还清了哥哥的钱,

自己还剩下了一辆车。哈默的这第一笔交易与后来相比起来根本不算什么,

但当时对他来说却属“巨额交易”,在这笔交易中,哈默考察了自己的竞争

能力和独开创赚钱途径的本领。

1921 年8 月,阿曼德·哈默在经过漫长旅途之后,风尘仆仆地抵达莫斯

科。哈默在苏联的考察中发现,这个国家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但人们却饿

着肚子,为什么不出口各种矿产品去换回粮食呢?哈默直接向列宁提出建

议,并很快得到了列宁肯定的答复,于是哈默取得了在西伯利亚地区开采石

棉矿的许可证,从而成为布尔什维克苏联第一个取得矿山开采权的外国人,

美苏之间的易货贸易也由此开始。哈默通过他后来在莫斯科建立的美国联合

公司沟通着30 多家美国公司同苏联做生意。一个偶然的发现,使哈默又萌生

在苏联办铅笔厂的念头。有一天,他顺便走进一家文具店想买支铅笔,但商

店里只有每支铅笔售价高达26 美分的德国货,而且存货有限。哈默清楚地知

道同样的铅笔在美国只需3 美分。于是他拿着铅笔去见苏联主管工业的人民

委员克拉辛说:“您的政府已经制订了政策要求每个公民都得会读书和写字,

而没有铅笔怎么办呢?我想获得生产铅笔执照。”克拉辛答应了他的要求。

于是他以高薪从德国聘来技术人员,从荷兰引进机器设备,在莫斯科办起了

铅笔厂。到1926 年,他生产的铅笔不仅满足了苏联全国的需要,而且出口到

土耳其、英国、中国等十几个国家,哈默从中获得了百万美元以上的利润。

30 年代哈默从苏返美时,美国正处在经济萧条时期,所有企业家都在为

保存自己而努力,而哈默却在寻找新的机会和市场。那时罗斯福正在竞选总

统,他听说只要罗斯福登上总统宝座,1919 年通过的禁酒令就会被废除,以

缓解全国对啤酒和威士忌的渴望。随着产酒高潮的到来,酒桶的需求量将会

空前增加,而市场却没有酒桶。于是他不失时机地从苏联订购了几船桶板木,

在新泽西州建了一座现代化的酒桶厂。当禁酒令废除之日,他的酒桶正从生

产线上滚滚而出,被各酒厂高价抢购一空。继而他又干上酿酒生意,他生产

的丹特牌威士忌酒以其物美价廉而享誉美国。

成功哲学——见缝插针,匡救一篑!

第二次世界大战其间,美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吃牛肉的人

越来越多,优质牛肉在市场上很难见到,哈默又是“见缝插针”,迅速筹资

在自己的庄园“幻影岛”上办起了一个养牛场,他用了10 万美元的高价买下

了本世纪最好的一头公牛“埃里克王子”,“埃里克王子”像棵摇钱树,为

哈默赚了几百万美元,而哈默也从此由门外汉变为牧场行业公认的领袖人

物。

哈默自从1956 年接管了经营不善、当时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的加里福尼

亚的西方石油公司之后,开始热衷于石油开发事业。石油业和风险相当大,

到哪里去才能找到石油和天然气呢?哈默的诀窍不同常人,甚至有些怪僻,

他专门在别人认为找不到油的地方去找油。

当时,有一家叫德士古的石油公司,曾在旧金山以东的河谷里寻找过天

然气,钻头一直钻到5600 英尺,仍然见不到天然气的踪影。这个公司的决策

者认为耗资太多,如果再深钻下去很可能是徒劳无功,难以自拔,便匆匆鸣

金收兵,并宣判了此井的“死刑”。哈默得知这一消息后,便立即有关专家

进行实地考察,经过大量的数据分析,哈默以30%的风险系数, 70%的成

功概率,带着妻子和公司的董事们来到这里,在“死刑”的枯井上又架起了

钻机。继续深探,结果在原有基础上,又钻进3000 英尺时,果然天然气喷薄

而出。这就是见缝插针,匡救一篑的威力。

后来,哈默又成功地运用了这个威力无穷的原理,他听说举世闻名的埃

索石油公司和壳牌石油公司,在非洲的利比亚由于探油未成功而扔下不少废

井,便带领大队人马开往非洲,以“愿意从利润中抽出5%供利比亚发展农

业和在国王的家乡(沙漠地带)寻找水源”的投资条件,租借了两块别人抛

弃的土地,很快又打出了九口自喷油井。

西方石油公司在哈默的领导下,经过二十几年的努力,已经成为一个业

务遍及世界各大洲的多种经营的跨国公司,哈默本人也成为享誉全球的企业

巨子。

由此可见,运用“见缝插针”之计的关键在于“缝”,也就是机遇。然

而机遇并不是单纯的幸运,它往往潜藏于平凡的现象背后,被表面现象所掩

盖,具有隐藏性。所以,一般人难以觉察到机遇的存在。只有精明的人才能

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抓住被人们忽略了的潜在机遇,在人们忽视的“缝隙”

中穿插自如。

机遇的另一个特性是具有明显的瞬时性。机遇一旦出现,“缝隙”一旦

露出,就万万不能延迟,不能观望,不能犹豫,必须当机立断,否则就会失

之交臂。常言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见缝插针”作为经商谋利的一条妙计,它的运用是与机遇的探求、

获得和采取行动是分不开的。

首先,要善于发现和识别机遇。任何机遇都来自环境的变化,隐藏于现

象的背后,并具有偶然、瞬时的色彩。要想发现它、认识它,就需要经营者

具有灵活的头脑和敏锐的观察力。所以经营者要时时注意到自己周围和社会

环境的变化,细心观察市场动向,认真思考政治动荡带给经济的巨大影响,

其目的就是寻找机遇,找到“缝”之所在。

其次,要善于“插针”。一旦发现机遇,就必须抓紧时间,马上采取行

动,把“针”插到“缝”里去,才不至于贻误时机。如果犹豫、观望,机遇

就会悄然流逝,后悔莫及。

再次,要见机行事,随机应变。“见缝插针”之计的成败关键在于施计

者能否做到这一点。当好机会出现在眼前时,要敢于扭转航向,见风使舵。

当坏的消息传到时,要敢于甩手抛弃,舍末逐本,分清主次。无论办什么事,

不灵活、墨守陈规,或随波逐流,肯定不会有大的成就。

运用“匡救一篑”之计的关键,是要把握别人的失败中有无“一篑”可

取。倘无“一篑”之隐,而又盲目为之,势必会重蹈覆辙,徒劳无益。错误

和失败都是多种复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要从中“匡救一篑”,首先就要

对他人的失败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筛选,找寻“一篑”的可能性。总的来说,

失败中所孕育着的“一篑”大体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有人对某事已有探索,

因无效果而停止,此事仍处在无结论之中;二是客观条件的制约,无法继续

深入进行,只好就此罢手;三是超过预定的目标和常规的可能,无法深入进

行;四是认识上的偏差导致错误的结果。

成功哲学——见缝插针,匡救一篑!

因此,对于企业家来说,成功的过程当然允许失败。失败乃成功之母,

从这种意义上说,失败与成功同样有价值。而善于在别人失败的基础上获得

成功,更是智者之智。“功亏一篑”往往出自毅力不足,心理承受力超过限

度,思维角度偏移,产生了错误的判断,或者因外部环境的急剧恶化等。只

要能够准确地把握他人失败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施之科学的“一篑”,事半

功倍的“九仞”之效就一定会幸运地降临。


分享到:


相關文章: